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

“啓奏聖上,臣以爲,值此我皇明百廢待興之際,當務之急便是大興水利、組織農戶及災民開荒耕種,力爭兩三年內使北地糧食能夠自給自足,此方爲上上之選,其餘諸事皆可放置一旁!”

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此事的是侯恂。

雖然老侯已經離任戶部尚書一職,但在新的內閣中,按照朱由檢提出的閣臣分工部司的要求,侯恂對口分管的依然是戶部,所以他對有關田地產出的事情依舊最爲關注。

自崇禎九年皇帝下旨各地官府組織和鼓勵農戶開荒拓田,並制定新墾田地免租賦三年的政策後,經過各地官府上報的數據來看,在這一惠及萬民的政策紅利刺激下,戰亂平息的地區億萬農戶爆發出了巨大的熱情。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全大明新增田畝達一千五百萬畝之多,如果按照每畝平均畝產一石糧食計算,每年新增糧食產量就有一千五百萬石之多。

而更爲重要的是,這些新墾田地三年免租賦期已至,按照後三年減半徵收的政策,這些新增田畝每年可繳納租賦達兩百餘萬石,按市價計算,折銀當在一百餘萬兩左右,這種鉅額收入足可使得戶部日子更加好過,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政績,也是值得炫耀的功勞。

而如果按照皇帝的新策略,地方官府就會把一部分精力用在擴大大豆、油菜、花生等作物種植面積上,而這些作物的產出是無法估價的,也沒辦法徵到賦稅,雖然會有很多農戶從中受益,但太倉卻會因此減少不小的收入,這種對朝廷不利的政策必須要阻止其出臺才行。

“啓奏聖上,民以食爲天,與天下尚有千萬黎民急需糧米餬口之況來講,盲目擴種油脂類作物耗時耗力,更兼其佔用良田,實爲不可取之策。

聖上爲民之初衷臣等盡皆欽敬,但此策最好後延數載再予以執行爲佳。”

侯恂表達完反對之意後,孫傳庭也起身表示了對侯恂的支持,但他並沒有全盤否定朱由檢的策略,只是委婉的表示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等過幾年溫飽問題解決了再出臺相關政策纔好。

在侯恂和孫傳庭兩人先後發表反對意見後,其餘衆臣也都紛紛發言,或明或暗的表態反對朱由檢的決定。

在這些臣子的眼中,萬千黎民只要能有口吃的,就已經是朝廷開恩了,皇帝居然還想着讓他們吃的更好,這種想法實在是太過天真和幼稚。現在動盪的時代雖說已經結束,但天災卻依然持續不斷,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讓萬千流民安定下來纔是正道,其他的都是不足論的小節而已,根本沒必要推而廣之。

“朕適才已經把油脂之重要性講說一遍,諸卿卻是仍舊不以爲然,諸般言論看似有理有據,但實是尚未認清此事緊要之處。

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與種糧並無衝突,現今太倉已日漸充盈,早不復數年前之窘迫之狀,隨着陝西各府連續兩年糧食增產,更兼有湖廣、江南漕糧並無斷絕,加之靖海伯連年自外採購糧米輸入我境,只要調配得當,北方受災各省民衆幾無斷糧之憂。

而隨着荊襄地區大面積開發,明後兩年我大明缺糧之危便會得以根本緩解。更不提還有遼東肥沃之土,只要措施得力,糧食新增以及山東需要朝廷賑濟之民衆數量巨減,一來一往之間會使形勢更爲好轉。

諸卿皆知,大豆肥田是農事常識,若其與糧米輪種,地力在得到充足休養後會更加肥沃,糧食產量也會增加不少。

既是諸卿對此並不注重,那便先於遼東之境試行此策吧。

內閣行文遼寧巡撫衙門,明年起,在保證山東移民與原住民口糧無憂之境況下,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在作物輪種的同時,最多可與糧田對半耕種,此事無須討論,諸卿遵旨便可!”

在看到衆臣這種態度後,朱由檢心感不爽之下冷着臉下達了命令,羣臣面面相覷之後再也無人出來表示繼續反對之意,溫體仁起身施禮接旨,這件事就這樣以雙方各退一步的形式結束了。

“朕既已決意開海,並意於松江府華亭縣修建上海港、明州府修建寧波港一事,工部、戶部是否已遣人赴此兩地辦差?

此事雖不算緊迫,但也要抓緊時間進行,待勘察施工完畢,西夷各國衆多商船便會抵達並與我大明各商家進行貿易,至於海關征稅一事依天津港例即可!”

由於剛剛被衆臣羣起反對,朱由檢的臉色冷厲起來,語氣也帶着些許不耐煩的意味。

侯恂和範景文對視一眼,後者硬着頭皮起身施禮回稟道:“啓稟聖上,因前番荷蘭國使節離開不久,考慮到其一來一往尚需近兩年時間,故此工部上下都覺此事並不着急,故尚未安排人手赴松江與寧波勘察施工,稍後會商完畢,臣即刻安排相關人手離京南下經辦此事,臣保證絕不會耽擱工期,定會於兩年之內完工!”

“啓奏聖上,海關征稅一事須港口建設完畢後方能實施,故此戶部亦未曾派員南下,若是聖上對此不滿,臣稍後也會派遣相關人等即刻南下!”

在看到皇帝不再一口一個愛卿地稱呼大家後,侯恂知道皇帝有些生氣了。自己這些人都是皇帝才拔擢不久,沒想到新內閣第一次例會便與皇帝唱起了反調,細想之下確實有些不應當。

皇帝的策略又沒損害大家的利益,只不過是想改善一下衆多百姓們的生活條件而已,就算此舉可有可無,或者是有佈局太早的意思,但大家夥兒也不該衆口一詞的表示反對,這樣讓皇帝怎麼下的了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朕一再強調朝廷官員辦事要有效率,只要計劃得當後就立刻着手實施,既是方略議定,爲何非要算着日子趕工期?港口早日建成,衆多海商便會主動停靠貿易,朝廷便會早一日徵稅入庫,爲何非要等到與荷蘭國交易方可?

此事勿得遷延!須儘快着手辦理!督察院遣御史督之,建設港口一事若遇地方官府推諉遷延,涉事者一律開革!”

朱由檢沉着臉冷聲道,範景文一臉訕訕的躬身接旨,其餘諸人看到皇帝這般模樣後,心裡也覺得有些不安,殿內的氣氛變得有些沉悶起來。

“開海與成立海軍一事靖海伯之態度乃是關鍵所在,朝廷須得遣重臣前往福建,將朕之意圖與他分說明白!諸人誰可前往?!”

羣臣面面相覷後,鄒維璉起身施禮道:“朝堂之上唯獨老臣與靖海伯相熟,此事老臣願往!”

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六章 皇莊2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六百二十九章 對皇帝的人身攻擊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
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六章 皇莊2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六百二十九章 對皇帝的人身攻擊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