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統籌會?

第373章 統籌會?

鹽鐵之事,說是要和五弟:江都王劉非商議,但實際上,劉榮心裡非常清楚——這件事,與其說是‘商議’,倒不如說是命令。

若劉榮下定決心,將江都國,以及原吳國版圖在內的沿海地區設爲製鹽區,再把原吳國境內的青銅冶煉區劃爲鋼鐵生產區,那江都王劉非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真就是一個跪地叩首,恭聞審訊的下屬。

如果積極一點,幫劉榮把事情都處理好,或許還能從中分潤些湯湯水水。

至不濟,也能憑藉鹽、鐵產業所貢獻出的就業崗位,逐漸改善江都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收入,從而間接使江都國的財富、經濟趨好。

若不配合~

且不說江都王劉非,根本沒有不配合劉榮的理由;

就算有,劉榮也根本不會爲此感到頭疼。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江都王,劉榮可有的是!

哪個弟弟聽話,就把哪個弟弟移封去江都,負責協調鹽鐵產業,對劉榮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打定了主意,劉榮接下來要做的第一步,自然是召集朝中,於此事相關的大臣們,藉着‘商議’的名義,把自己的政治意圖表露出來。

當然了;

既然是商議,那肯定也要深入探討一下具體的方案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礙、需要統籌的問題之類。

考慮到這些方面,劉榮將這場商討會的規模,控制在了十個人以內。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當朝丞相:桃侯劉舍。

一方面,鹽鐵之事牽連甚廣,作爲外朝之首的丞相,是劉榮最先要明確思想、統一思想,達成統一戰線的。

另外一方面,則是劉舍這個丞相稍微有點特殊。

倒不是因爲劉舍比起過往數十年,漢家的歷代丞相更‘沒有原則’,更願意無條件遵從漢天子的意志;

而是因爲劉舍這個丞相,不同於過往任何一位先任內史治關中,後任亞相做替補,最後才擔任丞相職務的人。

——劉舍這個丞相,是從少府升上來的。

鹽鐵之事,往大了說是國朝大政,但往小了說,或者說是往現實角度去說,其實就是一門生意。

充其量,也就是一筆需要國家出手的大宗產品生意。

既然是生意,尤其還是以創造利潤,改善國家財政狀況、充實少府內帑腰包的生意,那自然免不得要少府去主要負責。

而現在的少府,是坊間享有盛譽的‘萬石君’:石奮。

ωωω★ⓣⓣⓚⓐⓝ★¢ Ο

石奮這個人,在漢室政壇最出名的,除了一門五個二千石,曾被先帝私下稱爲‘萬石君’,便是這一門五個二千石高官,自石奮以下,無一不是循規蹈矩的庸人。

說他們是庸人,或許有些不公平。

畢竟自有漢以來,無爲而治、休養生息,便一直是漢家自上而下堅決貫徹的國策。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一點點爬上高位,官居二千石者,就會不可避免的被環境所影響。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大環境趨於激進時,爬上來的官員幾乎不可能是保守派;

反之,當大環境趨於保守、以穩爲要時,激進派也不大可能躋身廟堂之高。

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裡,在漢室‘無爲而治’的政治大環境下,涌現出了無數像石奮這樣,沒有半點主觀能動性可言,純靠執行上峰指示,把官做的越來越大的‘庸人’。

從最初,蕭規曹隨,規勸孝惠皇帝不要做任何改變,完全保留太祖皇帝、蕭相國所制定的政策,一切如故便是成功的漢相曹參;

到後來,對呂太后的種種不合理規劃予取予求,一會兒被擺成s形,一會兒被擺成m形的漢相陳平、太尉周勃。

再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憑藉數十年如一日的恭順,一路從太祖高皇帝時的小吏,爬到二千石之高位的萬石君石奮家族。

以至於到了先帝年間,出了一個純靠道德高尚做官,並最終官至九卿的塞侯直不疑……

只能說,時勢造英雄。

什麼樣的時勢,就會造出什麼樣的‘英雄’。

國朝新立,篳路藍縷,便會涌現出一羣才華卓絕的猛人,也就是後人口中的開國元勳;

天下承平,國泰民安,則會冒出一位位‘治世能臣’,即名臣、明相。

官僚腐敗,王朝闇弱,自也會萌生出一批野心勃勃之輩,想要從腐朽的王朝身上咬下一口肉,好壯大自身,並最終改天換日,繼續一個新的輪迴。

而過往這五十多年,漢室整體的政治大環境,便促生了一批又一批石奮這樣謹守本分,完全可以貫徹‘無爲而治’之綱要,卻也因此,不具備任何‘做事’能力的官員。

這樣的官員,說不上好或壞。

至少在過去幾十年,這些官員成爲了漢家‘無爲而治’‘休養生息’之大政最堅實有力,同時也是最值得信賴的執行者。

但到了劉榮這一朝,漢家整體的政治大環境,明顯是要出現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無爲而治,到此爲止;

——休養生息,大功告成。

接下來要做的,不再是‘無爲而治’式的低調發展、積蓄力量,而是大力發展,大步邁進,迅速強大自身。

如今的漢室,也不再需要休養生息,而是已經結束了休養生息這一進程,即將邁入下一個王朝階段:厚積薄發,君臨天下!

這樣的轉變,自然也需要官僚羣體的整體畫風,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只是這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又或是劉榮一紙詔書所能促成。

就拿石奮這個人舉例——石奮本人,已經是‘病入膏肓’,極具‘舊時代’特色,根本不可能改造的老派官員;

拜石奮所賜,石氏二代子弟四人,也無一例外都是小一號的石奮。

所以,要想讓石氏一族,出一個讓劉榮能用着順手的新生代、新思想的官員,至少要等石奮故去,石氏二代子弟淡退出朝堂,且下一代子弟能不受父祖影響,成長爲符合時代發展、符合大環境新生態的樣子。

劉榮顯然等不了那麼久;

所以石氏一族,在劉榮在位這一朝,將迎來不可避免的衰敗。

要想重新崛起,重新躋身朝堂,那就要看石氏三代、四代子弟,能否趁着父祖還能爲自己提供些許政治資源的時間點,涌現出幾個像樣點的能臣幹吏。

若是不能,那到了五代,石氏恐怕就會衰落到即便有青年才俊涌現,也無力爲其保駕護航,將其託上朝堂的程度。

說回正題。

劉榮要着手佈局鹽鐵,少府內帑是重中之重,少府卿就是怎麼都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人物。

偏偏如今的少府卿,是唯唯諾諾,只知道執行,卻根本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萬石君石奮。

所以,在鹽鐵之事當中,與少府相關的議題,劉榮大概率要同老少府,如今的丞相劉舍商議。

——比起石奮,即便是已經卸任少府數年,劉舍也依舊是劉榮更爲偏向的‘少府問題專家’。

劉舍這個劉榮心中的‘榮譽少府’到場,正牌少府石奮自然也無法缺席。

就算石奮無法領回劉榮的意圖,也至少要讓石奮知道,朝堂接下來要做什麼事,免得到時候具體操作起來,石奮這個少府反倒跟不上節奏。

除了丞相劉舍和少府石奮,剩下的人,也基本都是如今朝堂之上,最令人矚目的重臣。

——亞相御史大夫竇嬰,一方面是代表東宮竇老太后出席,一方面,也是以亞相的身份,參與這場規格極高的政治商討會,爲日後擔任丞相積累政治經驗。

內史韓安國,作爲坊間百姓口中的‘關中的丞相’,自然也出現在了這場商討會當中。

至此,漢家三公九卿、共十一人(太尉閒置)當中,最舉足輕重的四人:丞相,御史大夫,內史,少府,已是悉數到場。

剩下的七位——典客、宗正、太僕、大理(廷尉)、衛尉、郎中令、奉常,則於此事沒什麼關係,劉榮便沒叫。

反倒是幾個年輕人,竟也被劉榮以‘旁聽’的名義,召入了這場級別奇高的會議當中。

——謁者僕射汲黯!

——大理下屬刑獄司監令張湯!

以及,纔剛得以察舉入仕,擔任郎官的‘先賢’顏回之後:顏異。

很顯然,劉榮是想通過這一場更偏經濟範疇的政治會議,來給這三位朝堂新星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但在其餘四位公卿重臣眼中,劉榮這個安排,確實有些別樣的味道了……

“陛下這是……”

“已經定下了鹽、鐵之事的主事者?”

這個猜想一旦在腦海中出現,四人便愈發覺得自己沒猜錯。

看看這三人!

汲黯——官宦世家子弟,祖輩世代爲官,對於官場上的彎彎繞,那都是能總結出一本祖訓的!

再加上汲黯本人,又是走的‘道德君子’的爲官路數,剛正不阿,原則性極強。

即瞭解官場生態,即各種明裡暗裡的潛規則,同時又極具原則——妥妥的御史胚子。

張湯那就更明顯了,謎底直接就在謎面上:大理(廷尉)新生代俊傑,律法人才!

同時,張湯雖也算得上是官宦子弟,卻在父親過世後,經歷過一段家道中落的低谷,對於基層,尤其是地方鄉村的一切,都有着極爲深刻的瞭解。

律法人才,熟知基層——妥妥就是個判官,一抓一個準那種!

最後的顏異,看上去沒什麼好說的,但和前面兩個人放在一起,那就有些令人暗暗咂舌了。

試想一下;

在鹽鐵之事議定後,劉榮把這三個人派去了江都。

既然是要針對鹽、鐵搞壟斷,那自然就會不可避免的,觸碰到原有的鹽商、鋼鐵商人的蛋糕。

雖然個人安危不至於出問題,但明槍暗箭,終歸是少不了的。

到那時,按照這三個人的配置——一個御史胚子,一個判官閻王,一個先賢后人、學術大拿!

真要有人跳出來搞事,汲黯奏摺一寫,張湯把人一抓,該叛叛,該殺殺!

臨了還有顏異這個顏回嫡傳後人站出來,安撫那些個學閥……

“嘶~”

“即下定如此決心,鹽鐵之事,只怕陛下已是胸有成竹。”

“便是阻礙再大,怕也沒人能阻止陛下了……”

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是通過腦補得出這個結論,劉舍、竇嬰、韓安國、石奮四人暗下,也頓時生出了一股肅然。

——事情還沒定下,辦事兒的人,劉榮已經安排好了。

甚至就連事兒怎麼辦,劉榮都已經專門找了相應特長的人,來組成最終的班子。

既如此,那接下來的商議,就不存在‘鹽鐵官營要不要搞’這麼個議題了。

剩下的問題,只有怎麼搞、在哪搞、讓誰搞,以及什麼時候開始搞……

“鹽、鐵之重,不遜於糧、布——皆乃關乎宗廟社稷,又系百姓民生計之大政。”

“糧價鼎沸,朝堂當平抑糧價,與民飽食;布帛價高,朝堂亦當平價售布,與民暖衣。”

“——鹽、鐵亦然。”

“自先孝景皇帝三年,關中糧價鼎沸,後又朕以儲君之身,主持糧價平抑事,我漢家,便定下了糧吃不炒之百年大政。”

“於是,少府官營糧米,將糧食這關乎宗廟、社稷安穩的命脈,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至今過了五年,少府內帑官營糧米,或許還沒有展現出明確的成果。”

“但糧食價格穩定、百姓民沒有因爲糧價波動而苦不堪言,本身就是糧食官營最根本的初衷。”

“而現在,朕要再對商人們下一次‘殺手’,讓少府把手,往鹽、鐵上伸一伸了。”

“——和官營糧食一樣,還是少府內帑官營的路子,不限時、不限量的購入售出,以確保價格穩定。”

“但和糧食稍有不同的是:鹽、鐵兩項,少府不單要做一個倒買倒賣的商販,同時也要做辛勤耕作的‘老農’。”

“換言之,少府內帑要製鹽,要鍛鐵。”

“並且要以價格低廉、質量上乘的鹽鐵,將鹽、鐵私商全部倒逼去其他行當,以達成對鹽、鐵的全面壟斷。”

“這件事的諸多難點,便是今日,朕欲與諸公商議的重點。”

第458章 難啊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431章 面聖第98章 陛下口諭!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章 長安侯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20章 衛青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21章 大喜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131章 序幕告假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調的一手好作息第363章 黑土地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35章 漢少府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43章 考校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416章 大棒!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49章 戰鼓擂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50章 單于庭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8章 秦老匠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53章 吞金獸!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37章 且瞧着吧第52章 瓷器成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2章 瓷器成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調整一下狀態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93章 兒,斗膽
第458章 難啊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431章 面聖第98章 陛下口諭!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章 長安侯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320章 衛青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21章 大喜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131章 序幕告假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調的一手好作息第363章 黑土地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35章 漢少府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43章 考校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416章 大棒!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49章 戰鼓擂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50章 單于庭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38章 秦老匠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53章 吞金獸!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37章 且瞧着吧第52章 瓷器成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2章 瓷器成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調整一下狀態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93章 兒,斗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