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衝鋒

第341章 衝鋒

《孫子兵法》有云:“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治理嚴整待敵之混亂,以沉着鎮靜待敵之喧譁,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

政令不一,賞罰不明,謂之亂;旌旗錯雜,行伍輕囂,謂之譁,歷來被視爲用兵之大忌。

劉景軍秉承着華夏一貫的軍事傳統,列堂堂之陣,緘默正容,皆無喧譁,軍勢巍峨如山嶽。

對面的交州軍,更準確的說是烏滸人,則與肅靜的劉景軍全然不同,他們在陣前敲擊鐘鼓,載歌載舞,祭祀鬼神,祈求勝利。

劉景看了兩眼遠處跳大神一般的烏滸人,很快便失去了興趣,他從族弟劉亮手中接過麾旗,轉交給褚方,說道:“子平,今日乃建功之秋,勉之……”

將士結陣作戰,唯“明聽鼓音,謹視幡麾”而已。劉景將象徵主帥的麾旗授予褚方,代表着他委任褚方全權負責此戰,包括左右部督韓廣、蔡升在內,劉景軍上下所有人都要受其節制,聽其指揮,違令者——斬。

“諾。”褚方執旗肅拜道。

劉景輕輕頷首,當下不再多言,策馬返回後陣。

目送劉景離去,褚方深吸一口氣,傳令道:“擊鼓……”

“擊鼓……”

“咚……咚……咚……”數十面牛皮大鼓幾乎同時響起,巨大的聲浪頃刻間橫掃整個戰場。

劉景軍將士聽到鼓聲,一時間面色赤紅,心臟狂跳,血脈噴張,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褚方親自統領的中軍,足有上萬人馬,他將中軍分爲前後兩陣,每陣各五千人、一百隊。

漢軍的基本作戰單位是五十人“隊”,蓋因隊一級,已可排出方、圓、曲、直、銳等陣。

劉景軍所列,便是橫排十人,縱深五列的方陣,方陣之前,置有旗手、鼓手各一人,旗手持旌旄,鼓手持鞀鼓,兩人的職責是整肅隊伍,引導前進。由於旗手、鼓手身處最前端,極是危險,非膽大英勇者不能勝任。

隊長處於方陣之後,負責壓陣,而什長、伍長,則在方陣左右兩側把邊。

如此一來,方陣四面皆有軍官,士卒等於是被禁錮在方陣內。

《軍法》:“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隊長殺之;隊長有不進者,屯長殺之。”

因此除非隊伍建制已經徹底崩潰瓦解,否則別說畏戰不前,士卒敢稍有遲疑,都難逃一死。

先登校尉馮習高舉長刀,指向交州軍,喝道:“前進……”

要論對荊州軍降將的瞭解,褚方自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他與荊州軍衆將鏖戰兩載,可謂瞭解極深,而馮習便是荊州軍首屈一指的猛將,從其官職先登校尉就可看出,古語云:“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能夠獲封“先登”、“陷陣”名號的人,必屬猛士。是以褚方以馮習爲軍之先鋒。

第一列十個方陣,及第二列十個方陣,總計一千名士卒,聞馮習號令,幾乎同時邁開雙腿,方陣以矛楯、戟楯當先,弓弩居中,刀楯在後,如牆向前推進。

第二梯隊的霍篤部,第三梯隊的魏延部緊隨其後……

中軍一動,兩翼的蔡升、韓廣自然不甘落後,同時俱進。

二百五十步、二百步、一百五十步……

當方陣距離敵人陣地一百二十步時,鼓聲節奏突然加快,原本徐緩而進的劉景軍士卒,腳步亦隨之加快,變成了快速疾行。

蓋因一百二十步,已經進入六石及以上重弩的打擊範圍,事實上單單六石弩,射程就已經達到了一百八十步。不過這個距離,先不說殺傷力如何,想要射中人,其難度實不亞於百步穿楊。一百二十步,是漢軍經過實驗,制定的重弩最遠施射距離。

然而預想中的箭雨並沒有出現,只有零零落落的箭矢襲來,劉景軍方陣前排士卒頭戴兜鍪,身披襦鎧,手持大楯,堪稱全副武裝,飛越百餘步,變得軟綿無力的竹矢幾乎造不成傷害。

這也正常,烏滸人雖有制弩工藝,但技術遠不及漢人精湛,他們制弩的材料,用的是交州盛產的棘竹,其皮甚厚,烏滸人破棘竹以作弩,長四尺餘,名曰“孤弩”,射程只有百步左右。

劉景軍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千載良機,一座座方陣中,絃聲絡繹不絕,一支支弩箭電射而出,筆直向着對面的敵陣飛去。

烏滸人不戴兜鍪,僅以粗布裹頭,披甲率也不高,十中一二而已,且主要是以皮甲爲主,不過他們幾乎人手一面藤盾,使劉景軍的弩箭打擊未能取得成效。

一進入百步,雙方弓弩立時火力全開,剎那間絃聲如霹靂,飛箭如雨集,即便以劉景軍護具之精良,亦不免傷亡激增,烏滸人更不用說,傷亡遠多於劉景軍。

八十步、六十步、四十步……

雙方戰鬥越發激烈,劉景軍士卒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傷亡,這樣的環境下,哪怕性格再堅韌的人,也會倍感煎熬。然而劉景軍士卒既沒有發起衝鋒,也沒有減慢腳步,依然嚴格遵照鼓點的節奏,快步疾行。

士卒裝備的襦鎧、兜鍪、兵刃、盾牌,全部加在一起,重量幾達百(漢)斤,如果從過遠的地方發動衝鋒,可能剛衝到敵人陣地就已筋疲力竭了,面對以逸待勞的敵人,無異於待宰羔羊。

是以經過無數前人得出的經驗,步卒衝鋒以二十步爲最佳。

行於方陣最前方的旗手是烏滸人的重點攻擊對象,已陣亡多人,不過旗手一死,馬上就會出現繼任者,如此反覆。

“殺……”當方陣推進至二十步,旗手們無一例外高舉旌旄,以楯護身,發動衝鋒。

“殺……”

方陣前端的矛楯、戟楯甲士,尾隨旗手之後,迎着狂風驟雨般的箭矢,衝向交州軍陣地。

“殺……”弓弩手射出最後一支箭後,拔刀出鞘,緊跟矛楯、戟楯甲士腳步,殺向敵人。

(本章完)

第342章 陷陣第186章 八月第532章 用意第35章 馬周第129章 雙戟第338章 烏滸第403章 破城391.第391章 大敗第504章 進兵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90章 三窟第41章 吟詩第307章 談判第418章 預備第489章 太史慈第407章 烽火第363章 攬才第190章 三窟第53章 道歉第281章 面見第327章 西鄂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28章 斬首第484章 丹陽第364章 使者第536章 邀請第252章 週歲第534章 歸心第44章 單程第534章 歸心第350章 歸來第169章 奔襲第145章 離開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280章 投靠第267章 比箭第315章 甘寧第308章 遺願第4章 賴慈第122章 贈文第398章 攻城(2)第40章 悲歌第383章 李嚴第438章 勸降第345章 騎兵第63章 突襲第392章 落幕第171章 結束第313章 隆中第91章 壁畫第470章 策論第513章 斬當第257章 爭執第2章 劉亮第417章 柤中第6章 葛生第174章 滅族第19章 桓階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32章 徐庶第266章 兵臨第30章 陶觀第420章 評價第254章 突圍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20章 評價第65章 後續第18章 劉蟠第280章 投靠第140章 二年第347章 鬱林第473章 迴歸第179章 到來第55章 鄧瑗第350章 歸來第431章 獻計第337章 同符第328章 許都第30章 陶觀第417章 柤中第108章 名望第491章 徐宗第402章 噩夢第112章 擔憂第151章 全殲第311章 吐血第107章 轟動第461章 守節第227章 火攻第16章 決定第128章 甘寧第187章 袍鎧第165章 猛將第340章 部督第419章 猛將第114章 襄陽第334章 洗兵第376章 出征第251章 入主第192章 開戰
第342章 陷陣第186章 八月第532章 用意第35章 馬周第129章 雙戟第338章 烏滸第403章 破城391.第391章 大敗第504章 進兵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90章 三窟第41章 吟詩第307章 談判第418章 預備第489章 太史慈第407章 烽火第363章 攬才第190章 三窟第53章 道歉第281章 面見第327章 西鄂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28章 斬首第484章 丹陽第364章 使者第536章 邀請第252章 週歲第534章 歸心第44章 單程第534章 歸心第350章 歸來第169章 奔襲第145章 離開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280章 投靠第267章 比箭第315章 甘寧第308章 遺願第4章 賴慈第122章 贈文第398章 攻城(2)第40章 悲歌第383章 李嚴第438章 勸降第345章 騎兵第63章 突襲第392章 落幕第171章 結束第313章 隆中第91章 壁畫第470章 策論第513章 斬當第257章 爭執第2章 劉亮第417章 柤中第6章 葛生第174章 滅族第19章 桓階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32章 徐庶第266章 兵臨第30章 陶觀第420章 評價第254章 突圍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20章 評價第65章 後續第18章 劉蟠第280章 投靠第140章 二年第347章 鬱林第473章 迴歸第179章 到來第55章 鄧瑗第350章 歸來第431章 獻計第337章 同符第328章 許都第30章 陶觀第417章 柤中第108章 名望第491章 徐宗第402章 噩夢第112章 擔憂第151章 全殲第311章 吐血第107章 轟動第461章 守節第227章 火攻第16章 決定第128章 甘寧第187章 袍鎧第165章 猛將第340章 部督第419章 猛將第114章 襄陽第334章 洗兵第376章 出征第251章 入主第192章 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