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薦才

第445章 薦才

劉景聞言一怔,王粲的提議雖有些冒昧,卻讓他陷入沉思。

王粲家世無可挑剔,其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官至三公,其父王謙儘管早亡,亦知名天下,曾任大將軍長史,山陽王氏,是真正的公卿之家,高門名族。

劉景曾祖劉壽官至司徒,曾與王粲曾祖王龔共事,但不得不說,兩家門第相差了一大截,單以家世而論,山陽王氏子娶長沙劉氏女,綽綽有餘。

只是,劉景看了看王粲瘦弱的小身板,其子身體若也和他一樣,女兒嫁過去八成要變寡婦。

如果沒記錯的話,歷史上王粲不但自己早早身故,好像還絕後了,其(二)子受到魏諷謀反案牽連,被曹丕誅殺。

由此也可看出曹丕的陰狠,要知道,王粲可是他的至交好友,王粲素好驢鳴,其死後,曹丕不顧身份,在葬禮上當衆學驢叫,以告慰好友王粲在天之靈,此事流傳後世,引爲佳話。

然而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曹丕立刻變得殘暴起來,絲毫不念舊情,直接殺得好友絕後。

以致遠征在外的曹操聽說後都有些看不下去了,對左右嘆道:“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

雖是酒後戲言,劉景卻也不好當面拂其意,既未同意,也未拒絕,而是道:“不瞞仲宣,此前曾有良醫斷言,此次少君所懷,必爲男孩,出兵前,我已提前爲其取名——弼。”

弼者,輔也。

劉景取這個名字,是借鑑了光武帝劉秀,其爲次子取名輔。

劉景作爲後世人熟知歷史,三國發生了太多次兄弟爭位,互相傾軋的鬧劇,從袁紹到劉表到曹操到孫權,莫能例外,晉代八王之亂,更是將華夏推入深淵,數百年都無法恢復元氣。

劉景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爲次子取名弼,希望他能像沛獻王劉輔一樣,做個謹慎守節的“賢王”。

若能更進一步,如東平王劉蒼一般,爲人寬宏,雅有智思,以宗室之身,位居宰輔,輔佐兄明帝、侄章帝兩代君王,最後功成身退,那就最好不過了。

“原來如此,願如醫者言。”見劉景顧左右而言他,王粲心中稍感失望,卻也鬆了一口氣。

事實上他剛說出口就後悔了,哀嘆醉酒誤事。兩人若仍是朋友關係,提議結親自無不可,但現今兩人已定下君臣名分,他這提議就有些不合時宜了,要提也是劉景來提,哪有他這個臣下說的份,所幸劉景並未見怪。

瞥見王粲神色變化,劉景心下一笑,不再談論這個話題,轉而對王粲道:“仲宣,你既爲東曹掾,當爲我多多舉薦賢才,不知眼下你心中可有人選?”

“自然有,”王粲頷首道,本着舉賢不避親疏,率先推薦兩位好友:“河東裴(潛)文行,爲人材博有雅思;河內司馬(芝)子華,性亮直有幹略,二人皆爲世之良才,足以擔大任……”

劉景聽王粲介紹二人的出身、經歷種種,不住點頭,二人皆是史書有傳的三國名臣,儘管夠不上濟世之才,卻也是一時之選。

談及司馬芝,劉景不可避免聯想到了其族弟司馬懿,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冥冥中註定,兩人不僅同歲,且表字都爲仲達。

眼下司馬懿尚在家鄉河內,其父司馬防是曹操的舉主,曹操聞司馬懿少有奇節,博學洽聞,欲召入幕府,司馬懿不願曲節曹操,藉口自己有風痹病,不就。

曹操都招攬不到司馬懿,劉景就更沒戲了。

“陳留蔡(睦)子篤,博學善辭章,扶風士孫(萌)文始,清雅有文采,皆一時之美士也。可惜士孫文始因父功封侯,已離荊就國。蔡子篤尚在襄陽……”

此二人同樣是王粲的好友,甚至比起裴潛、司馬芝還要親密,二人與王粲少小相識,當年一同離京,南下荊州,沿途同甘苦、共患難,情誼之深,遠非旁人可比,只是二人才幹不及裴潛、司馬芝,才被王粲放在後面。

士孫萌出身扶風大族士孫氏,其父士孫瑞,仕歷顯位,名垂朝野,官至尚書令,後爲西涼亂兵所害,天子遷都許昌,追論其功,封其子士孫萌爲澹津亭侯。

而蔡睦,出身陳留蔡氏,乃衛尉蔡質之子,大儒蔡邕之侄,王粲十五歲登門拜訪蔡邕,與蔡睦結識,二人可謂有總角之好。

推薦完好友,王粲又開始舉薦鄉人:“山陽伊(籍)機伯,學識不凡,明於法理……”

劉景聞言啞然失笑,在他這個後世人看來,伊籍的表字簡直辣眼睛,以前怎麼沒發現呢?

他自然知道伊籍其人,儘管他在三國史上留下的痕跡少得可憐,可誰讓他是劉備的臣子呢,相比於裴潛、司馬芝等曹魏大臣,劉景無疑對伊籍更熟悉。

王粲不知劉景爲何發笑,大感愕然,不由停下話語,劉景收起笑容,擺手道:“想起一事,不覺發笑,仲宣,你繼續說。”

王粲點點頭,又繼續道:“安平崔(鈞)州平,少傳家業,有名稱;潁川石(韜)廣元,專務經綸,有節禮,二人素與諸葛孔明友善,自不用我多做介紹,想必將軍早已有所瞭解。”

劉景微微頷首,崔鈞、石韜及徐庶、孟建,合稱“諸葛四友”,可惜聽諸葛亮說,孟建思鄉心切,已返回汝南家鄉。

劉景問道:“還有嗎?”

王粲點頭道:“京兆趙(戩)叔茂,其乃司徒王(允)公故吏,王公爲涼州叛賊所害,長安莫敢有爲其收屍者,唯趙叔茂棄官營喪,海內義之。其人忠正多謀,可以濟大事……”

“京兆隗(禧)子牙,出身單家,學問精深,通《詩》《左傳》,尤善天文、星官……”

“南陽陳(震)孝起,敦篤不苟、南陽劉(廙)恭嗣,黃中通理……”

王粲博聞強記,一連舉薦二十餘位北方士人,其等出身、經歷、品性、才能,王粲不假思索,隨口道來,也只有像他這樣過目不忘之人,方能如此。

(本章完)

第348章 南下第532章 用意第219章 開戰第136章 婚宴第205章 失望第19章 桓階第131章 嫁妝第364章 使者第311章 吐血第485章 誓師第518章 海昏第248章 心絞第288章 義士第525章 劉曄第24章 郡府第314章 賢妻第351章 班底第51章 區雄第83章 預言第120章 茂才第210章第297章 除孝第270章 醫所第408章 試探第386章 面曹第335章 十哲第296章 捷報第74章 變化第257章 爭執第544章 葛周第516章 夜取第41章 吟詩第373章 盟約第44章 單程第469章 重法第119章 內憂第418章 預備第526章 薄行第307章 談判第174章 滅族第229章 鳴金第109章 難題第375章 返回第254章 突圍第30章 陶觀第23章 赴任第305章 內附第539章 所求第291章 召見第88章 臘月第531章 放歸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212章 寫信第115章 納彩第140章 二年第188章 三年第328章 許都第453章 攔路第259章 送禮第262章 水戰(上)第476章 冬至第3章 後母第282章 建言第211章 計劃第311章 吐血第129章 雙戟第497章 來投第366章 歎服第223章 習珍第134章 流淚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38章 徵辟第460章 趙戩第248章 心絞第378章 策反第397章 攻城(1)第195章 韓廣第120章 茂才第270章 醫所第502章 選將第483章 定議第480章 買馬第171章 結束第407章 烽火第48章 取字第492章 名士第253章 戰死第496章 鐵壁第128章 甘寧第18章 劉蟠第46章 馬周391.第391章 大敗第403章 破城第342章 陷陣第375章 返回第176章 親耕第442章 破局第350章 歸來第29章 承諾第492章 名士
第348章 南下第532章 用意第219章 開戰第136章 婚宴第205章 失望第19章 桓階第131章 嫁妝第364章 使者第311章 吐血第485章 誓師第518章 海昏第248章 心絞第288章 義士第525章 劉曄第24章 郡府第314章 賢妻第351章 班底第51章 區雄第83章 預言第120章 茂才第210章第297章 除孝第270章 醫所第408章 試探第386章 面曹第335章 十哲第296章 捷報第74章 變化第257章 爭執第544章 葛周第516章 夜取第41章 吟詩第373章 盟約第44章 單程第469章 重法第119章 內憂第418章 預備第526章 薄行第307章 談判第174章 滅族第229章 鳴金第109章 難題第375章 返回第254章 突圍第30章 陶觀第23章 赴任第305章 內附第539章 所求第291章 召見第88章 臘月第531章 放歸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212章 寫信第115章 納彩第140章 二年第188章 三年第328章 許都第453章 攔路第259章 送禮第262章 水戰(上)第476章 冬至第3章 後母第282章 建言第211章 計劃第311章 吐血第129章 雙戟第497章 來投第366章 歎服第223章 習珍第134章 流淚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38章 徵辟第460章 趙戩第248章 心絞第378章 策反第397章 攻城(1)第195章 韓廣第120章 茂才第270章 醫所第502章 選將第483章 定議第480章 買馬第171章 結束第407章 烽火第48章 取字第492章 名士第253章 戰死第496章 鐵壁第128章 甘寧第18章 劉蟠第46章 馬周391.第391章 大敗第403章 破城第342章 陷陣第375章 返回第176章 親耕第442章 破局第350章 歸來第29章 承諾第492章 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