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尹三衙四老典,這是民間對於府縣佐官總稱。
這裡,二尹就是指縣令佐官,品秩爲正八品縣丞。
因爲前朝時候,縣官也叫做大尹,所以後來人們又習慣性稱縣丞爲二尹。
而三衙,說正是知縣佐2官,主管全縣戶籍、文書辦理等事務,其秩爲正九品主簿。
至於四老典,則是指知縣佐雜官,主要掌管緝捕、稽查獄囚、治安等事宜,未入流典史。
前朝時候,規定凡方圓不及二十里者不設縣丞。
到了本朝,則是因事而設。根據所轄地裡寬窄,人口多少、民情狀況和政務之繁簡,所處地是否當其要衝等因素,又設縣丞,有不設縣丞。而真正落實下來,基本上只有三字、四字之縣才設縣丞。與主簿分管糧馬、徵稅、戶籍、緝捕等事。
所以現如今,全國一千三百多個縣份中,僅有縣丞三百多人,多還是不設。
掖縣縣衙沒有設縣丞一職,所以三衙主簿就成了縣衙裡二把手二管家,而典史也順勢上升,成了三把手了。
雖然這二人官制一個是正九品,一個是未入流,實是芥豆之微一小官,出身也都不大好看,但也卻是明堂正道朝廷命官。
主簿周鳳倒是舉人出身,可是接連三次會試都榜上無名,漸漸年紀大了不想再考也沒有那個能力再考了,所以就去吏部註冊,又出了大銀子,“大挑”出來任了主簿。
而典史裴均就不容易了,他是從胥吏中一里一里熬出來。這當下監生遍地官場來說,由吏員出身。實是件很不容易事兒了。畢竟多是人花銀子去買個這樣佐官來當。所以除非有大功績,一般都是不可想象。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二位也都是正正經經,要由吏部銓選,天家任命朝廷命官。
也是正因爲此,這二人太太對於可貞到來俱是非常之關注。畢竟,可貞也算是她們“頂頭上司”了。
雖然一東一西,也談不上低頭不見擡頭見,都是自家過自家日子。可畢竟住一個衙門裡,同一個大門進出就她們三家算是官眷。怎麼可能不來往。何況,人家品秩是比自家來高。要知道,好些衙門裡頭。不光是衙上要點卯,連內衙裡也是要“點卯”。
聽聞可貞到了,裴典史太太兒媳覺着是不是要去迎一迎。可又怕人家這會子一身疲憊不便見客,再加上還要收拾宅子,說不得是沒有空和她們應酬。這樣去了,不免不招人待見。可這樣想着,又覺着是不是該去幫着收拾收拾屋子。
可又不知道任知縣太太是個什麼品性,正拿不定主意之際,隔壁周主簿太太過來了,邀着一道往知縣院去給來知縣太太問好。
裴太太有些猶豫。可週太太卻是覺着知縣太太進門了,說什麼都是要去問個好,而且把早就打點好拜儀送出去纔是正經纔算尊重。以後纔不會給小鞋穿,所以堅持要過去。
裴太太眼見她如此堅持,沒有法子,官大一階壓死人,可去了又怕讓人不便。不去又怕讓人記下了。再說這內衙裡上上下下都看着她們了,逃也逃不掉。只好掏了銀子給貼身媽媽,讓她先過去打聽打聽情形再說。
周太太見了正中下懷,走了兩步又退了回來,一屁股坐了下來,揀了茶盤裡幾粒瓜子磕了,又問起了裴太太知不知道金玉如意事兒。
可貞這會子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人惦記上了,正一壁和小九晏哥兒一道看着這衙門裡有象徵意義建築,一壁聽着剛剛走馬上任景點景區導遊員——蘇慎講解。
與俱是清一色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六房”建築不同,縣衙內大堂、二堂、三堂俱是五間七架、單檐飛櫞、磚木結構硬山建築。
大堂是知縣辦理公務主要場所,整個縣衙署建築中,規模大,上限高,是衙署中心和主題建築。堂前配有月臺,象徵着皇權高貴,威儀萬千。
縣衙大堂面闊五間,九檁架。中間三間爲公堂,知縣升堂聽訟斷案,場面就都擺這公堂上。而大堂東西兩側梢間則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公堂用固定屏風攔出了一個三面隔斷、正面開放暖閣,正中後屏風上上彩繪有“海水朝日圖”。屏前爲官臺,上方有官閣,閣上方懸掛着“明鏡高懸”行楷金字匾額。官臺上設案,上置文房四寶、火籤筒、驚堂木,官印盒置於右側。
堂前西側還擺放着儀仗、刑具等物什。堂前月臺上則是兩塊青石板,東爲原告石,西爲被告石,都已是有明顯跪印上頭了。
小九晏哥兒兩個看到這大堂都非常激動,即便這兩個小傢伙年紀都還小,可還是不妨他們幾近天生對這些事物認知和崇拜。小九還好些,只是眼睛晶亮了一些。可晏哥兒兩隻眼睛盯着兩旁儀仗連眼睛都挪不開了。
可貞目光卻是都落了那青石板上,那樣厚青石板,那樣深印記,說實話,真是看得人心境膽顫,一股涼氣指望骨頭縫裡鑽。
穿過大堂,從大堂後門出去往往有一個小小“穿堂”,這是知縣坐堂時用來休息和整理儀容所。知縣升堂,也就是從這裡“升”上來。
穿過穿堂,走過一條狹長東西過道,就到了宅門了。
宅門是通往二堂、三堂屏障,是通入內宅咽喉之地,一般百姓至此就得止步了。
宅門和儀門差不多,都是平時關閉,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舉行重大慶典才能打開。
所以又宅門兩側牆上各留了一個小門,衙門內人員平日裡進出時都是走兩側小門。
小門兩側外則是門房,有知縣心腹門子居此日夜守護宅門,負責通報及對出入人員進行檢查,這也正是任罡根據地了。而宅門前甬道上兩邊還各有兩間屋子,這是衙役聽差地方。
因爲可貞衆人道來,所以這時候宅門就是大開着。
進了宅門,首先看到就是作爲穿堂功能二堂了。
二堂是中軸線上建築規模僅次於大堂建築物,面闊五間,七架檁,青碧繪飾。
二堂是知縣日常辦公室,但凡不必升堂,多會二堂辦公,處理日常公務。
除此之外,二堂也是派聽訟問案所。和大堂不同專門審理刑事案件不同,二堂多是審理一些民事案件。不過堂上還是設有暖閣公案,兩側也有刑具。只不過案上令籤也與大堂上是有區別,因爲只有黑色而沒有紅色,表明二堂一般是不判處死刑。
二堂東次間和西次間分別是簡房和招房。
除了正房,二堂前側還各設有東西廂房三間,東側爲會文館,西側爲會武館,是知縣接待上奉文武官員所。
穿過二堂正廳後方設有四扇屏門,通過中間門洞,就到了中軸線上第三個院落——三堂。
三堂仍和二堂一樣規制,不過與大堂二堂並不同是,三堂是呈封閉狀態。五間正廳全部用木板及菱形窗封閉起來,進入正廳,須推開兩扇紅漆大門。
三堂也是知縣日常辦公、商議政事和接待上級官員所。同時,也有一些涉及機密、不宜公開案件也三堂審理。
三堂前東西兩側還各有廂房三間,這是幕僚們辦公甚至生活所。
再穿過三堂,就是整個掖縣縣衙中軸線上後建築——後花園了。
但凡大些、條件好些衙門,都會建有一個後花園,專供官員及其家屬休息、娛樂之用。
據蘇慎所說,掖縣縣衙後花園極爲玲瓏,但卻亦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疊山理水,亭臺花木,應有有。
而與之前大堂二堂三堂不同是,知縣宅已經不屬於中軸線範疇,而是已經坐落整個縣衙衙署東路上了。而且要從三堂到知縣宅,還要往東拐經過東花廳。
與之前大堂二堂不同是,三堂東西兩側還各有一進小巧院落,分別叫做東花廳和西花廳。
東花廳是知縣書房,同時也是會客所,若有上級蒞臨或同窗同科誼友來訪,也可以留宿此。而西花廳也是會客所,不過卻是知縣接待地方名流鄉紳場所。
說起來,基本上所有衙門都是建爲三路建築。自然,掖縣縣衙也不例外。
中軸線上,自然是大門、儀門、六房、大堂、二堂、三堂、後花園等建築了。
而東路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寅賓館、衙神廟、土地祠、三班班房、庫院、典史衙、縣丞衙、東花廳、東羣房、知縣宅等建築。
至於西路建築,由南向北依次就是廚院、監獄院、吏員宿舍、主簿衙、西花廳,還有知縣收到表揚和反思時虛受堂、思補齋,和主簿宅、典史宅、典吏宅組成西羣房等建築了。
所以穿過東花廳,就到了知縣宅了。
昨天冒着雨回來,外幾天哪個景點都沒去,就去逛人家老街了,還是挺有意思~
*d^_^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