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相遇

第326章 相遇

九月中的襄陽,天高氣爽,雲淡風輕,丹桂飄香。

數天前,蒯祺帶着蒯越、劉磐的棺槨回到襄陽,諸葛亮心裡不由鬆了一口氣。

姐夫蒯祺的生死雖然不會影響他南下的決定,但終究關乎大姐的幸福,如今見蒯祺安全歸來,諸葛亮心中再無牽掛。在以最快速度變賣田業,拜別親友後,今天是他正式離開襄陽的日子。

數十名幅巾著冠、褒衣博帶的儒生士子,齊齊涌入峴山之畔的漢水渡口,爲諸葛亮送行。

這些人幾乎囊括了襄陽所有著姓望族,黃氏自不用多說,諸葛亮岳父、沔南名士黃承彥親至,蒯氏來的是大姐夫蒯祺,龐氏則是小姐夫龐山民、好友龐統,另有習氏的習楨、習承業、向氏的向朗、馬氏兄弟等等。

由於諸葛亮乃是關東人,相送者除了襄陽大族子弟外,中原士子亦不在少數,如至交好友崔鈞、石韜,半師半友的司馬徽。

司馬徽是潁川人,爲人博學有才,通經明史,和徐庶、石韜等同鄉一樣,都是初平中爲避戰亂,客居襄陽,目前在劉表建立的學校任經師,專門教授古文經學。弟子中不乏南陽劉廙、襄陽向朗這等聲名鵲起的青年才俊,諸葛亮也算是他半個弟子。

司馬徽年約四旬,其貌不揚,然其爲人清雅,風度雍容,對諸葛亮道:“孔明,珍重。你之智略謀慮不世出,王佐才也,此番南下,必會大有作爲。”

諸葛亮謝道:“借司馬君吉言。”

崔鈞在旁緊緊拉着諸葛亮、徐庶的手,臉上充滿了不捨之情,當初一同求學的五人,孟建於去年歸鄉,而今諸葛亮、徐庶又要南下,只剩下他和石韜二人。他也曾考慮過同諸葛亮、徐庶一起南下投奔劉景,只是心裡顧慮重重,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和他一樣想法的還有石韜。

王粲和潘濬也來了,兩人與諸葛亮因劉景而結緣,四年前,他們三人隨同劉景前往新野迎親,由此結下了不淺的情誼。

“孔明,望你一路平安。”潘濬開口說道。他南奔劉景的意願,比諸葛亮還要強烈,只是他目前已經出仕荊州刺史部,並且頗受劉表重用,一時難以脫身,他計劃等到年末時再借疾請辭。

兩人之前已有過推心置腹的交流,因此諸葛亮深知潘濬心意,低聲道:“盼大兄早歸。”

潘濬點點頭,一切盡在不言中。

王粲體貌短小,不滿七尺,僅到諸葛亮肩膀,忍不住嘆道:“我若有孔明這樣強健的身體,亦會南下,可惜我身體孱弱,受不得江南之地的潮溼瘴氣。”

諸葛亮道:“王君少時即成名,爲天下所知,今年也才二十四歲,所謂‘三十而立’,王君又何必爲此感到焦慮呢?我相信我們終會有再見之日。”說到最後,諸葛亮神色自信而又從容。

王粲自然聽出了諸葛亮話中深意,不由失笑道:“那我就在這裡祝孔明早日遂志。”

諸葛亮十來歲尚在學校時,便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要知道,管仲、樂毅乃是古往今來寥寥無幾的通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諸葛亮一個少年,居然狂妄的以管仲、樂毅自詡,聞者莫不付諸一笑,王粲自也不例外。

諸葛亮微笑言謝,隨後又來到兩位姐夫蒯祺、龐山民面前。

蒯祺眼下正在爲叔父蒯越服孝,一身縞素,神情憔悴,看着諸葛亮的眼神滿是複雜之色。

諸葛亮知道蒯祺和劉景有着難以化解的恩怨,因此與兩位姐夫交談,只言親情,不涉其他。

龐統和從兄龐山民站在一起,對諸葛亮道:“孔明,你到了南方,要多多來信。”

諸葛亮頷首道:“只要南北道路暢通無阻,自當如此。”

最後,諸葛亮在岸邊與所有親友逐一拜別,和徐庶一併轉身登上行舟。

這時黃承彥亦主動結束了和女兒的談話,從船室中行出。黃承彥天性曠達,高爽開列,並沒有婆婆媽媽的說一堆話,僅僅叮囑了諸葛亮幾句就下船了。

大舸船張帆劃棹,緩緩駛出渡口,諸葛亮站在船尾,遙望岸上的親朋好友,內心不由嘆息。

他十五歲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襄陽,而諸葛玄次年就病死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不得不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又是身在異國他鄉,境遇之難,可想而知。

他花了數年時間,纔得到襄陽士族羣體的認可,成功融入其中,而今他選擇離開,等於是過去所有的付出,盡皆付之東流。

不過諸葛亮雖然心中惆悵,卻並不後悔自己的決定,有些事情,總要有所取捨……

大舸船順漢水而下,一日間抵達邔侯國。

邔侯國位於襄陽以南數十里,是淄川王劉終長子劉柱的封地。劉終乃是光武帝劉秀的族弟,二人自幼相親愛,有總角之好。

一艘大船自南而來,幾乎與諸葛亮行舟同時進入邔侯國津渡。諸葛亮初時不甚在意,直到偶然發現一道姿質柔美,精彩絕豔的身影,不由面露驚喜之色,匆匆奔出船室,站在甲板上大聲疾呼道:“文朗、文朗……”

劉瑍循聲望去,見是一個身量甚高,姿容俊偉的男子,神情不由一愣,隨即認出此人正是闊別多年的好友諸葛亮,亦驚喜萬分地呼道:“孔明……”

當船甫一靠岸,兩人立刻迫不及待的登岸,雙手相握,歡笑不止。劉瑍身長七尺九寸,而諸葛亮身高比他還要高出一線,這不免讓劉瑍感慨良多,沒想到當年那個略顯稚嫩的少年,已經變成了一個如此偉岸的大丈夫。

諸葛亮尚不知劉瑍已經出仕,在他的印象中,劉瑍仍是那個一心隱居,不理外俗的高雅之士,問道:“文朗爲何在此時離開南方?莫非想要返回家鄉嗎?”

劉瑍緩緩搖了搖頭,說道:“這裡人多眼雜,不是說話的地方,我們回船上再詳聊。”

諸葛亮若有所思地點頭稱好。

(本章完)

第405章 防疫第309章 終抵第472章 失策第475章 妹夫第249章 聞訊第517章 古樟第153章 龔氏第330章 封拜第423章 戰死第170章 斬首第54章 鄧攸第285章 敗逃第387章 夏口第261章第293章 奇策第377章 再孕第74章 變化第396章 怒吼第208章 斬殺第377章 再孕第140章 二年第491章 徐宗第179章 到來第279章 連雨第528章 惡氣第507章 占卜第225章 勇悍第194章 羌笛第435章 裴司第103章 營壘第198章 招降第292章 救治第227章 火攻第62章 拔刃第480章 買馬第292章 救治第357章 鄧芝第477章 要求第106章 調離第343章 斬將第235章 軍市第270章 醫所第174章 滅族第126章 六禮第467章 射策(中)第479章 蒼梧第411章 不義第196章 招攬第372章 召見第106章 調離第399章 攻城(3)第369章 出使第522章 變故第400章 大雨第278章 射中第168章 募兵第470章 策論第491章 徐宗第433章 堅韌第472章 失策第163章 解土第487章 盛匡第218章 樓船第347章 鬱林第32章 求字第261章第310章 親近第461章 守節第309章 終抵第398章 攻城(2)第536章 邀請第367章 跛馬第22章 交談第13章 張羨第291章 召見第123章 赴宴第71章 洗手第294章 輕鬆第53章 道歉第27章 皓月第279章 連雨第273章 攻城(上)第500章 敗慈第478章 黃鐘第368章 江東第160章 搶權第264章 突襲第77章 赤驥第275章 交趾第530章 仁義第289章 倒戈第346章 青綬第339章 出戰第59章 嚴肅第157章 仁和第192章 開戰第42章 點評第279章 連雨第404章 赴死
第405章 防疫第309章 終抵第472章 失策第475章 妹夫第249章 聞訊第517章 古樟第153章 龔氏第330章 封拜第423章 戰死第170章 斬首第54章 鄧攸第285章 敗逃第387章 夏口第261章第293章 奇策第377章 再孕第74章 變化第396章 怒吼第208章 斬殺第377章 再孕第140章 二年第491章 徐宗第179章 到來第279章 連雨第528章 惡氣第507章 占卜第225章 勇悍第194章 羌笛第435章 裴司第103章 營壘第198章 招降第292章 救治第227章 火攻第62章 拔刃第480章 買馬第292章 救治第357章 鄧芝第477章 要求第106章 調離第343章 斬將第235章 軍市第270章 醫所第174章 滅族第126章 六禮第467章 射策(中)第479章 蒼梧第411章 不義第196章 招攬第372章 召見第106章 調離第399章 攻城(3)第369章 出使第522章 變故第400章 大雨第278章 射中第168章 募兵第470章 策論第491章 徐宗第433章 堅韌第472章 失策第163章 解土第487章 盛匡第218章 樓船第347章 鬱林第32章 求字第261章第310章 親近第461章 守節第309章 終抵第398章 攻城(2)第536章 邀請第367章 跛馬第22章 交談第13章 張羨第291章 召見第123章 赴宴第71章 洗手第294章 輕鬆第53章 道歉第27章 皓月第279章 連雨第273章 攻城(上)第500章 敗慈第478章 黃鐘第368章 江東第160章 搶權第264章 突襲第77章 赤驥第275章 交趾第530章 仁義第289章 倒戈第346章 青綬第339章 出戰第59章 嚴肅第157章 仁和第192章 開戰第42章 點評第279章 連雨第404章 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