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朕能怎麼辦?

給衛滿朝鮮,以及被衛滿覆滅的芥子朝鮮政權,包括衛滿朝鮮、芥子朝鮮兩個政權,進行官方政治定性,其實也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

好比當年,呂太后在孝惠皇帝劉盈,以及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在位的十五年時間內,女身臨朝,執掌漢室天下;

而在呂太后駕崩後,又發生了以呂氏外戚爲‘首惡’的諸呂之亂。

彼時,爲了給諸呂之亂,以及與呂氏外戚剪不斷、理還亂的呂太后進行政治定性,太宗皇帝也同樣是愁壞了腦袋。

因爲政治定性這個東西,並非淺顯、通俗意義上的,從客觀角度判定是非對錯這麼簡單。

政治定性,是必然會以政治立場爲基準,而後進行的政治活動。

便說當年的諸呂之亂,以及諸呂外戚與呂太后之間的關聯,如果單純以事實、客觀現實爲依據,那事態自然是一目瞭然。

——呂太后在孝惠,已經前、後少帝在位期間,因天子年弱未冠而代掌朝政,並不違反程序合法性。

但在‘合法代掌朝政’的過程中,呂太后出於種種原因,對自家外戚呂氏進行過度的——過高頻次、過高力度的提攜和提拔,最終也間接導致了諸呂之亂的發生。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無論呂太后提攜、提拔自家外戚的意圖是什麼——無論是爲了宗廟、社稷,還是一家一姓的私慾,諸呂之亂的爆發,呂太后都有着難辭其咎的連帶責任。

用後世人更能理解的話來說,便是諸呂之亂,直接發動的諸呂外戚爲主責,讓諸呂外戚得以掌握叛亂能力的呂太后爲次責。

當然,這是以呂太后‘並無私心,提攜呂氏皆爲國家’爲前提,所得出的結論。

如果將呂太后提攜、提拔自家外戚,將自家外戚遍封爲王侯將相,歸類爲呂太后給自己的孃家撈好處,那諸呂之亂的定性就又有不同了。

——居長樂而號太后,以權謀私,挖漢家牆角!

爲了一己私慾,讓呂氏這麼一家沒有德行、不配得到權力的外戚家族,最終掌握了足以發動一場政變的滔天權勢!

甚至於,在臨終前,未必沒有授意呂氏外戚‘先下手爲強’,親自主導了那場諸呂之亂!

如果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定性,那諸呂之亂,呂太后就不再是‘次責’了,而是和發動叛亂的諸呂外戚,並列爲主責。

或者應該說:在這套定性邏輯下,呂太后本身,也會被劃入‘諸呂外戚’這一陣營。

以上,便是從事實、客觀現實角度出發,能爲諸呂之亂做出的兩種定性。

但最終,這兩種定性均爲被採納,均未成爲漢家針對諸呂之亂,所做出的官方政治定性。

爲什麼?

因爲政治定性,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立場。

而且,當年的諸呂之亂,讓漢家的權力中樞:長安朝堂,不得不同時處於三個立場;

長安朝堂最終,針對諸呂之亂得出的政治定性,必須同時符合這三方立場,才能真正讓此事翻篇。

——第一個立場,是漢家、老劉家的立場。

從這個立場上來看,呂太后作爲高皇帝劉邦的髮妻正室,孝惠皇帝劉盈的生身嫡母,其實是和漢天子一樣,屬於理論上‘不能有錯’的特殊身份的。

在這個時代,皇帝不會有錯,也不能有錯,就算真錯了,也是這個天下錯了,是這宇宙星辰錯了。

原本,天下人公認有白帝、青帝、黃帝和赤帝;

結果太祖高皇帝劉邦一句‘我咋記得還有個黑帝?’,四帝便此變成了五帝。

劉邦又問了一句:既然有五帝,那怎麼不見黑帝廟,只有其餘白、青、黃、赤四帝廟?

底下的官員只能回答:是咱們的工作疏忽,居然忘記建造黑帝廟了,實在不應該。

馬上修!

馬上建……

這就是皇帝不能有錯,誰錯都不會是皇帝的錯這一說法最真實、最直觀的寫照。

而從漢家、老劉家的立場來看,呂太后,也同樣是不會錯、不能錯的。

因爲只要呂太后‘錯’了,那就要衍生出許多問題。

——這麼一個‘錯’的人,太祖劉邦爲什麼要娶?

——這豈不是遇人不淑,識人不明?

還有孝惠劉盈——有這麼一個‘錯’的母親,太祖劉邦爲何還要與立孝惠皇帝?

這樣一來,邏輯就非常通順了。

太祖高皇帝不能有錯。

所以,太祖高皇帝娶呂后是對的,和呂后生孝惠劉盈是對的,與立劉盈也同樣是對的。

故而,孝惠劉盈不能死‘錯’的皇帝人選,呂太后也不能是‘錯’的太后人選。

既然呂后是‘對’的太后人選,那呂太后所做的一切,便也都是對的。

包括但不限於:遍封諸呂。

這就使得諸呂之亂結束後,漢家針對諸呂之亂的政治定性,絕不能把呂太后給牽連進去。

爲了維護漢家,以及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的正面形象,呂太后唯一可以和誅呂之亂扯上關聯的點,便是‘一時不察,沒能在臨死前提前規避這一風險’。

頂天了去,也就是所託非人,沒能看清呂產、呂祿等人的狼子野心,所託非人——錯誤的把漢家的政權交接事宜,交到了不該染指如此權利的賊子手中。

說白了,就是讓呂太后做不粘鍋。

哪怕呂氏外戚把天捅破了,也絕不能讓呂太后,和此事扯上哪怕半點關聯。

這,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立場:漢家、老劉家的立場。

第二個立場,是彼時,幾乎全員參與誅滅諸呂的滿朝公卿大臣、元勳貴戚的立場。

從他們的立場上來講,誅滅諸呂,包括迎立代王,都必須是無比偉大、無比正義的——尤其重要的,得是‘合法’的舉動。

因爲倘若不這樣——倘若諸呂不正義、不偉大,甚至不合法,那就會讓事態直接倒向另外一個極端;

會讓‘諸侯大臣裡應外合,共誅諸呂’,變成‘叛王賊臣內外勾結,顛覆社稷’。

所以,他們平滅諸呂,殺老呂家滿門,迎立代王,都得是對的。

反之,發動諸呂之亂,被諸侯大臣所平定、誅滅的呂氏滿門,就都得是‘錯’的。

而且,因爲諸侯大臣共誅諸呂,是偉大、正義,合法的,所以被滅滿門的諸呂外戚,就必須是罪大惡極、獲罪於天,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說白了,就是爲了全面認可‘誅呂功臣’羣體的功勞,必須全面否定諸呂外戚。

包括但不限於:周呂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等一代先祖,在漢家開國過程中的功勞,乃至於,呂氏外戚崛起過程中,呂太后所提供的幫助……

只有這樣——只有把老呂家,包括呂太后在內的所有呂氏子弟,都歸爲‘罪無可恕’的大逆賊,才能讓共誅諸呂的諸侯大臣,被釘死在功臣簿上;

並徹底掩蓋他們,通過非法手段——通過發動政變顛覆長安朝堂,甚至插手‘天子廢立’之事的本質。到這裡,事態就變得有些複雜了。

老劉家要臉,要維護自家,尤其是太祖高皇帝的顏面,所以必須要把呂太后,從諸呂之亂的漩渦中‘摘’出來;

而誅呂功臣要自己的性命、要把誅呂之功焊死在臉上,所以必須把呂太后也拉下水,以此來襯托自己的正確性。

——如果不是呂太后如此倒行逆施,這般逆天而爲,我們也不至於通過這種方式,來評定關乎社稷存亡的誅呂之亂!

這就使得這兩方的立場,站在了絕對的對立面。

偏偏這兩方立場,還不是被兩波人各佔其一,而是絕大多數人,都得同時兼顧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立場。

——作爲誅呂功臣之首的陳平、周勃等功侯元勳,也同樣是漢家的臣,也同樣需要維護漢家、維護太祖高皇帝的顏面;

與漢家榮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朝臣百官、功侯貴戚,也都多半參與了平滅諸呂的行動,也都需要維護自己‘誅呂功臣’的功臣身份。

也就是在這錯綜複雜,令人眉頭直皺的對立立場中,第三個立場的出現,更是徹底把水攪混了。

——太宗孝文皇帝的立場。

這一立場,無疑是最爲複雜的。

首先,太宗孝文皇帝,是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子嗣;

而太宗皇帝得以入繼大統,也同樣是因爲‘太祖子嗣’這一血脈身份加成。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太宗孝文皇帝,是需要維護太祖高皇帝的。

與此同時,作爲自代地入繼大統的漢天子,太宗皇帝也天然需要維護漢家的顏面。

如此說來,太宗孝文皇帝,似乎也需要把呂太后,從諸呂之亂的漩渦中摘出來?

不;

還沒完。

從以上這個方面來講,確實如此。

但換個角度來講,卻又不是如此了。

——從‘太祖皇帝子嗣’‘漢天子’的角度,太宗皇帝是得維護呂太后的;

但偏偏太宗皇帝,並非呂太后所生。

這就使得太宗皇帝,又需要儘可能弱化、淡化,甚至黑化呂太后,從而擡高自己的生母:孝文薄太后。

得維護自己的父親,卻又不能維護自己的嫡母;得維護家族的顏面,又不得不爲了親媽,把後媽黑一黑——左右腦互博了屬於是。

再有,便是太宗孝文皇帝之所以能從代地入繼大統,是由於諸呂之亂,讓漢家的後少帝被歸爲‘呂氏淫亂後宮所出’的野種。

作爲誅呂行動的受益者,太宗皇帝,理論上是要和作爲誅呂功臣的陳平、周勃等元勳老臣站在一邊的。

也就是說,因諸呂之亂而收益的太宗皇帝,是要感謝平亂的功臣們,並儘可能和他們站在同一立場的。

即:認可誅呂功臣們是偉大的、正義的,合法的。

但~是;

又一個但是。

但是,這是在太宗皇帝,從代地入繼大統之前。

——我還沒做皇帝,我還只是代王,你們要接我去長安做皇帝,那我肯定要感謝你們。

但去了長安,我就是皇帝了,你們就不再是‘扶我坐上皇位’的功臣,而是阻止我執掌大權的權臣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無疑和你們站在對立面,你們想幹什麼,我就該阻止你們幹什麼。

一邊感謝陳平、周勃扶立自己,一邊又因爲陳平、周勃專權而敵視他們——又一層面的左右腦互博。

到這裡,三方立場才總算到齊。

漢家、老劉家的立場;

誅呂功臣的立場;

太宗孝文皇帝的立場。

這三方立場,沒有任何一個是可以規避、可以不去管,不去滿足的。

因爲諸呂之亂結束後,漢家還在,老劉家還在;

而諸呂之亂,是誅呂功臣們所平定,彼時的漢家,也因此掌握在他們手中;

至於太宗孝文皇帝——再怎麼沒有權利、再怎麼泥塑雕像,也好歹是漢天子。

三方立場都有不得不滿足、不得不照顧的理由,而三方立場、訴求又都截然相反,南轅北轍。

怎麼辦?

最終,太宗孝文皇帝只能決定:和稀泥。

——漢家的顏面,老劉家的體面,太祖高皇帝的遺德,是必須照顧的;

但呂太后,卻是可以儘量少提,降低其存在感,即不批判,也不讚揚的。

孝惠皇帝,也是可以從客觀現實的角度,進行一定程度的批判的。

——誅呂功臣們的功勞,是必須要認可的。

但作爲反派的諸呂外戚,卻也是可以儘量少提,甚至不提的。

誅呂固然有功;

那咱們就只說功。

至於諸呂之罪,死都死絕了,還提他作甚?

什麼?

呂太后?

不是說好了少提的嘛……

至於自己的立場,太宗孝文皇帝,則採取了非常高明的做法。

——和朕沒關係。

——朕什麼都不知道

諸呂之亂是怎麼個過程,少帝兄弟到底是誰家的種,最後又是怎麼死的,朕都不知道;

朕在晉陽做代王做得好好的,突然就被這些人接去長安,說要做漢家的天子了。

等朕到了長安,呂太后駕崩了,諸呂沒了,朕稀裡糊塗就成了天子。

朕能怎麼辦?

還不是隻能聽他們的話,替死去的老爹劉邦、哥哥劉盈,稍稍看顧一下這漢家的江山???

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206章 孤兒軍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82章 屠龍勇士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550章 皇長子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433章 尚書令第395章 歷史教訓歇一天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8章 命可真好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80章 魔改第586章 外藩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419章 考題第353章 吞金獸!第20章 諸呂故事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586章 外藩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請假條明天更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81章 養不熟就煮熟調整一下狀態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07章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75章 人心啊第479章 冰雕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42章 啊這?啊???第376章 無題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7章 且瞧着吧第411章 人才庫?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553章 呵!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歇一天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15章 我好怕啊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425章 河西第486章 絞肉機?第493章 纔剛開始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晚點更請假條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77章 圍三缺一兒童節快樂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明天更
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206章 孤兒軍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82章 屠龍勇士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550章 皇長子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433章 尚書令第395章 歷史教訓歇一天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8章 命可真好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80章 魔改第586章 外藩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419章 考題第353章 吞金獸!第20章 諸呂故事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586章 外藩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88章 賊心不死!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請假條明天更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81章 養不熟就煮熟調整一下狀態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07章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75章 人心啊第479章 冰雕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42章 啊這?啊???第376章 無題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7章 且瞧着吧第411章 人才庫?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553章 呵!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歇一天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15章 我好怕啊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425章 河西第486章 絞肉機?第493章 纔剛開始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晚點更請假條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77章 圍三缺一兒童節快樂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明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