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部督

第340章 部督

時下已是秋末冬初,加之天剛破曉,草木凝霜,涼意侵人,然而此時站在轅門望樓上的張津,額上卻佈滿了細密的汗水。

在他的視野中,一隊隊頭戴兜鍪,身披襦鎧,手持兵器的劉景軍士卒,正源源不斷從晨霧之中行出,他仔細數了數,前後足有二十七八部,一部以八百至一千人計,兵力高達兩萬餘人。

而交州軍傾巢而出,也不過才一萬四千人,雙方兵力相差之大,就算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除了數量驚人的步軍,劉景還擁有一支規模不小的騎兵,約一千餘騎。

荊南地區素來不產馬匹,而劉景軍所乘馬匹,皆骨骼高大,膘肥體壯,一看就是北方良駒,不用想也知道,這些必是劉表的“饋遺”。

張津麾下也有騎兵,他的州部所在交趾,與南中諸郡比鄰,其中益州郡滇池一帶,乃故滇國舊址,一向盛產良馬,其馬體小而雄駿,尤善山行,謂之“滇池駒”,也就是俗稱的南中馬。

張津身爲一州之主,想要從南中獲得馬匹並非一件難事,何況交州衆將,亦多蓄良馬,數月前從交趾出兵時,張津麾下馬匹已逾千數,不過真正可用於作戰的戰馬,僅四百匹上下,其餘則只能用來騎乘代步。

不得不說的是,馬遠比人要嬌貴得多,此次北上,跋涉數千裡,死了近兩百匹馬,而今只剩下八百匹,折損率接近兩成。

步軍不如劉景,騎兵也不如劉景,可這卻不是最讓張津膽寒的,最讓他膽寒的是出沒于軍陣右側,深水之上的劉景水軍。

這意味着劉景在正面戰場投入遠遠多於己方的兵力後,猶有餘力。張津雖然懷疑劉景此舉是爲亂己方軍心而故布疑兵,卻也不得不向右翼增兵,嚴加提防。

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雙方戰事一旦陷入膠着,劉景派水軍登陸,從側翼發動進攻,己方若無防備,必定逃難潰敗結局。

此前張津對劉景多有輕視之心,認爲他是江南後進,得天相助,才僥倖戰勝劉表之軍,竊取荊南三郡。

張津自忖手握天子詔命,率領交州強軍,劉景絕非敵手。

如今張津內心再無一絲驕矜,眼下再談奪取零陵、桂陽二郡,不免有些自欺欺人,這次能夠全身而退,就已是萬幸了。張津甚至做好了戰敗的心理準備。

劉景不知對手已然未戰先怯,他率領步騎大軍抵達戰場後,面對背營而立,嚴陣以待的交州軍,實施昨日便擬定好的部署:

以韓廣爲左部督,督阿僕、單日磾、區雄等,計四千人爲左翼;以蔡升爲右部督,督甘寧、馬周、習珍等,計四千人爲右翼;以褚方爲前部督,督馮習、高翔、霍篤、霍峻、魏延等原荊州軍萬人居中;劉亮、桓彝、於徵等率步騎六千餘拱衛劉景。

三部督的人選,都是劉景經過仔細考慮後才最終敲定的。

褚方乃是荊南名將,昔日深得孫堅看重,前年匹馬入臨湘,被張羨表爲“羅縣令、長沙北部都尉,督臨湘諸營兵。”要知道,那時劉景也只是酃縣長。他亦不負張羨厚待,率領長沙吏民,死守臨湘,使荊州軍連年不克。酃縣之戰,劉景亦讓褚方節制韓廣、蔡升、馬周。褚方可謂劉景軍中僅次於劉宗的大將。

中軍毫無疑問是此戰主力,兼且又是以荊州降兵爲主,只有褚方親自坐鎮,劉景才能安心。

韓廣出身涼州,是後將軍楊定的心腹大將,其性恢弘、有心計、便弓馬,勇冠三軍,官至建武將軍。其戎馬超過十載,大小戰數以百計,論指揮作戰的經驗,劉景麾下所有人綁一塊,都遠遠不如他。其實韓廣纔是前部督的最佳人選,只是劉景考慮到他作爲涼州人督荊州降軍作戰,終究有些不妥,便放棄了。

以韓廣的能力,出任左部督,指揮四千人作戰綽綽有餘,甚至說是大材小用亦不爲過。

褚方、韓廣二人無論是能力、經驗、戰績……劉景麾下衆將鮮有人及,他們擔任部督,衆將全都心服口服,與他們相比,蔡升就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了。如果單純比能力,不說甘寧這等名傳千古的猛將,即便是荊蠻出身的單日磾,也未必遜色於他。

不過綜合來看,蔡升卻是最適合的人選,首先,他與交州軍交戰月餘,對敵人較爲了解,僅此一點,便足以讓他領先其他人。況且,蔡升與馬周,皆是劉景識於江湖、拔於微末,堪稱心腹、爪牙,劉景之於二人,可類比孫權之於呂蒙、潘璋。劉景自然要對大力栽培,以期日後他們能夠肩任股肱,寄以大事。

劉景軍的根基,是族兄劉修花費數年苦功精心打造而成,從一開始走的就是正規軍的路子,是以列陣嚴謹,講求章法。

首先以“直”、“術”劃地,制定作戰方位,其次定行列,隊伍排序、疏密皆有定數,再次立表、觀旗……陣成而後戰。

劉景還是首次指揮數萬人作戰,即便他兩世爲人,性格一向穩重,心情亦不免有些激動。

他不願在後方車輿內枯坐,跨上赤冀,親臨陣前督戰,族弟劉亮親持麾旗,緊跟其後,諸葛亮、徐庶、賴恭幾人亦策馬相隨。

劉景自西向東,所過之處,山呼海嘯,不絕於耳,軍中士卒未必人人認識他這位主帥,卻無一例外都認識主帥的麾旗。

《尉繚子》曰:“金、鼓、鈴、旗,四者各有法。”軍中指揮,不外此四物,而麾旗,則是重中之重,《淮南子》有云:“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

麾旗,麾之前則前、麾之後則後、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不聞令而擅自前後左右者斬。

劉景一路行來,見己方軍陣嚴整,士氣高昂,心中十分滿意,尤其是與對面喧如鼎沸的交州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交州軍人數相對較少,因此分爲前後兩陣,前陣多是椎結徒跣,貫頭左衽的烏滸人,喧囂聲基本都是出自其等之口。

(本章完)

第456章 房陵第63章 突襲第465章 出使第403章 破城第386章 面曹第227章 火攻第532章 用意第131章 嫁妝第269章 地突第371章 慰問第371章 慰問第183章 吏治第126章 六禮第153章 龔氏第378章 策反第521章 傾出第18章 劉蟠第90章 朝會第261章第242章 三爵第492章 名士第332章 徐庶第437章 薨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78章 策反第405章 防疫第190章 三窟第512章 伏兵第385章 夷陵第349章 璽書第247章 病逝第358章 戰略第211章 計劃第244章 生子第17章 杜襲第14章 市井第143章 縣丞第318章 放歸第502章 選將第160章 搶權第162章 免役第503章 餓虎第447章 高義第175章 授田第206章 逃亡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351章 班底第175章 授田第541章 有望第44章 單程第230章 敗走第480章 買馬第306章 遣使第544章 葛周第128章 甘寧第226章 死391.第391章 大敗第231章 勸降第106章 調離第429章 逆轉第532章 用意第468章 射策(下)第13章 張羨第269章 地突第360章 獻計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33章 圊溷第129章 雙戟第178章 來接第478章 黃鐘第260章第317章 祭祖第334章 洗兵第311章 吐血第519章 抵達第13章 張羨第322章 馬鞍第191章 計議第499章 縊殺第123章 赴宴第522章 變故第207章 合兵第480章 買馬第402章 噩夢第152章 改名第195章 韓廣第487章 盛匡第143章 縣丞第224章 潰敗第513章 斬當第272章 魏延第396章 怒吼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96章 建安第184章 七夕第537章 茂才第154章 縣舍第432章 獻計 (2)第367章 跛馬第92章 先賢
第456章 房陵第63章 突襲第465章 出使第403章 破城第386章 面曹第227章 火攻第532章 用意第131章 嫁妝第269章 地突第371章 慰問第371章 慰問第183章 吏治第126章 六禮第153章 龔氏第378章 策反第521章 傾出第18章 劉蟠第90章 朝會第261章第242章 三爵第492章 名士第332章 徐庶第437章 薨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78章 策反第405章 防疫第190章 三窟第512章 伏兵第385章 夷陵第349章 璽書第247章 病逝第358章 戰略第211章 計劃第244章 生子第17章 杜襲第14章 市井第143章 縣丞第318章 放歸第502章 選將第160章 搶權第162章 免役第503章 餓虎第447章 高義第175章 授田第206章 逃亡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351章 班底第175章 授田第541章 有望第44章 單程第230章 敗走第480章 買馬第306章 遣使第544章 葛周第128章 甘寧第226章 死391.第391章 大敗第231章 勸降第106章 調離第429章 逆轉第532章 用意第468章 射策(下)第13章 張羨第269章 地突第360章 獻計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33章 圊溷第129章 雙戟第178章 來接第478章 黃鐘第260章第317章 祭祖第334章 洗兵第311章 吐血第519章 抵達第13章 張羨第322章 馬鞍第191章 計議第499章 縊殺第123章 赴宴第522章 變故第207章 合兵第480章 買馬第402章 噩夢第152章 改名第195章 韓廣第487章 盛匡第143章 縣丞第224章 潰敗第513章 斬當第272章 魏延第396章 怒吼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96章 建安第184章 七夕第537章 茂才第154章 縣舍第432章 獻計 (2)第367章 跛馬第92章 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