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

說話的是首輔溫體仁。

和孫傳庭一樣,同樣是出於對朱由檢激進思想的擔憂,老溫提出了反對大規模開設酒坊的建議。

“首輔之建言與朕可謂不謀而合。

大明目下雖已漸無缺糧之憂,但全天下依舊有不少人無隔夜之糧,故此酒坊不宜無序建設。

陝西省一地有衛護縣一座酒坊便足以,至少五年之內不再另行籌建新酒坊。

平涼府當地官府個分別新建大型糧倉,以每石三錢五之價格收儲農戶家中儲量,還要張貼告示,告知廣大農戶留夠家中一年所食之口糧,勿要爲貪圖銀錢而將餘糧全部售罄。

平涼府要將所收儲之糧食往臨洮府調運一批,具體數量由兩地官府根據實情予以接洽辦理,內閣議個章程後下發兩府,以免其銜接時出現不必要之偏差!”

從善如流的朱由檢迅速就此事作出了指示,溫體仁施禮接旨後坐了回去。

“至於各地官府之所求,其本意亦是爲使農戶增收而提,也是出自一片公心,故此內閣當行文予以撫慰,以免挫傷地方官之積極性與主動性。

農戶增收之事並非僅有興建酒坊這一條途徑,各地官員可集思廣益,根據本地之實情詳加論證後再行設立盈利之工坊。”

要想短時間內將大明官員們的注意力從田地上解脫出來是不可能的,千百年來小農經濟的思想在每個人的心裡早已根深蒂固,所以絕大部分官員缺乏如何讓農戶發家致富的思路和辦法。

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有人加以引導,朱由檢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而另外一個就是宋應星,他的大作這時候應該派上用場了。

“此次會議之後,內閣可制訂相關章程,將工部侍郎宋應星所著之《天工開物》大量印刷後分發到各地官府。

各地官員可將其中相關技術,與本地所擁有之資源結合起來,開辦多種多樣之工坊,朕相信,只要官府正確引導,官員實心任事,不出幾年,北地行省便會涌現出諸多帶動農戶增收之產業,長此以往,何愁百姓不富?”

《天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

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注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

在這本耗盡畢生心力的鉅作中,宋應星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

其中既有農業方面的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又有手工業方面的大量知識。

比如書中所載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等等。

而適用於大明北境的相關製造技術也是不少。

比如磚瓦、陶瓷的製作、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採和燒製,金屬礦物的開採和冶煉等等。

這些極爲實用技術和知識,都可以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北地,尤其是西北地區予以廣發傳播和推廣。

北地各級官府要在其中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官員們也能從中學到諸多知識,在無形之中開拓自己的眼界,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逐漸轉變,從農業思想中跳出來,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上。

所謂的引領和推動,無非就是投資。

大明北地不同於私人作坊發達的江南,在富豪遍地走的江南,只要有賺錢的產業,馬上就會有大批的銀錢投入進去、

而大明北地則不痛,特別是流賊起家之地------陝西。

在這場持續十幾年的動亂中,陝西省無數士紳豪門粉身碎骨,他們數代積攢下的大批財產田地都化爲烏有。

流賊們的破壞力十分地強大。

不管士紳大戶們是在老家修築塢堡死守,還是攜帶金銀財寶,與家人就近逃入縣城,最後還是難逃覆滅的下場。

在這種毀滅性的破壞下,陝西行省大戶倖存下來的不到太平年間的五成,存活下來的也因爲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而敗落下來。

所謂的大戶,他們主要依靠田地生財。

天災人禍之下,赤地千里、野遺白骨,替他們創造財富的人除了逃荒就是加入流賊隊伍,就算你有千傾田地,上哪找人耕種?

旱魃橫行下,大部分田地一鋤頭下去,土壤瞬間成爲粉末,這樣的田地你就是播下種子,能有何收成?

正因爲陝西大戶數量銳減,所以指望民間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已經不太現實,官府就成了眼下西北地區唯一的投資者。

而四海商行的產業也基本集中在發達的江南地區,在穩定下來沒幾年的西北地區投資也不多,基本是以商業流通爲主。

西北地區的交通條件比起繁華的江南相差太多,而且有技術的工人也難找,這些都是制約西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朱由檢穿越過來以前,大明的官營企業還是相當少的,正統年間以後,私營作坊順勢而起,逐漸超越並取代了官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成爲了引領大明手工業發展的主力軍。

在朱由檢的計劃中,官營企業將會是推動大明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因爲朱由檢會引導朝廷進行大量的投資,四海商行的各種產業就是明證。

要想讓企業規模擴大,不斷地將利潤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是最重要的,這一點上,大明的私營業主做的非常不好。

由於眼界所限,豪商大戶們更熱衷於將利潤轉化成銀冬瓜和田地,然後在紙醉金迷、聲色犬馬中悠然一生。

現在內帑和太倉都有了大把的銀子,朱由檢可不會像那些目光短淺的江南大戶們一樣,他不會任由這些銀錢在庫房中朽爛掉。

西北官府將會收到朝廷的大量撥款,用於支持本地的產業發展。

除了貪墨以外,這個過程中允許官員在產業投資方向上試錯,只要能把資金投入到實踐中去,虧了也不會受到責罰。

在朱由檢的認知當中,官府投資是擴大內需的最佳方式。

投資失敗並不可怕,肉爛在鍋裡。

失敗並不代表財富憑空消失,而是意味着,資金從官府手裡流入到了個人手中,而這些從中獲得利益的個體,有了銀錢之後就會消費,這就等於拉動了內需。

在和內閣諸臣詳解了投資與需求、消費之間的關係後,有關發展西北經濟的整體策略便訂了下來,似懂非懂的閣臣們目送朱由檢離去後,遂一邊討論,一邊離開了皇宮。

當自家老爹在忙於國事時,已經放了暑假的朱慈烺卻正在北城的鬧市中閒逛着。

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
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