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王粲

第121章 王粲

“明年……”劉表的提議正中劉景下懷,若是他回去後劉表馬上舉他爲茂才,那就顯得太過刻意了,恐怕會引起張羨的不快,明年的話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了,時間上也剛剛好。

劉景只拜謝,絕口不提其他,劉表卻以爲他默認了,就此打住,另起話題。

劉表從未生出過懷疑,眼前這個被鄧羲譽爲“王佐之才”,被宋忠贊爲“國器”的人,如今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百石吏,就算打破衆人的腦袋,也不會有人猜到他內心的真正想法。

堂中之人皆是荊州權要,能夠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待劉景,實屬不易,劉景這次來見劉表的目的已然達到,便不再久留,當即向劉表提出告辭。

劉表親挽着劉景,送其出門,一臉依依不捨,最後說道:“仲達,張長沙以凡人待你,孤則不然,你乃孤之‘肺腑’,待你日後來到襄陽,孤必視你爲股肱匡弼。”

肺腑意指同宗,劉景笑了笑,他若是將這話當真,他就真是白癡了。

劉表和劉焉、劉璋父子同爲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餘之後,關係比他近多了,可結果如何?劉表先是向朝廷舉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意指其圖謀不軌)”,劉焉一死,立馬派人挑撥蜀中豪強反叛劉璋,哪有半點肺腑之意?

劉景同劉表及劉先、鄧羲、賴恭等人拜別,輪到宋忠時,只聽宋忠說道:“仲達,我明日休沐,將在家中設宴招待同僚、朋友,到時你可前來。”

劉景肅容拜道:“先生有召,弟子敢不從命。”這樣最好,不必再一家一家拜訪,省去了他許多奔波之苦。

被州部的牛車送回都亭,劉景屁股還沒坐熱,便陸續有客人登門拜訪,他們有的是荊州人、有的是北方人,劉景不分南人北人,皆熱情相待,然而不出一個時辰,他就送走了訪者,並閉門謝客,因爲潘濬來了。

潘濬約弱冠之年,身量中等,五官出衆,其頭戴進一樑賢冠,身着茶色雲紋儒服,頗有君子之風。隨他而來的還有一人,此人身形瘦小,容貌鄙陋,長得還不如龐統,但偏偏此人神情自然,行止之間,氣度非凡,極爲引人注意。

“大兄……”

“仲達……”

兩人把臂大笑,潘濬仔細端詳劉景一番,劉景身高已長到七尺七寸,高出他一截,潘濬不禁感嘆道:“仲達,這才一年多不見,你變化何其之大,爲兄都快認不出你了。”

“大兄變化也不小。”劉景隨後問道:“大兄,不知這位朋友是?”

潘濬爲他介紹道:“這位就是名滿天下的王仲宣王君。王君素聞仲達之名,得知我要來見你,便跟着一起來了。”

劉景恍然大悟,潘濬雖然拜在海內大儒宋忠門下,但他在襄陽並不爲人所知,直到受到王粲的賞識,才漸漸有了名氣。

潘濬作爲荊州本地人,居然要靠外地人的賞識才能揚名,並且,這個外地人還是一個比他年紀還小的人。

不得不說,在中原士人面前,荊州士人太過弱勢了,不過也有例外,南陽作爲光武帝鄉,比鄰京師、潁川、汝南,歷來歸入中國行列,堪稱是大漢朝的核心文化圈。

劉景暗暗打量王粲,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他對王粲這個名字都可謂耳熟能詳,王粲是兗州山陽大族王氏子弟,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官至三公,其父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不僅出身高門,亦有傾世才華,據說他有過目不忘之能,十餘歲就被大儒蔡邕看中,譽其有異才,自愧不如,打算將自己的藏書全部贈送給他。

劉景爽朗一笑,對王粲道:“足下大名,在下聞之久矣,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足下太客氣了。”王粲眼中閃過一抹異色,他以己度人,認爲劉景少年成名,才智過人,必定是心高氣傲之輩,沒想到竟如此謙遜。

劉景又道:“說來你我兩家頗有淵源,在下曾祖永和三年爲司徒,如果沒記錯的話,足下曾祖王公當時爲太尉。”

王粲聞言一愣,自家曾祖的事蹟他豈會不知,頷首道:“沒錯,在下曾祖永和元年十二月爲太尉,直至永和五年九月爲桓公代替。”

劉景笑道:“你我祖上同爲宰輔,共佐天子,治理天下,今日你我相識,論及先人功業,何其美哉。”

王粲聽得一臉古怪,虧他能將兩人扯上關係。

潘濬同樣驚訝的看了劉景一眼,劉景從裡到外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他以前可不是一個善於言談的人。

劉景一上來就和王粲拉關係,自然是有原因的,王粲性格爭強好勝,才華又高,過目不忘,辯論應機,當世無雙。

劉景充其量不過是個掌握了一些未來知識的“半吊子”,真實文化水平比“(建安)七子之冠冕”差遠了,唯恐王粲生出較量之心,到時候弄得他下不來臺,就太難看了。

劉景將兩人迎入室中,立刻燒水煮茶,此舉成功引起了王粲的注意,潘濬亦頗感興趣,劉景藉機給他們介紹一番。

王粲不太喜歡茶的味道,反倒是潘濬,很喜歡喝茶。

在此期間,王粲數次將話題轉到辭賦、經學上,而劉景總是淺嘗即止,而後巧妙的岔開,談論天下大勢和書法,此二者是他的優勢所在,幾個王粲綁一起也不是他的對手。

王粲書法主要學自蔡邕,蔡邕稱得上是近代以來最爲傑出的書道大家,八分書、隸書、大篆、小篆無不精通。

不同於辭賦,只需靈感即可,書法固然也講天賦,但勤奮更重要,王粲今年剛滿二十,受限於年紀,他的書法還難以登堂入室。劉景則不然,他前世就苦練了十年以上的書法,又有“自創”的顏體楷書、行書,完全當得起“書道大家”四個字。

當劉景拿出衆多精品字帖,王粲輕易就被折服了。

(本章完)

第508章 南昌第532章 用意第512章 伏兵第181章 棄嬰第106章 調離第462章 郊迎第128章 甘寧第153章 龔氏第453章 攔路第21章 未婚妻第493章 猝遇第311章 吐血第236章 看清第436章 託孤第8章 腫足第365章 劉備第368章 江東第357章 鄧芝第431章 獻計第87章 請醫第338章 烏滸第122章 贈文第34章 志向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67章 跛馬第270章 醫所第177章 施恩第337章 同符第544章 葛周第154章 縣舍第269章 地突第17章 杜襲第92章 先賢第473章 迴歸第178章 來接第135章 歸來第33章 示衆第82章 圍攻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12章 質書救鄰第73章 送別第109章 難題第250章 說服第125章 新野第459章 焚橋第140章 二年第397章 攻城(1)第305章 內附第339章 出戰第86章 醉鄉居第205章 失望第265章 再勝第499章 縊殺第424章 入陣第284章 澤國第401章 城塌第457章 飛矢第223章 習珍第298章 歸來第180章 回鄉第463章 三郡第245章 巡視第334章 洗兵第57章 示好第393章 破城第128章 甘寧第132章 同席第399章 攻城(3)第137章 洞房第142章 計劃第322章 馬鞍第185章 許願第223章 習珍第467章 射策(中)第479章 蒼梧第394章 夜襲第276章 張津第23章 赴任第209章 攻城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41章 大罵第403章 破城第3章 後母第248章 心絞第237章 監九縣第240章 說和第312章 心意第337章 同符第334章 洗兵第349章 璽書第75章 百石第46章 馬周第523章 南下第406章 打擊第408章 試探第60章 跋扈第233章 圊溷第489章 太史慈第396章 怒吼
第508章 南昌第532章 用意第512章 伏兵第181章 棄嬰第106章 調離第462章 郊迎第128章 甘寧第153章 龔氏第453章 攔路第21章 未婚妻第493章 猝遇第311章 吐血第236章 看清第436章 託孤第8章 腫足第365章 劉備第368章 江東第357章 鄧芝第431章 獻計第87章 請醫第338章 烏滸第122章 贈文第34章 志向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67章 跛馬第270章 醫所第177章 施恩第337章 同符第544章 葛周第154章 縣舍第269章 地突第17章 杜襲第92章 先賢第473章 迴歸第178章 來接第135章 歸來第33章 示衆第82章 圍攻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12章 質書救鄰第73章 送別第109章 難題第250章 說服第125章 新野第459章 焚橋第140章 二年第397章 攻城(1)第305章 內附第339章 出戰第86章 醉鄉居第205章 失望第265章 再勝第499章 縊殺第424章 入陣第284章 澤國第401章 城塌第457章 飛矢第223章 習珍第298章 歸來第180章 回鄉第463章 三郡第245章 巡視第334章 洗兵第57章 示好第393章 破城第128章 甘寧第132章 同席第399章 攻城(3)第137章 洞房第142章 計劃第322章 馬鞍第185章 許願第223章 習珍第467章 射策(中)第479章 蒼梧第394章 夜襲第276章 張津第23章 赴任第209章 攻城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41章 大罵第403章 破城第3章 後母第248章 心絞第237章 監九縣第240章 說和第312章 心意第337章 同符第334章 洗兵第349章 璽書第75章 百石第46章 馬周第523章 南下第406章 打擊第408章 試探第60章 跋扈第233章 圊溷第489章 太史慈第396章 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