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

朱由檢對陳奇瑜的工作作風非常滿意。

大明文臣士子大多以清談務虛爲榮,而以親身下到一線爲恥,像陳奇瑜這種有大學士職銜的重臣,能不辭辛勞親自到現場勘查尋訪,這是極爲難得務實作風,這纔是大明最需要的能臣幹才。

自從大規模的轉移災民開始後,類似陳奇瑜這樣的官吏已經涌現出來不少,不管他們是在什麼動機的驅使下做出這樣的改變,只要是真正去做了,那就必須要得到應有的獎賞和拔擢。

“啓奏我皇,此次京城內兩項工程完工之後,定會有衆多經驗豐富、技能熟識之壯工從中涌現,臣以爲,其後若無相應之事承續,此等民工身懷之技便就此湮沒,想來殊爲可惜。而反觀我大明諸地,則需此技藝者之地甚廣,但卻爲人財物力所限,無法展開此類相似工程。臣建議京師工程竣工之後,從中揀選有條件之人,由官府出面,仿皇莊中打井之建制組建施工之伍,於財力物力豐厚之地予以施工,以次解決諸府縣城內澇、溝渠淤塞之痼疾,使我皇明各處城鎮面貌爲之有較大改觀!以上便爲臣之淺見也,望我皇斟酌後予以決斷!”

陳奇瑜從各個方面分析了皇帝這幾年的施政分針,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位皇帝有可能是歷朝歷代以來,最爲關注民生、最喜歡大搞基礎建設的皇帝了。

自從崇禎九年境內安定之後,不管是移民還是免除北地各省三年賦稅、給皇莊佃農降低租賦,再加上廢除金花銀、自掏腰包在各地打井修渠等種種類似的舉措都證明了這點。

既然知道了皇帝的喜好,那身爲臣子爲何不投其所好?以民爲本也是先賢所倡,無論從大義還是忠君角度上來講,都是牧民官的要務,若想讓聖眷長久不衰,就應當從這方面着手纔是上策。

他的上述言論是早就想好的,準備在工程完工前再向皇帝提出來的,沒想到今日皇帝問到工程進展的問題,這正好給了他在重臣們面前露臉的機會。陳奇瑜相信,自己這項提議肯定會得到皇帝的高度賞識,爲自己將來的仕途增添一塊分量極重的砝碼。

陳奇瑜確實沒有猜錯,這項切合實際的建議使得朱由檢對他的好感度呈直線上升之勢,瞬間就將他的位置提到了前幾名上,直逼前面的孫傳庭和盧象升。

“陳卿此建言極爲合理!卿可遣人於此數千人中做一番查訪,一是將技藝熟練者之身份記錄在冊;二是詢問其人是否願意參與別處施工中去;勿使因其常年在外,耽擱家中農事或者家事,此一點一定要吩咐下去。身有技藝、自願、家中勞力不缺,此三者缺一不可,不符者勿要強徵。再就是工錢要合理,飯食需管飽,如此繁重之消耗,肉食務必每三日一放,就按每人次三兩計便可,消耗巨大,養分跟不上,很容易致其早衰並引發重疾,陳卿切記、切記!稍後卿回衙後,將此事詳略以題本報來,朕參詳無誤後,待工程完工之後便建起施工之伍,先於京畿一帶府縣城試行!錢糧由內帑與太倉分別負擔一半,朕會遣錦衣暗中查訪,以絕貪鄙之人從中漁利!”

聽到皇帝居然要陳奇瑜給這些民工每三日管一頓肉食,大多數朝臣都露出了不以爲然的表情。

在他們的眼中,這些農戶被官府出錢僱傭,能在農閒時多一份收入補貼家用就應該很知足了,況且還管兩頓飯食,這已經是皇帝的仁慈了,沒想到居然還要三天吃一次肉,這待遇就連鄉下的一些殷實之家也比不上啊,這有點太過了吧?

陳奇瑜坦然拱手接旨,心下卻是得意不已。今日在皇帝面前露了個大臉,這對將來晉升閣臣後排名靠前極爲有利。

至於給民工肉食這等小事,陳奇瑜心中倒是沒有太多的牴觸情緒。這兩年隨着他直接接觸大明最底層次數的增多,對於百姓疾苦的直觀認知也是遠勝從前,之前內心深處對於草民的蔑視也改變了不少。能利用手中職權爲最底層人氏謀取些許福祉,已不再是陳奇瑜心中所牴觸的事了。

“近兩年來爲安置災民之事,工部、戶部上下均是出力甚巨,範卿、侯卿亦是頗爲辛苦,朕自是將此種種看在眼中。朕向來提倡有過必罰、有功必賞之準則,有鑑於二位愛卿於兩年間辛苦操勞,朕決意,此次範卿、侯卿按功均加東閣大學士銜!望二位愛卿戒驕戒躁,於公事上更加勤勉職守,將今後之職事辦的愈加圓滿纔好!”

朱由檢接着隨手拋出了一個重磅消息。

在去年的時候,朱由檢已經下旨,將兩閣大學士的職銜升爲從一品,三殿學士位則升爲正一品。這項舉措改變了多年以來內閣學士權重品低的尷尬處境,也讓二品的尚書們對閣臣一職有了更大的渴望。

範景文與侯恂一愣之後都是大喜過望。在事先沒有一點消息的情況下,竟有如此大的喜訊從天而降,莫非是老天開了眼?今天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自己兩年來的辛勞終是沒有白費,東閣大學士的榮銜,可謂是對自己的最好褒獎。

在殿內其餘重臣充滿各種複雜神情的目光注視下,兩位重臣起身拜倒謝恩。

侯恂與範景文都在五旬左右的年紀,有了大學士的頭銜後,無論從資歷、年齡、能力上來講,都具備了入閣的條件,這讓除了吏部尚書周雲以外的其餘幾位尚書倍感壓力。

尤其是本以爲入閣已是十拿九穩的楊嗣昌,這兩人本來從未在他的計算之中,今天卻突然之間成了對自己最現實的威脅,這頓時讓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

因爲戶部和工部向來是差事最多最累,卻也出錯最多的部司。尤其是戶部,雖然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部司,但歷任戶部尚書很少有最後入閣的,很多都是在任上就獲罪回籍,典型的出力不討好。

沒想到皇帝在毫無預兆的情形下,突然將二人拔擢到令人矚目的地位,這讓楊嗣昌心裡頓感失落無比。

朱由檢當然能理解楊嗣昌的失落之情。他雖然對楊嗣昌的才幹很看重,但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錢糧和建設纔是重中之重。楊嗣昌畢竟重新出仕不久,也並未立下顯赫的功勞,所以這次的升賞並未列入朱由檢的考慮之中。

戶部與工部官員吏目大多被派往了安置災民的第一線,併爲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其中雖然主要是利益驅使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家確實是幹出了一番真實的政績,這一點從目前災民安置到現在未出大的紕漏就能看出。

再有就是錦衣衛和御史關於相關情況的每旬奏報,也對其中表現突出的人和事有着比較詳盡的描述,這一切都爲範、侯二人的升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陝西孫卿已率部抵京,準備應對來年與建州之大戰,但陝西巡撫一職不能長久空缺下去。順天府丞吳甘中頗具才幹,爲官亦是素有清名,今特擢爲陝西巡撫一職,着其與孫卿交接後即刻赴任,不得延誤!”

朱由檢將下一個重要的人事任免消息又放了出來。

吳甘中與孫傳庭私交甚密,這是被很多朝臣所知悉的,在朱由檢的眼中,能和孫傳庭成爲至交之人必定有其過人之處,否則以孫傳庭驕傲的性情,一般人他根本不屑與其往來。

現在陝西全省已經非常穩定,災民的安置工作進行的相當順暢,只要接班的人不去任性胡爲,而是按照現有的有效策略執行下去,那麼用不了幾年,陝西將會初現大治的局面。

從這一點上來講,吳甘中應該是最合適的陝西巡撫人選。起碼在交接延續的問題上,兩個人肯定會有相應的默契,相信孫傳庭自會給這位摯友提出最爲可行的施政策略,避免人亡政息的官場弊端。

至於現在的陝西布政使朱永佑,朱由檢根本沒考慮過他,這人是個典型的官僚,混日子的那種。此人在孫傳庭主政陝西兩年多的時間裡,並未作出任何出色的政績,孫傳庭對其評價也是很低,這種尸位素餐之人早晚要被替換掉。

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九十章 平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五章 皇莊1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十章 困難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五十章 殘暴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十七章 樊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三十二章 匠戶
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九十章 平息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五章 皇莊1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十章 困難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五十章 殘暴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十七章 樊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三十二章 匠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