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

就在崇禎十年四月殿試即將舉行之際,孫傳庭的奏本以六百里加急的形式送達京城:青海蒙古土默特部舉族歸附,凡男女老幼共計三萬兩千餘戶、十四萬九千餘口,其中青壯三萬七千餘人,另有馬牛羊等牲畜過百萬頭;孫傳庭已將土默特部八個臺吉及其所屬人口牲畜分別安置在臨洮、鞏昌、平涼三府之地,現土默特部顧實汗正在官軍護衛下趕赴京城拜見天顏。

另外孫傳庭在奏本中,將崇禎九年在平涼府屯田安民之事做了詳盡說明,並且提到了期間表現突出的部分官吏姓名,直言此次屯田之所以成功,這些官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希望朝廷能不吝升賞之舉,以慰其心、鼓其勁,使得此等官場新風能得以在大明各地擴散開來。

龍顏大悅的朱由檢立即召見內閣及六部九卿等重臣,商議土默特部歸附以及有關官吏的升賞問題。

“孫卿出仕僅只短短兩年有餘,其功績卻足可彪炳史冊!其在陝西期間,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均可爲人臣典範!此次土默特部舉族來附之事,正是在其精心謀劃之下方纔建此大功,堪比開疆拓土!朝廷當以重賞酬其功!”

衆臣都看得出來,皇帝臉上的笑意是發自內心的,土默特部來降意味着大明的西部邊疆徹底安定下來。

“孫白谷能取得如此功績,全憑聖上有識人之明,正是聖上將其撿拔與微末,方使其有施展才能之機,而不至明珠蒙塵!臣對於聖上慧眼識人之能深表欽服!”

既然皇帝想要重賞孫傳庭,溫體仁乾脆不提具體如何賞賜一節,因爲他知道皇帝心中肯定是有了決斷,還不如說點好聽的讓皇帝高興高興呢。

“孫代州於如何安插土默特人一事上做的巧妙,其十餘萬人口分作三處,後續再擇其青壯組建騎兵,遠出塞外征伐不臣,如此消耗馴服之下,不出數代,其性必與我漢人無異!大讚!”

兵部尚書楊嗣昌對於孫傳庭分化蒙古人的舉措極爲讚賞。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有不斷的消耗漢化,這些蒙古人才能讓人放心。

“既然其首領欲來京師,臣建議聖上以王位賞之,之後將其羈縻於京城之中,醇酒美婦一力供給,那留在西北的蒙古人便如無首之雁羣,久之則各分西東亦!”

吏部尚書周雲奏道。

在大明人的眼中,塞外的蒙古人就是一些和要飯的差不多的窮鬼,就算你是什麼大汗,平日享用的連大明的土豪都不如。只要這個顧實汗來到京城,在豪宅美婦的腐化下,這種土包子哪還願意回到西北吃沙子。分散於三地之外、沒了首領的蒙古人根本就翻不起什麼浪花來。

“周卿之言甚是,顧實汗就依前例,封其爲順義王,將原誠意伯府賞賜與他,具體冊封之事由禮部遵循相關禮儀安排即可!”

孫傳庭於土默特部一事上做的已經相當妥當,朝臣們除了羨慕嫉妒之外,並無更好的建議提出,眼見皇帝如此高興,衆人都知道,大明政壇一顆新星已經冉冉升起,將來其挾大功返京之日,便是內閣某些人讓位之時。

朱由檢在奏本中看到孫傳庭對謝延年和方文二人的一力舉薦時,腦子裡忽然有了新的想法:平涼府和西安府的屯田已經進入了正軌,旱災最重的陝北流民絕大部分已經被遷移到這兩地,並且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只要按照孫傳庭制訂的策略施行下去,陝西全境大治已是初見端倪。以後不論誰在陝西府縣任職,在御史和錦衣衛的嚴格監督下,都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既然這樣,何不趁此機會實施自己早有預想的騰籠換鳥的計劃?

“溫卿,山西先行將匠人移往臺灣一事進行的如何了?”

“回聖上,自內閣行文山西后,據山西巡撫蔡某上報,第一批一千餘名各色匠人連同家小共四千餘口,已在山西趕來京師的途中,抵達京師所轄之後具體由順天府負責安排!”

溫體仁奏道。

“遵照聖上諭旨,臣與戶部相關於沿途設立糧食供應處若干,每處皆遣職官衙役負責維持秩序、煮粥放賑,據臣所知,山西第一批匠戶人等已至京畿附近,按行程計算,十日後便可抵達天津衛;鄭氏此次共調集五百料大船二十餘艘,可載八千餘人,此次匠戶總共四千餘人,尚有半數船隻空閒!”

順天府尹李懷普施禮奏道。

“山東兩千官軍在參將吳某率領下來京,據報昨日已至慶雲;臣已安排軍器監備好火器、炮手趕往天津衛碼頭,吳某所部當於後日抵達天津衛,之後先行將火器兵刃裝運上船,待山西匠戶趕至後,官軍將會與其同時上船前往臺灣!”

楊嗣昌出列奏道。

黃得功接兵部緊急行文後,決定由吳羣率領兩千人赴臺灣島護衛移民、抗擊西夷。

黃得功一再叮囑吳羣,兵部在行文中特別提到島上的西夷以火器爲主,其炮火甚是犀利,戰法與流賊大不相同;若與其遭遇時,一定要靈活應對,不可存輕視之心,定要尋機將其擊敗,萬不可墮了大明的威風。

黃得功之所以挑選吳羣領軍前往,正是看中了吳羣有勇有謀,不是那種死打硬拼的魯莽之人。

在單縣屯田時日已經不短,黃得功已是漸感不耐,戰場上那種千軍萬馬對面廝殺的場景纔是他最渴望的。

他已經知道聖上準備在明年對遼東用兵,他已經向兵部上報,請求准予他擴軍,以便明年能參與到遼東之戰。

“本兵到時可親往天津衛,爲官軍遠赴臺灣以壯聲色!”

“臣接旨!另就是山東援剿總兵黃某前番上本兵部請求擴軍,臣思慮明年之事後亦覺可行,具體如何還請聖上裁決!”

既然明年要大規模用兵,那官軍自然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在遼東將門不可信的情況下,多一份力量就多一分安心。

“準其擴軍至五千員數!兵部要囑其嚴加操訓,以備不測!軍器監要加大火器產量,以後官軍裝備要以火器爲主,此乃天下大勢所趨,卿可謹記!”

楊嗣昌領旨歸列。

“傳朕旨意,孫傳庭立有殊功,特晉東閣大學士銜;平涼知府謝某於任上兢兢業業、勤勉職守,擢其爲從四品,調任杭州府知府!平涼府同知方某勇於任事、才具突出,擢其爲蘇州知府!原杭州府自知府一下、從六品以上官員與平涼府同等官員對調!原蘇州府知府擢爲禮部右侍郎!”

既然要換,那就換個徹底。

謝延年在西北吃了多年的沙子,既然政績出色,也該去江南換換口味了。

將杭州府主要官員與平涼府對調,就是爲了防止謝延年去了之後會被下面的人架空,這次他是帶着原班人馬調任,只要手段狠一些,加上浙江巡撫常自裕的支持,掌控杭州不成問題。

謝延年也是爲官多年,對於官場上軟硬兼施的手段自是精熟無比,調他前去杭州就是爲了減少稅改的阻力。

方文出任蘇州會遇到一些困難,但他還年輕,先歷練一番,視情況的變化再想法給其安插合適的幫手。

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二百章 客戶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
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二百章 客戶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