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遣使

第306章 遣使

當年秦始皇一統寰宇,次年,就啓動了龐大的“國道”工程建設,下令修築以國都咸陽爲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及吳楚”。

其中,爲了征伐南方的百越,秦始皇命人在零陵郡內的湘水、灕水之間開鑿一條人工運河——靈渠,連通湘、漓二水,從此“北水南合,北舟逾嶺”,中原人亦可盪舟嶺南。又修繕五嶺“嶠道”。

張津選擇走的路線是始安嶺“嶠道”,這是秦漢以來,越、湘之間最便捷的道路。

當張津率領萬餘交州大軍,沿着交州鬱林郡的泿水北上,最終抵達零陵郡的始安縣,頓時引起了始安城中吏民的惶恐不安。

張津率軍直逼城下,並派人持天子詔書入城,向始安吏民表明自己乃是奉天子之命,以交州牧董督零陵、桂陽二郡。

始安城小兵寡,本就無力抵抗交州大軍,又見張津有王命在身,縣長再無抵抗之念,第一時間率城中吏民攜帶牛、酒,出城勞軍。

“你說什麼?!”頭戴絳色帕巾,身着黑色袍服,風儀甚爲出衆的張津直愣愣看着始安縣長,清瘦的臉上佈滿了震驚之色。

“不敢瞞張使君,”始安縣長再次重複道:“十萬荊州大軍,確實已盡爲劉府君所滅。”

“這怎麼可能?!”張津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這可是劉表花了十年時間,才攢下的家底,所謂的十萬大軍肯定是誇張之言,但即便打個對摺也有五萬之衆。

他這個交州牧,麾下也不過就萬餘人而已,此番北上荊州,他並沒有和劉表大軍硬碰硬的想法,而是準備利用天子大義,將零陵、桂陽二郡吏民策反到自己這邊來,和劉表打持久戰。劉表素來不得江湘之心,拖得越久,變數就越大。並且事有不濟,張津完全可以從容退回交州,劉表就算有心報復,也鞭長莫及。

“劉景手中的兵力,未必多於自己,擊敗劉表大軍,已是不可想象,更勿提全殲其軍。”張津一時間陷入深深的疑惑之中。

張津不管是在中原時,抑或嶺南,都聽說過劉景之名,但他卻從未見過其人。

三年前,張津被天子任命爲交趾刺史,由荊州南下交州,曾途經酃縣,可惜當時劉景正在鍾水、平陽二鄉忙於秋收,而張津走的則是本朝章帝時期,大司農鄭宏主持增開的桂陽嶠道,兩人由此錯過了見面的機會。

始安縣長沒敢對張津隱瞞實情,如數相告,荊州軍是遇到了一場罕見的大洪水,繼而又被劉景軍所攻,才導致全軍覆沒。

聽始安縣長這麼說,張津才恍然大悟,他直接忽略了劉景軍的作用,而單純將荊州軍的失敗,歸結於不可抗拒的天災因素。

接着張津心頭一喜,他雖受天子之命、曹操之請,北上討伐逆賊劉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劉表實力遠在他之上,他心中着實沒有半點勝算,只是貪圖零陵、桂陽地方廣大,人口衆多,富庶繁華遠勝於交州諸郡,才做出這等以弱抗強的不智決定。如今劉表大軍敗亡,而劉景則實力有限,他手握大義,亦擁強兵,必能輕鬆接管零陵、桂陽二郡。

張津認爲自己穩操勝券,無人能擋,頓時放鬆下來,也不再着急北上,率軍駐於始安南郊,灕水西畔,並遣人趕赴零陵郡治泉陵,命零陵衆吏前來迎接。

連日來以劉巴、蔣琬爲首的零陵衆吏,正在泉陵各地奔走,忙於搶險救災,收割稻穀。

泉陵地處酃縣上游,境內有湘、深兩大水系,受災程度僅次於酃縣,劉巴、蔣琬等人收到劉景全殲荊州軍的喜訊,固然大喜過望,振奮不已,卻也沒能徹底衝散他們心頭的煩憂。

而隨着張津使者的到來,劉巴、蔣琬等人更是憂上加憂。

零陵郡府便坐內,主位空置,劉巴坐於下首,其容貌清雋,氣質脫俗,然而洪水氾濫以來,日夜操勞,少有歇息,令他眼圈深黑,面色蒼白,風儀大減。

除了劉巴外,室中還坐有四人,分別是主記蔣琬,功曹陶彰、五官掾李達、督郵黃乘。

事實上李達、黃乘完全是湊數的,只有參與權,沒有話語權,陶彰比二人強一些,但也不是零陵郡府的真正主事者。真正的主事者,只有劉巴、蔣琬二人,這是劉景一早就定下的。

陶彰一臉擔憂的對劉巴說道:“劉令,你當面拒絕張使君的使者,是不是有些不妥?”劉巴不僅是零陵郡主簿,亦是劉景任命的泉陵縣令,是以有此稱呼。

劉巴聞言眉毛不覺揚起,神色不悅道:“不拒絕,難道真要我們去始安迎接他嗎?真是笑話!我們零陵自有郡守,安能服侍他人。”

陶彰苦笑道:“明府君雖然一戰盡滅北軍,但長沙酃縣以北諸縣,猶未平定,南郡、江夏援兵,隨時可能跨江而來,武陵之卒,亦懷覬覦之心,眼下明府君必然無暇南顧。張使君奉王命,將數萬交州之衆,兵臨零陵,若是由此激怒張府君,後果不堪設想。”

李達點頭附和道:“綱紀言之有理,泉陵編木爲城,不可守備,必然難擋交州大軍。”

“不然。”蔣琬搖頭道:“所謂‘編木爲城,不可守備’云云,都是推托之詞,當年州兵反叛,聚衆數萬,直奔泉陵而來,陳(球)府君拒絕郡吏出逃之請,親率泉陵吏人老弱,共守城池,賊人猛攻十餘日,不能下。

交州地處蠻荒,民如禽獸,不知禮儀,張交州麾下,蠻夷之兵必定衆多,此等蠻夷不受約束,勝則一擁而上,敗則作鳥獸散,長於山谷,短於攻堅。

昔日叛軍乃是州兵不滿朝廷賞賜,才舉兵叛亂,漢人精銳之兵,尚且不能攻下泉陵,區區交州蠻夷,又怎麼可能成功?”

劉巴撫掌而笑道:“公琰說得好。總之,我等斷不能妥協,否則豈不令明府君寒心?”

(本章完)

第434章 伏擊第174章 滅族第25章 吏舍第220章 拍擊第272章 魏延第23章 赴任第164章 動手第35章 馬周第82章 圍攻第221章 矢石第268章 填塹第279章 連雨第499章 縊殺第181章 棄嬰第492章 名士第390章 責備第399章 攻城(3)第446章 入城第103章 營壘第216章 取名第155章 拜訪第110章 主簿第412章 刺史第199章 撤離第428章 突圍第426章 拔箭第325章 泉陵第76章 新左史第529章 詔書第385章 夷陵第218章 樓船第417章 柤中第231章 勸降第480章 買馬第37章 邀請第397章 攻城(1)第543章 刺孫第444章 東曹掾第244章 生子第464章 上書第518章 海昏第478章 黃鐘第442章 破局第60章 跋扈第395章 悲涼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14章 襄陽第339章 出戰第523章 南下第169章 奔襲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80章 買馬第204章 曲轅第413章 潘濬第400章 大雨第174章 滅族第439章 文聘第502章 選將第203章 魄力第311章 吐血第79章 命案第317章 祭祖第46章 馬周第49章 醫聖第304章 北上第476章 冬至第414章 託孤第468章 射策(下)第404章 赴死第300章 召集第350章 歸來第18章 劉蟠第294章 輕鬆第164章 動手第156章 邀請第7章 劍術書法第463章 三郡第249章 聞訊第501章 彭虎第247章 病逝第495章 鐵樓第484章 丹陽第72章 偷長第294章 輕鬆第44章 單程第442章 破局第471章 官爵第380章 津鄉第249章 聞訊第532章 用意第436章 託孤第501章 彭虎第263章 水戰(下)第82章 圍攻第484章 丹陽第508章 南昌第508章 南昌第505章 周鳳第196章 招攬第403章 破城
第434章 伏擊第174章 滅族第25章 吏舍第220章 拍擊第272章 魏延第23章 赴任第164章 動手第35章 馬周第82章 圍攻第221章 矢石第268章 填塹第279章 連雨第499章 縊殺第181章 棄嬰第492章 名士第390章 責備第399章 攻城(3)第446章 入城第103章 營壘第216章 取名第155章 拜訪第110章 主簿第412章 刺史第199章 撤離第428章 突圍第426章 拔箭第325章 泉陵第76章 新左史第529章 詔書第385章 夷陵第218章 樓船第417章 柤中第231章 勸降第480章 買馬第37章 邀請第397章 攻城(1)第543章 刺孫第444章 東曹掾第244章 生子第464章 上書第518章 海昏第478章 黃鐘第442章 破局第60章 跋扈第395章 悲涼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14章 襄陽第339章 出戰第523章 南下第169章 奔襲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80章 買馬第204章 曲轅第413章 潘濬第400章 大雨第174章 滅族第439章 文聘第502章 選將第203章 魄力第311章 吐血第79章 命案第317章 祭祖第46章 馬周第49章 醫聖第304章 北上第476章 冬至第414章 託孤第468章 射策(下)第404章 赴死第300章 召集第350章 歸來第18章 劉蟠第294章 輕鬆第164章 動手第156章 邀請第7章 劍術書法第463章 三郡第249章 聞訊第501章 彭虎第247章 病逝第495章 鐵樓第484章 丹陽第72章 偷長第294章 輕鬆第44章 單程第442章 破局第471章 官爵第380章 津鄉第249章 聞訊第532章 用意第436章 託孤第501章 彭虎第263章 水戰(下)第82章 圍攻第484章 丹陽第508章 南昌第508章 南昌第505章 周鳳第196章 招攬第403章 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