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西進

第382章 西進

劉景軍水步三萬大軍,盡集於江陵城東、南,一時間旌甲耀目,舟艦滿江。

正所謂“人到一萬,無邊無沿。”陣列於江陵東郊的劉景軍步騎多達兩萬餘人,鋪陳開來,扯地連天,向東一眼望不到邊。

荊南之軍軍勢如此之盛,不但令江陵城頭的守軍惴惴不安,便是劉琦、蔡瑁亦暗暗吃驚。

他們在此之前曾推測過劉景的兵力,可到頭來還是低估了對方。劉景據有荊南還不到兩年,就已能夠發動三萬以上大軍出境作戰,這證明其實力已不弱於劉表,劉琦、蔡瑁心裡不驚纔怪。

劉景水步大軍在江陵城下耀武揚威時,後方也沒閒着,“主壘壁之事”的壘尉正帶領數以萬計的民夫,在江陵東部之津鄉,北部之紀南兩地修建營壘。

劉景軍的壘尉,人人都有一本手冊,上面記述着建營流程,自劃地始,而後鑿溝、設障、立柵……壘尉必須嚴格按照手冊章程行事,違者將受到軍法嚴懲。

正是靠着這樣的建營手冊,劉景軍僅僅用了半天時間,便建起了自東而北,連綿十餘里,齊整如一的軍營。

接下來幾日,劉景軍圍繞着江陵城深挖壕塹,一副準備長期圍困的架勢。

同時,劉景派出斥候,探查江陵周邊,尤其是北面,烏扶邑、麥城,斥候一路北上,直至當陽。劉景雖不知張允在當陽,但當陽位於江陵、襄陽之間,乃南郡南北水路要衝,用屁股想也知道劉表必在當陽設有重兵。

三月十六日,負責探查北方的斥候返回津鄉大營,坐實了劉景的猜測,當陽確有重兵把守。

爲防備當陽兵從後襲擾,劉景稍稍加強了北邊的防守,之後便暫時不再關注當陽,甚至江陵也不是他當下關注的重點……

當夜,津鄉鄉寺內燈火通明,諸葛亮、徐庶、蔣琬、鄧芝等劉景心腹僚屬皆在,此外還有甘寧、黃忠、魏延、霍峻、霍篤等五名領兵大將,他們擁簇着劉景,站在兩幅絹制地圖前。這兩幅絹制地圖,分別是《南郡西部地形圖》及《南郡城邑圖》。

在探查完江陵周邊後,劉景即決定以軍師諸葛亮督軍,中郎將甘寧爲大將,率黃忠、魏延、霍峻、霍篤四校尉,將水步軍五千,西取江陵上游六縣。

諸葛亮自不用說,他可謂是劉景日後抗衡曹操的最大倚仗。

劉景對自己有着清楚的認識,因爲前世經歷,熟知歷史等,他或許會是一名合格的主君,但卻非軍事天才,至少無法與三國唯二的軍事家曹操比肩。

劉景麾下有能力抗衡曹操的,只有諸葛亮。爲了讓諸葛亮儘快成長起來,似這種獨當一面的機會,劉景根本不做他想,諸葛亮必是首選。

用甘寧爲將,是因爲歷史上周瑜頓挫江陵城下時,便是其向周瑜獻計先取夷陵,斷江陵西援,這也成爲了南郡之戰的轉折點。甘寧是最適合的領軍人選。

四大校尉中,黃忠、魏延勇冠三軍,可重要性卻不及霍峻、霍篤兄弟,二人出身枝江,而大軍西進的第一站,就是枝江縣。

霍峻主動向在場衆人介紹起家鄉枝江的情況:“枝江之名,源於境內江汜枝分,東入大江,故稱枝江。枝江縣縣治設於江中的百里洲上,百里洲因周圍百里而得名,亦謂之中州。”

“百里洲上雖能種植桑田瓜果,卻不足以自給,且縣治城小牆低,難以守備。大軍登陸百里洲之日,我族遊說於內,枝江吏民必舉城歸附。”

霍峻敢這麼說,自然有原因,早在劉景軍抵達江陵之初,霍氏兄弟便奉劉景之命,派人悄悄潛回枝江,聯絡族人。

霍氏乃枝江大族,出任縣職者不在少數,甚至就連縣中大吏廷(五官)掾,亦爲霍氏族人。

枝江既不能守,又有霍氏爲內應,除了投降,別無他路。

劉景微微點了點頭,而後手指地圖上夷陵的位置,對諸葛亮、甘寧等人道:“此番西進,重在夷陵。正所謂兵貴神速,奪取枝江後,不可久留,應趁着上游諸縣無備,迅速溯江西進,攻佔夷陵。夷陵一下,分兵把守峽口,即可立於不敗之地。屆時不管是回師夷道、佷山,還是進軍秭歸、巫縣,無不遂意。”

所謂的峽口,也就是三峽夷陵峽之口,三峽西起益州魚復,經巫縣、秭歸,至夷陵爲止,長達七百里,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極其險惡。

由於劉表素與劉璋不睦,因此靠近益州的巫縣、秭歸設有一支數千人的駐軍,以備西方。劉景軍扼住夷陵峽口,巫縣、秭歸之兵立刻便會成爲甕中之鱉。

諸葛亮對三峽的瞭解,全部來自於書籍、地圖,甘寧則不然,當年他兵敗益州,走入荊州,橫穿七百里三峽,縱然過去了八年之久,至今仍記憶猶新。

離家八載,甘寧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心中對劉璋可謂恨到了極點。讓他稍感欣慰的是,親手將他趕出益州的趙韙,也沒能逃過兔死狗烹的下場。

劉景對甘寧瞭解甚深,特別告誡他道:“我們當前之敵,乃是劉表,劉表未除前,不宜另樹大敵,異日入峽,若是遇到蜀軍,儘量不要與之發生衝突。”

甘寧一臉桀驁地道:“那若是蜀軍主動攻擊我等呢?”

劉景反問道:“你認爲可能麼?”

甘寧一時啞然。

歷時大半年,波及半個益州的趙韙之亂纔過去一年,這一戰令益州元氣大傷,劉璋正忙着休養生息,哪顧得上荊州。

劉景之後又與諸葛亮、甘寧等人商議良久,直到人定時分才散會。

次日,霍篤、霍峻兄弟爲前鋒,將輕舟千人,先行出發。諸葛亮、甘寧率水步四千,大小舟艦百餘艘,尾隨其後。

此時長江已爲劉景軍內湖,江陵無寸板入江,幾乎與瞎子無異,是以劉景軍西進,劉琦、蔡瑁完全被矇在鼓裡,毫不知情。

(本章完)

第129章 雙戟第436章 託孤第22章 交談第393章 破城第54章 鄧攸第278章 射中第351章 班底第174章 滅族第402章 噩夢第348章 南下第286章 軍令第8章 腫足第339章 出戰第169章 奔襲第351章 班底第394章 夜襲第269章 地突第138章 徵辟第214章 定計第229章 鳴金第15章 救命恩人第8章 腫足第318章 放歸第258章第342章 陷陣第9章 躬耕養客第501章 彭虎第435章 裴司第228章 斬首第488章 柴桑第177章 施恩第121章 王粲第6章 葛生第149章 要求第54章 鄧攸第61章 鞭笞第42章 點評第251章 入主第91章 壁畫第389章 戰死第370章 同州第262章 水戰(上)第83章 預言第376章 出征第237章 監九縣第169章 奔襲第128章 甘寧第353章第50章 寶珠第423章 戰死第196章 招攬第542章 出兵第78章 曬書第100章 大船第108章 名望第40章 悲歌第298章 歸來第165章 猛將第536章 邀請第33章 示衆第25章 吏舍第324章 膝席第438章 勸降第57章 示好第165章 猛將第342章 陷陣第206章 逃亡第157章 仁和第221章 矢石第491章 徐宗第438章 勸降第107章 轟動第87章 請醫第420章 評價第369章 出使第155章 拜訪第405章 防疫第151章 全殲第122章 贈文第110章 主簿第339章 出戰第333章第527章 有君第104章 軍法第524章 馬尾第7章 劍術書法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271章 火攻第155章 拜訪第147章 衡山第212章 寫信第19章 桓階第206章 逃亡第506章 桃李第360章 獻計第279章 連雨第474章 柤中第18章 劉蟠第379章 屈服第408章 試探
第129章 雙戟第436章 託孤第22章 交談第393章 破城第54章 鄧攸第278章 射中第351章 班底第174章 滅族第402章 噩夢第348章 南下第286章 軍令第8章 腫足第339章 出戰第169章 奔襲第351章 班底第394章 夜襲第269章 地突第138章 徵辟第214章 定計第229章 鳴金第15章 救命恩人第8章 腫足第318章 放歸第258章第342章 陷陣第9章 躬耕養客第501章 彭虎第435章 裴司第228章 斬首第488章 柴桑第177章 施恩第121章 王粲第6章 葛生第149章 要求第54章 鄧攸第61章 鞭笞第42章 點評第251章 入主第91章 壁畫第389章 戰死第370章 同州第262章 水戰(上)第83章 預言第376章 出征第237章 監九縣第169章 奔襲第128章 甘寧第353章第50章 寶珠第423章 戰死第196章 招攬第542章 出兵第78章 曬書第100章 大船第108章 名望第40章 悲歌第298章 歸來第165章 猛將第536章 邀請第33章 示衆第25章 吏舍第324章 膝席第438章 勸降第57章 示好第165章 猛將第342章 陷陣第206章 逃亡第157章 仁和第221章 矢石第491章 徐宗第438章 勸降第107章 轟動第87章 請醫第420章 評價第369章 出使第155章 拜訪第405章 防疫第151章 全殲第122章 贈文第110章 主簿第339章 出戰第333章第527章 有君第104章 軍法第524章 馬尾第7章 劍術書法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271章 火攻第155章 拜訪第147章 衡山第212章 寫信第19章 桓階第206章 逃亡第506章 桃李第360章 獻計第279章 連雨第474章 柤中第18章 劉蟠第379章 屈服第408章 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