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

要出這樣的月報,首先就是降低成本,主要是印刷成本,用雕版的話,成本就會很高,這就要用到活字印刷,用銅活字的話,成本投入比雕版不知大了多少,所以章子俊在想怎麼用鉛活字來替代,好在鉛活字的合金材料,目前大明都有,章子俊來到了國子監找了祭酒陳鑑,聽說翰林院要查看製作銅活字的母板,原來是刻在磚版上的陰文字,把銅水澆上去,冷卻打碎磚版後得到一個銅字,再經過修整就是一個印章一樣的陽文字,再把一個一個陽文字排版後,形成一句字組,而且銅活字沒有在底部開溝固定,印刷時會有間隙晃動,有些還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歪歪曲曲很彆扭,這就爲什麼活字印刷不如雕版的原因,

如果把銅改成鉛的話,成本將會直線下降,一斤銅可以換十斤鉛,而銅的溶點比鉛要大,章子俊記得通用的活字合金由鉛、銻、錫組成,配比一般爲銻11~23%,錫2~9%,餘量爲鉛,依不同用途進行選配。以反手字進行縷金鑄刻的方式篆上去。此種三元合金的優點是熔點低,熔融後流動性好, 凝固時收縮小,鑄成的活字字面飽滿清晰。

銻在明朝不叫銻,而稱“連錫”,在製作銅錢時混合“連錫”,那麼就是一個製作銅錢的配方,只是把銅換成鉛就可以了。

陳鑑本來就是書迷,聽說章子俊要把銅改成鉛澆築活字,非常好奇,看着章子俊一本正經的樣子,不像是無的放矢,就跟工部要了許多的鉛塊來,開爐一試果然得到字面飽滿清晰的鉛字,比起銅字來相差不大,而且修整起來更加容易,經過章子俊在每一個活字邊上開一個缺口,在排列時,木匣上的凸槽剛好鑲嵌在缺口裡面,這樣哪怕中間缺字,每一個字不會晃動,也不會再出現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排列非常整齊。

這樣的改良,是一個重大的功勞,必將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國子監一定要上報的,朝廷本身全是讀書人,這種功勞章子俊非說是陳鑑發現的,而自己只是在邊上提出幾個建議,功勞全歸陳鑑,這可把陳鑑激動的熱淚盈眶,拉住章子俊的手不停地左右亂晃說道:“子俊啊,老夫就依個老,送你個字如何?”

章子俊回道:“有當今國子監祭酒大人給的字,求之不得啊。”

陳鑑晃着章子俊的手道:“唉呀呀,容老夫細細想想,”最後拿出《大學》一書道:“詩云:“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這段話的意思是 對文王而言,周文王他只是一個人,但是他卻面對不同的關係,所謂五倫關係。五倫關係裡面,在這裡只講到二倫,所謂君臣、父子。經文當中說,爲人君,就是做國君,做國家領導人,要依歸在何處?依歸到仁,仁慈愛民、以民爲本、以德治國,這是領導應當負起的義務。文王對他自己的臣下,他就是君的角色,所以他就需要行仁,關懷、愛護自己的部下、自己的百姓。古人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是領導他們,把他們帶上幸福美滿之路;作之親,是關懷愛護他們;作之師,是教導他們,讓他們斷惡修善,也能明其明德。「爲人臣,止於敬」,臣就是臣下、下級,做臣下對上級要忠、要敬。忠就不逆,不會叛逆,叛逆的心是大不孝、大不忠,忠和孝是一不是二。對父母就言之爲孝,對國君就說忠,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忠心、孝心是一。我們講,對父母要孝敬,對於自己的領導也要忠敬,所以爲人臣,他的心應該皈依在敬上。

子俊啊,老夫就取一個敬字吧,就叫“敬一”如何?

章子俊喊一聲,哎呀呀,實屬愧領了,隨即深施一禮。

古人呼名,是有許多忌諱的。《儀禮·士冠禮》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謙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如果他人是平輩,關係好,必稱字而不用名,以示親切。生疏的人之間稱名,長輩或者高者對下稱名。但用字稱呼某人,則表現了特別的關係。

字一般指表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爲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爲表字。

《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來就得由父母起個名,這個名稱爲“小名”或“乳名”。等長到20歲,可以綰起頭髮戴上帽子成人了,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爲其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也叫“表字”——表示他“有爲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複稱其名,故冠而加字”。因而,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係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

“字”雖然是自己的,但卻是爲外人稱呼自己的時候準備的,自己從來不去使用。例如,劉備、關羽、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爲“孔明”,但諸葛亮本人卻只能自稱爲“亮”。

此外,名與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嬰兒出生伊始,父母和長輩顯然無法斷定其將來的德行如何,因此,爲孩子取“名”一般都選用意思比較寬泛的字。待孩子長大,至弱冠之年,其個性、稟賦包括缺點已爲外界所瞭解,此時,長輩再爲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揚、勸誘、敦促之意。

章子俊的內心裡卻是在說,好你個陳鑑,倚老賣老得了天大的好處,還佔便宜,以後別人叫我敬一了,聽着很彆扭,不過還算可以接受。

給章子俊取表字就代表陳鑑在無意中,屬李賢陣營了,而陳鑑這個人愛看熱鬧,也看爵舌根子,無形中得罪許多人,可他自己還不知。

不管是誰,從貧民百姓到廟堂之上,人人都要相互抱團,不然活的很累,哪怕是像于謙這樣的人物,一心爲朝廷,到頭來自己活的很清苦,成了孤家寡人,一樣被砍頭。

章子俊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像夏志明、袁潔、嚴祖興、吳道宏、王存禮他們主動來結交,也是想着抱團,而且這些人的背景都不一般,起碼在老家都是有明望的大戶人家,家有千畝之資。

如果想指望朝廷的公正,就別想了,就說現如今這位英宗皇帝的能力不如代宗,對於這樣一位皇帝,也許很多人認爲他是一個好人,因爲他廢除了明朝的殉葬制度,而且釋放了建文帝后代(明成祖朱棣繼位後,將其關押),也因此被稱爲英宗。但是他對於明朝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被他直接殺死的忠臣也有數人,因他而死的官兵就有20多萬,以及各地的流民,對於後面明朝的敗亡,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埋下了導 火索。

章子俊很明白明朝的歷史,一個人是改變不了歷史的進程,只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觀之,一個不想當官,一心想外放的章子俊,誰也不敢得罪,對誰也不想說真話,就是這樣,還會莫名其妙得罪一些人,比如萬安一批人,就因爲章子俊跟陳鑑走的近,而陳鑑曾背後說萬安的“壞話”。

當前石亨、內官曹吉祥、許彬等人弄權,把持朝政,不把內閣放眼裡,在文人的眼中,對石亨等人不放在眼裡,就是一介武夫,自從徐有貞在“奪門”後有功,就被英宗加封爲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

皇上封徐有貞爲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賜誥券,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使作武功衛指揮使。當時,陳循、蕭鎡 、商輅等閣臣皆被斥遂。徐有貞成爲內閣首輔,盡掌閣權,朝野內外爲之側目。而皇上對徐有貞也是傾心委任,允許他可以隨時進見。

徐有貞大權在握後,便逐漸疏遠石亨、曹吉祥,與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也是文人特點,誰願意跟武臣、內官沆瀣一氣 ,

徐有貞終於站到了人生的高峰,其實做官的水平還是有點的,在代宗時期,治理黃河、運河可見一斑,現在是首輔了,自有一幫官員捧着、跟隨,這些人是爲了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而爲。

跟往日一樣,隨着三聲景陽鐘聲響,衆官入朝,今日早朝徐有貞有一件大事要做,昨夜跟衆多官員商討好的,首先由御史楊瑄上疏彈劾石亨、曹吉祥,稱二人侵佔民田。

這事確有,是因爲皇上以昌平湯山莊、三河白搭莊、朝陽門外四號廠官莊賜東宮;以西直門外新莊村並果園、固安張華里莊賜德王;以德勝門外伯顏莊、鷹坊莊、安寧門外北莊賜秀五,作爲莊田而引起的。

既然皇上侵佔民田,那麼石亨、曹吉祥兩人也就不客氣了,來一個光明正大,打着皇上的旗,渾水摸魚了,把西直門外新莊村果園邊上的民田,全部劃入自己腰包。

楊瑄在朝堂上直接把此事說了個底朝天,讓朱祁鎮很爲難,此事話裡話外不就是說朕跟石亨、曹吉祥一起侵佔民田嗎。

徐有貞站了半天,沒見皇上動靜,出班道:“臣附議楊大人所奏屬實,隨後六部中許多追隨徐有貞的官員,全出班道:“臣等附議。”

在這些人中,讓人大跌眼睛的李賢也在列,不是說李賢看不慣徐有貞一些小人得志的樣嗎?

眼看着滿朝差不多一大半的官員全贊同楊瑄所奏,讓朱祁鎮哼哼唧唧不知道這麼辦纔好,這個… … 那個… … 朕… … 。

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一百二十八章 見色起意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十一章 明朝府試(上)第十四章 詩會百態(二)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罷官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一百二十八章 見色起意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十一章 明朝府試(上)第八章 景泰元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二百十三章 神木被困(下)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十六章 千瘡百孔(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
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一百二十八章 見色起意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十一章 明朝府試(上)第十四章 詩會百態(二)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罷官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一百二十八章 見色起意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八)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十一章 明朝府試(上)第八章 景泰元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二百十三章 神木被困(下)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十六章 千瘡百孔(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