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落幕

第392章 落幕

“敗了、敗了……”

前線潰敗的江東軍舟艦瘋狂涌入夏口,夏口水道本就地勢狹窄,且上有埋伏,後有追兵,最終能夠順利逃回者,十無二三。

眼見敗歸的將士魂飛膽喪,驚慌之下,不顧軍令,徑直衝擊中軍,混亂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蔓延開來,孫權不由心如死灰。

他賭輸了,徹徹底底的輸了,向前線增兵不僅沒能挽回敗局,還賠上了族兄孫河及數千將士,一時間孫權心中悔恨交加。

站在孫權身後的魯肅此刻心急如焚,幾次張口欲言,可顧及到孫權因拍竿一事對他頗有怨憤,只得頻對胡綜、周泰使眼色。

胡綜弱冠之年,褒衣大袖,風姿瀟灑;周泰年近三旬,體如熊虎,威武異常。

二人皆爲孫權“潛邸”之臣,胡綜與孫權有總角之好,十四歲起便和後者一起讀書。周泰則對孫權有救命之恩,當年孫權爲數千山賊所圍,周泰捨命護衛,身被十二創,力保孫權脫險。

胡綜心領神會,來到孫權身側,小聲進言道:“將軍,今前部受挫,軍心已亂,難以再戰,不如暫時退守,以避鋒芒。”

周泰上前一步,抱拳說道:“末將願率部曲斷後,掩護大軍撤退,還請將軍恩准。”

孫權看了看胡綜,又看了看周泰,忍不住悲嘆道:“此番進軍江夏,本欲爲父報仇,以告慰其在天之靈,不想竟遭此挫敗,我還有何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

“勝負乃兵家常事,將軍何必介懷?況且……”胡綜正色道:“《兵法》雲:‘知己而不知彼,一勝一負。’賊軍船上有發石利器,我等不備,方有此敗,非戰之罪也。”

說到這,胡綜頓了一下,又道:“我江東兵船,遠勝賊軍,黃祖所恃者,不過發石利器耳。將軍日後可遣諜人伺探,或以重金收買敵將,待我軍掌握此器,屆時破江夏賊易如反掌。”

孫權聞言面上悲意稍斂,瞥了魯肅一眼,下令道:“傳我命令,後軍變前軍,以次撤退,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後不得易。違令者——斬!”

“諾。”衆人齊聲應道。

“將軍……”周泰想要留下斷後,可剛一開口,就被孫權擡手阻止,斷後任務極其危險,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孫權視其爲嫡系,豈能輕易就這麼捨棄。

“幼平,我屬意讓陳(武)子烈率部斷後,你就留在我身邊,護衛我的安全吧。”

周泰雖然一臉失望之色,卻也沒有再說什麼。他是九江人,而陳武是廬江人,兩人皆屬淮南,陳武乃淮南遠近聞名的勇士,且其麾下有五部人馬,皆廬江鄉人。廬江人性情躁勁,風氣果決,視死如歸,陳武督之,所向無前,爲孫策打下江東,立下赫赫戰功,實非周泰所能比擬。

面對如此艱險的任務,陳武毫無懼色,一邊組織防線,一邊收攏潰兵,掩護大軍有序撤離。

陳武效法之前江夏軍的做法,以數艘大艦橫截江面,鑑於敵人船上有發石利器,陳武乃選敢死數百,駕駛火船,反攻敵軍,成功將敵人堵在夏口之內,遏制敵人追擊的腳步。

雙方激戰一個多時辰,大軍已成功撤退,任務完成,陳武正打算抽身而走,這時徐琨帶領數百殘兵敗將,自南岸步行而歸。

陳武救下徐琨等人,並再一次擊退江夏軍的進攻後,飛速撤離。江夏軍自然不願就此罷手,在後窮追不捨。

接下來幾日,江夏軍追江東軍於邾、鄂間,兩戰兩捷,斬獲頗豐,並順利收復邾、鄂二縣。

不久蘄春、下雉二縣士民聞訊,亦斬殺江東長吏,舉城反正。至此,江東奪取的江夏東部四縣,全部宣告失守。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江東軍一路逃竄之際,孫權忽然接到後方來報,豫章、廬陵、丹陽三郡皆反。

孫權登時眼前一黑,心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其率大軍西取江夏,導致國中空虛,而今江東五郡,反了三個。

江東衆文武此時亦不知所措,唯有魯肅不改顏色,開口言道:“將軍,今三郡反者,皆山越、寇盜之流,其等雖侵凌郡縣,卻難以動搖江東根基。將軍可命周瑜往丹陽,太史慈赴廬陵,將軍自率大軍,還定豫章,三郡之亂,旬月可定。”

魯肅一番言論,令孫權大亂的心稍稍鎮定下來。

魯肅又道:“黃祖老賊纔是我等真正的威脅,若讓江夏賊軍衝入江東,與國中叛賊聯手,內外勾結,後果不堪設想。是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要將黃祖老賊擊敗,使其不敢東顧。”

徐琨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亦道:“昔日以鄧禹、馮異用兵之明,也因輕敵追擊,而敗於赤眉流賊之手。江夏賊軍連戰得利,黃祖必生驕縱輕敵之心,如今正是我等反擊之時。”

接着徐琨主動請命道:“我願率敢死,反攻賊軍,爲將軍免除後顧之憂。此戰不成功,便成仁!”

“外兄……”孫權眉頭緊鎖,欲言又止。徐琨之前能夠脫險,令他喜出望外,他實在不願徐琨再以身犯險。

徐琨伏拜道:“我辜負了將軍的厚望,兵敗夏口,損兵折將,幸賴孫(河)伯海捨命斷後,方纔免於一死。自歸來後,將軍不曾有一言責備,可我心卻實在難安——還望將軍成全。”

孫權上前扶起徐琨,緊緊握住後者的手,略有動情地道:“外兄決心如此,我自無不應之理。只是,二兄乃是我的左膀右臂,如今從兄(孫河)不幸戰死,外兄萬萬不能再有所閃失,否則我日後將無所依。”

“諾。”徐琨重重應道。

翌日,天公作美,大起東風,徐琨於日落之際率衆逆擊江夏軍。江夏軍無備,徐琨乘風縱火,激戰至天黑。天黑後拍竿效用大減,江東軍兵精將勇的優勢漸漸發揮出來,不久即擊潰江夏軍,削其都督陳就、大將張碩以下數千人,黃祖率軍狼狽而逃。

雖然獲得了勝利,可這一戰完全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加之天色已黑,視線不清,徐琨無力追擊,擴大戰果。

孫權身在後方,急得就像熱鍋上螞蟻一般,當前線捷報傳回,他不禁長舒一口氣,衆文武也都紛紛開懷,互相慶祝。

這一戰若是再敗,江東基業必將危矣,所幸徐琨不負衆望,成功擊敗了江夏賊軍。

如此一來,他們便可從容返回江東,應對叛亂。三郡叛亂,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疥癩之疾,或許一時難治,卻不足以致命。

至此,江夏之戰落幕,孫權興師動衆,進攻江夏,不僅沒有討到絲毫便宜,反而落得損兵折將的下場。自孫河、凌操、董襲以下,僅戰死的將、校就多達十餘人,兵卒死亡過萬,船艦損毀數百,損失可謂是極其慘重。

當然,黃祖也沒好到哪裡去,兵船同樣損失過半。這一戰,雙方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

劉景對江東軍撤軍一事毫無所知,此時其仍駐軍於江陵,而諸葛亮、甘寧則正兵圍夷陵。

夷陵縣長站在城頭,望着城外部伍整齊,肅然而立的劉景軍,雖紅日高懸,亦不由心驚膽寒。

劉景軍數日前進抵夷陵,修造戰具,今日終於要開始攻城了。

這時一把粗重宏大的聲音響起:“夷陵何必驚慌,我前幾天不是已經派人分別前往秭歸、江陵、襄陽等處求援,我等只需堅守十天半月,援軍必至。”

說話之人年約二十餘歲,身長七尺餘,虎目方口,容貌挺特,尤其說話,聲若洪鐘。此人便是夷陵守將,蕩寇校尉輔匡。

“守個十天半月?說得輕巧……”夷陵縣長心裡沒好氣地道。城外的劉景軍,少說也有五千之衆。而輔匡麾下,只有七百餘兵,加上夷陵縣吏士百餘人,滿打滿算,也湊不齊千人。

況且,劉景軍兵甲精良,一看就是精銳之師,豈是己方這不滿千人的烏合之衆所能抵抗?

“咚……咚……咚……”

沉悶若雷的鼓聲響起,夷陵縣長見劉景軍攻城在即,心中大懼,急忙對輔匡道:“輔校尉,在下不通兵事,留在城頭無濟於事,就先行告退了,夷陵城防,就全部拜託輔校尉了。”

輔匡鄙夷其貪生怕死,用鼻音“嗯”了一聲。如此無禮之舉,令夷陵縣長大爲光火,可他自知理虧,只得強忍怒意離去。

望着對方背影消失於城頭,輔匡狠狠吐了一口唾沫,暗罵道:“無膽鼠輩!”

繼而對左右道:“南賊來襲,沿途諸縣,紛紛陷落,投奔賊軍者,多不勝數。我受劉將軍厚恩,必當以死相報,你們卻不必如此。若不願隨我奮戰,可取我項上人頭,向南賊請降,如此則性命可保,富貴可得。”

麾下部曲皆神情激動,紛紛嚷道:“校尉何出此言?我等誓與校尉同生共死,絕無二心。”

夷陵吏士也都爭相表態。

“好!”輔匡撫掌道。“既然諸君不肯殺我求榮,那便隨我堅守夷陵,等待援軍。我前幾日已派人向將軍求援,相信援軍不日便至,屆時敵人退走,我等皆會獲得將軍厚賞。如援軍不至,而形勢危急,諸君就把我綁了,出城歸降,亦不失富貴。”

輔匡一番話,說得極是誠懇,無論是麾下部曲,抑或夷陵吏士,無不感動萬分,皆道:“願隨校尉堅守義節,殺賊建功。”

與此同時,城外的劉景軍正式對夷陵發動進攻。

劉景軍仗着兵力上的優勢,從東、北兩個方向同時進攻。

由於時間有限,像臨衝劉君車(攻城塔)這種大型複合攻城戰具,費時費力,根本不是短時間能夠建造。因此劉景軍所用的攻城器械,皆爲常規的井闌、雲梯、衝車、發石車等。

北面乃偏軍,諸葛亮、甘寧以黃忠爲將,而東面主力軍,甘寧不顧諸葛亮的一再勸阻,自領攻城督,甘寧雖爲一軍統帥,但其天性勇猛,粗暴好殺,是以不喜居中指揮。甘寧親臨第一線,手執枹鼓,激勵士氣,率領士卒向夷陵城下進發。

夷陵兵力不多,箭雨規模無法有效壓制劉景軍,劉景軍士卒訓練有素,高舉盾牌,快速推進至護城河下,數座由木板拼湊而成的壕橋,橫於護城河上。

率先通過壕橋的是衝車,接着是一架架各式雲梯,而諸多井闌、發石車則留在護城河外,配合弓弩方陣,不斷向夷陵城頭傾瀉矢、石,以掩護先登攻城。

魏延力壓霍篤,成爲劉景軍先登大將,作爲軍中僅次於甘寧、黃忠的猛將,這個結果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霍峻,諸葛亮數日前便派他率領五百士卒,奔襲夷陵西北方向的峽口。

峽口扼守三峽,乃是巫縣、秭歸通往夷陵的必經之路,只要控制住峽口,巫縣、秭歸之兵便難出三峽半步。用五百兵以絕西方之憂,自然是萬分划算。

一架架雲梯搭上夷陵城頭,劉景軍先登戰士手持大楯,刀藏楯中,沿梯騰踊而上。

魏延身爲大將,自不能甘居人後,當然也不能過於顯眼,以免成爲衆矢之的,其混雜於士卒間,“悄然”攀上夷陵城頭。

“殺……殺……殺……”

此時雙方士卒已經殺成一團,魏延縱身躍上城頭,也不分敵我,直接持楯向着前方人羣撞去。

魏延膂力過人,這一楯擊竟一下子撞倒了四五個人,魏延趁着敵人撲跌地上,暈頭轉向之際,手起刀落,連斬二人。

與此同時,魏延左右親衛亦登上城牆,拱衛左右。這使得魏延不必再擔心兩側的威脅,只需一心向前即可,其所過之處,肢首橫飛,鮮血四濺,所向披靡。

魏延驍勇無敵,如虎入羊羣一般,十分惹眼,輔匡豈能視而不見。

輔匡心知如此勇士,對己方士氣傷害極大,絕不能放任不管,當即便帶着部曲親衛朝魏延殺來。

(本章完)

第276章 張津第416章 暢談第532章 用意第538章 董和第135章 歸來第464章 上書第274章 攻城(下)第456章 房陵第88章 臘月第447章 高義第263章 水戰(下)第4章 賴慈第510章 計成第284章 澤國第3章 後母第388章 突破第220章 拍擊第52章 歸家第463章 三郡第267章 比箭第52章 歸家第515章 不忠第393章 破城第449章 隱戶第194章 羌笛第504章 進兵第464章 上書第81章 必須死第360章 獻計第356章 請婚第134章 流淚第18章 劉蟠第136章 婚宴第31章 蔡升第149章 要求第184章 七夕第417章 柤中第148章 警鼓第188章 三年第52章 歸家第35章 馬周第322章 馬鞍第250章 說服第107章 轟動第227章 火攻第429章 逆轉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95章 韓廣第184章 七夕第76章 新左史第240章 說和第536章 邀請第535章 人望第279章 連雨第9章 躬耕養客第124章 宴會第180章 回鄉第507章 占卜第480章 買馬第439章 文聘第121章 王粲第436章 託孤第399章 攻城(3)第443章 韓暨第347章 鬱林第196章 招攬第277章 急報第155章 拜訪第43章 荊蠻第534章 歸心第1章 重生第348章 南下第64章 擒獲第273章 攻城(上)第227章 火攻第79章 命案第516章 夜取第252章 週歲第187章 袍鎧第539章 所求第314章 賢妻第122章 贈文第542章 出兵第52章 歸家第371章 慰問第170章 斬首第54章 鄧攸第486章 主力第468章 射策(下)第339章 出戰391.第391章 大敗第385章 夷陵第316章 禁酒第19章 桓階第152章 改名第96章 建安第377章 再孕第88章 臘月第417章 柤中第524章 馬尾
第276章 張津第416章 暢談第532章 用意第538章 董和第135章 歸來第464章 上書第274章 攻城(下)第456章 房陵第88章 臘月第447章 高義第263章 水戰(下)第4章 賴慈第510章 計成第284章 澤國第3章 後母第388章 突破第220章 拍擊第52章 歸家第463章 三郡第267章 比箭第52章 歸家第515章 不忠第393章 破城第449章 隱戶第194章 羌笛第504章 進兵第464章 上書第81章 必須死第360章 獻計第356章 請婚第134章 流淚第18章 劉蟠第136章 婚宴第31章 蔡升第149章 要求第184章 七夕第417章 柤中第148章 警鼓第188章 三年第52章 歸家第35章 馬周第322章 馬鞍第250章 說服第107章 轟動第227章 火攻第429章 逆轉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95章 韓廣第184章 七夕第76章 新左史第240章 說和第536章 邀請第535章 人望第279章 連雨第9章 躬耕養客第124章 宴會第180章 回鄉第507章 占卜第480章 買馬第439章 文聘第121章 王粲第436章 託孤第399章 攻城(3)第443章 韓暨第347章 鬱林第196章 招攬第277章 急報第155章 拜訪第43章 荊蠻第534章 歸心第1章 重生第348章 南下第64章 擒獲第273章 攻城(上)第227章 火攻第79章 命案第516章 夜取第252章 週歲第187章 袍鎧第539章 所求第314章 賢妻第122章 贈文第542章 出兵第52章 歸家第371章 慰問第170章 斬首第54章 鄧攸第486章 主力第468章 射策(下)第339章 出戰391.第391章 大敗第385章 夷陵第316章 禁酒第19章 桓階第152章 改名第96章 建安第377章 再孕第88章 臘月第417章 柤中第524章 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