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誰贏了,他們就幫誰

大明皇帝閱示了濟南大學堂,他會在濟南多停留了一日,纔會前往徐州,主要是在濟南行宮,接見了一下山東地面的勢要豪右,這些勢要豪右也都是宋應昌精心挑選的。

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都在投獻之家的名冊上、全都擁有不少的工坊、沒有多少土地,是典型的新興資產階級。

有新崛起的新貴,比如以海貿爲主的即墨周黃藍楊郭五家,都不是什麼高門大戶,頂多算是中人之家,成爲了開海大浪滔天的弄潮兒;也有老樹出新芽,比如臨沂王氏,這個家族已經傳承近一千六百年了。

同樣臨沂王氏,也是田土最多的一家,即便如此,他們全家老少加起來也不足百頃。

臨沂王氏不是不肯還田,這不足百頃的田土,是還田之後剩下的,大多數都是山林,其中有一片是他們的祖宅、祖墳。

大明朝廷、山東地方,也沒有打算把人家祖宅、祖墳給拆了種地的想法。

臨沂王氏,起源於西漢王吉,按照王家人的說法,他們纔是琅琊王氏,他們在東漢時的郡望徽號是琅琊臨沂王氏。

滄海桑田,千年時光已經過去,王氏已經開枝散葉到了大明各地,反倒是臨沂王氏因爲北方屢次淪陷胡虜之手,逐漸變成了守祖宅、祖墳的門第,萬曆開海,山東倒孔之後,王氏反倒是煥發了新的生機。

朱翊鈞之所以願意多停留一日,完全是爲了給這些勢要豪右一些確定性,讓他們看到大明皇帝本人,他們才能確定,皇帝是能帶着大家一起革故鼎新的弘毅士人。

確定性,非常非常重要,值得皇帝在濟南府多停留一天。

從歷史經驗來看,歷朝歷代的變法,失敗的多,成功寥寥無幾,其中最成功的自然是商鞅變法,但其他的變法,總是草草收場,長的堅持幾年,短的堅持百日,更短的連兩個月都難以堅持。

歷史經驗告訴所有勢要豪右,革故鼎新的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多,有始無終的革故鼎新實在是太多,在這種局面之下,要勢要豪右,在局勢不明朗的時候,投獻皇帝,支持新政,勢要豪右會猶豫,是十分正常的。

朱翊鈞一直對張居正說,自私是一箇中性詞,是人的本能。

萬曆維新前途未卜,就讓勢要豪右、鄉賢縉紳賭上全家老少的性命,陪皇帝一起過家家,不太現實。

秦漢太遠,唐宋也不近,就說眼下。

嘉靖初年,嘉靖皇帝年少輕狂,啓用了桂萼、張璁開始了變法,張璁死後後繼無人,嘉靖皇帝也變得意興闌珊,錯綜複雜而殘忍的政治鬥爭,也讓嘉靖皇帝身心俱疲。

嘉靖新政,從嘉靖九年算,維持了大約十一年的時間,終究是曲終人散,這已經是堅持時間很長的變法了!

等着看笑話的勢要豪右,真的已經非常欽佩嘉靖皇帝的毅力了,差一點就要以爲嘉靖皇帝是弘毅士人了。

革故鼎新不是過家家,真的很難,復古守舊派的實力足夠的強大,而且也足夠的無情。

而嘉靖新政失敗的原因,甚至不能完全歸咎到嘉靖皇帝懈怠,要不是相繼失去了張璁、桂萼這兩個左膀右臂,嘉靖皇帝當時的架勢,是還要繼續堅持。

到了嘉靖二十一年,新政無力爲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中無人可用。

若是道爺真的懈怠了,哪裡還用到宮女勒脖頸?正是道爺失去了左膀右臂,還想繼續,纔有人要發動宮女勒脖頸,告訴道爺,需要練得身形似鶴形。

道爺真的堅持時間很長了,兩宋時候,王安石變法一共持續了五年;

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從慶曆三年八月開始算到慶曆五年正月,新政徹底失敗,滿打滿算也就堅持了一年半;

而賈似道的公田法,從制定政策到破產,一共就持續了六個月。

朱翊鈞知道一個時間更短的,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甚至還有比百日維新更短的,連兩個月都堅持不到的新法。

朱翊鈞接見勢要豪右,尤其是這些已經沒有多少田畝,把身家性命壓在了萬曆維新大成功的勢要豪右,就是給他們確定性,不必承諾,他手上的老繭就是證明。

這次的會面,氣氛還算平和。

勢要豪右們表明了自己堅定支持新政的立場,同時表達了對陛下清理逆黨的高度贊同,甚至有人提出,缺錢缺糧可以認捐,選貢案爆發後,投獻之家的名單,給了這些新興資產階級極大的震撼,舊日不死,新貴們很難安心。

朱翊鈞則重申了五間大瓦房的遠景目標,同時對勢要豪右最關切的問題海貿進行了迴應,大明仍然不會組建近海官船官貿,與此同時,朱翊鈞也希望勢要豪右積極參與到環球貿易的行列之中。

全球市場很大,這個蛋糕,從一開始,就允許勢要豪右參與其中,只是過去受限於技術、安全等原因,民間很少參與。

各個港口的明館已經初步建立,並非全無落腳之地。

但是,勢要豪右們普遍熱情不高,說了些歌功頌德的片湯話,只有密州市舶司附近的幾家勢要豪右,明確表示要參與到環球貿易之中,也只是簡單的提供貨物,而不是遠洋航行。

熱情不高原因,也十分簡單,過於危險。

近海貿易賺的也不少,而且還穩定,近海回航率已經從初期的八成,穩步增長到了九成九,近海貿易更加安全、穩定,而且成本更低,兩萬裡水程的保險費用和十萬裡水程保險費用,天壤之別。

大明在南洋的種植園提供了足夠的貨物和原料,倭國、南洋、大明這個穩定的三角,仍然是大明海貿利益的重中之重。

環球貿易和近海貿易,時間、航程、利潤等等綜合考慮,其實還是近海貿易賺得多,畢竟沒有大規模海寇的海貿環境,全球獨一份。

氣氛只是比較平和,並沒有同心同德、同志同行則同樂的融洽,這次會面,勢要豪右總覺得跟皇帝隔着一層。

看到陛下滿是老繭的手,新貴們就非常清楚了,陛下心裡裝的始終是九州萬民,在萬民和勢要豪右之間選擇,陛下只會堅定不移的選擇萬民,而不是他們這些新貴。

“有點累。”朱翊鈞送走了山東地面的勢要豪右,伸了伸手,略顯疲憊的說道。

和這些勢要豪右說話很累,他們總是話裡有話,總是點到爲止,朱翊鈞需要仔細分辨,才能理解這些人真正的想法,比主持十場廷議還要累!

王崇古也有些感慨的說道:“和這些人打交道,確實不輕鬆。”

“那王次輔也是勢要豪右,說話就很直接,也從不遮掩。”朱翊鈞笑着說道,真的論豪門,王家不比這些人更豪橫?但王崇古從來不會話裡有話、綿裡藏針。

“那臣是年紀大了,想開了,反正左右不過是反賊出身,說的再直接,也不會比當初更加罪孽深重了。”王崇古十分乾脆,自從承認自己過去的行爲是反賊行徑後,渾身輕鬆。

“哈哈,王次輔說笑了,萬事不由人,世勢那般,只能隨波逐流了。”朱翊鈞則不是很在意,他想了想問道:“王次輔覺得這批人如何?”

“誰贏了,他們就幫誰。”王崇古一針見血、言簡意賅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現在陛下勢強,他們幫皇帝,一旦皇帝勢弱,這些新貴們,和舊文化貴人,不會有什麼區別,甚至撕咬大明血肉的時候,會更加兇狠。

張居正思索了片刻,直接說道:“養不熟。”

狼是可以養熟的,養的時間稍微長點,狼就是狗,沒什麼區別,養不熟的是忘恩負義之徒。

張居正和王崇古精於世故,這些人言不由衷的樣子,一眼就看穿了,他們支持新政,不過是支持他們在新政中獲取的利益罷了。

“已經很不錯了,至少他們願意放棄田土。”朱翊鈞覺得這批人還行,至少肯跟上新政的腳步,他們不是敵人,至少目前不是。

王崇古十分認真的說道:“如果他們願意遵循合同,給足工匠勞動報酬,那就再好不過了。”

在商品經濟的背景下,大規模自由僱傭的生產關係正在建立,過去的人地矛盾,正在向勞資矛盾轉變,而勞動報酬的支付和勞動報酬的公允,就成爲了矛盾聚焦之處。

“慢慢來。”朱翊鈞看着王崇古,他有點急,年紀越大,就越心急,他想要臨死前,看到一個更加強盛的大明,這樣他追求的身後名,就更有意義。

“明日出發,繼續南下。”朱翊鈞下了繼續前進的指示。

提刑千戶陳末,早在年初的時候,就已經提前出發,主要是暗中走訪,查看上一次皇帝南巡發現的問題,是否仍然存在,陳末的塘報一封接一封的送回了南巡聖駕所在。

這裡面皇帝最關切的一個問題,徐州煤窯情況,已經得到了妥善的解決,徐州府用了四年的時間,大力整改了皇帝發現的問題。

朱翊鈞對徐州記憶猶新,四任徐州知府,湊不出一個人來。

這四任徐州知府,把整個徐州折騰的夠嗆,上次他到徐州的時候,見到的場景是:

道闊不足五步,民皆菜色,腳上無新鞋,爲生計奔波,北行登泰山,泰山挑山工,挑一百二十斤貨物上山,一日往返六次,不過七十文飛錢,應者無數。

徐州地方,民皆菜色。

陳末發現徐州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百姓臉上沒有了菜色。

面有菜色,是人因爲長期飢餓、缺少糧食、營養不良,面色發黃、甚至發綠,大抵是百姓活不下去的樣子,徐州又不是在山坳坳裡,大多數的百姓面有菜色,顯然是餓的。

徐州之前主要問題是,大錢賺不到,小錢看不上,縱容異地鄉賢兼併,產出全部帶回江浙,這讓徐州連糧食都缺。

這一次陳末走訪了徐州很多的地方,大部分百姓生活安定了下來。

現在徐州府已經變了,開始盯上小錢,開始錙銖必較,主打一個什麼都做,什麼都試,反倒是平穩發展起來。

大明皇帝的大駕玉輅,兩臺昇平六號鐵馬的汽笛聲在車站長鳴,規律的哐次哐次的響聲傳來,大明皇帝帶着文武百官、三萬京營軍兵再次開始了南下。

在皇帝南下的時候,大明南京城朝陽門外的大刑場,已經完全搭建完成,而王希元張榜公告進行了公示,邀請南京百姓前往刑場觀刑,而被捕的622家,也被拉到了朝陽門外大刑場,讓他們親眼目睹人頭落地,纔會老實交代問題。

林烴的罪行基本已經公佈,這裡面有一條罪行是比較罕見的,那就是豢養海寇。大明水師全無敵,但大明領海,依舊存在海寇,否則那些阿片也不會流入大明。

這些海寇盤踞呂宋、棉蘭老島、宿務的一些小島之上,他們主要業務,也不是劫掠過往商船,動靜大了,呂宋的海防巡檢就會出動找到他們的老巢,大明水師隨後就到。

他們的主要業務是走私白貨,而阿片、死藤水這類的黑貨,反倒是其次。

閩地,也有這個稟賦,山多地少的福建,讓福建人只能出海博富貴,給媽祖磕個頭,就出發了。

而這些海寇,走私的東西,居然是咖啡,利潤之豐厚,讓查賬的緹騎都非常意外,他們在廣西欽州的龍門港接貨,運到南洋的種植園,這些咖啡,也不是給人用的,而是給牲畜用的。

根據林輔成對種植園經濟的調研,種植園裡,牲畜比奴隸金貴,至少牛馬還有個牛棚馬舍,而奴隸則擁擠在逼仄的房間裡,咖啡這種高檔貨,奴僕力役是享受不起的。

吃得少、幹得多,還能讓它們不知疲倦的幹活兒,這種植園都會在農忙的時候,備一把咖啡豆,餵給牛,等到農閒的時候,再給牛喂點糧食的精飼料貼膘。

在種植園裡,一頭牛平均存活時間,高於倭奴。

但是這些海寇的回程,是從種植園帶回阿片和菸草,這就是定性爲海寇的原因了。

這件事麻煩就麻煩在,林烴爲首的這些舊貴們,也不太清楚這些海寇的老巢在哪裡,也就是說,無論是誰,和這些海寇接上了頭,這個產業鏈,就會快速重啓,這些海寇,本身也不是專門給林氏服務。

廣西欽州、龍門港等地的海寇、走私商人十分的活躍,而且因爲臨近安南國,這些海寇、走私商人的追緝變得有些麻煩。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代表着大明出現了職業的走私商人。

這些亡命之徒已經不再聽命於勢要豪右的號令,不再是誰家的打手、家奴,而是開始自由的行動,並且來往於大明和南洋地方,謀取厚利。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朝廷早有預料,以沈鯉爲首的禮部,對兩宋時候的如何管理海貿進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尋找到了兩宋的律法,《透漏法》、《漏舶法》、《關防約束》、《與化外夷人私交易罪賞法》等律法。

關於海貿的法律,在兩宋已經非常完備,而附《大明會典》市舶法,就是綜合了這些條文,制定的律法,歷史長了就這點好處,無論你想做什麼,都能從故紙堆裡翻出來一些東西,作爲參考。

比如漏舶法,就規定:如不出引目,許人告,依漏舶法。

算是海貿範疇的告緡令,就是允許人們告密,只要確有其事,告密人可以獲得一半的非法所得。

之所以要頒佈類似告緡令這樣的律法,就是因爲當時偷渡走私販運,屢禁而不能止,宋廷關稅損失嚴重。

大明出海需要船引、還需要稅票回引,顯然這批倒賣咖啡的走私商人,既沒有船引,也沒有稅票,但海上不比陸上,陸上一切都有跡可循,只要細心找,總能找到這些賊人的巢穴。

在海上,找海寇的老巢,難如登天。

連告密的人都不會有,因爲除了船上掌握星圖、針圖的舟師,普通海寇也不知道老巢究竟在何方,而且這些海寇還不止一個老巢。

“這幫蠢貨,根本不知道自己養出來了些什麼!”王希元看着案卷,面色格外陰沉,爲了往倭國倒騰鋼鐵火羽,以林氏爲首的七家,養虎爲患了,這些海寇,本身是他們豢養的,但很快就完全失控了。

現在這些海寇還不敢劫掠商船,但逐漸坐大後,劫掠就是勢在必行。

人少的時候,走私點咖啡還能養活手下人,可人一多,臃腫起來,就需要更多的利益去滿足所有人的胃口,劫掠商船就是必然,處置不力,所有的商船都要被迫轉爲武裝商船,增加船上的武裝。

到這個時候,無論是誰,都無法區分合法商人和非法商人了。

英格蘭的私掠許可證,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大明穩定、安全的近海貿易,因爲這些逆黨的私慾,可能會迎來全面的敗壞。

這完全是林氏這七家的罪責,以前沒有完全在海上飄着的海寇,他們必須要上岸,因爲海寇沒有舟師,往來的都是固定航線,否則就會迷航。

而林氏等七家通倭逆黨,爲了牟取暴利走私鋼鐵火羽,爲這些海寇間接的培養了舟師,將星圖、針圖交給了海寇,哪怕這些舟師是野路子出身,憑藉着星圖和針圖,也可以完成海路的指引。

“真的是鼠目寸光,毀天下海貿之安寧,滿足私門之慾。”張誠嘴角抽動,作爲水師提督內臣,他真的很生氣,爲了維持近海貿易的安定,大明水師付出了極爲昂貴的代價,一年數百名海防巡檢,死於碧波之中。

局面很快就會敗壞,這些星圖、針圖會在亡命之徒手中不斷的流轉,對於水師而言,未來的剿匪任務會變得艱鉅起來,摁下了葫蘆浮起了瓢,這些海寇就像是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一旦維持穩定的費用高於收益,朝廷不可能不計代價的投入。

萬曆十七年四月十三日,豔陽高照,南京城萬人空巷,無數人齊聚在朝陽門外。

應天府衙役、火夫全部出動,維持秩序,而一張張的告示牌,設立在進場的路上,上面都是用俗文俗字書寫的先行審判案犯的罪行,告示牌一眼望不到頭,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罄竹難書。

如果單純的跟皇帝鬧意見,反對皇帝也就罷了,那大家一起湊湊熱鬧,看看你跟皇帝如何過招,可是這些反賊的逆舉,傷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兗州孔府在山東,受苦的是山東百姓,東林黨在浙江,受苦的是浙江百姓,這些逆黨,公然通倭,甚至可能製造出類似於嘉靖倭患規模的危機,這讓南京百姓實在是無法忍受。

一些個筆正本來打算抄錄一些回去發雜報,結果看着看不到頭的告示牌,有些絕望,抄不完,根本抄不完。

大多數看熱鬧的百姓聚集在了刑場,公開處決會在午時三刻,他們就是來看殺頭的,對於罪行,應天府衙已經公佈了好多次,街頭巷尾都是議論,大多數人已經清楚了所有的案情的細節。

王希元爲主審,張誠和駱秉良調度案犯、人證、物證、書證進場,因爲公審已經舉行了多次,所以流程已經非常熟練,現場井井有條。

很快,林烴爲首的一羣案犯,帶着枷鎖、鐐銬,目光空洞,一步一步的挪到了刑臺之上。

在抵達刑臺之前,林烴還抱着最後一絲僥倖,他覺得他們家,也沒做什麼,就是做做生意賺賺錢,頂多是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做的稍微過火了點兒。

晉黨和張黨決戰的時候,鬧得動靜比他要大得多。

一百多年了,他們家就這麼過來的,現在皇帝說不行了?朝中大臣就不知道阻攔皇帝的暴政嗎?

但公審公判公開處刑這一套用法,讓林烴絕望了,既然要公開審理,就是想要搭救他的人,也不敢輕易出手了。

王希元開始按部就班的開始審問,他從龐大的案卷中,挑選了十七件證據充分確鑿的重罪,準備開始審問。

“本來,按照以前的規矩,你這樣的罪行,要送到解刳院裡做成標本的,但萬曆十五年起,陛下聖喻:大明人不入解刳院。”

“你很幸運,要不然會體會到什麼叫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王希元看着林烴等七名案犯,他們的家眷也在處斬名單上,只是不過堂而已。

說滿門就是滿門,皇帝說話算話。

治標,就是要剜去腐肉,會很疼,但不把腐肉剔除乾淨,永遠也好不了。

萬曆十五年,過了萬曆維新最危險的時間點後,皇帝把自己的暴戾稍微收斂了一些,解刳院有充足的標本,畢竟倭國的戰俘人山人海,根本就用不完。

“我認罪。”林烴重重的嘆了口氣說道:“王巡撫,我想問,爲什麼只懲罰我們,那江西二百八十家書院,跟我們做的事兒,是一樣的。”

“那他們通倭了嗎?”王希元立刻反問道。

“不知。”林烴搖了搖頭,但他很清楚,這個生意,不止他一個人在做,大明既然選擇了開海,這種事昨天有、今天有、明天還會有。

王希元聽聞林烴如此說,搖頭說道:“所以,你還是不知罪,你覺得,朝廷在前面攻城略地,拿下了礦山,吃了大頭;你們在後面倒騰點鋼鐵火羽,吃點油水,死的左右不過是一些窮民苦力而已。”

林烴有些面如死灰的說道:“是。”

直到現在,他還是這麼想的,死的左右不過是窮民苦力,皇帝如此震怒,不過是爲了彰顯自己的威權而已,而他、他們家、這七家,有點倒黴,全都是皇帝立威的代價。

王希元強忍着憤怒問道:“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軍兵,守護的是大明河山,保護了你錦衣玉食、鐘鳴鼎食的生活?你有沒有想過,真的讓倭寇上了岸,倭寇大舉南下,臺下這些人,包括你在內,都會變成刀下亡魂?”

林烴十分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良久之後,才說道:“他們既然領了餉,就是他們該做的。”

王希元眉頭都擰成了一個疙瘩,繼續問道:“該?那你領了朝廷的俸祿、你們家有律法、稅負、勞役上的特權,拿了這些特權,該做什麼呢?”

林烴沉默了下來,老半天才說道:“確實不該做那些事兒,但也罪不至死,朝廷不讓,日後就不會了。”

王希元停止了溝通,林烴到死還是他那套極端利己的邏輯,自我之下,等級森嚴,自我之上,衆生平等,不願意爲自己的行爲,承擔任何的責任,而且死不悔改。

林烴爲代表的這些人,從小到大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他們也如此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生活了幾十年,祖祖輩輩,都是如此。

即便是死到臨頭,依然覺得自己沒錯,或者覺得錯了,但責任不是我,錯的是這個世界。

皇帝、萬民不翻身,林烴這種想法,就是現實,除了天傾地覆,天下大變,沒人能審判他們。

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613章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510章 勝則反攻倒算,敗則懷恨在心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711章 陛下,下令吧!第776章 關於皇家理工學院的人才分配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872章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一百零二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98章 拿走你的銀子,冠上我的名字!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無上真經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罵人,又難聽又誅心第849章 利用輿情裹挾刑名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一百四十八章 緣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928章 誰都不看好,偏偏他們還不爭氣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893章 就是一鍋夾生飯,朕也只能吃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695章 陛下,等一等大明百姓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574章 王次輔立身之本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757章 離間 激將 聲東擊西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876章 陛下說的都是真的!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五十二章 賤儒們那張犯賤的嘴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613章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359章 大明不是讓他們喜歡的,是讓他們怕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766章 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463章 天道偏偏負善人,世事翻騰似轉輪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969章 滿紫北極天樞星,滿綠天槍上將星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
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613章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510章 勝則反攻倒算,敗則懷恨在心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711章 陛下,下令吧!第776章 關於皇家理工學院的人才分配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872章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一百零二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98章 拿走你的銀子,冠上我的名字!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704章 一個違背祖宗成法的艱難決定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無上真經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罵人,又難聽又誅心第849章 利用輿情裹挾刑名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一百四十八章 緣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第650章 首罪者,我也!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928章 誰都不看好,偏偏他們還不爭氣第886章 聖主南巡誅國賊,賢后內幃定風波第570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893章 就是一鍋夾生飯,朕也只能吃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695章 陛下,等一等大明百姓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574章 王次輔立身之本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757章 離間 激將 聲東擊西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876章 陛下說的都是真的!第811章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五十二章 賤儒們那張犯賤的嘴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613章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359章 大明不是讓他們喜歡的,是讓他們怕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766章 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463章 天道偏偏負善人,世事翻騰似轉輪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336章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第941章 朕非仁義之君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969章 滿紫北極天樞星,滿綠天槍上將星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