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內附

第305章 內附

“若興兵不是以禮義爲根本,即使能夠得逞一時,也絕難長久。劉表不顧國家危難,只顧個人私利,妄自興兵荊南,失敗是遲早的事。”劉景笑着搖頭道,“不過話說回來,若沒有這場大洪水,北軍亦不致敗得如此之快。”

單日磾道:“‘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順,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這場大洪水,如同天罰一般,將北軍一掃而空,這不正說明劉君乃是上天所佑之人嗎。”

看到單日磾在自己面前引經據典,劉景心裡頗覺有趣,他麾下衆將,有單日磾這個文化水平的,估計一隻手都湊不出。

“如今北軍盡沒,臨湘業已收復,將北軍殘餘徹底逐出長沙,只剩下時間的問題。”劉景感慨道:“長江以南,皆入我囊中,總算能稍稍施展拳腳了。”

單日磾道:“劉君心懷大志,昔日勢小,不足以伸張,如今據有荊南,自當展志雄飛。”

劉景微微頷首,問道:“翁叔,你日後有什麼打算?”

單日磾自然知道劉景話中的意思,以前荊南局勢不明,劉景勢力也比較弱小,單日磾即便想要帶領衡山部衆歸附,劉景也沒能力接收。因此一直以來,單日磾算是一個較爲獨立的勢力。

現在就不一樣了,劉景據有荊南,幾乎成爲定局,其勢力橫跨數郡,地方千里,戶口百萬,毫無疑問已是一方諸侯了。

而單日磾,從他改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乃是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在衡山稱王稱霸實非他所願,效仿金日磾,以蠻夷之身,立不世之功,纔是他的理想。

劉景,就是他的漢武帝,因此單日磾毫不猶豫地回道:“我這條命乃是劉君所救,我能有今日的成就,也皆是拜劉君所賜。如劉君不棄,我願率數萬衡山部民,歸於劉君麾下,爲劉君衝鋒陷陣,平討不服。”

“哈哈……”劉景大笑着說道:“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啊。”

東漢以來,長江以南諸郡人口,相比於西漢時期,簡直堪稱“爆炸式”增長,少者人口連翻兩三倍,多者翻了七八倍不止,一方面是漢民的自然繁衍,另一方面,則是與本朝執行的“徽外蠻夷內附”政策有關。

遠者不提,就以近幾十年爲例:

順帝時期,荊南的武陵郡太守李進上書,認爲蠻夷歸順漢朝已久,可比漢人,應增其租賦,朝中天子及百官議者都認爲可行,只有虞詡認爲貿然增加稅賦,必會導致蠻夷怨叛。天子不聽虞詡勸告,結果嶺南蠻夷果然殺吏反叛,大亂持續長達數年之久。

桓帝時期,揚州丹陽郡宣城縣長抗徐,將森林遠藪中“椎髻鳥語”之人大量移徙至縣城附近,編戶齊民,後來擔任長沙太守時,同樣招誘大量荊蠻內附。

靈帝時期,交州鬱林郡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十數萬烏滸蠻人,並在鬱林郡西部一口氣設立七個縣,來安置他們。

長沙、零陵二郡順帝時人口曾一度突破百萬之數,然而零陵郡漢民只佔總數不到四成。長沙郡稍多一些,也只是過半而已。

匆匆六十年過去,大漢帝國持續不斷衰敗,直至徹底失去對長江以南諸郡的控制力,長沙、零陵郡內曾經內附的荊蠻多已散去,而今在籍者不能有數萬。

亂世之中,人口最珍貴,人口越多,能夠徵到的賦稅就越多,能夠招募的兵力也就越多。

當漢民人口短時間內無法大量增加時,吸引蠻夷內附,對統治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蠻夷貢獻的賦稅雖遠遠少於漢民,可他們卻是優質的兵員。

三國之中,魏國騎兵部隊大量使用烏桓人、匈奴人。蜀漢軍中也有數以萬計的南中夷人、青羌。東吳就更不用說了,山越是其兵力主要來源,沒有之一。

劉景早有利用單日磾收編衡山荊蠻的打算,當年他不計代價全力資助單日磾回衡山報仇,未嘗沒有這個原因,多年的佈局,到了今天終於獲得了回報。

劉景心裡非常看重單日磾,這與兩人深厚的私交無關,後者心慕華夏,漢化極深,並且有着強烈的上進之心,日後劉景有意讓他率領“熟蠻”,征討山谷之間,不肯賓服的“生蠻”。

劉景命人取來荊南地形城邑圖,鋪陳於書案上,手指在長沙西部畫了一個大大的圈,對單日磾道:“這裡乃是長沙郡西部,範圍北及益陽,南達昭陵,東起臨湘,西至(武陵郡)辰陽,方圓數百里土地,山谷河流衆多,蠻夷質野不馴,兇惡異常,素來不與中國相通。我準備拜你爲長沙西部都尉,治理此地。”

單日磾眉頭不覺皺起,長沙西部都尉是比兩千石武官,他一介荊蠻,能夠擔任此職,不難看出劉景對他的信重。

可問題是,長沙西部這塊地方,可謂是窮山惡水,不比衡山強多少,正待開口,便聽劉景又道:“當然,要想治理此地,絕非易事,策略不宜太過激進,必須要穩紮穩打。”

劉景又指向臨湘以西,湘水支流潙水北岸的一座城邑,介紹道:“此地是臨湘治下寧鄉,和臨湘僅百里之遙,過去有民兩千餘戶,幾乎相當於一縣。你和你的部衆,先暫時駐紮在這裡。”

單日磾一聽駐地離劉景所在的臨湘,只有百里距離,心裡頓時鬆了一口氣,他還真有些怕劉景將他打發到荒郊野嶺。

“劉君考慮得如此周到,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今日回去後便召集諸寨子民,準備遷徙。”

劉景頷首道:“你這邊若是準備好了,遣人來臨湘通知我即可,到時我派船來接你們。”

單日磾點頭稱是。

劉景在衡山鄉住了一夜,翌日一早,便再度啓程出發北上。

而就在同一時間,交州牧張津,七月初率兵從交趾出發,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終於進入荊州零陵郡地界。

(本章完)

第325章 泉陵第482章 預言第103章 營壘第10章 劉伯嗣第444章 東曹掾第179章 到來第424章 入陣第509章 設計第232章 負傷第261章第199章 撤離第295章 召見第490章 盡出第510章 計成第306章 遣使第507章 占卜第159章 退讓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12章 心意第470章 策論第461章 守節第328章 許都第176章 親耕第321章 瀏陽第340章 部督第135章 歸來第6章 葛生391.第391章 大敗第396章 怒吼第472章 失策第223章 習珍第17章 杜襲第160章 搶權第445章 薦才第353章第88章 臘月第170章 斬首第265章 再勝第86章 醉鄉居第174章 滅族第509章 設計第272章 魏延第523章 南下第340章 部督第93章 墓祭第288章 義士第143章 縣丞第251章 入主第432章 獻計 (2)第282章 建言第459章 焚橋第321章 瀏陽第167章 收穫第160章 搶權第525章 劉曄第322章 馬鞍第203章 魄力第315章 甘寧第34章 志向第24章 郡府第269章 地突第298章 歸來第478章 黃鐘第293章 奇策第150章 開戰第512章 伏兵第524章 馬尾第222章第341章 衝鋒第404章 赴死第65章 後續第224章 潰敗第118章 劉表第223章 習珍第363章 攬才第138章 徵辟第270章 醫所第38章 諸葛玄第100章 大船第461章 守節第150章 開戰第190章 三窟第450章 官學第537章 茂才第323章 爲壽第493章 猝遇第86章 醉鄉居第317章 祭祖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90章 三窟第39章 自負第135章 歸來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42章 破局第397章 攻城(1)第11章 帶經耕鋤第431章 獻計第254章 突圍第538章 董和
第325章 泉陵第482章 預言第103章 營壘第10章 劉伯嗣第444章 東曹掾第179章 到來第424章 入陣第509章 設計第232章 負傷第261章第199章 撤離第295章 召見第490章 盡出第510章 計成第306章 遣使第507章 占卜第159章 退讓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12章 心意第470章 策論第461章 守節第328章 許都第176章 親耕第321章 瀏陽第340章 部督第135章 歸來第6章 葛生391.第391章 大敗第396章 怒吼第472章 失策第223章 習珍第17章 杜襲第160章 搶權第445章 薦才第353章第88章 臘月第170章 斬首第265章 再勝第86章 醉鄉居第174章 滅族第509章 設計第272章 魏延第523章 南下第340章 部督第93章 墓祭第288章 義士第143章 縣丞第251章 入主第432章 獻計 (2)第282章 建言第459章 焚橋第321章 瀏陽第167章 收穫第160章 搶權第525章 劉曄第322章 馬鞍第203章 魄力第315章 甘寧第34章 志向第24章 郡府第269章 地突第298章 歸來第478章 黃鐘第293章 奇策第150章 開戰第512章 伏兵第524章 馬尾第222章第341章 衝鋒第404章 赴死第65章 後續第224章 潰敗第118章 劉表第223章 習珍第363章 攬才第138章 徵辟第270章 醫所第38章 諸葛玄第100章 大船第461章 守節第150章 開戰第190章 三窟第450章 官學第537章 茂才第323章 爲壽第493章 猝遇第86章 醉鄉居第317章 祭祖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90章 三窟第39章 自負第135章 歸來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42章 破局第397章 攻城(1)第11章 帶經耕鋤第431章 獻計第254章 突圍第538章 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