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潘濬

第413章 潘濬

劉景拒絕了賴恭的提議,道:“交州山川長遠,漢夷雜處,割據者衆,局勢極爲複雜,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安定此州。賴君才器過人,然其智有餘而勇不足,並非交州刺史最佳之選。”

“大智大勇之人?”諸葛亮想了想,又提議道:“潘司馬如何?”潘司馬即左司馬潘濬。

潘濬如今身在武陵郡,劉宗隨劉景北上後,由其暫代太守之位,其治理武陵,恩威並施,不但士民依附,就連五溪蠻也不敢再叛,足以勝任交州刺史之位。

諸葛亮這個提議深合劉景之心,潘濬智勇兼備,又是他的同門師兄,確實可託以南方大事。

雖然歷史上他和關羽不和,最終叛蜀降吳,但關羽向來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爲劉備鎮守荊州,當方面之任,卻不能和睦同僚,無疑是責任更大的一方。

王彊不同於關羽,其人心性隱忍,城府深刻,加上出身卑微,向來敬慕君子,潘濬亦非苛刻之人,相信兩人一定能夠和平共處,爲他管理好交州。

劉景之後又詢問衆人的意見,此時任誰都能看出劉景的心意,當然不會有人跳出來唱反調,一致贊同潘濬出任交州刺史。

見衆口一詞,劉景當即拍板定下,以潘濬爲交州刺史,隨後又道:“武陵郡新附不久,潘司馬走後,還需有人鎮守,你們認爲誰適合接替潘司馬的位置?”

諸葛亮看了看下面,見徐庶、蔣琬、鄧芝、李嚴等人都不開口,諸葛亮才道:“酃縣長劉仲嗣文武備足,有牧人御衆之才,可以接替潘司馬鎮守武陵郡。”

劉景輕輕頷首,劉承在軍中、地方歷練多年,能力沒有問題,而且作爲武陵太守劉宗的胞弟,代兄治郡,倒也合情合理。

而酃縣乃是劉景起家之地,縣長自然不是誰都能當,劉景考慮到弟弟劉和今年已經十八歲,擔任瀏陽縣長載餘,深明爲政之要,可以放心把酃縣交給他。

會後,劉景分別派人傳令潘濬、劉承、劉和,武陵郡與江陵僅一江之隔,潘濬接到劉景通知,即刻北上,數日便趕到江陵。

“大兄……”劉景親自前往津鄉渡口,迎接潘濬的到來。

自從去年七月潘濬隨劉宗進軍武陵,事後便留在當地,一直沒有返回,兩人已分別一年有餘,所以甫一見面,劉景就緊緊握住潘濬的手,顯得格外親熱。

感受着劉景手上傳來的力量,潘濬心中十分感動。

劉景一邊拉着潘濬上車,一邊說道:“我前幾日已正式向朝廷表舉大兄爲交州刺史。”

潘濬強忍胸中潮涌,道:“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選第大吏,督察郡國,任重職大。劉(巴)子初才智絕人,賴(恭)伯敬器量雅偉,皆爲良選,將軍何以用我爲交州刺史?”

“大兄不會以爲,這是份好差事吧?”劉景緩緩搖了搖頭,道:“交州境內勢力衆多,大者如士燮兄弟,割據四郡,雄霸交南,小者如魁帥夷僚,遍佈州里,殘害地方,想要打開局面,談何容易?長史、賴君皆非開拓之人,只有智勇兼備如大兄者,方能在交州有所作爲。”

聽劉景說劉巴、賴恭皆不如自己,潘濬眼眉皆笑,頗爲自得,當然,嘴上卻是連連謙虛。

“我雖向國家舉薦大兄爲交州刺史,不過士燮兄弟想必不會承認。”說到這,劉景笑了笑。

歷史上劉表以鎮南將軍督交、揚、益三州,有舉薦三州刺史的權力,結果士燮對劉表委派的交州刺史視若無睹,直接遣使至許都職貢,取得名分,割據交南,劉表也拿他無可奈何。士燮連劉表都不服,更何況劉景。

潘濬點點頭,說白了,他這個交州刺史,國家認不認還在兩可之間,士燮怎麼可能承認。

劉景又道:“大兄此番南下,可先將刺史部設在鬱林。聽說蒼梧太守史璜近來病情加重,已經臥榻不起。大兄可寫信向史璜表露移治蒼梧之心,史璜若同意,自然是最好,若不同意,也不必急圖之。史璜在蒼梧素有威望,深得人心,如今他已命不久矣,不妨等他病死,再派兵接收蒼梧。屆時大兄合鬱林、蒼梧二郡,整頓交北,安撫民夷,之後便可徐圖交南士燮兄弟。”

潘濬聽得連連點頭,劉景對交州規劃之詳細竟至於此,就算是一介庸人,只要按部就班,也能慢慢坐穩交州刺史之位。

劉景又道:“對了,大兄,我還爲你物色了一位別駕。”

別駕乃州吏之首,號稱“任居刺史之半”,也就是相當於半個刺史,可知其權力之大。

“他就是鬱林長史吳叔山,大兄對他可能不太熟悉,吳叔山乃交州南海名士,舉孝廉出身,此人不但才幹出衆,且忠義果敢,布山之戰,吳叔山深入虎穴,詐降張津,又在夜間反戈一擊,與王子健共破交州軍……”

潘濬此前只知道王彊在布山城下全殲交州軍,但並不清楚具體細節,如今聽劉景所言,不禁感嘆道:“不意交州荒域,竟然還有如吳叔山這樣的佳士。”

劉景頷首道:“世間從不缺少人才,只是缺少發現人才的伯樂而已。”

潘濬笑道:“將軍就是世間一等一的伯樂,王子健過去不過一介混跡於市井的商賈,誰能想到,他今日會立下如此奇功?”

劉景猶豫了一下,對潘濬道:“大兄,王子健忠而謹重,勇而有謀,乃大將之才,可匹於吳漢。然其出身卑微,常以此自輕,大兄切不可輕之、辱之。”

潘濬臉容不由一肅,道:“將軍放心,昔賈復率性鬥氣,目無國法,寇恂猶能忍讓再三,我才智雖不及寇恂,但心意卻是相同的。王子健乃將軍大將,爲將軍鎮守南方,我只會對其敬之、重之,安能輕之、辱之?”

劉景放下心來,喜道:“如此,我便可安心北上,南方,就全部託付給大兄了。”

(本章完)

第27章 皓月第140章 二年第92章 先賢第172章 出兵第38章 諸葛玄第109章 難題第427章 身當第291章 召見第164章 動手第199章 撤離第358章 戰略第206章 逃亡第130章 親迎第474章 柤中第242章 三爵第394章 夜襲第27章 皓月第79章 命案第490章 盡出第179章 到來第431章 獻計第240章 說和第412章 刺史第335章 十哲第326章 相遇第368章 江東第335章 十哲第416章 暢談第536章 邀請第426章 拔箭第293章 奇策第444章 東曹掾第399章 攻城(3)第313章 隆中第36章 劉瑍第274章 攻城(下)第469章 重法第241章 蔣琬第33章 示衆第517章 古樟第348章 南下第364章 使者第177章 施恩第17章 杜襲第282章 建言第70章 攤牌第425章 中箭第419章 猛將第30章 陶觀第493章 猝遇第339章 出戰第245章 巡視第76章 新左史第309章 終抵第218章 樓船第542章 出兵第163章 解土第45章 弩第91章 壁畫第471章 官爵第141章 酃縣第389章 戰死第192章 開戰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33章 堅韌第153章 龔氏第88章 臘月第100章 大船第324章 膝席第377章 再孕第162章 免役第392章 落幕第269章 地突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90章 盡出第48章 取字第490章 盡出第14章 市井第454章 委蛇第487章 盛匡第498章 城破第196章 招攬第71章 洗手第111章 歸來第420章 評價第167章 收穫第347章 鬱林第251章 入主第417章 柤中第282章 建言第458章 斬羽第456章 房陵第279章 連雨第432章 獻計 (2)第175章 授田第181章 棄嬰第458章 斬羽第225章 勇悍第9章 躬耕養客第479章 蒼梧
第27章 皓月第140章 二年第92章 先賢第172章 出兵第38章 諸葛玄第109章 難題第427章 身當第291章 召見第164章 動手第199章 撤離第358章 戰略第206章 逃亡第130章 親迎第474章 柤中第242章 三爵第394章 夜襲第27章 皓月第79章 命案第490章 盡出第179章 到來第431章 獻計第240章 說和第412章 刺史第335章 十哲第326章 相遇第368章 江東第335章 十哲第416章 暢談第536章 邀請第426章 拔箭第293章 奇策第444章 東曹掾第399章 攻城(3)第313章 隆中第36章 劉瑍第274章 攻城(下)第469章 重法第241章 蔣琬第33章 示衆第517章 古樟第348章 南下第364章 使者第177章 施恩第17章 杜襲第282章 建言第70章 攤牌第425章 中箭第419章 猛將第30章 陶觀第493章 猝遇第339章 出戰第245章 巡視第76章 新左史第309章 終抵第218章 樓船第542章 出兵第163章 解土第45章 弩第91章 壁畫第471章 官爵第141章 酃縣第389章 戰死第192章 開戰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33章 堅韌第153章 龔氏第88章 臘月第100章 大船第324章 膝席第377章 再孕第162章 免役第392章 落幕第269章 地突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90章 盡出第48章 取字第490章 盡出第14章 市井第454章 委蛇第487章 盛匡第498章 城破第196章 招攬第71章 洗手第111章 歸來第420章 評價第167章 收穫第347章 鬱林第251章 入主第417章 柤中第282章 建言第458章 斬羽第456章 房陵第279章 連雨第432章 獻計 (2)第175章 授田第181章 棄嬰第458章 斬羽第225章 勇悍第9章 躬耕養客第479章 蒼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