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歸心

第534章 歸心

隨着太史慈再度陷入沉默,眼見氣氛漸有僵住之勢,太史母趕忙出言道:“外面天氣甚寒,將軍快請入舍中敘話。”

“那就叨擾了。”劉景輕輕頷首。太史慈一家現在借住在百姓之家,屋舍既不奢廣,也不薄狹,剛好足夠容納其全家居住。

劉景隨太史慈母子穿過庭院,進入廳室,不等落座,便再度對太史慈說道:“江東偏居一隅,荒僻之地,對天下社稷無足輕重,待我討平之,即舉兵北上,勤王許昌,重振漢室。足下素有大志,難道就不想隨我奮翼於關東,收功於河洛?及功成之日,銘著鼎鍾,勳載竹帛,比擬先輩,萬世不朽,豈不美哉!”

劉景這番話語,將自己內心的雄圖大志展露無遺,對太史慈這樣有志輔佐明主,立功天下的人,有着難以抵擋的吸引力,太史慈臉上首次露出掙扎之意。

劉景見狀心頭一喜,知道太史慈已然心動,再接再厲道:“足下義重於此,我亦不願足下受伍員之譏。今荊州以西,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新定,由於其地多山閉塞,時有宗賊爲亂,我有意以足下爲鎮護中郎將治亂,不知足下意下如何?”

伍員即伍子胥,其本是楚國人,因父、兄被楚王殺死,因此出奔吳國,後助吳國成就霸業,攻陷楚都,鞭屍楚王。伍子胥儘管爲報父仇而背叛楚國,情有可原,仍不免遭到後世的譏諷。

劉景心知太史慈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聲,爲了避免他背上背主罵名,承諾不讓他面對舊主。

劉景爲人考慮,竟到如此地步,太史母不由自主站起身來,雙眼一瞬不瞬的盯着兒子。

太史慈心中長嘆一聲,劉景先是無條件放還母親、妻兒,現在又親自登門延攬,爲了成全他的名聲,更是不惜做出種種讓步,禮賢下士至此,連他都覺得劉景的做法有些過了。

迎上劉景滿懷期待的目光,太史慈無力再拒絕,俯身拜道:“慈與將軍爲敵,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高、世,待以殊禮,慈萬分慚愧,願歸於將軍,效犬馬之勞,期於盡節,沒而後已。”

劉景聽罷大喜,上前扶起太史慈,緊緊握住他的手,笑着說道:“子義乃北方英傑,用於江表,無異於牛刀殺雞,北方纔是子義馳騁之地,日後凌邁中原,子義當爲我北道主人。”

北道主人,乃當初世祖光武寄語耿弇之言,耿弇可是被光武帝比作韓信的,太史慈聽得心潮澎湃,抱拳大聲應道:“諾。”

“哈哈哈……”

翌日,劉景更置艾、西二縣長吏,又留數百兵馬駐守西安,而後便帶着太史慈返回柴桑。

十二月初,諸葛亮自廬陵歸來,劉景當即決定撤軍回荊州。明裡是響應天子、曹操罷兵寧人的號召,實則卻是消化戰果,等待時機,爲第二輪進攻做準備。

是以此次撤軍返荊,劉景只准備帶走少量人馬,大部分兵船繼續留在豫章、廬陵二郡待命。

留鎮人選,劉景根本不做其他考慮,唯諸葛亮耳,命諸葛亮以軍師都督揚州,下轄豫章、廬陵二郡,全權負責江東事務。

劉景離開之日,諸葛亮、徐庶、甘寧、黃忠、王彊、劉祝等留鎮文武至湓口送行。

劉景立於湓水岸邊,對以諸葛亮爲首的衆文武說道:“我走之後,這邊就託付給諸君了。”

諸葛亮等人皆道:“請將軍放心,臣等必不負將軍所託。”

劉景點點頭,拉着諸葛亮漫步於湓水江畔,邊走邊道:“我此番回襄陽乃是權宜之計,最遲明年春夏之際,就會重返豫章,屆時不下江東,誓不還師。孔明,留給你的時間不多,你要儘快安定二郡,收攬民心,爭取將二郡變作我等進攻江東之基。”

“是。”諸葛亮深知肩上的擔子之重,神情顯得份外嚴肅。

劉景遙望大江,對諸葛亮說道:“昔日鄧禹杖策北渡,投奔世祖,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此張良事也;是時世祖選任諸將,多求問於鄧禹,鄧禹每有所舉,皆當其才,世祖有云:‘自吾有回,門人日親。”此蕭何事也;及赤眉西入關中,世祖以鄧禹深沉有大度,故授之以西討之略,掌方面之任,此韓信事也。”

劉景頓了頓,又繼續說道:“世祖之所以能夠席捲天下,成就大業,鄧禹可謂居功至偉,雖敗挫關中,不足爲累。”

劉景視線轉回諸葛亮身上,最後說道:“孔明,我對你的期許,就像世祖之於鄧禹。鄧禹二十三歲出鎮關中,你今年也剛好二十三歲,亦獨當一面,希望你能夠吸取鄧禹的教訓,寬博容納,嚴肅部伍,爲我守好東方,來日功邁前賢,亦未嘗不可。”

諸葛亮雖爲人持重,聞言仍不免大爲動容,稍稍平復心緒,沉着回道:“將軍淳淳之言,傾盡肺腑,亮牢記於心,定當竭忠盡智,以不令將軍失望。”

劉景笑着接話道:“孔明從不令我失望。”

繼而對諸葛亮及隨在身後的衆文武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你們就止步於此吧。”

說罷,離岸登上座艦。

在諸葛亮等衆文武的恭送下,座艦緩緩駛出湓水,進入廣袤的大江,在數以百計的舟艦拱衛下,溯流向西行去。

與來時順流而下相比,歸時逆流而行,速度慢了一半,由於已是臘月時節,爲了趕在正旦前回到襄陽,劉景連黃祖的治所沙羨都沒去,直接經由夏口北歸。

此次出征豫章,黃祖、黃射父子出力甚大,黃祖在後供給軍資,黃射在前奮勇搏戰,父子倆可謂盡心盡力,黃祖新降,未免其多心,劉景特地寫信安撫。

好在劉景有意在明年春時,召集諸郡長吏共商大事,黃祖也會出席,到時再當面獎賞不遲。

艦隊日夜兼行,緊趕慢趕,總算趕在十二月末回到襄陽,劉宗、鄧芝、桓階、賴恭等留守重臣率荊州文武,迎之於津渡。

(本章完)

第501章 彭虎第399章 攻城(3)第73章 送別第274章 攻城(下)第78章 曬書第38章 諸葛玄第432章 獻計 (2)第351章 班底第317章 祭祖第109章 難題第465章 出使第136章 婚宴第262章 水戰(上)第378章 策反第427章 身當第522章 變故第205章 失望第187章 袍鎧第39章 自負第293章 奇策第320章 來投第385章 夷陵第355章 立春第247章 病逝第198章 招降第225章 勇悍第43章 荊蠻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437章 薨第251章 入主第9章 躬耕養客第534章 歸心第8章 腫足第191章 計議第88章 臘月第300章 召集第23章 赴任第7章 劍術書法第543章 刺孫第298章 歸來第217章 牀弩第165章 猛將第460章 趙戩第149章 要求第462章 郊迎第402章 噩夢第178章 來接第513章 斬當第479章 蒼梧第327章 西鄂第419章 猛將第41章 吟詩第31章 蔡升第297章 除孝第188章 三年第195章 韓廣第317章 祭祖第224章 潰敗第300章 召集第512章 伏兵第396章 怒吼第138章 徵辟第303章 復仇第318章 放歸第207章 合兵第274章 攻城(下)第103章 營壘第4章 賴慈第30章 陶觀第199章 撤離第297章 除孝第332章 徐庶第166章 崩潰第497章 來投第385章 夷陵第33章 示衆第317章 祭祖第348章 南下第46章 馬周第223章 習珍第191章 計議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74章 變化第407章 烽火第119章 內憂第516章 夜取第113章 啓程第151章 全殲第126章 六禮第410章 中箭第28章 暢談第310章 親近第89章 桃板第510章 計成第480章 買馬第219章 開戰第65章 後續第447章 高義第90章 朝會第517章 古樟
第501章 彭虎第399章 攻城(3)第73章 送別第274章 攻城(下)第78章 曬書第38章 諸葛玄第432章 獻計 (2)第351章 班底第317章 祭祖第109章 難題第465章 出使第136章 婚宴第262章 水戰(上)第378章 策反第427章 身當第522章 變故第205章 失望第187章 袍鎧第39章 自負第293章 奇策第320章 來投第385章 夷陵第355章 立春第247章 病逝第198章 招降第225章 勇悍第43章 荊蠻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437章 薨第251章 入主第9章 躬耕養客第534章 歸心第8章 腫足第191章 計議第88章 臘月第300章 召集第23章 赴任第7章 劍術書法第543章 刺孫第298章 歸來第217章 牀弩第165章 猛將第460章 趙戩第149章 要求第462章 郊迎第402章 噩夢第178章 來接第513章 斬當第479章 蒼梧第327章 西鄂第419章 猛將第41章 吟詩第31章 蔡升第297章 除孝第188章 三年第195章 韓廣第317章 祭祖第224章 潰敗第300章 召集第512章 伏兵第396章 怒吼第138章 徵辟第303章 復仇第318章 放歸第207章 合兵第274章 攻城(下)第103章 營壘第4章 賴慈第30章 陶觀第199章 撤離第297章 除孝第332章 徐庶第166章 崩潰第497章 來投第385章 夷陵第33章 示衆第317章 祭祖第348章 南下第46章 馬周第223章 習珍第191章 計議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74章 變化第407章 烽火第119章 內憂第516章 夜取第113章 啓程第151章 全殲第126章 六禮第410章 中箭第28章 暢談第310章 親近第89章 桃板第510章 計成第480章 買馬第219章 開戰第65章 後續第447章 高義第90章 朝會第517章 古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