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高義

第447章 高義

劉景得知劉琮將劉表靈柩遷出州部,安置在城中別府,當即命令車駕調轉方向,前往別府。

劉表爲政寬和,百姓深受其惠,聞其病死,襄陽士民莫不垂淚,如喪考妣,皆自發前往奔喪,一時間輜𫐌柴轂,填接街陌。

劉景見狀,不禁感嘆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劉使君雖無王霸之才,坐觀時變,卻有安民之德,百姓愛之。今病亡,市巷哀怨,如喪親人,劉使君若泉下有知,足以瞑目矣。”

此言一出,不管是劉景之臣,抑或荊州官吏,皆嘿然,不管他們心裡是何想法,這話只有劉景能說,他們唯有沉默以對。

最終,劉景不得不讓甲士居前開路,車駕才得以順利通行。

劉琮提前得到通知,與外兄張允、主簿蒯良、治中龐季等人,候於別府門前,迎接劉景。

劉景車駕尚未停穩,劉琮便已俯身拜道:“戴罪之人劉琮,拜見將軍。”

“足下有孝在身,不必多禮,快快請起。”劉景從車上下來,扶起劉琮,靜靜打量對方,兩人此前素未謀面,劉表、劉琦父子皆有儀容、風度,劉琮自然也不差,只是看上去有些憔悴。

劉景溫聲安撫道:“足下心高志潔,輕榮重義,忽三軍之衆,蔑萬里之業,舉州歸附,使荊土免於浩劫,百姓得以安康,有大功於社稷,即使鮑永之棄幷州,亦不及足下之德。”

劉琮恭敬地道:“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荊部大州,非有德者不能居之,琮乃無德之人,竊居高位,常懷惶恐,將軍才德,百倍於琮,誠爲荊州之主也。”

劉景拍拍劉琮的手,道:“今漢室傾頹,國家多難,我等宗室,當勠力同心,共安社稷。”

這話從劉景口中說出,實在沒有半點說服力可言,劉表、劉琦父子若是聽到這番無恥言論,怕是要氣得從棺材裡爬出來。

劉琮卻是連連點頭,一臉鄭重。

劉景又道:“可惜劉備此人,不足信也。其出道以來,向以仁義自居,實則陰懷異志,不甘居於人下。其初周旋于軍伍,碌碌無爲,直到投奔公孫瓚才時來運轉。然而他卻在公孫瓚危難之際棄其而去,改投陶謙。陶謙死後,得徐州而復失,先降呂布,後奔曹氏,未幾故態復萌,降而復叛,北依袁紹、南附荊州。今爲我所破,又潛逃巴蜀,如此行徑,實屬延岑之流也。”

延岑乃是西漢末年的反賊,趁着天下大亂聚衆起兵,攻略郡縣,其先歸附更始,後降於劉嘉,一度割據關中,力拒世祖光武,戰敗後南投秦豐,復又西奔巴蜀,輔佐公孫述,期間數敗漢軍,最終投降仍被吳漢族滅。

劉備乃當世英傑,縱橫天下多年,歷來褒者多、貶者少,劉景將劉備比作延岑,可謂惡意滿滿。

不過話說回來,劉備的人生經歷,確實和延岑有些相像,兩人皆心懷奇志,勇而善戰,流竄大半個天下,多次改換門庭,就連最後逃入蜀地,都如出一轍。

當然了,兩人也只有經歷有些相似,劉景強行將兩人聯繫在一起,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劉琮唯恐波及到自己,急忙向劉景解釋道:“劉玄德聽聞我欲舉州歸附將軍,心生怨恨,強闖州部,堵門咒罵,我念其是宗室長者,才未加理會。沒想到他竟不告而別,等我收到消息時,他已出城走遠,追之不及。”

劉景頷首道:“此事不怪仲玉,事發突然,仲玉反應不及,也是常情。我已派出精騎追之,斷不能放其入蜀,以爲後患。”

見劉景沒有怪罪於他,劉琮心裡不由鬆了一口氣。

劉景隨後看向蒯良、龐季,道:“二君沔南之翹楚,荊州之股肱也,我少時遊學襄陽,便常聞二君高名,今荊州初定,百廢待興,還望二君鼎力相助。”

二人相視一眼,蒯良躬身道:“微末之才,不敢當將軍如此盛讚。我二人深受先使君厚恩,已決定爲先使君持喪三年。”

劉景聽得一愣,一時無言。

漢朝初立時,服喪較短,如文帝時曾下令:“既葬之後,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凡葬後三十六日除服。”

不過隨着儒家興起,三年喪制漸漸興起,但尚未普及,及王莽當國,開始盛倡三年喪制。

世祖光武恢復漢室後,儘管常絕告寧之典,奈何大勢所趨,難以扭轉,以至於發展到後來,連天子、皇后都服三年之喪。

並且,服喪對象也不再侷限於親屬,有弟子爲老師服喪者、有孝廉爲舉主服喪者,有吏民爲長吏服喪者,這樣的風氣甚至都波及到了胡人,羌胡爲中國長吏服喪,並非什麼罕見之事。

蒯良、龐季作爲劉表的心腹重臣,欲爲主君守孝三年,也算合情合理。不過二人這麼做,也從側面反應了不願爲劉景效力。

劉景對此並沒有太過意外,當年臨湘城破之際,桓階選擇自匿,不肯屈事北方,族兄劉蟠若未病故,必然也和桓階一樣。

對於失去兩位人才,劉景心裡深感遺憾,但木已成舟,也只能嘆一句:“二君高義。”

說話間,大批甲士涌入別府,劉景隨後挽着劉琮的手邁進大門,一邊打量四周,一邊問劉琮道:“仲玉,使君乃荊州之主,其靈柩當陳列於州部之內,仲玉爲何擅自將使君靈柩移至此地?”

劉琮自然不敢當着劉景的面說是爲避他,老老實實認錯道:“此事是琮考慮不周。”

劉景點點頭,沒再抓着不放,說到底此事全因他而起,而他之所以明知故問,則是想表明自己的態度,若對此不聞不問,豈不等於默許了此事?

一路來到靈堂前,劉景率麾下文武,入堂中祭拜劉表。

如果想收買人心,此時最好能擠出幾滴眼淚,然而劉景性格素來堅毅,此世只有在得知族兄劉蟠病逝時,才流了一次淚,要他惺惺作態哭泣,他做不到。

(本章完)

第276章 張津第44章 單程第451章 水鏡第386章 面曹第283章 洪水第287章 自刎第48章 取字第400章 大雨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67章 比箭第176章 親耕第450章 官學第221章 矢石第462章 郊迎第217章 牀弩第100章 大船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210章第240章 說和第191章 計議第191章 計議第330章 封拜第530章 仁義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80章 買馬第454章 委蛇第515章 不忠第283章 洪水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97章 喜事第396章 怒吼第344章 中箭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74章 柤中第237章 監九縣第26章 市樓第446章 入城第53章 道歉第50章 寶珠第154章 縣舍第109章 難題第260章第340章 部督第519章 抵達第387章 夏口第3章 後母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27章 有君第121章 王粲第264章 突襲第175章 授田第85章 囚徒第505章 周鳳第306章 遣使第282章 建言第232章 負傷第319章 還禮第511章 開戰第89章 桃板第25章 吏舍第518章 海昏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359章 八月第535章 人望第51章 區雄第318章 放歸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97章 攻城(1)第71章 洗手第57章 示好第78章 曬書第358章 戰略第38章 諸葛玄第342章 陷陣第265章 再勝第288章 義士第4章 賴慈第52章 歸家第6章 葛生第505章 周鳳第413章 潘濬第133章 鄧芝第96章 建安第543章 刺孫第505章 周鳳第113章 啓程第154章 縣舍第30章 陶觀第417章 柤中第543章 刺孫第514章 後事第436章 託孤第28章 暢談第342章 陷陣第326章 相遇第44章 單程第496章 鐵壁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6章 決定
第276章 張津第44章 單程第451章 水鏡第386章 面曹第283章 洪水第287章 自刎第48章 取字第400章 大雨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67章 比箭第176章 親耕第450章 官學第221章 矢石第462章 郊迎第217章 牀弩第100章 大船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210章第240章 說和第191章 計議第191章 計議第330章 封拜第530章 仁義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80章 買馬第454章 委蛇第515章 不忠第283章 洪水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97章 喜事第396章 怒吼第344章 中箭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74章 柤中第237章 監九縣第26章 市樓第446章 入城第53章 道歉第50章 寶珠第154章 縣舍第109章 難題第260章第340章 部督第519章 抵達第387章 夏口第3章 後母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27章 有君第121章 王粲第264章 突襲第175章 授田第85章 囚徒第505章 周鳳第306章 遣使第282章 建言第232章 負傷第319章 還禮第511章 開戰第89章 桃板第25章 吏舍第518章 海昏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359章 八月第535章 人望第51章 區雄第318章 放歸第20章 南陽來客第397章 攻城(1)第71章 洗手第57章 示好第78章 曬書第358章 戰略第38章 諸葛玄第342章 陷陣第265章 再勝第288章 義士第4章 賴慈第52章 歸家第6章 葛生第505章 周鳳第413章 潘濬第133章 鄧芝第96章 建安第543章 刺孫第505章 周鳳第113章 啓程第154章 縣舍第30章 陶觀第417章 柤中第543章 刺孫第514章 後事第436章 託孤第28章 暢談第342章 陷陣第326章 相遇第44章 單程第496章 鐵壁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6章 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