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

章子俊嘿嘿笑道:“胡大人還想不想查下去,人家一把火燒個乾淨,夠狠,查實了胡大人官升二級,弄不好會被反噬。”

胡靖支支吾吾起來了,剛爲官時都有一股子要改變天下的雄心,寒窗十年苦讀,激揚文字,指點江山,輔佐君王,雖千萬人吾往矣。可等到步入官場後,從熱血青年慢慢蛻變了,官場中有官場的規矩,現實跟理想脫節,有人隨着潮流而動,有人憂國憂民逆着潮流,最終也沒落得好。

此時的胡靖就是一個矛盾體,思想在激烈鬥爭中,而老狐狸陶魯卻是一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態度,老夫是來打醬油的,誰讓巡按御史是胡靖這小子爲主,又看看章子俊,身爲伯爵也沒一個態度,就想躲後面看好戲,這小子也不是省油的燈。

氣氛有點凝重, 周吏員、楊吏員在一邊竊竊私語,似乎在商討着什麼,章子俊道:“周大人、楊大人兩位不用拘束,這件事怎麼看,可以說出來,人在外沒有許多規矩,反而要同心協力纔對。”

周、楊兩位吏員雖然官品不高,卻也是從八品官職,此番辦案當然也有發言權,楊吏員就說道:“各位大人,下官愚見,如果揚州常平倉真是此地官府所爲,這件事就不好辦了,其中牽扯的上下官員少說就有百位之多,可以說整個揚州府及兩淮轉運衙門全脫不了關係,弄不好半個江南衙門和應天府涉案其中,此案發了勢必驚動朝野,揚州府私自買空賣空官糧,那麼蘇鬆這些府衙也有此等嫌疑,所以下官以爲兵貴神速,分兵抽查,抗疫救災首先要有糧才行,抽查各府常平倉也在職權內。”

周吏員連忙接口道:“下官一心爲皇上辦差,代天巡牧,理應如此。”

好麼,跟古人說着說着,就表決心了,這忠君思想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原本胡靖想打退堂鼓了,被這兩位架在火上一烤,就同意了建議,既然有人打出了皇上的旗幟,章子俊想反對也說不出口,那就順水推舟了,老狐狸反正不問不聞一付隨便怎麼搞都行,最後商量好,御史胡靖帶着書童及周、楊兩位吏員繼續南下直奔蘇鬆二府查糧,章子俊跟陶魯繼續留下來看好戲,靜觀其變,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線索可挖。

成化八年七月,東南沿海發生大水災,江海暴溢。蘇州、松江、揚州水災,浙江海溢,杭州、紹興、嘉興、湖州、寧波五府水災,淹沒田禾,漂毀官民廬舍畜產不計其數,溺死二萬八千四百六十餘人。

胡靖一行坐船前往松江巡視,距水災已經過去一年了,所經之地還是滿目蒼涼,水漫之處沙泥疊積,大片糧田已成荒蕪,茅草蘆葦叢生,昔日的魚米之地,變成了災荒之地。

此次江南的水災跟前年順天府大水不同,同樣是水災,江南的水災是海水倒灌,稱爲海溢,災後對良田的破壞很大,根本種不了莊稼,造成了災後更大的饑荒,原本是產糧之地,變成了需要賑災之地。

這一次御史胡靖公開身份,打出旗號,來一個突然“襲擊”直奔蘇鬆常平倉,松江知府不敢怠慢,硬着頭皮查驗,整府大小官員七十餘人作陪,此時的胡靖才感覺找回了巡按御史的威風,巡按御史所到之地,哪怕是四、五品知府也得聽從發落。

章子俊跟陶魯正在看一場“大戲”。一場“大火”把整個常平倉燒成白地,在邊沿倒塌圍牆處時不時地在一些沒有燒完的“谷包”中冒出縷縷黑煙,這是知府張璡今早來客棧拉着陶魯來看現場,說是常平倉不是失火,而是有賊人跟城內饑民搶奪糧食引發火災,現在緝拿了十幾名搶奪糧食的饑民,關押在大牢中等待發落。正好朝廷派往應天府巡按的洪性大人要來查視,到時望陶大人爲揚州百姓做個旁證,這場大火禍起蕭牆,實乃民冤所至。

陶魯一邊點頭一邊說道:“雖然老夫已不是朝廷官員,爲民請命理當爲先,不過老夫歸心似箭,想要儘快迴歸故里。”

“唉呀,還請老先生多留幾日,住客棧所資理當爲府擔了,等應天府來人後,陶大人如實把起火之事說明就成,本府感激不盡… … 。”

章子俊內心大喊,高啊,這他媽的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還讓陶魯去作證,把事情洗白,真乃天衣無縫也。

三天後,由督理南京糧儲的右都御史周瑄,巡視應天府的洪性姍姍來遲,洪性朝廷明發抵報巡視應天府的巡按御史,所到之處儀仗舉牌林立,古代是等級社會,各個階層對應有相應的等級,統治者運用禮制的規範,制約低等級成員在禮制上的僭越,防止犯上作亂,保持日常等級秩序,以實現穩定。除了官服外,還有儀仗輿衛 ,輿衛是指乘坐的輿(車)、肩輿、轎,以及儀仗儀衛。轎,有明轎、暖轎。以轎的蓋、幨、幃之質料顏色,以及擡轎子人數等,定不同爵位的享用規格。

京官三品以上、京堂,轎頂用銀、蓋、幃用皁,在京乘轎,轎伕四人,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轎頂用錫,轎伕二人。地方官總督、巡撫,轎伕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轎伕四人。雜職乘馬。欽差官,三品以上,轎伕八人。

京官儀仗。以所設棍、傘、旗槍等的種類、數目,及前引、後從人數,分別等級。如一品官,儀仗爲金黃棍二、杏黃傘一、大小青扇二、旗槍八。常日前引二人,後從八人。四品官儀仗,無棍、杏黃傘一、大小青扇二、旗槍四。常日無前引,只有後從二人。五品以下官均用青素扇一,常日惟後從一人。

直省文官儀仗。總督以下,其儀仗所設青旗、飛虎旗、杏黃旗、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金黃棍、桐棍、旗槍之種類、數目及迴避、肅靜牌數目,分別等級。

如果官員出行走水路,則必擇高大樓船,艙門貼紅紙字條,旗、牌、傘、扇插列艙面,也鳴鑼開道,鑼聲一響,行舟讓路,兩岸肅然。出行鳴鑼的次數,依官職而不同,其含義也不同。州縣官出行鳴鑼,打3響或7響,稱爲三棒鑼、七棒鑼,意爲“讓開”“軍民人等齊閃開”(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道府出行嗚鑼,打九棒鑼,意爲“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節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鑼,意爲“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總督以上官員出行,因是極品,打十三棒鑼,意爲“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被認爲是必行的官儀;無之,則被認爲不成體統。

打頭的大船上就是南京右都御史周瑄了,周瑄,字廷玉,號葵軒,山西陽曲人,由鄉舉入國學,正統中,除刑部主事,善治獄。正統十三年遷員外郎,景泰元年超拜刑部右侍郎,天順年門達大興冤獄,轉南京掌工部事。成化初遷右都御史,督理南京糧儲,後遷南京刑部尚書。

隨後巡按洪性用的是嗚鑼十一響,除了迴避、肅靜這些舉牌外,在大船中間一杆旗上有“代天巡視”,兩邊分插官銜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字樣,洪性曾任詹事府右春坊所以也打出了右中允的牌子,百姓一看就知道來頭不小。

揚州有專門供各地來辦事的會館、商會等場所,在這些場所中,除了能住宿吃飯外,最大的功能就是同鄉能匯聚一起,做生意也不會被騙,另有了解行情,相互幫助。

在衆多的商會中數徽州會館爲最,徽州在揚州有歙縣商會主要爲鹽商,休寧會館主爲典當商,也順帶着從休寧來揚州做各式買賣的人,祁門會館爲茶商,也有做鹽業的,這些會館主要提供家鄉人在揚州的日常駐足,給上京趕考的舉子,南來北往的同鄉人圖方便。

在揚州南河下街位於城區南面的古運河畔,這裡會館衆多,因倚運河而立,除了有名鹽商外,還散落着湖南會館、湘西會館、嶺南會館等衆多鹽商宅第和會館民居雲集。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在南河下傍還有大樹巷、丁家灣、武城巷、居士巷、引市街、新倉巷等古巷阡陌縱橫,也是整個揚州城的核心所在, 居士巷中有一位書生叫左麟,十七歲時就中了秀才,隨後連續三次鄉試不中,讓左麟心灰意冷,便不再求取功名。

在連續三次應考中,跟府學官陸文義交好,陸文義也欣賞其才華,就推薦他去蒙堂做了教書先生,就在左麟做先生的當年,妻子黃氏病亡。對左麟的打擊很大,所以很珍惜這份教書的差事,平時就住在蒙堂,只有初一十五纔回家一趟,看望父母和幼子。

蒙堂旁邊有戶人家,家中只有婆媳二人,婆婆陳劉氏早年守寡,獨自撫養兒子成年,可是兒子體弱多病,爲了給兒子沖喜就說了一門親事,就在媳婦宋氏過門當天,還沒等入洞房,就暴斃而亡,陳家也就剩下了寡婆寡媳二人。

婆婆陳劉氏知道兒媳還是黃花閨女,年輕輕成了寡婦,總有一天便會離開陳家,再次嫁人,所以就主動勸其改嫁,但宋氏貞潔賢惠,要爲婆婆養老送終,不忍離去,街坊鄉鄰無不稱讚。宋氏不但長的美,而且身段絕佳,這世上有一種美女,全身上下會發出一種光盈,哪怕在破屋中,能讓整個破屋生輝,一顰一笑間,讓人頃情,天生媚骨,絕色樣貌,難免招紈絝浪子惦記,惹得不少人垂涎。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九十九章 中央巡視組(上)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路(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七十六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七)第三十四章 鄉試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五十一章 章子俊的經濟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零六章 勝芳城瘟疫(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零八章 勝芳城瘟疫(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見色起意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五)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四)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九十九章 中央巡視組(上)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路(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十二章 最幸運的狀元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七十六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七)第三十四章 鄉試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五十一章 章子俊的經濟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零六章 勝芳城瘟疫(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零八章 勝芳城瘟疫(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見色起意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五)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四)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