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第353章

劉景在成立軍隊之初,就建立了遠超時代的計功制度,登城、奪舟、破陣、斬將……

是以安遠將軍府固然纔剛剛成立,可他們的工作量卻也並不大,需要做的僅僅是歸納總結。

劉景麾下衆將,要論功績,毫無疑問是族兄劉宗最高。

三年前,長沙軍巴丘防線被荊州軍攻破,劉宗將水步兩千餘人,南下酃縣投奔劉景。當時劉景全部家底也只有五千人馬,也就是說,劉宗的兵力幾乎佔到了劉景兵力總數的三分之一。

尤其是劉宗沿途收編了一部分長沙水軍,有艨艟十艘,鬥艦七艘,舸船數十艘,棹卒千餘人,實力還在劉景的船隊之上。

劉宗由此也順理成章的成爲了劉景的水軍統帥,並在之後與蔡瑁的荊州水軍交手中,三戰三捷,近來又率軍攻佔交州鬱林郡,功績之大,衆將無人可比。

論功行賞,劉宗必然要排在第一位,劉景早有決定,表劉宗爲綏軍中郎將,領武陵太守。

劉宗雖然打下了交州鬱林郡,但他本人卻無意留下,而劉景顯然也不會將自己的族兄兼大將扔在鬱林郡這個不毛之地。

荊南四郡,長沙(劉瑍)、零陵(劉景)、桂陽(桓彝)皆已有主,只有武陵未定。不過劉宗要想成爲真正的武陵太守,日後還需要自己親自率軍奪取。

至於鬱林太守的人選,劉景考慮了許久,遲遲難以決定。

首先鬱林新克,人心不附,其次地處蠻荒,漢少夷多,其三與交州牧張津乃是死敵,可謂內憂外患,綜合以上種種,鬱林太守必須是武將,且要有一定智謀,否則不足以應對複雜形勢。

目前符合條件,且功勞足以勝任太守者,只有族兄劉修、韓廣、王彊、褚方四人。

劉修、韓廣一爲宗族肺腑,一爲北方人,率先被排除,實際只剩下王彊、褚方兩個人選。

王彊有預言水患,收復臨湘的顯赫戰功,褚方亦不惶多讓,前有保衛酃縣,後有持麾督衆、大破交州軍,雙方不分伯仲。

然而王彊相比褚方,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其家族乃商賈之家,世代經營交州,其本人也曾數次南下交州,對於交州的情況十分了解。劉景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下定決心,錶王彊爲撫南中郎將,領鬱林太守。

當然,劉景只是董督荊南四郡的安遠將軍,按理來說並無資格表舉交州鬱林太守,不過說是表舉,其實也就是做做樣子,他可沒打算真派人去許都請示。

任命一經下達,正如劉景所料,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沒辦法,商賈在漢代地位極爲低下,當年公孫瓚重用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人,就遭到了北方士人的非議和譏諷。

而王彊一個商賈出身的匹夫,竟然一躍成爲一郡太守,與士族出身的桓彝、宗室出身的劉瑍、劉宗,乃至劉景並列。

所幸鬱林太守只是劉景私署,鬱林亦爲不毛之地,加之劉景威信極高,雖然私下議論紛紛,卻也沒人公開反對。

韓廣過去曾被天子拜爲建武將軍,劉景沒資格表舉將軍,便以其爲建武中郎將。

族兄劉修和褚方也分別被任命爲督軍中郎將、折衝中郎將。

至此,劉景麾下已有五大中郎將,分別是綏軍中郎將劉宗、督軍中郎將劉修、撫南中郎將王彊、折衝中郎將褚方、建武中郎將韓廣,劉景麾下戰將數十員,得拜中郎將者,唯此五人。

倒不是劉景吝嗇,要知道黃蓋、韓當二將服侍了孫氏三代人,十餘年來,捨生忘死,先登陷陣,勞苦功高,可直到孫權繼位之初,也才只是校尉而已。

有資格擔任中郎將者如周瑜、程普、呂範等人,或鎮守一方,或坐鎮中樞,皆爲江東大將。

王彊原爲長沙北部都尉,巴丘(縣)長,統領水軍據守雲夢、江、湘,防備大江北岸的劉表軍。劉景如今改以副將凌江校尉劉祝接任巴丘長,統攝水軍。

劉景又以族弟劉亮、蔡升爲騎都尉,甘寧爲蕩寇校尉、魏延爲陷陣校尉、於徵爲武衛校尉、習珍爲奮威校尉、區雄爲破賊校尉、阿僕爲驍武校尉……陳進、黃武(劉宗將)也併爲校尉。

單日磾之前率衡山部民歸附,就已被劉景任命爲長沙西部都尉,這次只賞賜他一筆錢帛。

同樣沒能升職的還有馮習、高翔、霍篤等部分荊州降將,他們在荊州軍時就已是校尉,劉景自然不可能升他們爲中郎將,不過劉景對他們重新任命了一遍。

劉景也沒忘記馬周,他傷及左足,已經難以恢復如初,可劉景還是拜其爲輔義校尉。

正所謂“懷仁輔義,天下悅”,輔義這個名稱,看上去就比所謂的先登、陷陣、蕩寇、破賊之類的文雅許多。其深層次的含義,是希望馬周能夠沉下心來,多讀兵書,成爲像族兄劉修那樣,不恃勇力,亦可爲輔翼的人。劉景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劉承,劉宗胞弟,劉景族兄,師從大儒潁容,這些年來輔佐劉宗,負責水軍後勤,稱得上是文武雙全,劉景任命其爲酃縣長,將自己的根據地交給了他。

而酃縣丞嚴肅,則被劉景升爲零陵郡丞。劉景雖爲零陵太守,但他肯定不會到任,以前都是交由劉巴、蔣琬治事,如今二人皆已入安遠將軍府,劉景便讓嚴肅以郡丞的身份總領郡事。

劉景對嚴肅的能力毫無懷疑,他過去名爲酃縣丞,實則與酃縣長無異,劉景更多時候是把握大方向,具體事務皆交給嚴肅。

在酃縣執政四年,嚴肅再也不是那個臨湘市井無足輕重的獄吏,而是成爲了治政嚴猛,以法督下,鐵面無私的能吏。

至此,劉景麾下文武衆臣,皆獲得封賞。

接下來,劉景開始從長沙郡府招募能吏,充任安遠將軍府。不數日,安遠將軍府府吏便超過了百人。而安遠將軍府負責的第二件事,則是屯田。

(本章完)

第383章 李嚴第325章 泉陵第124章 宴會第225章 勇悍第405章 防疫第162章 免役第276章 張津第470章 策論第162章 免役第232章 負傷第346章 青綬第532章 用意第542章 出兵第416章 暢談第529章 詔書第517章 古樟第211章 計劃第189章 噩耗第221章 矢石第509章 設計第31章 蔡升第485章 誓師第425章 中箭第383章 李嚴第371章 慰問第431章 獻計第239章 嚴法第187章 袍鎧第331章 倚仗第93章 墓祭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62章 郊迎第173章 南下第260章第74章 變化第454章 委蛇第165章 猛將第340章 部督第359章 八月第39章 自負第362章 臨衝第40章 悲歌第498章 城破第441章 大罵第145章 離開第343章 斬將第144章 褚方第337章 同符第520章 厚禮第436章 託孤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348章 南下第296章 捷報第215章 南下第196章 招攬第485章 誓師第360章 獻計第17章 杜襲第421章 三英第342章 陷陣第18章 劉蟠第153章 龔氏第284章 澤國第95章 別部司馬第532章 用意第523章 南下第335章 十哲第542章 出兵第382章 西進第86章 醉鄉居第179章 到來第463章 三郡第305章 內附第164章 動手第206章 逃亡第177章 施恩第170章 斬首第521章 傾出第321章 瀏陽第371章 慰問第476章 冬至第358章 戰略第51章 區雄第417章 柤中第130章 親迎第303章 復仇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26章 拔箭第48章 取字第5章 虎頭第350章 歸來第137章 洞房第484章 丹陽第219章 開戰第127章 襦鎧第166章 崩潰第89章 桃板第17章 杜襲第485章 誓師第450章 官學
第383章 李嚴第325章 泉陵第124章 宴會第225章 勇悍第405章 防疫第162章 免役第276章 張津第470章 策論第162章 免役第232章 負傷第346章 青綬第532章 用意第542章 出兵第416章 暢談第529章 詔書第517章 古樟第211章 計劃第189章 噩耗第221章 矢石第509章 設計第31章 蔡升第485章 誓師第425章 中箭第383章 李嚴第371章 慰問第431章 獻計第239章 嚴法第187章 袍鎧第331章 倚仗第93章 墓祭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62章 郊迎第173章 南下第260章第74章 變化第454章 委蛇第165章 猛將第340章 部督第359章 八月第39章 自負第362章 臨衝第40章 悲歌第498章 城破第441章 大罵第145章 離開第343章 斬將第144章 褚方第337章 同符第520章 厚禮第436章 託孤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348章 南下第296章 捷報第215章 南下第196章 招攬第485章 誓師第360章 獻計第17章 杜襲第421章 三英第342章 陷陣第18章 劉蟠第153章 龔氏第284章 澤國第95章 別部司馬第532章 用意第523章 南下第335章 十哲第542章 出兵第382章 西進第86章 醉鄉居第179章 到來第463章 三郡第305章 內附第164章 動手第206章 逃亡第177章 施恩第170章 斬首第521章 傾出第321章 瀏陽第371章 慰問第476章 冬至第358章 戰略第51章 區雄第417章 柤中第130章 親迎第303章 復仇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26章 拔箭第48章 取字第5章 虎頭第350章 歸來第137章 洞房第484章 丹陽第219章 開戰第127章 襦鎧第166章 崩潰第89章 桃板第17章 杜襲第485章 誓師第450章 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