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攬才

第363章 攬才

劉宗進入臨沅,下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嚴禁軍中將士侵擾城中百姓,敢有違令者——殺無赦!

從踏入臨沅的那一刻起,他的武陵太守,纔算是名副其實,武陵郡從今往後就是他的地盤了,武陵百姓,即是他的子民,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日後賦、稅、兵、役,皆出自於民,事關切身利益,他必然要保護治下百姓利益不受損害。

武陵原有郡吏四五百人,或隨劉叡成爲階下囚,或暗自隱匿,出府門迎接劉宗者,僅數十人。

更讓劉宗皺眉頭的是,如功曹、主簿、五官掾等郡中大吏,皆不在其中。顯然,僅靠眼前這些人,根本不足以撐起大局。

劉宗先是出言安撫衆吏一番,繼而責令其等,配合己方將士,儘快恢復城中秩序,安定人心。

衆吏散去後,劉宗向坐在下首的潘濬求教道:“潘司馬,今武陵粗定,急需賢達之人,助我治理郡縣。潘司馬乃是武陵本郡人,必然對家鄉人才瞭然於胸,何不爲我推薦一二?”

潘濬對此早有預料,略一沉吟道:“武陵地處偏僻,文學不興,卻也不乏才傑之士。臨沅廖立廖公淵,今年雖才弱冠,然其才識兼人,冠於武陵,實乃世之良才也。劉府君如果能夠請出廖公淵,署以功曹,委任政事,不出數載,武陵必治。”因劉宗是他的父母官,因此潘濬稱其爲“府君”,而非“中郎”。

“廖立廖公淵……”劉宗心中默唸道。他並未因廖立年輕而有所輕視,桓階就是二十歲時成爲長沙郡功曹,廖立既然被潘濬讚許爲“才冠武陵”,那就定然有其過人之處,才能未必比得上桓階,但治理一郡,當不成問題。

念及於此,劉宗頷首道:“好。明日一早,我便親自登門拜訪廖公淵,託以功曹之任。”

潘濬又推薦道:“《春秋》之義:‘舉賢不避親仇。’在下有一族兄,名叫潘盛潘子繁,年三十二,爲人敦厚朴雅,有長者之風,可出爲五官掾。”

廖立年輕而才高,潘盛年長而德劭,對於潘濬提出的這兩個人選,劉宗心中十分滿意。

潘濬最後說道:“有廖公淵、潘子繁總領郡朝,劉府君再選一位親信之人爲主簿,便可放手政事,專心對付五溪蠻。”

劉宗聽得連連點頭,不過說到對付五溪蠻,本朝自建立始,足足花了百餘年時間,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簡而言之,就是“剿撫並用,恩威並施。”

此事說來容易,做來卻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

午後晡時,劉宗再度設宴,以饗將士。

由於明日還有要事,劉宗飲酒有所節制,未至大醉。

翌日,劉宗與潘濬共乘一車,前往郭南相里廖立宅邸。

潘濬昨日便已派人提前知會廖立,因此後者沐浴整衣冠以迎。

“明府、潘君親臨鄙舍,立有失遠迎,恕罪、恕罪……”廖立身高約七尺,眉目疏朗,綸巾素袍,舉止從容,風儀出衆。

劉宗對廖立第一印象頗佳,含笑說道:“我昨日詢問潘司馬武陵才傑之士,潘司馬首推足下,是以今日冒昧登門拜訪。”

潘濬笑着說道:“我近年居於襄陽,久不歸鄉,然平日族中昆弟、鄉里故交多有來信,提及足下,莫不讚嘆,我始知家鄉竟然出了足下這樣一位美才。”

“潘君謬讚了。”廖立謙虛地道。繼而邀請二人入室中。

劉宗雖爲宗室,卻是遊俠出身,加之入伍多年,素來不喜彎彎繞繞,才一落座,便開門見山地對廖立道:“我此番前來,是想請足下爲功曹,代我治郡。”

廖立年少負才,性格難免有些驕矜,不過太守劉宗和名士潘濬親自登門相請,且是委以功曹之職,位在朝右,居於郡吏之首,可謂是誠意十足,廖立自然不會推脫,欣然應命。

定下君臣名分後,廖立向劉宗進言道:“《書》雲:‘刑罰時輕時重。’平世施仁政,亂世用重典,古今概莫能外。故武陵卻不明這個道理。方今正值亂世,武陵又與蠻夷接壤,正該威之以法,束士民、治郡縣、懾蠻夷……故武陵卻一味用柔術御下,以致政令多闕,威嚴不著……”

廖立神色自若,侃侃而論,劉宗卻是越聽越動容,心中大器之,潘濬之前所言一點不假,廖立確實有“冠絕武陵”的才能。

…………

從廖立家中出來不久,劉宗又隨胞弟劉承拜見其師潁容。

潁容字子嚴,兗州陳國人,其與漢靈帝同門,乃帝師楊賜的親傳弟子,郡舉孝廉、州闢、公車徵,皆不就。初平年間,避亂至武陵。潁容善治《春秋左傳》,在武陵期間,教徒千餘人,劉承便是其中之一。

潁容已經五十餘歲,頭髮半白,身形消瘦,面有病容,也許是年紀大了,亦或久居江南下溼之地,總之近來諸病纏身,令他身體大不如前。

潁容嘆道:“劉(叡)叔明擔任武陵太守以來,效法劉(表)荊州,宣德教、崇學校、設庠序、顯儒士,作《荊州佔》……我亦是受其之邀,遷居武陵,教授門徒。望足下看在劉叔明對荊南有教化之功,饒其一命。”

這話他先前已和劉承說過,也得到了後者的保證,但此番見到劉宗,他仍是忍不住提起。

劉宗肅容道:“潁君且放心,劉君乃宗室長者,素有人望,此前雙方各爲其主,舉兵攻之,實乃迫不得已。而今劉君束手,在下自不會傷其分毫。”

潁容聞言徹底放下心來。

劉宗自知招攬不了潁容,莫說是他,便是劉景親至也沒戲。要知道當初劉表可是以武陵太守之位相邀,結果潁容不爲所動。

劉宗真正看重的,是潁容門下那一千餘名徒弟,他們大多出身武陵豪族著姓,最差也是寒家,若能將他們收入門下,他武陵太守的位置,將穩如泰山。

可能是出於投桃報李,劉宗的請求,得到了潁容的首肯。

劉宗此行目的已經達成,稍坐片刻,便起身向潁容告辭。

他接下來還要拜訪其他寄寓武陵的中原名士,如汝南王鉨、和洽等人,行程十分緊張。

王鉨字子文,今年已年過六旬,比潁容還要年長十歲以上,和劉表是同一時代的人,其少與黨人範滂、岑晊相善,後二者,便是“畫諾”、“坐嘯”的締造者,由此可知其輩分之長。

和洽和陽士相對年輕一些,僅四十出頭,他早年也被舉爲孝廉、州郡、大將軍闢,皆不應,見時局紛亂,一心隱居江南。

王鉨、和洽和潁容一樣,外靜而內明,一生都未出仕,想要招攬他們,無異於癡人說夢。

不過就像潁容有徒千餘人,王鉨雖無門徒,歸之者卻有百餘家,和洽身邊亦有不少親戚故舊,這些人才是劉宗的目標。

一連多日,劉宗都在忙於收羅人才,而臨沅陷落,劉叡就擒的消息,迅速傳遍武陵北部、西部諸縣,諸縣長吏自然不會再做無謂的抵抗,不等劉景軍至,或掛印綬去,或遣使來降。

至此,武陵諸縣悉定。

(本章完)

第4章 賴慈第133章 鄧芝第497章 來投第165章 猛將第500章 敗慈第84章 魚梁洲第451章 水鏡第211章 計劃第383章 李嚴第326章 相遇第465章 出使第165章 猛將第266章 兵臨第30章 陶觀第469章 重法第60章 跋扈第4章 賴慈第337章 同符第338章 烏滸第373章 盟約第5章 虎頭第300章 召集第419章 猛將第97章 目的第406章 打擊第389章 戰死第64章 擒獲第194章 羌笛第208章 斬殺第484章 丹陽第426章 拔箭第246章 名字第24章 郡府第440章 匕見第259章 送禮第491章 徐宗第90章 朝會第480章 買馬第67章 掌權第509章 設計第346章 青綬第476章 冬至第466章 射策(上)第87章 請醫第42章 點評第151章 全殲第343章 斬將第169章 奔襲第318章 放歸第255章 後續第489章 太史慈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74章 變化第190章 三窟第491章 徐宗第64章 擒獲第181章 棄嬰第292章 救治第325章 泉陵第36章 劉瑍第73章 送別第218章 樓船第424章 入陣第439章 文聘第218章 樓船第268章 填塹第465章 出使第184章 七夕第538章 董和第93章 墓祭第39章 自負第499章 縊殺第65章 後續第226章 死第161章 良法第150章 開戰第465章 出使第399章 攻城(3)第393章 破城第376章 出征第432章 獻計 (2)第204章 曲轅第526章 薄行第169章 奔襲第108章 名望第24章 郡府第500章 敗慈第65章 後續第253章 戰死第169章 奔襲第320章 來投第518章 海昏第261章第178章 來接第507章 占卜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483章 定議第28章 暢談第352章 尊卑第40章 悲歌
第4章 賴慈第133章 鄧芝第497章 來投第165章 猛將第500章 敗慈第84章 魚梁洲第451章 水鏡第211章 計劃第383章 李嚴第326章 相遇第465章 出使第165章 猛將第266章 兵臨第30章 陶觀第469章 重法第60章 跋扈第4章 賴慈第337章 同符第338章 烏滸第373章 盟約第5章 虎頭第300章 召集第419章 猛將第97章 目的第406章 打擊第389章 戰死第64章 擒獲第194章 羌笛第208章 斬殺第484章 丹陽第426章 拔箭第246章 名字第24章 郡府第440章 匕見第259章 送禮第491章 徐宗第90章 朝會第480章 買馬第67章 掌權第509章 設計第346章 青綬第476章 冬至第466章 射策(上)第87章 請醫第42章 點評第151章 全殲第343章 斬將第169章 奔襲第318章 放歸第255章 後續第489章 太史慈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74章 變化第190章 三窟第491章 徐宗第64章 擒獲第181章 棄嬰第292章 救治第325章 泉陵第36章 劉瑍第73章 送別第218章 樓船第424章 入陣第439章 文聘第218章 樓船第268章 填塹第465章 出使第184章 七夕第538章 董和第93章 墓祭第39章 自負第499章 縊殺第65章 後續第226章 死第161章 良法第150章 開戰第465章 出使第399章 攻城(3)第393章 破城第376章 出征第432章 獻計 (2)第204章 曲轅第526章 薄行第169章 奔襲第108章 名望第24章 郡府第500章 敗慈第65章 後續第253章 戰死第169章 奔襲第320章 來投第518章 海昏第261章第178章 來接第507章 占卜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483章 定議第28章 暢談第352章 尊卑第40章 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