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麻煩了啊

保暖——尤其是軍用保暖物資,一直都是劉榮爲之頭疼的老大難。

因爲在這個時代,漢室向外開拓的所有高價值目標,幾乎都位於現有版圖以北——至少是版圖中軸線以北。

比如幕南啊~

河西啊~

朝鮮啊~

乃至於草原上公認‘相對更溫暖’的河套,都是對漢家極具戰略價值,卻又地處北方,氣候因素對軍事行動影響較大的戰略目標。

就好比後世,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就連姨媽巾人都垂涎三尺。

但要想真正利用好那片黑土地,尤其是在那片土地紮根,就必須解決保暖問題。

在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後世,保暖自然不是問題。

——官方供暖、壁掛天然氣爐,以及各類衣物,都足以支撐華夏民族戰勝寒冷,徹底紮根於那片黑土地。

但在這個時代——在如今漢室,保暖,卻是個無比宏大的命題。

首先,便是衣物。

後世常見的保暖衣物填充材料,在這個時代,幾乎一個都找不到。

羽絨搞不出來;

棉花還沒引進。

貴族的禦寒衣物,大都是動物皮毛製成的裘。

家境一般、穿不起貂裘的,就只能穿棉衣。

當然,此棉衣非彼棉衣。

後世的棉衣,是以棉花作爲填充物,保暖性能相當之高。

但在這個時代,棉衣,卻是以絲棉作爲填充物。

何謂絲綿?

織布工們養蠶抽絲,能抽出絲的,自然是抽絲織布,做成布料、衣物。

而那些抽不出絲的殘次雙宮繭,便會被拆解成絲綿。

其中,質量好一些的,被稱爲綿,也就是真正的絲綿。

質量差一些的,則被稱之爲:絮。

無論絲綿還是絮,都被廣大中低層人民羣衆,用於填充冬衣和被、褥。

只是保暖性能……

怎麼說呢。

——能被稱爲‘絮’的填充物,再保暖,又能保暖到哪裡去?

便是絲綿,也不過是稍好一些,但終歸比不上後世人印象中真正的棉衣。

說白了:如果絲綿填充的冬衣真能禦寒,貴族們壓根兒就不會花費重金,去買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極爲高昂的貂、裘。

既然他們寧願花數十上百倍,乃至成千上萬倍的代價,也非要穿上一件裘,那也就能從側面說明:裘這個東西,除了貴點外,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衆所周知,某個東西貴,往往都不是這個東西的問題,而是自己的錢包問題……

咳咳咳。

具體到軍隊,這個事情就更加麻煩了。

動物皮毛製成的裘,當然不可能成爲普遍發放給漢軍將士,做禦寒之用的統一制式裝備。

即便是極個別中高級將官,也都只能自掏腰包,才能穿得起所謂的裘,而且還不敢輕易示人,生怕底下的將官軍士們心裡不平衡。

而底層將官,則是按時按量領取‘絮’,並用其填充自己單薄的棉被、棉衣。

能禦寒自然最好,御不了寒,卻也只能自認倒黴,然後無所不用其極間,將更多絮塞進棉被、冬衣。

這種情況,在如今漢室軍隊中很常見。

漢家甚至有一套健全的法律,規定什麼級別的軍士,在什麼地方駐守時,可以領取怎樣標準的絮。

所以,纔會有那場雙方傷亡加在一起小几百,但漢家凍死、凍殘、凍傷着成千上萬的白登之戰。

——要知道白登山,還不在塞外!

白登山位於平城一代,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大致位於代國中部偏北地區,比馬邑都還要更靠南千百里!

白登山的冬天,尚且能將太祖劉邦的禁衛親軍,給凍死、凍殘到差點失去編制,那更靠北、更寒冷馬邑呢?

甚至就連馬邑,也仍舊不算塞外!

出了馬邑,過了武州塞,正式踏上草原,那氣候更是肉眼可見的要寒冷許多。

也就難怪草原上的匈奴人,會在每一年的春、夏、秋三季,都無所不用其極的爲牛羊牧畜養肥膘,再爲自己攢下食物,然後在冬天一頭扎進氈帳,一直到開春才鑽出來了。

——草原必定更加寒冷!

遊牧民族的禦寒手段,理應比當今漢室還要稀缺,但實際上,牛羊牧畜的存在,卻又給了匈奴人‘報團取暖’的可能。

在草原,至今都還有這樣一種治病的方式:讓牛、馬等大型牧畜躺在地上,圍成一圈,把病人放在這個圈兒裡,和牛羊報團取暖一段時間。

病能不能治好且不說,起碼不會再冷了。

所以,看似更脆弱、更缺乏禦寒手段的匈奴人,實則卻比漢軍將士更‘抗凍’,同時也更有應對寒冷的經驗。

尤其高闕——如果漢家真要發動針對高闕的進攻,那必定是匈奴人以逸待勞。

高闕的匈奴守軍,最起碼能把身體藏在關牆後,而不是被寒風凜冽直接吹在身上。

關牆、樓隘內,匈奴人也能毫無顧忌的生火取暖。

反觀漢軍將士,在關牆外冒着寒風過河——而且還是冰封的大河表面。

冰封的河面有多冷,懂得都懂。

生火取暖那更別提了,自然是絕無可能。

唯一剩下的方式,也就是衣物了……

“敢請問陛下。”

“如今,尚還駐守博望城的將士們,可有人因禦寒衣物不足暖,而有凍傷、凍殘者?”

漫長的沉默之後,郅都終如是發出一問,將劉榮飛散的心緒拉回眼前。

同時,也是在以自己率軍出擊,作爲先鋒攻打高闕爲前提,在瞭解具體的情況。

便見劉榮聞言,對郅都的軍事素養的評價,當即便提高了幾個檔次。

郅都反應很快。

僅僅只是聽到劉榮說‘要不要做先鋒’,郅都便已經開始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和無法解決的麻煩。

劉榮不知道這樣的能力,是否是漢家大多數將官都具備的。

但劉榮很確定:博望侯程不識,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程不識當然也會想到:攻打高闕的關鍵,在於將士們受寒冷天氣的因素有多大。

將士們越不受天氣影響、保暖措施越到位,攻打高闕的成功率便會越高,程不識也同樣能想到這一點。但程不識不會如此快速地反應過來,並當面發問,而是會回去仔細思考,然後提筆一二三四羅列個表格出來;

然後再呈給劉榮:陛下,此番出征,有這一二三四等問題需要解決。

而且,讓劉榮稍感眼前一亮的是:郅都畢竟不是純粹的‘武人’,畢竟在朝中混過相當一段時間。

同是提問,郅都問出口的說辭,卻透着滿滿的中央朝堂處世智慧。

——博望城的守軍將士,有沒有因爲禦寒衣物不夠暖,而被凍死凍傷者?

郅都沒說,少府能不能承擔起博望城的禦寒衣物補給、能不能送去足夠的禦寒衣物;

也沒說博望城的將士們,有沒有得到足值足量的禦寒衣物。

郅都更沒說:博望城的將士們,因漢家朝堂中央的任何工作失誤,而被凍死、凍殘。

而是聽着有點怪,實則精妙至極的:禦寒衣物不夠暖。

禦寒衣物不夠暖,能是什麼原因?

還不就是少府內帑送去的棉絮不夠多、不夠好,將士們身上的棉衣不夠厚??

但只要不把這話明着說出來,那‘禦寒衣物不夠暖’,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會不會是天寒地凍的客觀條件下,導致禦寒衣物無力抵抗嚴寒吶?

會不會是將士們,並沒有把下發的棉絮塞進衣物、被褥中,而是拿去賣了換錢,才導致衣物單薄,不能禦寒吶?

總之,只要願意說,郅都能爲‘禦寒衣物不夠暖’這七個字,找出百八十萬中‘合理’的解釋。

至於事實如何——是不是少府內帑真的有些捉襟見肘,負擔不起這麼多禦寒衣物,以及需要填充在衣服裡的棉絮?

爲了中央朝堂的形象,郅都自然是本着能不認就不認——只能以後偷偷把工作做好,卻絕不能承認先前工作沒做好的原則。

即便是認了,制度也有無數種方式,爲少府內帑在內的整個朝堂中央開脫。

什麼,路途遙遠啊~

沿途艱險啊~

人手不足,物資緊缺啊~

等等。

總之,法家出身的官員,天生就最擅長爲帝王甩鍋。

只是在他們看來,這並不是不負責任的體現,而恰恰是爲了朝堂的威儀、形象,而必須做的維護工作。

再有,便是郅都這一問,並沒有直接問:高闕之戰,戰士們能不能得到足夠的禦寒衣物,禦寒方面能不能得到保障。

而是旁敲側擊的問:博望城的將士們,有沒有人因爲禦寒衣物的問題,而凍死凍傷?

這樣一來,郅都首先能瞭解到更爲直觀地狀況:在高闕以南不過百十里的博望城,將士們能不能抗住天寒地凍。

如果能——如果將士們能抗住博望城的寒冷,那高闕自然也沒問題。

即便扛不住,即便過去這大半年,博望城有將士因禦寒衣物的問題而凍死、凍殘,這個問題也不至於直接傷及劉榮的顏面。

感受到郅都的謹慎,劉榮心中也不由一陣默然。

——曾經,長安城風頭無兩的天子心腹,蒼鷹郅都,旁人口中的‘孤臣’,卻遠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輕鬆。

那段在長安的日子——尤其是先帝即位後的那段時日,郅都每一天,都可謂是在鋼絲上跳舞。

說出口的每句話、每個字,郅都都不敢有半點怠慢。

而這樣一個人到了戰場上,其在朝堂中央做孤臣,所培養出來的謹慎、細緻,便會體現爲更周全的戰鬥預案,以及更細緻入微的風險規避……

“禦寒衣物,及被褥、酒肉,將軍不必憂慮。”

“——這,都是少府內帑的事,也就是朕需要操心的事。”

“將軍只需要知道:朕,非桀紂。”

“朕不會讓自己的子民、我漢家的將士、關中的良家子,穿着單衣去高闕送死。”

對於郅都熟稔的中央朝堂處世智慧,劉榮自然是欣賞的。

但本心上,劉榮還是更喜歡直來直去,言簡意賅的交流溝通方式。

尤其是和將軍們,劉榮更不希望君臣雙方的交流,也變成朝堂上那般,拐彎抹角,一件事能拐出八百句話的磨蹭樣。

感受到劉榮的這一用意,郅都也不在墨跡——當即便一點頭,又再度低下頭,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了身前的沙盤之上。

攻打高闕的難點,對於任何一位成熟的將領,都可謂一目瞭然。

不多時,郅都便已得出結論,旋即便擡頭對劉榮拱起手。

“這一戰,我漢家會傷亡頗巨。”

“——且很可能上不封頂。”

“若一切順遂,或是數千人戰歿,萬人左右的傷亡。”

“稍有不順,便會是動輒數萬人的傷亡,且即便如此傷亡,也未必能穩穩拿下高闕。”

郅都直入正題,劉榮也面色凝重的微點下頭。

慈不掌兵的道理,劉榮不至於不懂。

尤其是這種攻堅戰,除非有飛機大炮助陣,幾乎就只能拿人命去堆、只能貼臉白刃戰拼命鬥狠。

對此,劉榮自然是早有心理準備。

只是道理雖是這麼個道理,但嘴上,劉榮也還是不忘提一嘴:“必要的傷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但都是我漢家的忠臣義士啊~”

“只要能降低傷亡——哪怕少死一人、少傷一人,都是好的。”

“有什麼需要的,將軍但可直言無妨。”

“禦寒衣物,糧草輜重,武器軍械,只要有助於攻打高闕,朕,無所不允。”

要想馬兒跑,那就得給馬兒吃草。

要想讓馬兒風馳電掣,就更是得給馬兒吃糖、吃雞蛋,甚至是更昂貴的營養攝入。

一樣的道理:要想拿下高闕,就得捨得付出代價。

傷亡只是一方面,後勤方面的保障、投入,纔是這一戰的重中之重。

知道劉榮不是再客套,郅都也不客氣,當即就羅列出此戰,除了默認會得到供應的後勤輜重外,需要額外增加的輜重。

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在河套-馬邑戰役,起到關鍵作用的那兩部遂營。

此戰,雖然是在臘月凜冬,大河冰封的時間點,並不需要遂營搭設浮橋,但在郅都看來,遂營在這一戰,也同樣有發揮作用的舞臺。

再有,便是幾件稍有些出乎劉榮預料,卻也並非不能給的特殊武器。

——有可移動底座的牀弩!

——可拆卸式箭樓、投石器!

等等。

郅都獅子大開口,劉榮,也基本有求必應。

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77章 我乏了第509章 無所適從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320章 衛青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44章 長安侯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05章 西進!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543章 編戶齊民兒童節快樂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80章 有母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80章 有母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523章 好好好第221章 老兵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373章 統籌會?第93章 兒,斗膽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206章 孤兒軍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363章 黑土地第324章 試探告假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53章 竇王孫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480章 意外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542章 程不敗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465章 酷吏?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416章 大棒!第135章 奏對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565章 調節閥第351章 新軍!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87章 商賈
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77章 我乏了第509章 無所適從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320章 衛青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44章 長安侯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05章 西進!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543章 編戶齊民兒童節快樂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80章 有母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97章 嗨,年關將近嘛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563章 態度得有,但不能只有態度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80章 有母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523章 好好好第221章 老兵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373章 統籌會?第93章 兒,斗膽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206章 孤兒軍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363章 黑土地第324章 試探告假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53章 竇王孫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480章 意外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542章 程不敗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465章 酷吏?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416章 大棒!第135章 奏對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565章 調節閥第351章 新軍!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87章 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