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郊迎

第462章 郊迎

像龐德公這般淡泊名利,拒食官祿的人,終究是少數,此後雖然也偶有人拒絕劉景的招攬,不過答應的人無疑要多得多。

安遠將軍府成爲整個襄陽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不斷有新的人才加入進來,荊州、司隸、雍、兗、豫諸州英才俊士匯聚一堂,盛況空前,與荊南時缺少人才的窘迫境況不可同日而語。

卻說黃祖、黃射父子自決定歸降劉景,稍作安排,便立即動身北上,一路快馬加鞭,兼程而行,終於在九月十四日,也就是劉表下葬的前一天趕回襄陽。

黃祖、黃射父子二人皆領大郡,據守江、漢,他們是戰是降,將直接影響荊州未來的走勢。

而今二人舉郡歸降,使荊州免於內耗,這樣大的功勞,劉景自然待以殊禮,親自出城相迎,這樣的待遇,幾乎從未有過。

黃祖、黃射從渡船上下來,赫然得知劉景正在岸邊等候自己,這等殊榮,直令父子倆受寵若驚,同時心裡也鬆了一口氣。

在來襄陽之前,黃祖、黃射父子曾有過一番爭論,黃射的想法是,讓父親黃祖留守江夏,他自己獨自前往襄陽面見劉景。

畢竟他們父子乃是劉表的心腹,過去曾數與劉景爲難,父子倆若是一起來襄陽,劉景或許礙於名聲,不會殺了他們,卻難保不會將他們軟禁起來,強奪江夏,他們完全沒必要冒此風險。

黃祖沒有同意兒子的建議,黃射能想到的問題,他自然也想得到,但他卻不得不來襄陽。

一方面,黃射獨自前往襄陽,顯得誠意不足,此舉必令劉景心生不滿,乃至懷疑他們父子有異心,並非真心歸順,從而遭來覆家滅族的大禍。

另一方面,黃祖一個出身卑微的鍛錫匠,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權勢,皆因劉表知遇之恩,劉表下葬,他無論如何也要回來爲故主送喪,如此方不負君臣一場。

所幸,觀劉景的態度,父子倆心中的憂慮頓時散去大半。

黃祖、黃射被人引着來到劉景麾下,他們父子倆此前都未見過劉景,卻也不敢多看,匆匆瞥了一眼,便趕緊下拜道:“罪人黃祖(黃射),叩見將軍。”

“黃江夏、黃章陵請起。”劉景擡手上託,繼而安撫二人道:“足下父子手握強兵,稱雄一方,卻明大義、知順逆,今率衆來歸,使荊州重歸安寧,百姓免遭塗炭,功莫大焉,罪從何來?”

劉景這番話倒也並非客套話,黃祖父子沒有與他分庭抗禮的實力,可拖他後腿卻綽綽有餘。

劉景熟知歷史進程,他心裡十分清楚,袁紹病死後,曹操統一北方便開始正式進入倒計時,幾年之後,曹操就將獨霸中國,留給劉景的時間不多了。

在這個爭分奪秒的時刻,一旦被黃祖父子拖住一年半載,將會極大影響他的計劃,黃祖父子不戰而降,乃是最好的結果。

黃祖非善談之人,扭頭看向黃射,與粗鄙少文的黃祖不同,黃射從小飽讀詩書,頗有口才,“當年季布爲項羽帳下將,數窘高祖,後項羽敗亡,高祖懸賞千金緝拿季布,敢有舍匿者,罪及三族,高祖恨意之深,可見一斑。”

“我父子過去不自量力,屢同將軍作對,內心常懷惶恐。將軍度量宏廣,不記舊怨,對我父子禮下至此。過去常聞將軍之德,荊楚士民,莫不鄉風慕義,甘爲臣妾,我父子今知矣,日後願爲將軍驅馳,死而無恨。”

劉景聞言大悅,而後誠懇地道:“足下父子具爲楚之英傑,黃江夏坐鎮沙羨十餘載,內平蠻寇,外御江東,威震楚、吳二國,有黃江夏爲我把守東方,我還有何慮?黃章陵亦才智過人,深合我意,不若留在襄陽,爲我謀主,共商大計,如何?”

說罷,劉景笑意吟吟地看着黃祖、黃射父子,靜等答覆。

黃射沒有遲疑,欣然應命道:“此亦臣下之願也,只恐才智不足,有負將軍厚望。”

黃射清楚自己的斤兩,他哪當得了劉景的謀主,這不過是劉景爲留下他所找的藉口罷了。

來時黃祖、黃射父子倆曾設想過多種可能,最壞的結果,自然是被殺,其次是被軟禁、閒置,再其次是調任他處……

相比之下,劉景願意讓黃祖繼續鎮守江夏,已經是他們父子倆能夠想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至於章陵,黃射根本沒敢奢望,章陵乃是荊州北方門戶,與曹操勢力接壤,重要性猶在江夏之上,劉景必然要以親信之人鎮守,斷不會用黃射這個外人。

正如黃射心中所想,劉景確實準備讓族兄劉宗出任章陵太守,爲他鎮守北方,防備曹操。

劉宗不但是他的族兄,也是他麾下少有能夠當方面之任的人,綜合考慮後,劉宗是最佳人選。

而空出的武陵太守之位,則由劉宗胞弟劉承接任,目前後者就在武陵,主持郡事,已是實際上的武陵太守,缺的只是名分。

加上之前任命趙戩爲南陽太守,如今荊州八郡,除了黃祖外,其餘七郡太守皆爲劉景任命。

分別是長沙太守劉瑍、桂陽太守桓彝、武陵太守劉承、南郡太守徐庶、南陽太守趙戩、章陵太守劉宗,零陵太守則是劉景本人,嚴肅以郡丞行太守事。

此七人或爲劉景同宗,或爲劉景心腹,即便是新近加入的趙戩,亦深得劉景的敬重與信任。

相比於此七人,劉景並不信任黃祖,他雖應允黃祖繼續擔任江夏太守,但肯定不會像劉表那樣完全放權,必須加以限制。

劉景打算從文武兩方面着手,文的方面,派遣親信出任郡丞、郡從事,分割其權勢。

武的方面,提拔其麾下大將蘇飛、鄧龍等人,削弱其軍勢,並派兵駐紮諸口、夏口等要津,對沙羨形成鉗制。

當然,劉景的目的是限制黃祖的權力,而非逼反對方,所以事情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絕不能輕率行事,以免弄巧成拙。

(本章完)

第486章 主力第227章 火攻第208章 斬殺第234章 耀功第140章 二年第32章 求字第68章 俠客行第164章 動手第411章 不義第139章 於徵第484章 丹陽第165章 猛將第330章 封拜第516章 夜取第316章 禁酒第401章 城塌第432章 獻計 (2)第86章 醉鄉居第464章 上書第182章 慈幼第260章第511章 開戰第124章 宴會第189章 噩耗第513章 斬當第355章 立春第339章 出戰第469章 重法第177章 施恩第450章 官學第335章 十哲第438章 勸降第39章 自負第200章 兵臨第451章 水鏡第520章 厚禮第442章 破局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46章 入城第346章 青綬第163章 解土第522章 變故第345章 騎兵第484章 丹陽第172章 出兵第60章 跋扈第303章 復仇第132章 同席第85章 囚徒第85章 囚徒第279章 連雨第419章 猛將第324章 膝席第258章第9章 躬耕養客第418章 預備第102章 劉修第473章 迴歸第310章 親近第367章 跛馬第523章 南下第175章 授田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427章 身當第357章 鄧芝第307章 談判第442章 破局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92章 落幕第494章 戰臨第289章 倒戈第483章 定議第526章 薄行第179章 到來第324章 膝席第1章 重生第523章 南下第227章 火攻第233章 圊溷第40章 悲歌第332章 徐庶第396章 怒吼第63章 突襲第138章 徵辟第390章 責備第150章 開戰第270章 醫所第119章 內憂第145章 離開第483章 定議第148章 警鼓第370章 同州第44章 單程第280章 投靠第291章 召見第250章 說服第132章 同席第468章 射策(下)第335章 十哲第326章 相遇
第486章 主力第227章 火攻第208章 斬殺第234章 耀功第140章 二年第32章 求字第68章 俠客行第164章 動手第411章 不義第139章 於徵第484章 丹陽第165章 猛將第330章 封拜第516章 夜取第316章 禁酒第401章 城塌第432章 獻計 (2)第86章 醉鄉居第464章 上書第182章 慈幼第260章第511章 開戰第124章 宴會第189章 噩耗第513章 斬當第355章 立春第339章 出戰第469章 重法第177章 施恩第450章 官學第335章 十哲第438章 勸降第39章 自負第200章 兵臨第451章 水鏡第520章 厚禮第442章 破局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46章 入城第346章 青綬第163章 解土第522章 變故第345章 騎兵第484章 丹陽第172章 出兵第60章 跋扈第303章 復仇第132章 同席第85章 囚徒第85章 囚徒第279章 連雨第419章 猛將第324章 膝席第258章第9章 躬耕養客第418章 預備第102章 劉修第473章 迴歸第310章 親近第367章 跛馬第523章 南下第175章 授田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427章 身當第357章 鄧芝第307章 談判第442章 破局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92章 落幕第494章 戰臨第289章 倒戈第483章 定議第526章 薄行第179章 到來第324章 膝席第1章 重生第523章 南下第227章 火攻第233章 圊溷第40章 悲歌第332章 徐庶第396章 怒吼第63章 突襲第138章 徵辟第390章 責備第150章 開戰第270章 醫所第119章 內憂第145章 離開第483章 定議第148章 警鼓第370章 同州第44章 單程第280章 投靠第291章 召見第250章 說服第132章 同席第468章 射策(下)第335章 十哲第326章 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