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璽書

第349章 璽書

劉景率軍抵達始安時,已是十一月下旬。

始安,即後世的桂林,劉景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爲始安縣東北就是大名鼎鼎的靈渠。

這條秦始皇開鑿的人工運河,直到現代還在發揮重要作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目前正值冬天,零陵已進入枯水期,大船難以通行。劉宗此前便將大船全部留在了湘水,劉景亦是如此,改乘輕舟通過靈渠,進入灕水,最終抵達始安。

此時劉宗已經一路追着張津殺入鬱林郡境內,並佔領鬱林郡北部潭中縣。

隨後劉宗在潭中縣休整數日後,繼續向南方進軍,桂林、中溜,直至鬱林郡治布山。

張津、區景一路亡命奔逃,惶惶如喪家之犬,現今他們身邊僅剩下兩三千殘兵敗將,根本不敢稍有停留,以免被劉宗追上。

鬱林太守已死在戰場,張津打着交州牧的名號率軍進入郡治布山,第一時間將倉中糧食搜刮一空,而後便再次落荒而逃。張津這樣的行爲,着實令布山吏民感到寒心,因此當劉宗率軍抵達布山時,沒有受到絲毫抵抗。

劉宗在進駐布山後,便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因爲鬱林郡地域雖廣,可大多都是不毛之地,真正算得上核心的也就郡治布山及周邊阿林、中溜、桂林諸縣。

眼下除了阿林外,其餘幾縣,包括郡治布山在內皆已落入劉宗之手,他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儘快掌握布山諸縣,掌握了這幾個縣,就等於掌握了鬱林郡。

卻說劉景來到始安後,爲配合劉宗在鬱林郡的軍事行動,出於禮貌,當然也不乏警告之意,給蒼梧太守史璜寫了一封信,讓人快馬加鞭送往蒼梧郡治廣信。

事實上劉景多慮了,或許是久在交州蠻荒之地爲官,又或許是年紀漸漸大了,總之近些年來,史璜身體每況愈下,諸多疾病纏身,這也是他之前沒有響應張津北上號召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上史璜在三四年後病死,接替他太守之位的人正是吳巨,不過這種情況絕不會發生了,吳巨早已死在劉景之手。

以史璜當下的身體情況,根本無暇理會外事,就算想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十二月中,史璜回信劉景,表示無意介入他和張津的紛爭。

同日有臨湘信使來到始安,稟報劉景,劉瑍從許都回來了。且信使還帶來了一封天子璽書。

劉景召集衆將,命人當衆宣讀:“荊南之地,山川習遠,上恩不宣,下義壅隔,知逆賊劉表,遣軍侵逼南土,國方有難,未及南顧。聞長沙酃縣長,守零陵太守劉景,忠孝彰著,憂國忘家,親率荊南吏人義士,嬰城固守,大破錶軍,張揚國威,功效尤著。今奉以印綬,拜安遠將軍,領零陵太守,董督荊南四郡,封漢昌亭侯,邑五百戶……”

劉景聽到最後,眉毛不禁揚起,四者之中,他最不在意漢昌亭侯,除了每年能夠收到十萬八萬錢的稅外,再無實際好處。

零陵太守則是意料之中,他本就被張羨表舉爲零陵太守,且實際控制零陵,加之漢代三互法規避原則,劉景身爲長沙郡人,不能擔任長沙太守,同理,他也不能擔任荊州牧。零陵是荊南四郡僅次於長沙的大郡,曹操自然也就讓他繼續擔任零陵太守。

劉景最在意的是安遠將軍,及董督荊南四郡。

前者讓他有了名正言順統領軍隊的資格,後者則讓他有了名正言順統治荊南四郡的資格。

最後這一點尤爲重要,需知,孫權現今固然據有江東五郡,但他的官職只是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也就是說,他的行政權力範圍僅限於會稽郡內,並沒有統治江東其他四郡的資格。

由於名不正言不順,加上年輕無威信,江東豪傑、山越,甚至是孫氏子弟,多不服孫權。孫權繼位八年,內憂不絕,直到贏得舉世矚目的赤壁之戰,纔算完全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子。

劉景從一開始就避免了這樣的麻煩,他若是沒有董督荊南四郡的身份,恐怕也會落得和孫權一樣的下場,光是整合荊南就需要幾年時間,屆時再北伐劉表,逐鹿中原,黃花菜都涼了。

曹操賞賜如此之厚,當然不是沒有原因,一來劉景確實是在曹操危難關頭,幫了他大忙,牢牢牽制住了劉表大軍,讓他能夠不以南方爲憂,專意應對袁紹。

二來曹操希望劉景能夠整合荊南勢力,繼續與劉表相鬥,令劉表疲於應付內亂,無力北顧。

三來則是欲加恩厚,以悅遠人。將劉景樹立爲榜樣,增加朝廷影響,使南方豪傑歸心正朔。

當然還有四五六七……只是都不及這三個原因重要。

除了厚賞劉景,曹操也認可了桓彝的桂陽太守,並在荀彧的舉薦下,拜劉瑍爲長沙太守。原本劉景推薦的人選是賴恭,然而劉瑍實在太過精彩絕豔,一入許都,便得荀彧青睞,就連天子亦生出愛才之心,試圖挽留。最終長沙太守由賴恭變爲了劉瑍。

唯有武陵郡,其太守乃是宗室出身的劉叡,雖然劉景舉報他出兵相助劉表,侵略荊南,助紂爲虐,建議以劉宗代之,可惜曹操和荀彧並沒有同意他的建議。

“恭喜將軍,賀喜將軍……”文武齊齊下拜,向劉景祝賀。

由於以前缺乏名分,武將們多稱劉景爲“劉君”;劉巴、蔣琬等零陵郡吏則稱劉景爲“府君”;桓階等外臣則稱劉景爲“零陵”;劉宗、諸葛亮等族人、摯友,直呼劉景表字“仲達”。

而今不論文武親友,皆改口稱劉景爲“將軍”,從今以後,雙方便徹底定下了君臣名義。

“諸君不必多禮。”劉景右手上託,示意衆人起身,繼而忍不住發出感慨道:“封侯拜將,光宗耀祖,此丈夫之志也。今日我能如願以償,非我一人之功,皆賴諸君文武相佐。”

“將軍英傑蓋世,封侯拜將,實至名歸……”文武復拜道。

(本章完)

第511章 開戰第491章 徐宗第103章 營壘第239章 嚴法第375章 返回第507章 占卜第544章 葛周第525章 劉曄第68章 俠客行第75章 百石第174章 滅族第388章 突破第290章 可惜第368章 江東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85章 夷陵第78章 曬書第471章 官爵第472章 失策第398章 攻城(2)第180章 回鄉第486章 主力第364章 使者第52章 歸家第413章 潘濬第387章 夏口第346章 青綬第14章 市井第12章 質書救鄰第170章 斬首第61章 鞭笞第43章 荊蠻第164章 動手第119章 內憂第444章 東曹掾第393章 破城第85章 囚徒第295章 召見第290章 可惜第475章 妹夫第498章 城破第64章 擒獲第103章 營壘第110章 主簿第360章 獻計第305章 內附第333章第7章 劍術書法第43章 荊蠻第183章 吏治第138章 徵辟第514章 後事第318章 放歸第401章 城塌第365章 劉備第251章 入主第505章 周鳳第299章 兵臨第187章 袍鎧第408章 試探第377章 再孕第185章 許願第200章 兵臨第123章 赴宴第229章 鳴金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23章 赴宴第264章 突襲第144章 褚方第113章 啓程第490章 盡出第48章 取字第183章 吏治第458章 斬羽第64章 擒獲第323章 爲壽第453章 攔路第206章 逃亡第357章 鄧芝第304章 北上第116章 再見第411章 不義第268章 填塹第9章 躬耕養客第150章 開戰第216章 取名第297章 除孝第115章 納彩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70章 同州第85章 囚徒第217章 牀弩第259章 送禮第25章 吏舍第376章 出征第454章 委蛇第445章 薦才第72章 偷長第347章 鬱林第455章 投降
第511章 開戰第491章 徐宗第103章 營壘第239章 嚴法第375章 返回第507章 占卜第544章 葛周第525章 劉曄第68章 俠客行第75章 百石第174章 滅族第388章 突破第290章 可惜第368章 江東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85章 夷陵第78章 曬書第471章 官爵第472章 失策第398章 攻城(2)第180章 回鄉第486章 主力第364章 使者第52章 歸家第413章 潘濬第387章 夏口第346章 青綬第14章 市井第12章 質書救鄰第170章 斬首第61章 鞭笞第43章 荊蠻第164章 動手第119章 內憂第444章 東曹掾第393章 破城第85章 囚徒第295章 召見第290章 可惜第475章 妹夫第498章 城破第64章 擒獲第103章 營壘第110章 主簿第360章 獻計第305章 內附第333章第7章 劍術書法第43章 荊蠻第183章 吏治第138章 徵辟第514章 後事第318章 放歸第401章 城塌第365章 劉備第251章 入主第505章 周鳳第299章 兵臨第187章 袍鎧第408章 試探第377章 再孕第185章 許願第200章 兵臨第123章 赴宴第229章 鳴金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23章 赴宴第264章 突襲第144章 褚方第113章 啓程第490章 盡出第48章 取字第183章 吏治第458章 斬羽第64章 擒獲第323章 爲壽第453章 攔路第206章 逃亡第357章 鄧芝第304章 北上第116章 再見第411章 不義第268章 填塹第9章 躬耕養客第150章 開戰第216章 取名第297章 除孝第115章 納彩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70章 同州第85章 囚徒第217章 牀弩第259章 送禮第25章 吏舍第376章 出征第454章 委蛇第445章 薦才第72章 偷長第347章 鬱林第455章 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