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二章 東施

八百六十二章 東施

鄭朗說着站起來道:“陛下,諸位,稍等。”

然後離開都堂。

不一會兒拿來幾份存檔,遞出其中幾份,自趙頊手中傳閱。

第一份存檔就是關於邛州寬鹽案,趙禎慈悲,寬鬆邛州一千緡錢鹽稅,結果第二年國家爲這個一千緡鹽稅足足支付一萬多緡。第二份存檔就是加斛與頭子錢,乃是鄭朗提議,將兩項附加稅減去,全國加斛多少肯定是一個謎面了,不過就算加斛三分之一,也不過八百萬石糧稅,以當地糧價計算不會超過三百萬緡,包括頭子錢在內,頂多四百萬緡,然而第二年朝廷兩稅立減一千多萬。可事實呢,百姓也未必得多少利,兩三年後兩項附加稅的減少,讓其他附加稅帶了進去。加斛與頭子錢這一名詞消失了,可新的名詞又出現。

這是才發生不久的事。

不用鄭朗解釋了,在座的沒有一個是小孩子,都是智商過人的大臣,即便趙頊也不差的。

從朝堂取締兩稅也不過是四千多萬的收入,但真實施下去,有可能是七千萬八千萬九千萬,說不定前面一取消,後面各地官吏又想出新的名目繼續對百姓徵稅。

四千幾百萬能吃消,八千萬能吃消麼?

其實沒有各個貪官污吏的扣克貪墨,想取締兩稅也是不可能的,每一州都有地方支出,有的能上臺面,有的不能上臺面,一旦取締了兩稅,特別是那些貧困州縣,將會引發政治崩潰。

早晚能取消,但在宋朝現在這種工商業仍處在原始資本萌芽狀態,生產力仍然不高的情況下。取消兩稅是不可能實現的。

趙頊看完後。道:“鄭公。朕的好心情沒有了。”

“陛下,臣只是實話實說。也不是沒有辦法緩解貧困百姓的壓力。自改革以來,朝堂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認爲激進,有人認爲保守。特別是義利之爭。反對者聲稱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利乃義的對立面,故君子不言利。又說夫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又說仁義而己,何必言利。支持者說易雲利者義之和,故義固所爲利也,不在此列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爲利哉?臣一直沒有作聲。但我沒有弄清楚,現在爭的這個利與義是否是夫子的義與仁。先說修身齊家治國。不立正身,就不能齊家,不能齊家就不能安心治國。齊家在前面,這個齊家是謂何?難道是讓全家婦孺老幼,包括奴婢在內,全部做君子嗎?那麼文寬夫家人爲何要發放最可恥的高利貸?又爲何送燈籠衫給張貴妃?”

大家一起啼笑皆非。

鄭朗很少說人是非的,文彥博到洛陽後帶頭髮起爭議,大約也將鄭朗逼苦了。不然不會說出這兩件事的。

“夫子對錢帛的看法,我就不多說了,看看論語吧,他也沒有認爲錢不好,而是認爲不能因爲錢帛而迷了本心,錢雖好,可要堅守道義之心。再如這個國家,不言利,我們多印印論語給百姓誦讀,是否馬上經濟就好了呢?爲什麼前面查隱田,後面鏟佃大肆興起,難道朝廷讓各地官府增收兩稅嗎?”

提到鏟佃,大多數人一起低下頭。鄭朗不敢碰,其他人也不敢碰,提都不敢提!

鄭朗也不會碰,前面在查隱田,還要繼續乘勢大肆查下去,再用政策對付鏟佃,自己想找死不成?

“非是不能言利,利持道義之道就是你們所說的義,夫子的齊家,還有夫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富若是能求到的話,就是拿鞭子的苦力活,我也會去做。這個富是之乎者也,還是嘩嘩流淌的錢帛?”

“這個……”大程看着大家在樂,有些不樂意了,再拿人開涮,也不能拿夫子開涮的。

“其實夫子說得並沒有錯,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夫子說,會事後素。子夏又說,禮後乎?夫子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而已。此一段是夫子與學生子夏講禮的本源與本質,夫子認爲仁義在先,這纔有禮,故仁義是禮的本源,禮儀是仁的裝飾,學禮之人必須先學仁。故執鞭之士後面還有一句,如果求不到,那還是從吾所好。其後又有一句,飯疏者,飲水,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錢帛是好的,故夫子可以爲了它,放下身份去做執鞭之士。不過執鞭之士與失去道義並無關係。可以求富求貴,也就是你們嘴中所說的利與官職,甚至聖人都能爲了錢帛不昔身份與影響。但無論是行商,或者謀官,或者耕種,無關緊要,最要緊的不管做什麼事,不能失去道義之心。因此纔有一句不義富貴,於我如浮雲。國家欠負這麼重了,還不談利談經營,難道學習魏惡清淡人士,坐看國家瓦解滅亡,纔是君子乎?”

這樣講,就講通了。

國家爲什麼不能談利呢?但談利的首要前提是以道義爲根本,這個利就來得正大光明。若失去道義,那就是小人之利了。

以前兩相爭論,皆是曲解孔子的意思,斷章摘句,瞎子摸象,找出一句話來,大象是大門,再找出一句話,大象是柱子。這都是錯誤的觀點。

“鄭公,朕也明白了,”趙頊說道。

雙方爭執,都是有學問的人,一度也讓趙頊困惑。

而且持道義之心,去言利去爭利,也是鄭朗一貫的作法。

“陛下,不敢,不過改革結束了,臣才說了說自己心中想法,否則臣說出來,只會引來無窮的爭執。再說各地官員,正是發生誤會。導致許多不好的事發生。有的大臣用心是好的。國家困難。替國家多賺一些錢帛,一點一滴的將國家財政危機化解,用心是好的,可失去了道義之心。只想着國家,沒有想到百姓,讓下面紛爭不斷。還有的士大夫羞於談利,清高。臣也想清高,可真清高,請學習林和靖去,休要來朝廷爲官!不要說我說得太重了。請看後果,因爲恥於談利,結果將財政交給小吏去管理。士大夫管理財政,國家待遇厚,又知聖人大義所在,還能有所節控,然這些小吏們懂什麼道德與節制?於是大肆勒索百姓。勒索後非是交給國家,而是中飽私囊。這個清高的後果。比前者主動斂民後果更嚴重。一錯再錯,使國家用了歷朝歷代從未有過的薪酬養官養廉,吏治都沒有任何起色。此誠讓人心痛也!”

“唉,唉!”趙頊連連嘆息,這一番話無疑是醍醐灌頂,又對王安石說道:“王卿,你就鄭公這番話寫一篇策子,做爲詔書頒發天下。”

“喏。”

有人臉色凝重,鄭朗的話說得不能說不對,對是對,可何是道義之心?害怕引起下面會有更大的動盪。

但再動盪,士大夫主動插手財政,難道會比讓小吏管理財政更惡劣嗎?

呂惠卿道:“鄭公,與青苗監有何干系?”

還是不服啊,我豈不是心持“道義”,既施義,又得利?

“吉甫,我再說一件事。平安監推出後,那時海船技術不發達,對南海氣候物產也不熟悉,每年都有淹死或者病死,或者戰死的兵士與工匠,大臣反對,仁宗不忍,偏巧,西北戰爭爆發,爲了維持戰爭費用,對全國百姓進行了暴斂,當然也不在乎平安監一年會死多少人了。隨後我又與張方平推出銀行監,大多數人將借款償還的,還有少數人沒有償還,於是銀行監拍賣其家產作坊田地,仁宗又不忍。我說了一句,若沒有這些措施,長久下去,有幾人借款願意償還?銀行監最終會成爲什麼?再說,雖時有不好的事發生,終比他們借高利貸強。一旦破產,至少不會讓他們淪落到賣兒賣女的地步,利息更輕得多。連銀利監的利息都償還不清,況且高利貸?後來還有許多不好的現象,平安監雖因爲海船技術進步,對南海諸島熟悉,每年仍在死人。爲什麼沒有人再說了?利益!兩監的利益幾乎與幾項專營等同,並且不象專營那樣剝奪國家與中小商人利益不忠不仁,這是名正言順來的利益,它絞成一張多大的網?”

這一點,大家深有體會,當時韓琦不會想挪用銀利監的一些分紅,結果悲催無比。那時的韓琦手中權勢,可以說遠勝過現在的鄭朗。正是利益圈太大了,就是那時的韓琦同樣碰不得。

“不提利益,我只對銀利監發放貸款的對象,那一戶人家不是富貴之家?也多是能償還起的。可是放在五等以下戶身上,就是沒有低息,有幾人能償還得起?”

“以前也有人成功過。”

“是有人成功過,一是他們乃是名臣,二是時間短暫,偶爾實施,百姓感謝,那怕無力償還,借也借糧借錢償還,故得功。若長久實施,百姓還有沒有感謝之心,有沒有這個償還動力?正如我所說,士大夫品德還好一點。可是青苗監一旦實施,將是全國性的推廣,能不能盡用士大夫主持?主持的與銀利監一樣,皆是小吏員,他們與地方的小吏有何區別?爲了盈利爲了分紅爲了獎勵,又掛着官方的名義,會不會強行推廣?一旦強行推廣,百姓無力償還,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所以我與長公主殿下推出慈善會後,不作任何經營,前面得到善款,後面立即將它們散出,正爲此故耳。”

“鄭公,可下面的高利貸更惡劣。”

“是,吉甫,我知道,那是私人之間的惡行,那怕一年逼死了一萬人,與朝廷並無關係。一旦朝廷實施,後果就要朝廷承擔。私人之間能逼死一萬人,朝廷逼死一千人,都是承擔不起的。其實介甫也說過,我做了回答。以後會管的,但非是象青苗法這樣管。我聽到許多人向我詢問銀行監擴股的事,現在不行,一是國家沒有錢帛做爲本金。二是國家還缺少足夠的金屬貨幣做爲流動貨幣。三是職員還有些生疏。會擴的。等這三條逐一解決,會分兩次擴股,一次除邊區或者羈縻州外,所有州與兩萬戶以上的大縣增設銀行監。這是第一次擴股。最後一次便是推廣到所有州縣與鎮!最少要十幾年之久。沒有這個時間就解決不了國家的本金,貨幣,以及熟練三大問題。十幾年後這些問題將會漸漸克服。一旦推廣到所有縣與鎮,爭的不僅是商人借貸。也會象百姓借貸。緩解百姓的高利貸之苦,二也是爲了盈利。十幾年後,職員業務熟悉,就有能力甄別向何人放貸。至少能放能收,減少不必要的爭議,以及一些不好的事。沒有這個時間勘磨,匆匆忙忙實施青苗監,後果不堪設想。”

遠不止這些,但鄭朗沒有再說了。看着大家,又說道:“那時。我大約就會請求致仕,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象現在這樣固執。鑽牛角尖,看問題看得長遠一點,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否則,就算逼得我不能致仕,功成身退,老死在中書,我死得多半也會死不瞑目。”

有意放出這句話。

時間短,問題多,自己呆在中書自然沒有多大問題。時間一長,危機漸漸化解,甚至有可能欠負還沒有償還呢,有人將矛頭就對準自己了。那時候不是對事,而是對人。想找毛病,豈不是很容易?

然而自己並沒有到下的時候。

有意說出這句話,國家治好了,一系列佈置落實下去,自己不用你們煩,俺也要退了。

趙頊喃喃道:“即便十幾年後,鄭公,你才六十幾歲。”

六十幾歲,仍然是官員的黃金年代,退了很可惜。

“水滿則盈,月滿則虧。不過那還是十幾年後的故事,還早呢,這十幾年時間,道路得一步步走好。”

“那些貧困戶置若罔聞乎?”呂惠卿忽然又問道。

“吉甫,非也,陛下英明,羣臣竭力,若十幾年國家財政還不轉好的話,我將會學習項羽自刎於烏江了。剛纔我說過,若財政轉好,可否免去所有兩稅。不可能的。可是否能對這些特貧戶給予一些幫助?若是連銀行監推廣後,都不敢放貸的百姓,幾乎是赤貧的七八九等戶了。救濟所有五等以下戶,就是十幾年後,朝廷財力也多有不盡,但僅是七八九等以下戶,佔據我朝的比例並不會太多,救助之,有何不可?五六等貧困戶,銀行監放貸變相慈助之,七八九等戶朝廷給予一些政策幫助。所有貧困戶皆會渡過危機。這才能稱爲盛世到來。”鄭朗道。

還是不可能的,但理論上能進一步使許多貧困戶得以度日。

這纔是真正的道義之心。

諸人默默,用心是不錯的,可十幾年後是什麼情況,誰皆不能預料。

大家散去,說開了,鏟佃漸漸沒有人再提了,青苗法爭議也平靜下去。也不能完全怪呂惠卿與王安石,在這個方面用心是不錯的,高利貸主太狠了,每年都會發生很多不好的事,而貧困戶也太多了,一旦實施青苗法,一是救濟,二也可以得到可觀的收入。然而皆疏忽了實施過來中帶來的騷動。發放青苗貸,下面官吏與職員可能向無力償還的六七八九等戶發放青苗貸?那怕就是推出青苗監,最終發放的對象最低是五等戶,然後向三四等戶進軍。可三四等戶需要青苗貸嗎?

鄭朗繼續兩邊跑。

全國坊場河渡礦坑太多了,不到五月端午,是沒有辦法理清楚的。

但不改革了,全國漸漸安定下來,許多人開始誇讚。其實說到底還是利益二字,皆擔心改革繼續執行下去,自己利益受到傷害。接着又傳來一個好消息。

河東酒務的拍賣一一落實,朝廷得款九百一十三萬多緡錢。

傳到朝堂,一個個瞠目結舌。

須知整個河東酒務十年所得也不過八百萬左右,其中還包括官吏的人力成本與雜費成本。拍賣後還有成本,但會下降八成以上。曾公亮盯着邸報,說道:“行知,若此,全國酒務也可以實現實封投狀法。”

太划算了。

鄭朗哈哈大笑:“明仲。不可能的。河東本在唐朝就以盛產葡萄酒聞名。這是獨門產業,還且有曾布之功。”

曾佈下去時,鄭朗說了一句話,用范蠡派長子幼子去楚求次子不同結果證明。得之貴會珍惜,得之賤會輕視。就象買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多半守不住錢財,但白手起家的往往就能將財產守住。投狀法錢越多,成本越高。這些商人大戶纔會珍惜,不僅僅是爲朝廷斂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河東地瘠,種糧食多半不適合,可許多地區適宜種葡萄,一旦葡萄酒業興起,不僅拉動河東的經濟商稅,還使百姓多了一條活路。情形類似福建路的荔枝,僅是一個荔枝。養活了福建路多少百姓?

有了條件,西域工匠到來。帶來了技術,爲了聘請他們,朝廷動用了幾萬緡錢的成本,一千多萬緡欠負發還,也有了資金,還有過這個成功歷史,然而作爲豪強,肯定希望用最少的錢帛,獲得這個葡萄酒的生產銷售權。這就要看曾布的嘴巴能力,不能動用武力的,只能用言語鼓勵,激發富戶競相投標,才能使投狀錢增加。

做得不錯,不過曾布仍呆在下面,收了錢,多少得辦點事,得配合大戶們鼓勵百姓種植。再晚一晚,春天過後,一年時間就浪費下去。

科舉開始。王珪、蘇頌、孫覺等人主持,僅錄取進士三百人,省元陸佃。

集英殿殿試,鄭朗進諫一句,節裁。

就是這二字,導致名額銳減,本來這次賜進士、明經、諸科乃第、出身、同出身,總八百二十九人。但此次僅五百三十二人。確實,裁官裁得太兇了,第二次第三次改制之下,陸續又減少了幾百名官員,朝廷官員數量現在僅有一萬八千四百人。並且有減無增,每年騰出來的空闕不過八九百人次,後面還不知道有多少職官在眼巴巴地望着。多一個科舉名額,等於又多增加了一名職官。

當然,也不能再少了。

狀元葉祖洽。

今年有一個高中進士,讓鄭朗很是注意,蔡京,雖不是三甲,但名次很高,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但鄭朗一點忌憚沒有,那是不可能的。可他的注意力很快轉移到西北。

王韶去了秦洮,章楶回京參加舉良方正科試,僅是五等,可算是考中了,編入館閣,磨勘一段時間,再外放,但有了這段經歷,再也不能將他編入武臣行列。

涇原路戰績讓郭逵心動,將種諤、苗授、姚氏兄弟一起討要過去。於是朝廷下詔以竇舜卿爲懷德軍知軍,種誼爲通判。輪不到種誼的,誰讓他背後有一個好岳父呢。

得到諸勇將,四月時郭逵開始率兵反攻。

樑乙埋攻綏州不成,又返頭進攻懷德軍,於是留下兩萬大軍距城四里外,連築八堡悍守。堡成後,各留兵三百爲守。郭逵派大將燕達與種諤率兵連破八堡中的兩個大堡,殺酋師數人,移檄文於宥州界,說道,夏國違誓詔,侵城漢界,其罪甚大,若能悔過,悉聽汝還,若不從,則誅無噍類。

讓他一逼,又看到宋軍兇猛,本來葫蘆川消息傳出去後,西夏守堡兵士就奪氣了,於是餘堡守卒悉數潰逃。

看到一左一右兩邊都建立了軍功,慶州知州李復圭心動。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良吏,然而對軍事卻不是很善長。本來宋朝在慶州華池水的源頭處築了大順城,然後又於大順城東南方向華池水河畔築了荔原堡。

宋朝收納綏州,李復圭也讓荔原堡收納西夏叛族,又讓這些叛族沿着華池水兩邊侵耕。後來包括更西端都屬於宋朝領土了,此時不是,若從地圖上看,自蕭關到原州,再到保安軍,慶州這一端就象一個深陷下去的泥坑,泥坑西邊都是西夏的管轄地。也就是宋朝侵耕的地區至少現在嚴格上是西夏領土。

梁氏讓樑乙埋進攻綏州城同時,又發十萬兵役於荔原堡西側,離慶州界二十里處築鬧訛堡,又築十二盤城。皆非是宋朝領土。聽到綏州八堡皆潰,兵役不敢再築下去,沒有築,可兵役仍在境上觀望。

其實,懷德軍戰役失敗,梁氏十分侷促,即便她不服氣,西夏國內要求和平的大臣與族首們也多了起來。迫於國內反對聲音,梁氏先行用擄獲的羌民交換了戰俘。

對糧食一事,置若罔聞。

當真讓宋朝繼續拉攏橫山諸族,也沒有拒絕,拖着,去年上半年乾旱,下半年還算是風調雨順,拖到夏收到來,糧食危機解決了,宋朝用糧食換換牲畜的事也就黃了。

這時候梁氏正考慮如何體面的有一個臺階下時,李復圭貪軍功出兵。他對偏將李信授以方略,讓其從荔原堡急赴瓠子嶺,襲其駐卒。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士大夫動輒對武將授其軍事方略,那要武將做什麼?

宋軍還未至呢,人家就有了防備,看到李信,對李信說道:“我自修堡,不與漢爭。”

我們只在我們西夏領土上修堡,也未修到你們宋朝領土上,你們何必來犯?兩國交戰,那有什麼道理可言。關健出擊得有功,沒有功,失敗了,且失去道義,那就是不對的。

李信不答,發起進攻,西夏人防禦,三次進攻被打退,但西夏在左右兩方皆敗的情況下,不敢做反擊。直到第三次“饒恕”了李信,李信仍然在準備第四波進攻時,西夏人派使對李信說道:“汝真欲戰乎?”

李信仍不答。

於是西夏縱兩翼圍繞之,中軍出擊,左右擊攻,李信大敗。不過西夏人仍然很害怕,下令道:“殺兵不殺將。”

開圍一角,李信倉皇出逃。

李復圭想要開脫責任,將李信與劉甫二將斬殺,欲斬都巡檢使大將白玉,白玉見機不妙,悄悄派心腹見郭逵,託身後事,郭逵哀之,派人申救李復圭,由是白玉得免。

無論怎麼推卸責任,李復圭是失敗了。因此又派部將郭貴、林廣引兵西出邛州堡,向北深入十二盤城,西夏主力在鬧訛堡,十二盤兵力空虛,猝不及防,無力阻擋,於是宋兵擊襲破欄浪、和市等寨,又大掠金湯城,夜過浦洛河,準備進攻烏雞川。在山道上遇到熟羌,告之危險,林廣不聽,依然前行,夏人果然伏兵於烏雞川。

林廣倉皇撤逃,西夏伏兵於後追趕,返回到浦洛河,林廣揚言聲選強弩列爲浦洛河岸側,準備伏擊夏兵。西夏人中計,不敢前,林廣這才安全地將大軍帶了回來。

實際此役因爲西夏人及時做了撤退,所行僅殺老幼一二百人。

然而捅馬蜂窩了。(。)

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三第78章 君子守德九百二十章 平與正第251章 鬥法(一)第297章 走隊六百七十四章 幽蘭操中第325章 小魔女(下)八百三十章 水貨第362章 最強折家軍(四)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八百零四章 倒計時一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148章 銅錢四百四十五章 不好啊第253章 鬥法(三)第74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第103章 大家(下)七百四十六章 三蘇第217章 找朋友(上)七百二十一章 很冷很暖三六百八十一章 魔術師上五百九十二章 奇貨第190章 膽大第212章 大三元(八)五百四十六章 選的人第133章 神秘女郎六百四十章 首相之淚六百五十二章 崑崙關中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五百章 老大一第319章 最神奇(下)第207章 大三元(三)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七百五十五章 罰與賞第17章 好兄弟第318章 最神奇(上)四百九十九章 迷信好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八百六十三章 第三者上第113章 可愛貴、賤道寧(下)七百三十四章 預言帝六百五十二章 崑崙關中第65章 對眼四百三十八章 眼睛第246章 嫁衣神功六百四十二章 臨行上第796章 二更五百七十三章 雙喜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第701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207章 大三元(三)五百二十二章 歐陽修第173章 走鋼絲(下)八百七十章 河湟三第90章 三家祖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第275章 留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第95章 講仁(三)第167章 最牛的學生(三)第342章 相公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六百六十六章 戰後中第133章 神秘女郎第38章 謝絕五百零九章 前兆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六百三十二章 皇佑之治四八百二十四章 簡中上六百九十六章 三關三七百三十八章 儒家的核心六百十三章 賢相下四百章 大戲·成上第363章 最強折家軍(五)九百二十八章 雪大結局四七百零五章 擒龍下七百七十六章 純潔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第96章 講仁(四)第328章 光榮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五百五十二章 亂戰六百六十一章 七天第294章 排陣(上)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七百九十五章 浮沉第338章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四百三十九章 託上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五百六十七章 何人爲首相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六百十一章 天命五百四十六章 選的人第198章 省試(中)第193章 送(上)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第147章 狼變羊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第99章 講仁(七)七百零九章 上樹
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三第78章 君子守德九百二十章 平與正第251章 鬥法(一)第297章 走隊六百七十四章 幽蘭操中第325章 小魔女(下)八百三十章 水貨第362章 最強折家軍(四)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八百零四章 倒計時一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148章 銅錢四百四十五章 不好啊第253章 鬥法(三)第74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第103章 大家(下)七百四十六章 三蘇第217章 找朋友(上)七百二十一章 很冷很暖三六百八十一章 魔術師上五百九十二章 奇貨第190章 膽大第212章 大三元(八)五百四十六章 選的人第133章 神秘女郎六百四十章 首相之淚六百五十二章 崑崙關中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五百章 老大一第319章 最神奇(下)第207章 大三元(三)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七百五十五章 罰與賞第17章 好兄弟第318章 最神奇(上)四百九十九章 迷信好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八百六十三章 第三者上第113章 可愛貴、賤道寧(下)七百三十四章 預言帝六百五十二章 崑崙關中第65章 對眼四百三十八章 眼睛第246章 嫁衣神功六百四十二章 臨行上第796章 二更五百七十三章 雙喜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第701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207章 大三元(三)五百二十二章 歐陽修第173章 走鋼絲(下)八百七十章 河湟三第90章 三家祖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第275章 留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第95章 講仁(三)第167章 最牛的學生(三)第342章 相公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六百六十六章 戰後中第133章 神秘女郎第38章 謝絕五百零九章 前兆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六百三十二章 皇佑之治四八百二十四章 簡中上六百九十六章 三關三七百三十八章 儒家的核心六百十三章 賢相下四百章 大戲·成上第363章 最強折家軍(五)九百二十八章 雪大結局四七百零五章 擒龍下七百七十六章 純潔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第96章 講仁(四)第328章 光榮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五百五十二章 亂戰六百六十一章 七天第294章 排陣(上)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七百九十五章 浮沉第338章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四百三十九章 託上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五百六十七章 何人爲首相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六百十一章 天命五百四十六章 選的人第198章 省試(中)第193章 送(上)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第147章 狼變羊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第99章 講仁(七)七百零九章 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