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赴宴

第123章 赴宴

劉景與潘濬、王粲相談甚歡,二人一直待到午後才離去。

接下來劉景再次開門迎客,整個下午,幾乎沒有一刻清閒。意料之中的是,前身昔日在襄陽的幾名玩伴找上門來,很遺憾,裡面別說三國曆史名人,連個出挑的人都沒有,這也很正常,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前身就他們這種水平,說實話他居然可以結交到潘濬,這讓劉景非常驚訝,兩人完全不是一類人。

或許是劉景來到襄陽見到了太多的三國曆史名人,是以眼光出現了一些偏差,其實前身的這幾位玩伴皆非平庸之人,至少他們出身良好,大多識字,劍術也不錯,說不上文武雙全,但也勉強算得上是人才。

劉景熱情的接待了他們,不過記憶中和他關係最爲要好的人卻沒有來,他不禁問道:“怎麼不見於兄?”

此人名叫於徵,字子祥,襄陽本地人,少任俠,以劍術聞名,是他們這些人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

幾人聽罷相視一眼,其中一人說道:“子祥一個月前與襄陽蔡氏子弟發生衝突,他盛怒之下將對方刺傷,而後據說逃往南方。我們私底下還在猜測他會不會是去投奔你了。”

劉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於徵在荊南應該沒有什麼朋友,真可能是投奔他去了,畢竟他的事蹟在襄陽流傳很廣。於徵乃是逃犯,南下之路肯定多有阻礙,現在怕是仍在路上。

要問誰是襄陽第一家族,肯定衆說紛紜,爭論不休,但要問誰是目前襄陽聲勢最大的家族,結果就非常明顯了,只有一個,襄陽蔡氏。

劉表隻身來到襄陽,多賴蔡瑁、蒯越之力,才能平定荊州,蔡瑁本就立有大功,劉表又以其小姐爲繼室,一時間,蔡氏聲勢大隆,號稱“諸蔡最盛”。

此事涉及到蔡氏,劉景不欲多談,當即轉開話題。

傍晚,劉景留幾人共進晚餐,並在臨走時送上南海珍寶作爲禮物,所有人都贊他不忘昔日情誼,劉景一笑置之。

由於昨晚和諸葛亮聊至深夜,因此劉景今晚早早歇息,次日一早,他便乘車前往諸葛亮的住地探望其叔父諸葛玄。帶路的是劉祝,只有他曾去過諸葛亮的家。

如今諸葛一家住在襄陽東南方向,峴山腳下,漢水河畔,小宅佔地數畝,內外茅屋六間,前後都栽種着蔬菜瓜果。

諸葛亮見到他的馬車,立即帶着弟弟諸葛均迎出門,劉景下車後同兩人打招呼,諸葛家的基因十分優良,記得諸葛均和自己的弟弟劉和年齡相仿,身量卻高出甚多。

劉景隨着諸葛兄弟進入舍中拜見諸葛玄,他在長沙第一次見到諸葛玄的時候,他雖然面有病容,卻難掩出衆儀表,是一位身長俊偉,鬍鬚甚美的大丈夫,然而如今他卻被大病折磨得不輕,萎靡於牀榻間,面無人色,形如枯槁。

“仲達來了……”諸葛玄躺在牀上,緩緩說道:“去年在長沙時,孔明屢屢勸我先將身體徹底養好,再啓程不遲,據說是出自於你的建議。我卻自恃身體健朗,不以爲然,如今大病纏身,死期將至,悔之晚矣。”諸葛玄已經是病入膏肓,一段話說得斷斷續續,極爲吃力。

劉景看得心有慼慼焉,這樣一位身體強健,正值壯年的人,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變成了這副大限將至的模樣。

在這個時代,但凡重一點的病都是不治之症,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在病魔面前,並無二致。

穿越以來,劉景不爲其他事情煩惱,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這真的不是人力能夠改變的,看看他劉家三代以來,沒有一個活過四十歲,他豈能不爲此感到憂慮。

劉景輕輕嘆了一口氣,安慰諸葛玄道:“諸葛先生何必如此悲觀呢,目前身在襄陽的太僕趙(岐)邠卿趙公,據說三十多歲的時候身患重病,曾臥牀長達七年,自認爲將要死去,於是對兄長遺言道:‘大丈夫生世,隱居而無箕子的操守,任官而無伊尹、呂望的功勳,天不我與,復何言哉!’甚至連自己的墓誌銘都已經想好了,最後卻奇蹟般痊癒。如今年近九旬高齡,身體依然非常健康。”

諸葛玄勉強扯了扯嘴角,苦笑道:“仲達卻是舉錯人了,趙公,世間僅此一人而已,我安敢奢望如趙公一般。”

劉景道:“諸葛先生以趙公自勉,未嘗不可。”

諸葛玄嘆而無言。

諸葛玄畢竟身患重病,劉景不好多打擾,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辭。

接下來他將前往老師宋忠的府邸赴宴,得知諸葛亮一時無事,便將他也拉上。

宋忠乃是學貫古今的大儒,知名天下,他家裡可謂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今日設宴,必定是高朋滿座,南北名士,濟濟一堂。

諸葛亮心中感動萬分,叔父諸葛玄能夠進入這個圈子,他就差遠了。劉景待他好得無以復加,從前在長沙時,就介紹杜襲、桓彝、劉瑍等人給他認識,而今來到襄陽,仍不忘處處爲他着想,他諸葛亮何德何能,讓劉景做到如此地步?

劉景不知諸葛亮心中感想,路上一直和他說個不停。

今日名義上是宋忠宴請良朋,實則是專門爲劉景而設,他纔是今日的主角,因此才一進門,立刻就引起了衆人的矚目。

首先趕來的是潘濬,他作爲宋忠的弟子,劉景的師兄,斷斷不能缺席今天這種場合。

劉景爲兩人介紹道:“大兄,這是琅琊諸葛孔明,我之知己也。孔明,這就是我和你提過的武陵潘承明,我以兄事之。”

諸葛亮奉刺拜道:“在下諸葛亮,見過潘君。”

潘濬頷首道:“足下不必客氣。”

劉景見宋府門外停駐的車輛頗多,問道:“大兄,今日賓客都有誰?”

“僅北方高士,就有京兆趙(岐)邠卿趙公、安定樑(鵠)孟皇、山陽王(粲)仲宣、潁川邯鄲(淳)子淑、趙(儼)伯然、繁(欽)休伯……”

(本章完)

第321章 瀏陽第304章 北上第152章 改名第124章 宴會第131章 嫁妝第225章 勇悍第278章 射中第123章 赴宴第458章 斬羽第119章 內憂第147章 衡山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72章 召見第216章 取名第534章 歸心第402章 噩夢第370章 同州第155章 拜訪第6章 葛生第178章 來接第215章 南下第64章 擒獲第28章 暢談第295章 召見第6章 葛生第313章 隆中第25章 吏舍第44章 單程第390章 責備第480章 買馬第313章 隆中第183章 吏治第182章 慈幼第104章 軍法第510章 計成第185章 許願第421章 三英第420章 評價第11章 帶經耕鋤第37章 邀請第285章 敗逃第127章 襦鎧第373章 盟約第418章 預備第37章 邀請第106章 調離第68章 俠客行第168章 募兵第269章 地突第539章 所求第74章 變化第364章 使者第460章 趙戩第478章 黃鐘第490章 盡出第22章 交談第67章 掌權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87章 盛匡第537章 茂才第96章 建安第319章 還禮第269章 地突第328章 許都第371章 慰問第85章 囚徒第14章 市井第507章 占卜第510章 計成第342章 陷陣第150章 開戰第136章 婚宴第382章 西進第403章 破城第469章 重法第269章 地突第380章 津鄉第373章 盟約第242章 三爵第387章 夏口第142章 計劃第185章 許願第130章 親迎第213章 女誡第540章 國士第67章 掌權第444章 東曹掾第11章 帶經耕鋤第412章 刺史第238章 求援第286章 軍令第111章 歸來第309章 終抵第512章 伏兵第486章 主力第427章 身當第326章 相遇第44章 單程第257章 爭執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
第321章 瀏陽第304章 北上第152章 改名第124章 宴會第131章 嫁妝第225章 勇悍第278章 射中第123章 赴宴第458章 斬羽第119章 內憂第147章 衡山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72章 召見第216章 取名第534章 歸心第402章 噩夢第370章 同州第155章 拜訪第6章 葛生第178章 來接第215章 南下第64章 擒獲第28章 暢談第295章 召見第6章 葛生第313章 隆中第25章 吏舍第44章 單程第390章 責備第480章 買馬第313章 隆中第183章 吏治第182章 慈幼第104章 軍法第510章 計成第185章 許願第421章 三英第420章 評價第11章 帶經耕鋤第37章 邀請第285章 敗逃第127章 襦鎧第373章 盟約第418章 預備第37章 邀請第106章 調離第68章 俠客行第168章 募兵第269章 地突第539章 所求第74章 變化第364章 使者第460章 趙戩第478章 黃鐘第490章 盡出第22章 交談第67章 掌權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87章 盛匡第537章 茂才第96章 建安第319章 還禮第269章 地突第328章 許都第371章 慰問第85章 囚徒第14章 市井第507章 占卜第510章 計成第342章 陷陣第150章 開戰第136章 婚宴第382章 西進第403章 破城第469章 重法第269章 地突第380章 津鄉第373章 盟約第242章 三爵第387章 夏口第142章 計劃第185章 許願第130章 親迎第213章 女誡第540章 國士第67章 掌權第444章 東曹掾第11章 帶經耕鋤第412章 刺史第238章 求援第286章 軍令第111章 歸來第309章 終抵第512章 伏兵第486章 主力第427章 身當第326章 相遇第44章 單程第257章 爭執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