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出兵

第542章 出兵

諸葛亮的密信,僅僅只用了六七天時間就擺上了劉景的奏案。

劉景近來心情頗有些浮躁,蓋因他接到北方密報,曹操於近期再度領軍北上,討伐袁尚。

自袁紹死後,不到兩年間,曹操已是四徵河北,而這也將是最後一次,今年之內,曹操就會徹底擊敗袁尚,攻取鄴城,曹操統一北方之日,已是爲期不遠。

劉景看罷諸葛亮的親筆手書,立時轉憂爲喜,作爲後世之人,他很清楚歷史上孫翊正是死於親信之手,結合嬀覽、戴員等人的過往經歷,十有八九便是他們所爲,因此不虞有詐,劉景在象徵性地徵求了手下謀士的意見後,便即密令諸葛亮發兵丹陽。

古來謀事,速則乘機,遲則生變,劉景此刻遠在荊州,欲聚衆赴討,非數十日不能至,耗時越久,密謀暴露的風險就越大。

且劉景割宰南土,竟有萬里,天下矚目,一旦興師動衆,必爲敵人所察,徒增變數,倒不如讓諸葛亮先行出兵,爲其前驅,劉景將荊州之衆,自爲後援。

孫權乃是劉景爭霸道路上,必須剷除的對手,去年奪取豫章、廬陵二郡後,劉景將大部分兵馬都留在豫章,以爲後圖,諸葛亮有足夠的兵力可供驅使。

是日,劉景招族兄劉宗密議,不久,劉宗僅帶十餘部曲親信出襄陽,星夜兼程,趕赴柴桑。

最終劉宗和諸葛亮的水步大軍,幾乎前後腳到達柴桑,由此可知劉景之果決,劉宗之神速。

諸葛亮見劉宗風塵僕僕趕到柴桑,哪還不知劉景心意,對劉宗道:“江東地多水澤,吳人自幼善識水性,以船作馬,是以吳人步戰爲下,而水戰爲上。

去年我軍自陸路進攻豫章、廬陵,所過之處,無不克捷,惟水上未能奏凱,事後將軍屢嘆,若用君爲將,必可破吳舟師。”

劉宗聞言心中大悅,自矜地點了點頭,言道:“周公瑾,江淮之傑,素有聲聞,將軍亦對其讚賞有加,稱其用兵之能,雄冠江表,比於(韓)信、(英)布,非徒有虛譽之輩,確實不是文繡(劉祝)能夠應對得了。”

劉宗對周瑜評價極高,認爲劉祝非其對手,不過他自己卻表現得信心十足。

莫說周瑜只是比於韓信、英布,就算二者復生,劉宗亦無懼哉。

劉景曾有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劉宗對此深以爲然。

諸葛亮莞爾笑道:“周公瑾固然是當世奇才,君亦萬人之英,足相敵也。”

劉宗雖爲人自負,但也確實有大將之才,由其統領水軍,諸葛亮將如虎添翼。

劉宗倒也沒有被諸葛亮誇得忘乎所以,而忽略主次之分,肅容道:“來時將軍曾有告語,江東之事,悉決于軍師,吾此番來,但驥尾軍師,爲偏裨耳。”

劉宗性護前,恥爲人下,換做是以前,劉宗未必願屈居諸葛亮之下,然而去年東征孫賁一役,諸葛亮表現得實在太過驚豔,其率偏師由陸路長驅而入,一戰克豫章,再戰定廬陵,覆軍殺將,破城陷邑,無往不勝,威震江表,以劉宗爲人之自負,亦深感佩服。

諸葛亮見劉宗言辭懇切,不似作僞,心中最後一點擔憂也都散去。

諸葛亮素知劉宗秉性,生怕其自恃宗室大將,與自己負氣爭權,好在劉景來時已特別叮囑,劉宗本人亦表達願受其節度之意,這是諸葛亮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此番謀劃若成,則丹陽一舉可下,屆時我等據丹陽,鼓行而東,以臨吳、會,傳檄郡縣,招誘豪傑,江東之地,可席捲而定也!”諸葛亮最後對劉宗道:“我等有幸爲將軍仗鉞前驅,斷不容有失,願與君共勉。”

劉宗鄭重應是,接下來兩人又密商許久,之後劉宗謝絕諸葛亮下榻暫歇的建議,不顧旅途疲憊,徑直前往水軍大營。

劉景水軍雖非劉宗所建,但卻是在他手中發展壯大,形成規模,並以弱勝強,戰勝劉表水軍,稱霸江、漢。

劉宗在水軍中威望之高,可想而知,而這也是劉景一度將劉宗調離水軍的原因。

劉宗一入水軍大營,吏士見之,無不歡呼雀躍,奔走相告,衆將亦負甲迎拜,附驥爲榮。

全營上下,只有劉祝失意悵然,他之前一直擔任劉宗的副將,對後者並無意見,反而尊敬有加,他更多的是對自己感到失望,劉景給了他機會,他卻沒能把握住,辜負了劉景的信重。

劉宗深知劉景戰前換帥之舉,必然會對劉祝造成不小的打擊,緊握其手,溫言寬慰。

劉祝少失怙恃,混跡市井,以偷盜爲業,飽受苦難,心志甚堅,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反生知恥後勇之心。

劉宗見狀放下心來,隨後勉勵衆將,巡視大營,忙碌竟日,直到入夜才入帳休息。

兩日後,諸葛亮、劉宗盡起水步軍三萬餘衆,大小船艦千餘艘,順江東下,直指丹陽。

自豫章郡界至春谷,無慮六七百里,沿途人煙寥寥,只有零星聚落散佈其間,一派荒涼景象。

周瑜退守春谷後,爲防備劉景來襲,一邊在春谷構築防線,一邊沿江大設烽火臺,是以荊州軍才抵達丹陽邊界,便被吳軍守烽士卒發覺,當即舉烽報警,滾滾黑煙,頃刻間直充雲霄,沿江數百里,數十座烽火臺依次燃起,一夕之間,即已傳至春谷。

“來了……”

周瑜一臉平靜的站在春谷城頭,眺望城外孤山,升起狼煙,鼓聲大作,心中默默道。

敵人來襲的時間,比他預計的要早不少,本以爲有朝廷的調解,至少能夠拖個一年半載,沒想到這纔不到三個月,劉景就按耐不住,再度出兵進攻江東。

好在經過連月趕工,春谷防線已大體成型,以春谷爲中心,以大江爲屏障,築數堅壘,內實精兵,連柵數十里,使其相連。

憑此道防線,周瑜有信心擋住劉景軍,乃至更進一步,打破劉景的不敗神話,亦未嘗不可。

(本章完)

第268章 填塹第176章 親耕第225章 勇悍第179章 到來第478章 黃鐘第319章 還禮第323章 爲壽第396章 怒吼第256章 說客第256章 說客第111章 歸來第150章 開戰第260章第334章 洗兵第235章 軍市第99章 王彊第480章 買馬第448章 下馬威第200章 兵臨第393章 破城第530章 仁義第63章 突襲第26章 市樓第316章 禁酒第388章 突破第100章 大船391.第391章 大敗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12章 擔憂第322章 馬鞍第173章 南下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109章 難題第413章 潘濬第37章 邀請第421章 三英第259章 送禮第334章 洗兵第127章 襦鎧第164章 動手第342章 陷陣第375章 返回第511章 開戰第168章 募兵第33章 示衆第26章 市樓第29章 承諾第256章 說客第213章 女誡第26章 市樓第296章 捷報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42章 計劃第394章 夜襲第331章 倚仗第231章 勸降第237章 監九縣第241章 蔣琬第306章 遣使第227章 火攻第352章 尊卑第223章 習珍第440章 匕見第142章 計劃第211章 計劃第159章 退讓第389章 戰死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413章 潘濬第222章第273章 攻城(上)第446章 入城第258章第332章 徐庶第253章 戰死第145章 離開第376章 出征第538章 董和第140章 二年第459章 焚橋第315章 甘寧第181章 棄嬰第443章 韓暨第159章 退讓第37章 邀請第28章 暢談第520章 厚禮第254章 突圍第352章 尊卑第41章 吟詩第221章 矢石第499章 縊殺第169章 奔襲第488章 柴桑第239章 嚴法第298章 歸來第411章 不義第484章 丹陽第186章 八月第18章 劉蟠
第268章 填塹第176章 親耕第225章 勇悍第179章 到來第478章 黃鐘第319章 還禮第323章 爲壽第396章 怒吼第256章 說客第256章 說客第111章 歸來第150章 開戰第260章第334章 洗兵第235章 軍市第99章 王彊第480章 買馬第448章 下馬威第200章 兵臨第393章 破城第530章 仁義第63章 突襲第26章 市樓第316章 禁酒第388章 突破第100章 大船391.第391章 大敗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12章 擔憂第322章 馬鞍第173章 南下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109章 難題第413章 潘濬第37章 邀請第421章 三英第259章 送禮第334章 洗兵第127章 襦鎧第164章 動手第342章 陷陣第375章 返回第511章 開戰第168章 募兵第33章 示衆第26章 市樓第29章 承諾第256章 說客第213章 女誡第26章 市樓第296章 捷報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42章 計劃第394章 夜襲第331章 倚仗第231章 勸降第237章 監九縣第241章 蔣琬第306章 遣使第227章 火攻第352章 尊卑第223章 習珍第440章 匕見第142章 計劃第211章 計劃第159章 退讓第389章 戰死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413章 潘濬第222章第273章 攻城(上)第446章 入城第258章第332章 徐庶第253章 戰死第145章 離開第376章 出征第538章 董和第140章 二年第459章 焚橋第315章 甘寧第181章 棄嬰第443章 韓暨第159章 退讓第37章 邀請第28章 暢談第520章 厚禮第254章 突圍第352章 尊卑第41章 吟詩第221章 矢石第499章 縊殺第169章 奔襲第488章 柴桑第239章 嚴法第298章 歸來第411章 不義第484章 丹陽第186章 八月第18章 劉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