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仁和

第157章 仁和

劉景早在赴任前,就已經存了招攬褚方的心思,只是褚方畢竟不是尋常的閭里遊俠,而是一位得到過孫堅認可的“將才”。

與荊南霸主張羨相比,劉景毫無優勢可言,怎麼做才能拉攏到褚方?爲此他費了不知多少心思,唯一的可行辦法,便是以鄉情動之,結果真的成功說服了褚方,這絕對是一個意外之喜。

褚方、嚴肅,二者一內一外,相信就算酃縣是一座真正的銅牆鐵壁,也會被撕開口子。

經過一番接觸、交談,劉景發現褚方並非是只知打殺的武夫,雖然談不上多有文化,但說話詞可答意,也有條理,頗爲難得。

想想也正常,褚家並非酃縣大姓,他能夠有今天的地位和威望,完全是靠自己親手打拼出來的,這絕非一介武夫所能做到。

劉景有意試探道:“我初來乍到,而酃縣紛亂,不知該從何處着手,子平可有以教我?”

褚方沒有急於回答,而是揮手示意堂中侯立在側的僮僕退下,待房門合攏,堂中僅剩下劉景、劉亮、馬周、於徵四人。

褚方這纔開口說道:“酃縣內有豪彊,外有賊蠻,內外不寧,明廷欲治酃縣,絕非易事。”

見劉景笑而不語,褚方不再繞彎子,直言道:“外害先且不論,酃縣之內害,在縣寺、在龔氏,明廷若能誅滅龔氏,內則無憂矣。只是龔氏乃酃縣大姓,其兄弟五人,併爲縣吏,執掌內外,想要除掉龔氏,談何容易。”

劉景眼神明澈,微笑道:“劉(焉)君郎赴益州、劉(表)景升來荊州,無不以誅殺豪強、宗賊,建立威刑,震懾一境。龔氏若有罪,殺之可也。”

褚方頗爲意外的看了劉景一眼,這哪像是一縣之主說的話,恐怕就連張羨,都沒有這樣的氣度。這也是褚方始終有些看不上張羨的原因,他的格局太小了。

褚方嘆道:“龔氏所犯之罪,就算傾盡湘江之水,亦難洗刷。”

“哦?子平可否爲我一一道來?”

…………

次日一早,劉景正式以酃縣縣長的身份,連同縣丞嚴肅,在縣寺正堂召開朝會,縣中屬吏百餘人,悉數到場,無一缺席。

褚方黑冠黑袍,帶刀持芴,昂然侍立於劉景身側,其臉容嚴肅,目光如炬,見者無不悚然。

雖然縣中衆吏大多已提前得知褚方接受劉景邀請,出爲主簿的消息,可見到其人,衆吏心裡仍然掩飾不住驚訝。

要知道,褚方以前可是當過別部司馬,率領近千部曲,縱橫荊南三郡的人物,如果不是因爲其母遭逢變故,癱瘓在牀,莫說小小的酃縣,就是長沙、荊南,也困不住他。

張羨這些年頻頻派人厚給財貨,極盡殷勤籠絡,不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讓他能爲己所用嗎。

按照常理來說,褚方投奔張羨纔是最佳之選,以他的才能威望,過往戰績,不愁不受重用,可他偏偏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服事縣廷,擔任百石小吏。

衆吏望向安坐於君位的劉景,眼神中隱隱帶上一抹敬畏之色。

沒辦法,褚方在酃縣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劉景一來就輕易折服了褚方,毫不誇張的說,從此以後,再沒有人能動搖他的縣君之位,就算是龔氏也不行。

“以後縣寺怕是要熱鬧了。”衆吏一邊瞥向龔英、龔浮、龔武兄弟,一邊暗暗想道。

褚方與龔氏素來不睦,這是酃縣人盡皆知的事情,劉景沒道理不知道,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執意請褚方出山,目的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至少,劉景有借褚方平衡龔氏之意,顯然是對龔氏在縣中一家獨大有所不滿。

相比於二兄龔英、三兄龔浮,龔武明顯更沉不住氣,臉色鐵青一片,雙目幾乎噴出火來。不過他雖然性格略顯衝動,卻不傻,並未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百餘名縣吏在功曹龔英、主簿褚方、廷掾谷瑁的帶領下,分別拜見劉景、嚴肅。

待衆人禮畢歸位,劉景緩緩挺直身體,開口說道:“縣令長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奸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郡國,百里之間,無所不管,乃國之重臣,是以昔日明帝有言:‘縣令長者,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本廷昔年北上求學,周遊各地,屢聞地方令長,以殺害不辜爲威風,聚斂整辦爲賢能;以治己安民爲劣弱,奉法循理爲不治。髡鉗之戮,生於睚眥;覆屍之禍,成於喜怒。視民如寇仇,稅之如豺虎。心中常常感嘆如此衣冠禽獸充任地方令長,此國家之失,百姓之害也。

承蒙府君信任,拔擢於幕府,委任以縣君,本廷心中不勝惶恐,惟願做出一番成績,使縣中政化清平,百姓安居樂業,如此方不負府君對本廷的期許。

不過欲治酃縣,非本廷一人之功,還需諸君鼎力相助。”

“諾。”衆吏齊齊下拜。

劉景又道:“所謂‘律設刑法,禮順人情’,爲政之道,無過二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爲政者,在德不在刑,此我心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爲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爲榮。

劉景作爲一個現代人,內心當然不信這套,不過他已經決定讓嚴肅走上前臺“唱白臉”,自己則隱於幕後“唱紅臉”,這就需要向外界營造出一個“性格仁和,以禮治縣”的形象。

劉景此言一出,效果極佳,不僅衆吏暗鬆一口氣,就連龔氏兄弟,也都稍稍放下戒備。

劉景的話之所以沒有引人懷疑,是因爲他的做法符合他一貫的形象,他當年以“躬耕養客”、“質書救鄰”揚名長沙,自然應是一個“仁和”的人。

明天上架,請大家多多支持

(本章完)

第282章 建言第147章 衡山第99章 王彊第183章 吏治第73章 送別第422章 出陣第474章 柤中第52章 歸家第412章 刺史第488章 柴桑第14章 市井第366章 歎服第272章 魏延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67章 射策(中)第513章 斬當第181章 棄嬰第2章 劉亮第169章 奔襲第209章 攻城第292章 救治第326章 相遇第262章 水戰(上)第256章 說客第173章 南下第105章 八陣第112章 擔憂第523章 南下第491章 徐宗第337章 同符第232章 負傷第46章 馬周第78章 曬書第247章 病逝第197章 喜事第490章 盡出第310章 親近第217章 牀弩第356章 請婚第122章 贈文第427章 身當第191章 計議第93章 墓祭第45章 弩第211章 計劃第225章 勇悍第414章 託孤第370章 同州第163章 解土第275章 交趾第510章 計成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533章 勸止第98章 高利貸第455章 投降第198章 招降第2章 劉亮第445章 薦才第278章 射中第401章 城塌第304章 北上第446章 入城第444章 東曹掾第197章 喜事第138章 徵辟第426章 拔箭第372章 召見第148章 警鼓第100章 大船第320章 來投第37章 邀請第113章 啓程第498章 城破第3章 後母第490章 盡出第244章 生子第304章 北上第375章 返回第318章 放歸第225章 勇悍第93章 墓祭第125章 新野第339章 出戰第266章 兵臨第237章 監九縣第185章 許願第14章 市井第364章 使者第362章 臨衝第296章 捷報第382章 西進第182章 慈幼第419章 猛將第437章 薨第5章 虎頭第484章 丹陽第540章 國士第447章 高義第196章 招攬第370章 同州
第282章 建言第147章 衡山第99章 王彊第183章 吏治第73章 送別第422章 出陣第474章 柤中第52章 歸家第412章 刺史第488章 柴桑第14章 市井第366章 歎服第272章 魏延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67章 射策(中)第513章 斬當第181章 棄嬰第2章 劉亮第169章 奔襲第209章 攻城第292章 救治第326章 相遇第262章 水戰(上)第256章 說客第173章 南下第105章 八陣第112章 擔憂第523章 南下第491章 徐宗第337章 同符第232章 負傷第46章 馬周第78章 曬書第247章 病逝第197章 喜事第490章 盡出第310章 親近第217章 牀弩第356章 請婚第122章 贈文第427章 身當第191章 計議第93章 墓祭第45章 弩第211章 計劃第225章 勇悍第414章 託孤第370章 同州第163章 解土第275章 交趾第510章 計成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533章 勸止第98章 高利貸第455章 投降第198章 招降第2章 劉亮第445章 薦才第278章 射中第401章 城塌第304章 北上第446章 入城第444章 東曹掾第197章 喜事第138章 徵辟第426章 拔箭第372章 召見第148章 警鼓第100章 大船第320章 來投第37章 邀請第113章 啓程第498章 城破第3章 後母第490章 盡出第244章 生子第304章 北上第375章 返回第318章 放歸第225章 勇悍第93章 墓祭第125章 新野第339章 出戰第266章 兵臨第237章 監九縣第185章 許願第14章 市井第364章 使者第362章 臨衝第296章 捷報第382章 西進第182章 慈幼第419章 猛將第437章 薨第5章 虎頭第484章 丹陽第540章 國士第447章 高義第196章 招攬第370章 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