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

朱祁鈺看着賀章,無論都察院下場如何,賀章這個人,朱祁鈺還是非常滿意的。

賀章曾經用兩個字,把朱祁鈺給得罪過,當初大明天子甚至想過,直接把賀章給剁了。

當年賀章彈劾胡濙無德, 胡濙坦然接受反脣相譏,後來京察時,賀章就被外放到了雲貴川爲巡按御史,在離京之前,劉吉爲賀章踐行,賀章喝多了, 說過一句:倍之。

如何破壞新政, 並不是明面上違背政令, 而是藉着忠君之名,加倍履行。

比如大明官廠特區之事,真的倍之,藉着鑿山伐石之禁,大明立刻就會變成翻版的大宋朝,兩百文買一斤煤炸,到那時候,朱祁鈺什麼新政都是擺設。

萬曆十三年,張居正死後, 萬曆皇帝覺自己的風停了, 雨停了, 他又行了, 廢除了張居正包括考成法、一鞭法等一系列的新政。

僅僅過了三年,萬曆皇帝就察覺出不對勁兒,他收不上來錢,也收不上來米粱,國帑內帑的糧錢如同泄洪一般減少。

萬曆皇帝就把主意打到了西山煤窯的頭上,打算分一杯羹,藉着內承運庫入不敷出的名義,頂着着乾清宮的名頭,設了官窯六百多礦坑,這還沒開始,立刻就有人不願意了。

柴米油鹽,柴字當頭,京師百萬之衆,這一日煤炭所需幾何?利益又有多麼龐大?

萬曆皇帝本來打算分一杯羹,結果這乾清宮官窯剛設,立刻就開始有人兌自己手中的煤窯給皇帝,幾乎是半送。

萬曆皇帝龍顏大悅,結果這開井挖煤剛開始,京師煤價一日高過一日。

朝臣們天天上奏請旨皇帝天潢貴胄,不要與民爭利;窯民們整日裡挖出的煤堆積如山,西山煤窯卻沒有銀錢發勞動報酬;京師缺煤少炭,甚至鬧出凍死人的消息。

皇帝親自開礦,一地雞毛。

最後萬曆皇帝只能妥協,革罷了乾清宮官窯,在盧溝橋設了稅監抽分, 不再自己動手挖煤。

這稅監後來又鬧了幾十年的光景, 直到天啓年間收回了天下稅監太監, 纔算是了結此事。

萬曆皇帝鬥敗,腿腳不好的他,大過年的就收到了御史一封指名道姓罵他這個皇帝的《酒氣財色疏》,把萬曆皇帝罵的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

萬曆皇帝大怒,招來了申時行奏對。

申時行是文淵閣首輔,也是當初是張居正的佐貳官,本來申時行的性格遠不如張居正剛強,混一天是一天的性子,申時行又親眼看到了張居正求榮得辱的下場,自然更加不樂意爲萬曆皇帝收拾人。

申時行喜歡和稀泥,喜歡斡旋。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萬曆三大徵是大明最後的餘暉,之後薩爾滸之戰被努爾哈赤打的大敗,大明亡國頹勢,就此鑄成。

萬曆皇帝在他失去了張居正後,壓根鬥不過羣臣,眼不見不淨,乾脆不上朝了。

倍之,是一種很可怕的手段。

賀章對這種事門清兒,但是作爲都察院總憲,風憲言官清流之首,賀章從來沒有在這方面伸過手,更沒有帶着人倍之。

“準了,賀總憲竭力施爲。”朱祁鈺看着賀章那空蕩蕩的半個袖子,也不知道這個獨臂大俠,到底能不能把都察院收拾停當。

于謙、胡濙、賀章等人判斷無誤,大明皇帝正在逐漸失去對都察院的耐心。

整個大明都在夏序之中,生機勃勃,都察院整日裡把自己埋在冬序之中,跟不上趟兒。

賀章所言的申嚴監司送迎之禁,就是嚴禁過路官員迎來送往。

各地巡撫、鎮守、地方三司、各府知府、知縣事、糧官等等,在官道驛路上走的時候,如同土匪過境,甚至比土匪更甚。

比如一地巡撫至地方巡查,按照當下大明風氣,至少要迎來送往三五十里,像巡撫、鎮守、地方三司,至少要百里出迎。

驛站、地方官還要準備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伺候,最後走的時候還得封厚厚的路資盤纏,聊表寸心。

到底有多厚,最少都是千兩打底。

這些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路資盤纏,百分之百民脂民膏。

賀章找了一件很麻煩的事兒,這件事很難辦,但若是能辦好了,的確能夠肅清都察院風氣,那大明的吏治可以再上一層樓。

朱祁鈺對賀章也很有信心,此人有手段、有心計、有能力,而且還能用到正地方。

“臣謝陛下隆恩。”賀章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看着胸前的金色奇功牌,這是他用功績換來的,而不是靠手臂,他挺直了腰板。

都察院既然到了他手裡,他絕對不會讓這幫蟲豸再這麼無所事事下去!

朱祁鈺並沒有怪罪賀章之前作爲意見領袖,藉着華夷之辯興風作浪,政見不合罷了,上諫,這本就是都察院的職責,而且是很多朝臣、大明百姓的樸實的觀點。

公車上書,疏通言路本就是都察院的本職工作,賀章若是連這種程度的意見都不敢表達,這總憲的位置他也不配坐。

“臣有本啓奏。”都察院監察御史倪敬、盛昶、杜宥、黃讓、羅俊、汪清等六人站了出來,倪敬朗聲說道:“府庫之財不宜無故賜予,遊觀之事不宜非時而行。”

朱祁鈺打眼望去,這幾位監察御史都是朝中清流,這兩句說的很好,不隨便賜予財物,出遊玩樂之事,不能非時而行,總不能中秋節不賞月去踏青不是?

清流總是如此,說着一些看似有道理把皇帝當傻子的廢話。

朱祁鈺耐着性子聽着這五位御史的嘮叨。

倪敬繼續俯首說道:“往日以齋僧,屢出帑金易米,不知櫛風沐雨之邊卒,趨事急公之貧民,又何以賑濟?”

“近又作龍舟、造燕室、設燈市,營繕日增,嬉遊不少,此非養聖躬之道。”

這是指責朱祁鈺清明、重陽、中秋大肆操辦,花費過多。

朱祁鈺有些不耐煩,他花的內帑的錢,國帑的錢他一分都沒動過,花自己的錢,讓百姓熱熱鬧鬧的過中秋,這也有錯了?

又沒吃他們家的大米!

倪敬繼續朗聲說道:“臣乞請罷桑門之供,輟宴佚之娛,止興作之役,寬直臣之囚,此亦百昭聖德之爲!”

大明的奏疏的確都是文言文,大明的奏疏甚至連個句號、逗號都沒有。

因爲那是公文,公文必然有其嚴肅性,朱祁鈺推廣俗文俗字,但是從來沒有要求公文用俗字俗文。

但是大明非公文的奏對,基本都是俗文俗字,只有這些個清流,喜歡這麼咬文嚼字。

桑門,其實就是佛道僧侶道士,停桑門之供,就是停止給僧侶道士銀錢,把這些錢用到賑濟災民和正事身上。

朱祁鈺把正統年間,大隆興寺的國師楊禪師,趕到了漠北感化瓦剌去了,又把大隆興寺整個翻蓋成了現在的五堂之地。

停桑門之供,並無不可。

至於宴佚之娛,朱祁鈺天天忙得腳打後腦勺,哪有什麼娛樂,他搞了個大燈會讓百姓熱鬧,他自己都沒去看一眼。

“所請皆準。”朱祁鈺坐直了身子看着倪敬這五位御史,同意了倪敬所請。

朱祁鈺靠在寶座上,帶着幾分睥睨的目光審視着這臺下五位御史,他已經準了幾人所請,可看這架勢,似乎還有話要說。

果然不出朱祁鈺所料,倪敬出列俯首說道:“陛下《寰宇通志》遲遲未曾修成,所耗靡費,臣請旨革罷此事。”

寰宇通志,景泰元年,文淵閣大學士陳循請旨修書,按照兩京一十六省分類,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古蹟、人物、戶、丁等三十二門記錄大明天下的一本志書。

後來陳循因爲儒袍上殿之事乞骸骨致仕,這件事就落到了商輅的頭上,商輅的學問是沒的說,畢竟是大明歷史上唯一合法的三元及第者,另外一個三元及第的黃觀被朱棣給取消了。

朱祁鈺嗤笑的說道:“此事已進行了七年,馬上就第八個年頭了,成書一百九十餘卷,馬上就修完了,你跟朕說,爲了省錢,革罷此事,那朕之前的錢,不是白花了嗎?”

寰宇通志因爲大明新加入了靖安和琉球兩省,修起了的確是麻煩了許多,商輅已經盡力了,至於花錢,真沒幾個錢,七年時間,也就花了不到二十萬銀幣。

倪敬彷彿知道皇帝要這麼說,俯首說道:“臣無能不任翰林,不知書將修成,臣知罪,還請陛下寬宥。”

“只是,陛下,此書應署名何人所著?”

朱祁鈺眉頭緊鎖,他似乎品出了許多味道來,他笑着說道:“商輅主持編纂,自然以商輅爲名。”

倪敬快問快答的說道:“那陳循陳芳洲名落何處?這《寰宇通志》非一旦一夕編纂,本就是陳循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誌,編纂整理。”

朱祁鈺一副果然如此的樣子,這五名御史的目的,就是藉着給大明省錢的路子,繞一個九轉十八彎,引出陳循之事。

寰宇通志是大明志書,要是給陳循署名,這是朝廷修的書,自然要給陳循一個官職,就需要把陳循召回朝堂,禮聘履仕,大明亦有察舉制,當初儒袍上殿的事兒之後,朱祁鈺也沒有革除陳循功名。

其實陳循就是那種老學究,即便是從朝堂致仕,但是一直在國子監和翰林院履任教習,德高望重,除了儒袍上殿這事做的太差,這些年陳循並沒犯什麼錯。

當年朱祁鈺廢稽戾王太上皇帝號,大年初一廢朱見深太子位,王直當時不肯簽字,還是陳循摁着王直的手簽名。

陳循好歹是從龍之臣,若是知道改悔,把陳循召回來並無不可。

雖然朱祁鈺特別煩陳循嘮嘮叨叨,但陳循修寰宇通志的確是立了功。

書修成了,不用這些御史們逼逼賴賴,朱祁鈺也要把陳循召回來,在寰宇通志上署名,這是陳循在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爲讀書人,著書立傳是一生鎖王。

朱祁鈺愈加煩躁,厲聲說道:“以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繞這麼大的圈子做什麼?!”

他就看不慣這些御史言官們說話兜圈子的樣子,這已經是第二次了。

“退朝!”朱祁鈺懶得理會這五個人,站起來一甩袖子,選擇了退朝。

朱祁鈺憂心松江、常德、鎮江三府之地死了七萬七千餘人瘟疫,在朝會結束之後,立刻到了文華殿廷議。

若是這瘟疫在江南大肆傳播,李賢和李賓言可不就是吃訓斥那麼簡單了。

朱祁鈺得殺了他們,以謝天下。

于謙作爲大明養鴿人,鴿路的控制人,對三地的疫情瞭解頗深。

沈翼兩個手一併,滴水不漏,朱祁本來還擔心沈翼不懂大局爲重,結果廷議開始,沈翼這次瘟疫安撫之事,卻極爲大方,所議錢糧,需國帑所出,無所不應。

沈翼不傻,和內帑吵架錙銖必較,那是戶部國帑職責所在,要是安撫之事弄的雞零狗碎,民亂四起,他這個戶部尚書剛轉正,怕是要幹到頭了。

沈翼頗爲激動的站起身,面目猙獰的大聲說道:“陛下,臣以爲還是得軍管!”

“臣這頭兒又出糧又出錢,到了地方,這幫地方豪紳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氣,這錢糧又有幾分!能落到百姓手裡?”

“臣信陛下的京軍,更信陛下的天子緹騎,臣不信這幫地方官。”

“軍管吧,陛下!”

廷議之上,沈翼極爲激進,他太摳了,比金濂還摳的多,朱祁鈺和沈翼打交道都極爲頭疼,說他是隻進不出的貔貅。

這錢糧戶部國帑出了,但是用不到正地方,他一萬個不答應。

京官對地方官有天然歧視,死了七萬衆的大疫,縱觀大明建國八十餘年,這也是最多的一次,這種狀況,實在是讓沈翼對地方各府官吏,沒有任何信任可言。

不肯好好幹,沈翼的意見是:直接掀桌子!

什麼狗屁紳官勾結,什麼狗屁的地方做大,什麼狗屁的欺上瞞下,既然敢搞出這麼大的動靜,直接把刀子架在他們脖子上,他們也就知道了,大明的天只有一片,那就是陛下!

寧陽侯陳懋思慮再三,坐直了身子說道:“陛下,臣去一趟吧,江南臣比較熟悉。”

陳懋也頗爲贊成軍管,而且打算親自去。

大明京軍彪悍強橫、軍紀嚴明,陛下對京軍格外恩厚,大明京軍將校等基層軍官也出自講武堂講義堂,天子門生。

陳懋在福建搞了很久的農莊法,這次軍管,可不是請客吃飯,那必然是人頭滾滾,血流百里。

陳懋也有點惱火,正統十三年起,福建百萬之衆民亂,兵荒馬亂的都沒發生這麼大規模的疫病,這三府之地,死了七萬餘人。

陳懋要親自去看看,到底砍誰的腦袋,他親自去剁下來。

怎麼看,沈翼這軍管的進言,的確是良言。

“於少保的意思呢?”朱祁鈺看向了于謙。

于謙俯首十分肅然的說道:“臣以爲先讓李賓言帶着永樂劍,天子緹騎和四威團營指揮使杜鬱,魏國公、寧遠伯任禮,帶着南衙三萬京軍直接三府軍管。”

“江南不缺錢糧。”

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子。

廷議之上,臣子一個比一個激進,於少保都等不及陳懋南下,直接讓李賓言、徐承宗、任禮等人直接帶着駐紮應天的三萬京軍上了。

“要不加上松江市舶司、寧波市舶司的水師?這樣就有九萬衆了,人少了不夠用。”兵部尚書江淵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既然要軍管,人太少了,實在是管不住。

昌平侯楊俊躍躍越試的說道:“陛下,寧陽侯年事已高,七十高齡再下江南,臣以爲舟車勞頓,疲憊不堪,臣自請前往。”

楊俊真的快閒出病了!

正好駐紮應天府的是四威團營,而他是四威團營的左都督。

早知道京師這麼無聊,他還不如在貴州跟徐有貞一起玩泥巴,疏浚水路,來的有趣,至少有事做。

第三百三十四章 諮政院主政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698章 靠騙,可以把人騙到當牛做馬!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殺我的馬?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945章 太陽照常升起的安心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的規矩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709章 松江府匠城有路燈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第四百九十八章 重病初愈上前線,心中大仁安地方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訂閱)第五百八十九章 取之於民易,用之於民難第四百四十八章 站着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665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第五百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王諮政第954章 古有溫酒斬華雄第一百三十五章 那太子呢?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六百三十六章 黃袍加身,你情我願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二百五十章 內廷外廷 必有一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閱第977章 人力終有窮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苦,苦在沒有大明第一百五十一章 畏民與爲民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二百六十四章 在算學上,繼往開來第五十四章 可借瓦剌大勢施爲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892章 黃雲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九十章 歷史的風會把垃圾吹乾淨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741章 自生火銃和開花彈第五百六十九章 女子學舍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五十兩!第817章 京宣馳道的若干問題第979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八十章 統統拖到午門外,斬首示衆第四百三十章 烏魯格別克天文表、六分儀第664章 貫城塞擁 流言四起第838章 最該死的人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第789章 南洋‘務工’的最佳人選第四百八十章 人啊,最怕一點利用價值沒有第一百九十四章 鑄幣不精美 等於不鑄幣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四百二十三章 諫治國君道臣義萬言疏第750章 土地是什麼?土地就是根兒第676章 火力仍然不足第五十三章 朕,朕,朕,狗腳朕!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歸流的本質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十年不決口?第886章 交趾的歷史定位問題寫在朱祁鎮死後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三百七十七章 陛下要回京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九十二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聞鼓響了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二百六十八章 如有抵抗,格殺勿論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石,於少保下來戰書!第二百四十一章 衍聖公,他有幾個團營?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求萬世,只爭朝夕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875章 大明軍該贏!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化的終極目的第665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見,荊軻刺秦
第三百三十四章 諮政院主政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698章 靠騙,可以把人騙到當牛做馬!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殺我的馬?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945章 太陽照常升起的安心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的規矩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709章 松江府匠城有路燈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第四百九十八章 重病初愈上前線,心中大仁安地方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訂閱)第五百八十九章 取之於民易,用之於民難第四百四十八章 站着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665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第五百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王諮政第954章 古有溫酒斬華雄第一百三十五章 那太子呢?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六百三十六章 黃袍加身,你情我願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二百五十章 內廷外廷 必有一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閱第977章 人力終有窮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苦,苦在沒有大明第一百五十一章 畏民與爲民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二百六十四章 在算學上,繼往開來第五十四章 可借瓦剌大勢施爲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892章 黃雲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九十章 歷史的風會把垃圾吹乾淨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741章 自生火銃和開花彈第五百六十九章 女子學舍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五十兩!第817章 京宣馳道的若干問題第979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八十章 統統拖到午門外,斬首示衆第四百三十章 烏魯格別克天文表、六分儀第664章 貫城塞擁 流言四起第838章 最該死的人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第789章 南洋‘務工’的最佳人選第四百八十章 人啊,最怕一點利用價值沒有第一百九十四章 鑄幣不精美 等於不鑄幣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四百二十三章 諫治國君道臣義萬言疏第750章 土地是什麼?土地就是根兒第676章 火力仍然不足第五十三章 朕,朕,朕,狗腳朕!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歸流的本質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十年不決口?第886章 交趾的歷史定位問題寫在朱祁鎮死後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三百七十七章 陛下要回京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九十二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聞鼓響了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二百六十八章 如有抵抗,格殺勿論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石,於少保下來戰書!第二百四十一章 衍聖公,他有幾個團營?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求萬世,只爭朝夕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875章 大明軍該贏!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化的終極目的第665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見,荊軻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