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名望

第108章 名望

“劉君……”

“劉君……”

“劉君……”

數千人擦肩接踵,層層疊疊圍聚在市樓外,競相高呼,不惟市井,便是整個臨湘城郭,也都聽得真真切切。

由於市井乃是四方百姓匯聚之所,影響力可以輕易輻射全郡,昔日汝南名士黃浮之子,擔任汝南(監)都市掾時,“犯法當死,一郡盡爲之請。”

當然這裡面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其家乃是汝南大族,其父黃浮乃是汝南名士,曾在東海相任上處死中常侍徐璜侄子、下邳令徐宣,而受到世人的敬重,但監市掾的影響力亦不能忽視。

論市中影響力,別說黃浮之子,就是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與劉景相比呢?因此出現數千百姓包圍市樓,不讓他離開的情況,也就不足爲奇了。

劉景靜靜站在窗前,望着樓外密密麻麻的人羣,耳聞響徹四野的呼聲,心緒起伏不定。

當初他爲救劉亮之父,來市中質書,便敏銳的發覺到市井隱藏着巨大的潛力,人才寶貨,應有盡有,在幾乎所有人都反對的情況下,他毅然決然前來市井爲吏。如果那時他選擇門下或功曹,現在充其量在士民中享有清名,哪有機會博取如此之隆望。

長沙太守張羨和功曹桓階爲何對他忌憚如斯?甚至多有退讓?在長沙,麾下(總計)舟船千丈的商賈、部曲千計的豪強不少,怎麼沒見他們有所忌憚?說到底,還不是忌憚他的名望。

說實話,劉景內心非常排斥主簿一職,因爲監市掾屬於郡中公職,本質上還是漢吏,而主簿,則完全可以稱爲太守之臣僕,雖說權力堪比功曹,然而有漢以來,便有“兩府高士俗不爲主簿”的說法。這裡固然是指朝廷中央,實際上州郡更是如此。

劉景既不想當張羨的臣僕,爲其拾遺補缺,幹“擦屁股”的事,亦自負名望,“恥”於主簿之職,他昨天對族兄劉蟠說:“辭職歸家,讀書養志,以待明主”可不是玩笑之語,或者故意威脅對方,他是真的有認真考慮過。

反正他三個月後便會前往南陽新野,迎娶未婚妻鄧瑗,這一去一返,最少也要四五十天時間,主簿是太守的大管家,缺席一日兩日可能沒事,長時間缺席肯定不行。與其那時候再辭職,不如干脆現在就辭職歸家。

他之所以沒這麼做,是不想把關係弄得太僵,張羨剛準備任命他爲主簿,他直接甩手不幹了,不是等於明着和張羨作對嗎?這麼做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否則以他在長沙今時今日的聲望,就算變回白丁又有什麼可擔心的?三個月後藉着迎親的機會北上襄陽,劉表只要不是白癡,立刻就會對他百般拉攏,倚爲南道主人。

不過投靠劉表並非上策,只有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考慮。

市井、乃至整個臨湘發生的異常,自然引起了郡府的極大關注,很快張羨和桓階就接到了下面市吏的報告,也包括五官掾劉蟠,以及即將卸任的主簿吳巨等等所有長沙郡府大吏。

郡府正堂,所有人濟濟一堂,鴉雀無聲。在場大多數人都被剛剛得知的消息震撼得不輕,劉景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獲得了他們這輩子都難以企及的巨大聲望,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以後誰還敢輕易與劉景爲難?都不用劉景動手,怕是長沙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將他淹死。

張羨和桓階不禁相視一眼,暗暗慶幸將劉景調離市井,真是一個既正確又及時的決定,若是繼續留他在市井待個一兩年,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來?……

頭戴高冠、褒衣緩帶的劉蟠看了看左右,開口說道:“劉仲達出爲市吏不過一載,何以百姓聞其離任,悵然若失父母?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依在下看來,劉仲達正是做到了這兩點,才深得長沙百姓之心。”

吳巨不禁冷笑一聲,在一旁借題發揮道:“劉掾君說劉仲達深得百姓之心,那他自然有束民之法,那之前爲何會出現犯人被市中亂民毆打致死的事情呢?劉仲達是不是故意坐視不管?”

羅縣縣令是千石高官、百里之宰,長沙北部都尉是比兩千石高官,手握兵權,他如今身兼兩職,可謂是整個長沙除了張羨外,權力最大的人之一。主簿雖然執掌中樞,說穿了不過是張羨的大管家,又哪裡比得上如今獨霸一方。在他眼裡,劉景、劉蟠之流已經不足爲慮。

“足下可有證據?”劉蟠面色鐵青道:“若是沒有,便是妄言,足下怎敢當着府君與衆僚的面,輕易宣之於口?”

沒等吳巨再開口,張羨先出聲道:“吳卿不可妄言。”

吳巨衝着劉蟠重重一哼,終是沒有再與他爭執。

“一介武夫,也敢狂勃!”劉蟠瞪着雙眼,心裡罵道。

桓階微笑說道:“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子奇稚齒,化阿有聲。劉仲達年僅十八,治理市井卻成果斐然,遠超前人,其‘銅鬥鐵尺’之法,乃百世之良法也。繼續留他在市井,未免大材小用,是以在下才建議府君任其爲主簿,一展胸中才能。”

子奇相傳是春秋時齊國人,十六歲治理阿縣,而阿縣大治。顏子即顏回,更不用多介紹,其乃孔子最爲得意的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兩人都被後世視爲少年才俊的典範,桓階拿劉景比作二人,可謂是最高的讚譽。

張羨點頭道:“劉仲達良才美玉也,僕自然要委以重任。日後有伯緒和劉仲達輔佐,僕可以無憂矣。”

成績眼見沒人再出聲,請示道:“府君,而今閉市在即,劉君被圍在市樓一時恐難脫身,是不是要派人將他解救出來?”

張羨頷首道:“成掾,此事就交給你了。”

“諾。”這本就是成績的心意,他向張羨一拜,而後緩緩退出郡府正堂。

(本章完)

第435章 裴司第125章 新野第147章 衡山第145章 離開第307章 談判第155章 拜訪第464章 上書第204章 曲轅第147章 衡山第498章 城破第407章 烽火第378章 策反第545章 對策第157章 仁和第124章 宴會第206章 逃亡第103章 營壘第96章 建安第340章 部督第346章 青綬第409章 詐降第538章 董和第296章 捷報第356章 請婚第290章 可惜第147章 衡山第382章 西進第290章 可惜第505章 周鳳第375章 返回第540章 國士第453章 攔路第504章 進兵第270章 醫所第500章 敗慈第428章 突圍第365章 劉備第347章 鬱林第310章 親近第431章 獻計第384章 招攬第206章 逃亡第85章 囚徒第82章 圍攻第113章 啓程第431章 獻計第183章 吏治第379章 屈服第301章 城破第295章 召見第345章 騎兵第235章 軍市第262章 水戰(上)第434章 伏擊第524章 馬尾第509章 設計第234章 耀功第156章 邀請第81章 必須死第506章 桃李第126章 六禮第212章 寫信第381章 江陵第108章 名望第253章 戰死第444章 東曹掾第203章 魄力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69章 出使第232章 負傷第114章 襄陽第293章 奇策第453章 攔路第321章 瀏陽第389章 戰死第331章 倚仗第444章 東曹掾第264章 突襲第162章 免役第244章 生子第276章 張津第314章 賢妻第461章 守節第477章 要求第468章 射策(下)第508章 南昌第256章 說客第532章 用意第268章 填塹第428章 突圍第60章 跋扈第421章 三英第213章 女誡第527章 有君第496章 鐵壁第248章 心絞第460章 趙戩第75章 百石第150章 開戰
第435章 裴司第125章 新野第147章 衡山第145章 離開第307章 談判第155章 拜訪第464章 上書第204章 曲轅第147章 衡山第498章 城破第407章 烽火第378章 策反第545章 對策第157章 仁和第124章 宴會第206章 逃亡第103章 營壘第96章 建安第340章 部督第346章 青綬第409章 詐降第538章 董和第296章 捷報第356章 請婚第290章 可惜第147章 衡山第382章 西進第290章 可惜第505章 周鳳第375章 返回第540章 國士第453章 攔路第504章 進兵第270章 醫所第500章 敗慈第428章 突圍第365章 劉備第347章 鬱林第310章 親近第431章 獻計第384章 招攬第206章 逃亡第85章 囚徒第82章 圍攻第113章 啓程第431章 獻計第183章 吏治第379章 屈服第301章 城破第295章 召見第345章 騎兵第235章 軍市第262章 水戰(上)第434章 伏擊第524章 馬尾第509章 設計第234章 耀功第156章 邀請第81章 必須死第506章 桃李第126章 六禮第212章 寫信第381章 江陵第108章 名望第253章 戰死第444章 東曹掾第203章 魄力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69章 出使第232章 負傷第114章 襄陽第293章 奇策第453章 攔路第321章 瀏陽第389章 戰死第331章 倚仗第444章 東曹掾第264章 突襲第162章 免役第244章 生子第276章 張津第314章 賢妻第461章 守節第477章 要求第468章 射策(下)第508章 南昌第256章 說客第532章 用意第268章 填塹第428章 突圍第60章 跋扈第421章 三英第213章 女誡第527章 有君第496章 鐵壁第248章 心絞第460章 趙戩第75章 百石第150章 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