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用意

第532章 用意

劉景走後,太史妻再也忍耐不住,抱住年僅數歲,一臉懵懂的幼子,喜極而泣。太史母表面看似鎮定,可微微顫抖的雙手,卻是出賣了她此刻激動的心情。

姑、媳二人做夢也沒想到,劉景竟會無條件放她們離開。儘管懷疑劉景此舉別有用心,亦難掩即將與太史慈團聚的喜悅。

姑、媳二人當天匆匆收拾好行囊,次日即向劉景辭行。

劉景早知她們急於離開的心情,提前就備好了車輿,又遣數十步騎護送她們前往艾、西。

卻說太史慈自廬山大敗,西奔艾、西二縣,一邊聚集敗卒,重整旗鼓,一邊整合艾、西二縣,耐心等待江東大舉反攻。

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太史慈等來的無一例外全是壞消息,尤其當得知老巢海昏失陷,老母、妻兒生死不知,以太史慈的強韌精神,也險些被擊垮。

好在隨後周瑜率軍抵達豫章,又讓太史慈稍稍振作起來。

只是太史慈心志過人,尚能振作,他麾下的部衆就不行了,他們聽說家眷被荊州軍俘虜,一時間人心大亂,士卒爭相逃亡,連太史慈左右親信亦不例外。

太史慈對此束手無策,旬日之間,其麾下八百餘海昏舊部,亡走者十之六七,加上從艾、西二縣強徵來的六百餘吏民,可供驅使者已不足千人,可堪一戰者更是少之又少,就算想要出兵呼應周瑜,亦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周瑜駐軍彭澤,毫無作爲,坐視劉景吞併廬陵,讓太史慈隱隱意識到,江東短時間內恐怕已無力奪回豫章、廬陵。同時他對自己的未來也越發悲觀。

太史慈當年北海單騎救孔融,神亭嶺下戰孫策,節介氣勇,膽烈過人,名傳天下,絕非坐以待斃之輩。就在他準備不顧一切,與荊州軍殊死一戰,拼個魚死網破,以全名節之時,忽聞下面來報,劉景派人將其老母、妻兒送回來了,太史慈一時間怔在原地,一臉難以置信。

這個消息實在太過虛幻,太史慈許久纔回過神來,當他得知老母、妻兒車輿已至西安東郊,當即心急火燎的躍上愛馬,疾馳出城,迎接老母、妻兒。

太史慈一路行來,滿懷忐忑,直到看到老母、妻兒從車中鑽出,一顆心才真正落回肚中。

太史慈勒馬下鞍,三步並作兩步撲倒在母親的面前,連連叩首,口中泣道:“兒子無能,以致連累母親身陷敵手。若母親有個三長兩短,叫兒子還有什麼面目立身於天地間?!”

“人各有命,吾兒不必自責。”太史母眼含熱淚,拉起兒子,徐徐說道:“吾兒心有士謨,希慕馮異,常言:‘大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吾兒有此宏志,吾不幸落入敵手,若劉安南以勢相逼,吾亦願效法王陵母,自裁以明志。”

太史慈自然知道王陵母的故事,西漢開國功臣王陵當初與高祖劉邦俱起於沛縣,楚、漢相爭之際,王陵母被項羽所獲,因不願兒子受到項羽的要挾,王陵母當着兒子使者的面自殺,如此棄身立義之舉,爲後世所嘆。

太史慈心頭苦笑,要不怎麼說是母子呢,連想法都極其相似。如果劉景大兵壓境,以母親、妻兒作爲人質,逼其出城投降,以太史慈剛烈信義的性子,絕對不會乖乖就範,定會和趙苞一樣,死戰到底,大不了與母親、妻兒共赴黃泉。大丈夫行事,終不能以私廢公。

但劉景不僅沒有這麼做,反而放回母親、妻兒……

太史母隨後話鋒一轉道:“然劉安南實乃仁義君子也,非項羽可比,自被俘以來,劉安南從無相逼,反而屢以晚輩之禮登門拜見,放還僕婢童屬,賜予衣物器具,生活擬於海昏舊居。今又奉旨罷兵,放吾等離開,如此心胸氣度,委實令人欽佩……”

太史慈從母親口中得知事情始末,不禁陷入沉默,久久不作聲。

孫氏據有豫章、廬陵二郡已有三載,至今山野深險之地仍未盡服,眼下劉景看似氣勢如虹,連奪豫章、廬陵二郡,實則隱患不小,正好藉着天子、曹公使者到來,止戈爲武,消化戰果。

讓太史慈想不通的是,劉景竟會無條件送回母親、妻兒,所謂的仁義可說服不了他。如果劉景以爲這麼做就能使他不戰而降,那就太看輕他太史慈了。

但當太史慈無意間瞥見左右向他一家投來複雜難明的眼神,太史慈心下一沉,有所明悟。

劉景此舉乃攻心之計,不但針對他,也針對他的海昏舊部。

母親、妻兒安全歸來,令太史慈死鬥之心消散大半,而此時他若執意與劉景對抗到底,必然會大失部衆之心,畢竟太史慈家人回來了,他們的家眷還尚在劉景手中,這麼做豈能讓人信服?

太史慈察覺到劉景的用意後,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甚至沖淡了家人團聚的喜意。

果然,正如太史慈擔心的那樣,返回西安不久,其母親、妻兒歸來的消息便轟傳全城,其麾下將領蜂擁而至縣寺,打着恭喜太史慈的幌子,實則逼其表態。

太史慈素有威望,衆將言語不敢太過露骨,但他們的態度,卻清楚無誤的傳達給了太史慈。

太史慈心知不止眼前的衆將,底下的士卒亦多有投降之意。太史慈心中並無憤怒,將士們之前遭逢大敗,未曾棄他而去,家眷落入劉景之手,仍未棄他而去,將士們不曾負他,反而是他有負將士,現在他還有什麼理由阻止麾下將士離開?

太史慈對衆將嘆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乃是人臣的本分。我受討逆(孫策)、討虜(孫權)厚恩,當盡忠職守,諸君則不必如此,自可離去。”

衆將聞言無不愧慚,皆俯首於地,表示願與太史慈同生共死。

太史慈自然不許,示意左右親衛,將衆將趕出縣寺。之後又遣散親衛,身邊僅留數人。

(本章完)

第41章 吟詩第264章 突襲第503章 餓虎第408章 試探第487章 盛匡第70章 攤牌第82章 圍攻第315章 甘寧第454章 委蛇第318章 放歸第407章 烽火第85章 囚徒第145章 離開第517章 古樟第318章 放歸第81章 必須死第394章 夜襲第243章 學官第408章 試探第161章 良法第336章 區景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84章 招攬第33章 示衆第351章 班底第532章 用意第254章 突圍第223章 習珍第338章 烏滸第118章 劉表第432章 獻計 (2)第213章 女誡第12章 質書救鄰第385章 夷陵第440章 匕見第204章 曲轅第48章 取字第33章 示衆第159章 退讓第19章 桓階第267章 比箭第208章 斬殺第123章 赴宴第468章 射策(下)第132章 同席第188章 三年第404章 赴死第514章 後事第312章 心意第292章 救治第221章 矢石第200章 兵臨第477章 要求第311章 吐血第219章 開戰第466章 射策(上)第130章 親迎第275章 交趾第272章 魏延第345章 騎兵第299章 兵臨第233章 圊溷第178章 來接第91章 壁畫第284章 澤國第206章 逃亡第512章 伏兵第449章 隱戶第335章 十哲第349章 璽書第425章 中箭第15章 救命恩人第89章 桃板第156章 邀請第36章 劉瑍第185章 許願第269章 地突第277章 急報第65章 後續第134章 流淚第341章 衝鋒第122章 贈文第212章 寫信第43章 荊蠻第381章 江陵第427章 身當第322章 馬鞍第223章 習珍第300章 召集第427章 身當第169章 奔襲第482章 預言第259章 送禮第397章 攻城(1)第205章 失望第263章 水戰(下)第504章 進兵第250章 說服第240章 說和
第41章 吟詩第264章 突襲第503章 餓虎第408章 試探第487章 盛匡第70章 攤牌第82章 圍攻第315章 甘寧第454章 委蛇第318章 放歸第407章 烽火第85章 囚徒第145章 離開第517章 古樟第318章 放歸第81章 必須死第394章 夜襲第243章 學官第408章 試探第161章 良法第336章 區景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84章 招攬第33章 示衆第351章 班底第532章 用意第254章 突圍第223章 習珍第338章 烏滸第118章 劉表第432章 獻計 (2)第213章 女誡第12章 質書救鄰第385章 夷陵第440章 匕見第204章 曲轅第48章 取字第33章 示衆第159章 退讓第19章 桓階第267章 比箭第208章 斬殺第123章 赴宴第468章 射策(下)第132章 同席第188章 三年第404章 赴死第514章 後事第312章 心意第292章 救治第221章 矢石第200章 兵臨第477章 要求第311章 吐血第219章 開戰第466章 射策(上)第130章 親迎第275章 交趾第272章 魏延第345章 騎兵第299章 兵臨第233章 圊溷第178章 來接第91章 壁畫第284章 澤國第206章 逃亡第512章 伏兵第449章 隱戶第335章 十哲第349章 璽書第425章 中箭第15章 救命恩人第89章 桃板第156章 邀請第36章 劉瑍第185章 許願第269章 地突第277章 急報第65章 後續第134章 流淚第341章 衝鋒第122章 贈文第212章 寫信第43章 荊蠻第381章 江陵第427章 身當第322章 馬鞍第223章 習珍第300章 召集第427章 身當第169章 奔襲第482章 預言第259章 送禮第397章 攻城(1)第205章 失望第263章 水戰(下)第504章 進兵第250章 說服第240章 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