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點評

第42章 點評

詩詞歌賦在漢代士人眼裡終究屬於小道,抒發完心中志向就立刻丟到了一邊,幾人很快就將話題轉到了天下大勢上面。

對於當今天子困守長安的局面,如同木偶一般操控於李傕、郭汜這等邊鄙武夫之手,杜襲、桓彝、諸葛亮先後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憂慮之情,就連一心避世的劉瑍,也很擔心天子的安危。

畢竟李傕、郭汜這等涼州武人,長於邊地、習於夷風,素來不重禮儀,對天子缺少敬畏之心。

今年年初,涼州諸將爆發內訌,竟然波及到天子,李傕公然劫持天子入軍營,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誰敢肯定他們以後不會幹出更加過分的事情來。

唯獨劉景神色如常,並不爲此擔憂,杜襲見狀,心裡很是奇怪,出言問道:“不知仲達有何看法?”

劉景酒勁上涌,不免有些熏熏然,努力理清思路,開口說道:

“去年關中大荒,谷價騰貴,一斛米值五十萬錢,由此引發了‘人相食’這樣的人間慘劇。而李傕、郭汜絲毫不顧百姓死活,侵奪了天子原本準備拿來賑災的錢財。接着又因爲軍中欠俸缺糧,任由麾下羌胡、士卒掠奪民間。

關中居民及洛陽強遷而來的百姓,總計不下百萬口,爲了不被活活餓死,紛紛逃往益州、荊州等地。以致今年以來,關中十室九空,田地荒蕪,從而引發了更大的災難。”

似杜襲、劉瑍、諸葛亮這樣從北方逃難而來的人,不免聯想到自己家鄉的慘狀,無不感同身受,心懷憐憫。

劉景爲自己斟滿一杯酒,繼續說道:“李傕、郭汜,邊鄙一蠢夫耳,目光短淺,當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呂布所殺,二人手握重兵,居然想要解散大軍,逃回涼州家鄉,錯非武威人賈詡從中作梗,誘使其等反攻長安,一個亭長就能將他們擒獲殺死,由此可以看出二人皆是無謀少決之輩。

如今關中荒廢,李傕、郭汜連自己麾下的部曲都快維持不下去了,天子及百官宮人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若是這時有人從中爲說客,二人未嘗不會放天子東歸。”

聽了劉景對關中局勢的剖析,幾人眼前頓時有豁然開朗之感。

諸葛亮神情振奮道:“如果真能如仲達所言,天子有機會逃離長安,擺脫李傕、郭汜的控制,復興漢室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談。”

杜襲卻不太樂觀,搖了搖頭道:“就怕事情不會這麼順利,李傕、郭汜就算再愚蠢,也應該知道天子的作用。”

沒有了天子這個大義名分,不管是涼州的韓遂、馬騰,抑或關中的大姓、豪強、軍將,甚至是賊寇、羌胡,誰還會將他們放在眼裡?

到時候李傕、郭汜別說立足關中,能不能在衆多勢力的圍攻中活下來,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歷史證明,李傕、郭汜就是這麼的愚蠢。

劉景飲下杯中之酒,長嘆道:“天子迴歸洛陽易,復興漢室難!諸位且看今日之關東諸侯,可有一個志在社稷、心存忠國的人嗎?”

劉景的話令室中諸人陷入沉默。

劉景又道:“劉表乃漢室宗親,海內名士,本是最適合輔佐天子的人,就算做不了周公,亦可效法齊桓公、晉文公,成就一番霸業。可觀其入主荊州以來言行,便知其人有割據荊楚之心,而無撫平天下之志,此自守之賊也。”

杜襲也曾評價劉表是一個“庸人”,但他更多的是痛恨對方明明擁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卻因爲一己私慾,不肯勤王長安、挽救國家,劉景不一樣,他直接大罵對方是自守之賊。

“袁紹虎踞河北,兵精糧足,然其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當今天子乃是董卓所立,袁紹曾一度污衊天子非靈帝子嗣,有意另立幽州牧劉虞劉伯安爲帝,與董卓分庭抗禮。此事雖然最後不了了之,卻鬧得天下皆知,天子若東歸,其必定視而不見。”

“袁術倒是歷來尊奉天子,但其人天性驕奢,志大才疏,《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鮮不及矣。’說的就是袁術這種人,佔據淮南膏腴之地,只會讓他更快遭致滅頂之災。”

劉景藉着酒勁,口無遮攔,分別點評了劉表、袁紹、袁術三人,話語中多有貶斥之意。

杜襲、桓彝、劉瑍、諸葛亮聽罷不禁面面相覷,久久無語。

要知道劉表、袁紹、袁術可都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享譽世間的人傑,當年董卓聲稱:“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孤耳。”

如今關東諸侯,以此三人勢力最盛,可聽劉景話中意思,三人他是一個也看不上。

劉景意猶未盡,繼續說道:“揚州牧劉繇、益州牧劉璋,並無特殊才能,之所以能夠成爲一方諸侯,實賴漢室宗親、尊門之後,至於紛擾之時,據萬里之士,非其等所長也。”

“呂布、公孫瓚於兩陣之間,所向無前,猛冠當世,然而終究是匹夫之雄,或能揚威一時,卻註定難逃敗亡。”

“韓遂、馬騰,雄踞西州,統挾羌胡之士,跋扈經年,朝廷不能制,不過此輩素無遠略,只顧眼前苟且安樂,不足與論。”

算上前面談到的李傕、郭汜,劉景一口氣點評了天下十一位諸侯,至於張揚、張魯、公孫度之流,或實力弱小、或地處偏遠,直接被他無視了。

唯餘曹、劉、孫沒有點評,這也是他心裡面最重視的人,曹操如今正在兗州與呂布激戰正酣,劉備剛剛在徐州站穩腳跟,孫策此時效命於袁術,尚未自立。

誰能想到,這三人,會成爲這個時代的主角,魏、蜀、吳三國的創基人呢?

杜襲心道仲達真是喝醉了,簡直視天下英雄如無物。

諸葛亮忽然開口問道:“仲達爲何不提劉玄德和曹操?”

這兩人都和諸葛亮息息相關,前者如今頂替陶謙,在他的家鄉徐州擔任州牧,後者則是令他背井離鄉的罪魁禍首。

杜襲、桓彝、劉瑍紛紛頷首,劉備、曹操怎麼說也是一州之主,談論天下諸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二人。

“……”劉景舉杯無言。

(本章完)

第388章 突破第213章 女誡第100章 大船第475章 妹夫第205章 失望第283章 洪水第530章 仁義第295章 召見第424章 入陣第153章 龔氏第237章 監九縣第343章 斬將第410章 中箭第211章 計劃第461章 守節第17章 杜襲第169章 奔襲第26章 市樓第45章 弩第450章 官學第487章 盛匡第75章 百石第271章 火攻第124章 宴會第211章 計劃第46章 馬周第336章 區景第306章 遣使第385章 夷陵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69章 地突第454章 委蛇第458章 斬羽第44章 單程第474章 柤中第366章 歎服第134章 流淚第1章 重生第82章 圍攻第468章 射策(下)第436章 託孤第471章 官爵第521章 傾出第155章 拜訪第155章 拜訪第397章 攻城(1)第260章第379章 屈服第86章 醉鄉居第355章 立春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62章 臨衝第318章 放歸第225章 勇悍第161章 良法第294章 輕鬆第170章 斬首第172章 出兵第272章 魏延第510章 計成第500章 敗慈第148章 警鼓第32章 求字第130章 親迎第86章 醉鄉居第209章 攻城第319章 還禮第301章 城破第272章 魏延第382章 西進第106章 調離第149章 要求第539章 所求第270章 醫所第50章 寶珠第472章 失策第412章 刺史第522章 變故第28章 暢談第516章 夜取第217章 牀弩第429章 逆轉第121章 王粲第525章 劉曄第469章 重法第455章 投降第544章 葛周第33章 示衆第503章 餓虎第197章 喜事第347章 鬱林第319章 還禮第484章 丹陽第231章 勸降第241章 蔣琬第366章 歎服第166章 崩潰第343章 斬將第212章 寫信
第388章 突破第213章 女誡第100章 大船第475章 妹夫第205章 失望第283章 洪水第530章 仁義第295章 召見第424章 入陣第153章 龔氏第237章 監九縣第343章 斬將第410章 中箭第211章 計劃第461章 守節第17章 杜襲第169章 奔襲第26章 市樓第45章 弩第450章 官學第487章 盛匡第75章 百石第271章 火攻第124章 宴會第211章 計劃第46章 馬周第336章 區景第306章 遣使第385章 夷陵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69章 地突第454章 委蛇第458章 斬羽第44章 單程第474章 柤中第366章 歎服第134章 流淚第1章 重生第82章 圍攻第468章 射策(下)第436章 託孤第471章 官爵第521章 傾出第155章 拜訪第155章 拜訪第397章 攻城(1)第260章第379章 屈服第86章 醉鄉居第355章 立春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62章 臨衝第318章 放歸第225章 勇悍第161章 良法第294章 輕鬆第170章 斬首第172章 出兵第272章 魏延第510章 計成第500章 敗慈第148章 警鼓第32章 求字第130章 親迎第86章 醉鄉居第209章 攻城第319章 還禮第301章 城破第272章 魏延第382章 西進第106章 調離第149章 要求第539章 所求第270章 醫所第50章 寶珠第472章 失策第412章 刺史第522章 變故第28章 暢談第516章 夜取第217章 牀弩第429章 逆轉第121章 王粲第525章 劉曄第469章 重法第455章 投降第544章 葛周第33章 示衆第503章 餓虎第197章 喜事第347章 鬱林第319章 還禮第484章 丹陽第231章 勸降第241章 蔣琬第366章 歎服第166章 崩潰第343章 斬將第212章 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