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鐵壁

第496章 鐵壁

太史慈深夜接到徐盛的求援信,着實大吃一驚,白天柴桑煙火四起,喊殺竟日,儘管太史慈沒有親眼目睹,亦知柴桑戰事的激烈程度必然遠超想象。可他怎麼也沒想到,徐盛竟然只堅守了一天,就忍不住向他求援。

太史慈是青州東萊人,徐盛則是徐州琅琊人,二人雖不同州,卻是臨郡,同爲客居江東的北方人,加上性情也十分相投,慢慢也就結下了不俗的交情。

太史慈深知徐盛的爲人,其性敦直,有膽勇,戰鬥從來都是臨難不顧,有進無退,深得士卒之心。以其性格,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輕易開口求援。

太史慈在仔細看過徐盛的信後,神情變得凝重,一時無言。

徐盛信中詳細描述了荊州軍的飛石車、臨衝(攻城塔)、鐵樓軍等。太史慈光憑想象,都不由爲徐盛捏一把汗,面對荊州軍層出不窮的手段,換成他守城,也未必能做得比徐盛更好。

良久,太史慈放下信,起身於帳中不住踱步,深深一嘆道:“楚之戰具,何以精良至此?”

感慨過後,太史慈收拾心情,眼下已近雞鳴,事不宜遲,他先是命人傳召屯、曲以上諸長,又傳令火兵造飯,並取牛、酒,以饗將士。

平旦之際,將士用過早飯,秣馬厲兵,太史慈留千人守衛軍營,自將步騎五千,直趨廬山。

駐守城南大營的韓廣、馬周早就注意到了太史慈的異動,一邊派人通知劉景,一邊集結兵馬,迎戰太史慈,雙方於廬山腳下,彭蠡之畔相遇。

太史慈見對面的荊州軍僅數千人,與己大致相當,便從容佈下方陣,以一千輕兵爲前部,這些輕兵主要以山越爲主,多持弓弩,腳力強勁,奔走如飛。一千戰力較弱的新兵爲後部。

太史慈親自統率三千人爲中軍,中軍由太史慈、孫賁麾下精銳組成,士卒披甲率超過六成,即使無甲者亦手持大楯,武器以刀盾、矛戟爲主。這樣的精銳部隊,放眼整個江東也不多見。

韓廣、馬周並馬於麾蓋下,遙望太史慈佈陣有方,部伍齊肅,韓廣不禁讚道:“太史慈素以勇武著稱,今觀其佈陣,輕兵在前,銳卒居中,深合兵法之要,非匹夫之雄,不可輕視……”

馬周沉默的點了點頭,他原本頗爲開朗健談,亦有驕豪之氣,只是跛了一隻腳後,令他性情大變,從此以後變得少言寡語。

韓廣似早已習慣了馬周的沉默,又對他說道:“子謹乃我軍名將,想那劉備、關羽、張飛,皆爲當世雄傑,縱橫天下,少有敵手,宜城之戰,子謹擊走劉、關、張,全軍上下,莫不歎服,呼爲‘鐵壁’。太史慈亦北方英豪,享有盛名,子謹可有意否?”

馬周當然有意,主動請纓道:“馬周願爲前部。”

韓廣笑道:“好,有子謹居前督戰,太史慈無能爲也。待其久戰無功,士卒疲憊,我親率精騎擊其側翼,必可收到奇效。”

馬周微微頷首,不再多言,立即召集部曲趕赴前陣備戰。

“嗚……嗚……嗚……”低沉的號角聲驟然響徹于山野。

太史慈曾在遼東旅居多年,邊地漢、胡皆以牛角爲號,太史慈很喜歡牛角號雄渾蒼涼的聲音,是以其軍中以號角代替鼓聲。

前部士卒聞號而動,腳步輕快的衝向對面的荊州軍方陣。

由於前部皆爲輕兵,行進之中,陣型十分鬆散,士卒之間間隔相當大,這也導致了荊州軍連射數輪箭雨,效果都很一般。

而這些輕兵則只敢遠遠朝荊州軍陣地放箭,完全不敢與甲冑齊全的荊州軍士卒近身搏戰。

不過輕兵本就是用來騷擾激怒敵軍的,正面作戰非其所長。

可惜太史慈註定要失望了,馬周已經不是那個把守市門,大字不識一個的亡命遊俠,如今熟讀兵書戰策,豈能不知“輕兵進挑,陣而勿搏”,面對太史慈的輕兵騷擾,打定主意以不變應萬變,嚴守陣地,不理挑釁。

眼見輕兵前後已死傷百餘人,而荊州軍仍舊堅守不出,太史慈知道繼續糾纏下去,也不過是徒增傷亡罷了,隨即召回前部輕兵,讓他們退到後方休整。

接着太史慈將三千中軍分爲三部,次第進攻荊州軍陣地。

中軍不同於前部,皆爲精銳,士卒持長矛大戟,如牆而進,陣列十分嚴密。

看到太史慈終於按耐不住,要動真格的了,馬周不禁露出一抹冷笑,命左右搬來胡牀,而後從容坐於胡牀上,發號施令。

去年的宜城之戰,劉備、關羽、張飛率數百精騎突襲,左翼全軍盡潰,中軍亦岌岌可危,緊要關頭,馬周據坐胡牀,指揮作戰,以表明死戰不退之心,由是軍心大振,一舉擊退之。

經此一戰,馬周不但爲自己贏得鐵壁之名,也被衆將士呼爲“胡牀校尉”。隨着“胡牀退敵”的事蹟轟傳楚地,胡牀自然也就成爲他獨有的標籤,說來也怪,將士一見胡牀,士氣必盛。

胡牀既能提升名望,又能振奮軍心,沒道理不用,此後馬周出入戰陣,必攜帶胡牀。

經過幾輪試探性的互射後,兩道鋼鐵洪流猛烈撞擊到一起,霎時間,喊殺聲、慘叫聲、兵甲撞擊聲交織成一團,直衝雲霄。

馬周能夠擊退劉備、關羽、張飛率領的數百精騎,絕非僥倖,其部曲本就是百戰精兵,加上馬周跛足之後,自忖威信不足以服衆,治軍變得極爲嚴厲,同時又不忘養衆,其部曲戰鬥力之強,在劉景軍中數一數二。

劉、關、張都奈何不了馬周,太史慈亦無例外,大軍連番衝擊下,馬周部防線始終堅若磐石,反而江東軍陣腳有些亂。

更讓太史慈難以接受的是,他遠遠望見了據坐胡牀的馬周。

太史慈早就聽說過馬周的事蹟,知道他此舉並非是故意羞辱自己,可心中仍感到氣憤難平。

太史慈當即不再居中指揮,親率數十騎,馳往兩陣之間,哪裡戰況激烈,便衝向哪裡,手中角弓,箭出必中,從無虛發,一旦敵陣出現疏漏,便縱騎陵蹈之,步卒隨後跟進,無往不利。

不過太史慈雖數陷敵陣,但只是局部取得突破,從整體上來看,馬周部防線依然穩固。

(本章完) WWW●Tтkan●¢ 〇

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67章 跛馬第323章 爲壽第382章 西進第300章 召集第276章 張津第454章 委蛇第401章 城塌第265章 再勝第61章 鞭笞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18章 劉表第178章 來接第472章 失策第510章 計成第361章 巨樓第40章 悲歌第328章 許都第132章 同席第280章 投靠第476章 冬至第364章 使者第209章 攻城第125章 新野第340章 部督第349章 璽書第171章 結束第355章 立春第479章 蒼梧第278章 射中第423章 戰死第317章 祭祖第428章 突圍第394章 夜襲第225章 勇悍第457章 飛矢第435章 裴司第323章 爲壽第533章 勸止第83章 預言第123章 赴宴第246章 名字第364章 使者第543章 刺孫第440章 匕見第175章 授田第209章 攻城第74章 變化第383章 李嚴第246章 名字第362章 臨衝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3章 示衆第471章 官爵第267章 比箭第9章 躬耕養客第420章 評價第147章 衡山第385章 夷陵第367章 跛馬第362章 臨衝第538章 董和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21章 瀏陽第443章 韓暨第196章 招攬第239章 嚴法第483章 定議第339章 出戰第109章 難題第301章 城破第215章 南下第468章 射策(下)第385章 夷陵第231章 勸降第144章 褚方第362章 臨衝第255章 後續第117章 清茶第482章 預言第276章 張津第22章 交談第51章 區雄第115章 納彩第63章 突襲第179章 到來第532章 用意第141章 酃縣第194章 羌笛第262章 水戰(上)第290章 可惜第445章 薦才第252章 週歲第275章 交趾第304章 北上第32章 求字第57章 示好第322章 馬鞍第181章 棄嬰第207章 合兵
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367章 跛馬第323章 爲壽第382章 西進第300章 召集第276章 張津第454章 委蛇第401章 城塌第265章 再勝第61章 鞭笞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18章 劉表第178章 來接第472章 失策第510章 計成第361章 巨樓第40章 悲歌第328章 許都第132章 同席第280章 投靠第476章 冬至第364章 使者第209章 攻城第125章 新野第340章 部督第349章 璽書第171章 結束第355章 立春第479章 蒼梧第278章 射中第423章 戰死第317章 祭祖第428章 突圍第394章 夜襲第225章 勇悍第457章 飛矢第435章 裴司第323章 爲壽第533章 勸止第83章 預言第123章 赴宴第246章 名字第364章 使者第543章 刺孫第440章 匕見第175章 授田第209章 攻城第74章 變化第383章 李嚴第246章 名字第362章 臨衝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3章 示衆第471章 官爵第267章 比箭第9章 躬耕養客第420章 評價第147章 衡山第385章 夷陵第367章 跛馬第362章 臨衝第538章 董和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21章 瀏陽第443章 韓暨第196章 招攬第239章 嚴法第483章 定議第339章 出戰第109章 難題第301章 城破第215章 南下第468章 射策(下)第385章 夷陵第231章 勸降第144章 褚方第362章 臨衝第255章 後續第117章 清茶第482章 預言第276章 張津第22章 交談第51章 區雄第115章 納彩第63章 突襲第179章 到來第532章 用意第141章 酃縣第194章 羌笛第262章 水戰(上)第290章 可惜第445章 薦才第252章 週歲第275章 交趾第304章 北上第32章 求字第57章 示好第322章 馬鞍第181章 棄嬰第207章 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