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親耕

第176章 親耕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南樑名士丘遲一語道盡了三月江南的美麗和妖嬈。

經過一連多日連綿不絕的陰雨天氣,今天鍾水鄉的天空,終於雨過天晴。劉景脫去高冠官袍,換上短衣窮褲,在衆多護衛及鍾水鄉鄉吏的陪伴下,攜帶酒肉前往鄉社祭祀。

所謂社,供奉之處,即祭祀、祈福的地方,同時也是百姓集會娛樂與市肆之地。

劉景不信鬼神,但這是漢代風俗,百姓心願,他無有推脫之理。

祭祀結束後,劉景又帶着大隊人馬來到田邊,行春耕之禮。

漢代重視農桑,視爲國策,《漢書》載文帝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自文帝后,大漢皇帝於立春行親耕禮遂成爲定製,景帝、武帝、昭帝莫不依循尊之。

本朝前期,諸帝也行籍田之禮,直到順帝時才作罷。

不過雖然皇帝不再親耕,但下面的郡縣長吏職責之一就是“勸督農桑”,自然不能廢止。甚至爲了鼓勵百姓積極勞動,郡縣長吏還自立條式,加以獎賞。

作布巾短襦打扮的劉景一經出現在田邊,立刻引起了巨大轟動,正在地裡春耕的百姓紛紛放下手中農具,跑過來大禮參拜,並且劉景出現的消息以飛一般的速度向四周擴散開來。

“縣君……”

“劉君……”

“明廷……”

面對潮水一般圍過來的百姓,鄉嗇夫黃符唯恐劉景受到驚擾,立刻指揮十數名鍾水鄉鄉吏上前排成人牆,將洶涌的百姓隔絕在外。

黃符年紀甚輕,只有二十三四歲,劍眉朗目,身姿矯健,腰上懸掛着一柄環首刀,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遊俠。

黃符是平陽大姓黃氏子弟,他之所以能夠成爲鍾水鄉新任鄉嗇夫,不是因爲他的才能,而是因爲他和褚方頗有私交,受到後者指點,他和他的家族成功躲過一劫。

褚方作爲酃縣第一豪傑,朋友衆多,平陽、鍾水二鄉因他而逃過一劫的大姓不只黃氏一家。

褚方不管是能力,還是人品,皆出類拔萃,即便放眼荊南四郡,也是第一流人才,劉景如今對他非常看重,因此只要不是涉及原則性問題,他不會駁其請求。

黃符在一旁歎服道:“明廷惠下於民,賜予田地,百姓無不感激涕零,家家爲明廷立生祠。”

祠,本是爲紀念死者而建的供舍,生祠,自然是爲生者而修建。

不過建祠也是一件比較犯忌諱的是,桓帝在世時,就曾下令“悉毀諸祠”,只有已故洛陽令王渙,因爲實在太得民心,特下詔保留。

劉景失笑搖頭,他還不到弱冠之年,百姓就爲他立祠,怎麼想怎麼彆扭。“百姓本就生活艱難,何必浪費錢做這種事呢。”

黃符說道:“與明廷賜予他們的恩惠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麼?”

“話不能這麼說。”劉景搖頭道,“本廷乃一縣之長,民之父母也,所作所爲,皆應盡之務,豈求回報?”

說罷,劉景示意排成人牆的鄉吏不必如此緊張,稍稍讓開道路,如果百姓都被他們攔在外面,不得相見,他來此還有何意義?至於安全問題,他身邊有於徵、劉亮等人在旁保護,沒人能輕易傷害到他。

黃符眼中不禁閃過一絲迷惑,劉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面對大姓,動輒滅族十餘,毫不容情。可是面對這些卑賤的百姓,卻又表現得極爲仁慈,委實令人不解。

見鄉吏不再拼命阻攔他們拜見劉景,百姓情緒更加激動的同時,卻沒有一窩蜂的衝上來,百姓對於官吏,心裡終究有着根深蒂固的敬畏,令他們始終不敢太過靠近。

劉景含笑揚聲道:“古語云:‘方春戒節,人以耕桑。’夫春者,歲之始也。始得其正,則三時有成。……本廷爲酃縣之長,衷心希望大家能夠戮力自盡,專心務農。有‘力田’者,本廷不吝獎賞。”

所謂力田,指的是努力耕種的人,古時又曰力地,《管子》有云:“力地而動於時,則國必富矣。”

在重視農桑的漢代,力田和孝、悌並列,皆會受到朝廷的嘉獎。

“萬歲!……”

一聽種地種得好,還有獎賞,百姓無不大喜歡呼,他們從前爲大姓佃客,往往從春到秋,無一日得閒,每日勞苦,到最後別說獎賞了,能夠吃飽飯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接下來,劉景親自持犁,下地耕種。

眼見劉景“熟練”的動作,絕非擺擺樣子,而是真的懂莊稼,百姓私下皆道:“劉君乃是宗室,家族世代爲官,以劉君家境之殷實,誰能想到居然如此精於農事。”

“豈不聞縣君早年‘躬耕養客‘之名乎?”

由於不斷有百姓從各個地方趕來,劉景原本只打算在此停留片刻,爲此不得不一拖再拖。

最後,足足停留了一個時辰,纔在數以千計的百姓歡送下離去。

接下來幾日,劉景遊走於平陽、鍾水二鄉各地,在勸百姓勤勞農桑的同時,也鼓勵百姓發展副業,比如種樹種菜,養雞養魚……

三月八日,劉景終於決定啓程離開,返回酃縣。他正月末來到這裡,一共待了四十日,比他待在酃縣的時間還久。

劉景將馬周留在了鍾水鄉,和他一同留下的,還有兩百步騎。

留下他,一來是爲了防備荊蠻,不知道荊蠻受到的損失過大,還是被嚇破了膽子,一個多月來始終沒有動靜。而劉景現在實力有限,也無力討伐荊蠻,只能暫時先修好內功。

二來,自然是實際控制鍾水、平陽二鄉,尤其是那兩萬新的編戶齊民,他們無償得到了土地,當然也要盡一些義務,劉景計劃未來以他們組建一支至少八百人數的部曲。

另一方面,酃縣的紛擾暫時告一段落,是該兌現昔日對馬周的承諾了。

鍾水鄉和他的家鄉耒陽僅一水之隔,馬周隨時可以還家報仇。這一天,他等了好幾年了。

(本章完)

第480章 買馬第400章 大雨第344章 中箭第475章 妹夫第454章 委蛇第347章 鬱林第205章 失望第147章 衡山第366章 歎服第290章 可惜第49章 醫聖第320章 來投第377章 再孕第365章 劉備第108章 名望第359章 八月第65章 後續第374章 圍攻第45章 弩第529章 詔書第199章 撤離第487章 盛匡第29章 承諾第29章 承諾第45章 弩第39章 自負第331章 倚仗第503章 餓虎第275章 交趾第540章 國士第142章 計劃第274章 攻城(下)第31章 蔡升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17章 清茶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383章 李嚴第171章 結束第44章 單程第156章 邀請第526章 薄行第339章 出戰第257章 爭執第281章 面見第500章 敗慈第14章 市井第163章 解土第275章 交趾第309章 終抵第360章 獻計第50章 寶珠第22章 交談第65章 後續第532章 用意第229章 鳴金第68章 俠客行第30章 陶觀第466章 射策(上)第49章 醫聖第186章 八月第450章 官學第40章 悲歌第78章 曬書第206章 逃亡第334章 洗兵第308章 遺願第46章 馬周第349章 璽書第327章 西鄂第443章 韓暨第81章 必須死第152章 改名第218章 樓船第542章 出兵第176章 親耕第322章 馬鞍第531章 放歸第278章 射中第151章 全殲第252章 週歲第55章 鄧瑗第473章 迴歸第245章 巡視第464章 上書第273章 攻城(上)第110章 主簿第356章 請婚第204章 曲轅第279章 連雨第498章 城破第81章 必須死第26章 市樓第55章 鄧瑗第206章 逃亡第434章 伏擊第407章 烽火第478章 黃鐘第499章 縊殺第437章 薨第405章 防疫
第480章 買馬第400章 大雨第344章 中箭第475章 妹夫第454章 委蛇第347章 鬱林第205章 失望第147章 衡山第366章 歎服第290章 可惜第49章 醫聖第320章 來投第377章 再孕第365章 劉備第108章 名望第359章 八月第65章 後續第374章 圍攻第45章 弩第529章 詔書第199章 撤離第487章 盛匡第29章 承諾第29章 承諾第45章 弩第39章 自負第331章 倚仗第503章 餓虎第275章 交趾第540章 國士第142章 計劃第274章 攻城(下)第31章 蔡升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17章 清茶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383章 李嚴第171章 結束第44章 單程第156章 邀請第526章 薄行第339章 出戰第257章 爭執第281章 面見第500章 敗慈第14章 市井第163章 解土第275章 交趾第309章 終抵第360章 獻計第50章 寶珠第22章 交談第65章 後續第532章 用意第229章 鳴金第68章 俠客行第30章 陶觀第466章 射策(上)第49章 醫聖第186章 八月第450章 官學第40章 悲歌第78章 曬書第206章 逃亡第334章 洗兵第308章 遺願第46章 馬周第349章 璽書第327章 西鄂第443章 韓暨第81章 必須死第152章 改名第218章 樓船第542章 出兵第176章 親耕第322章 馬鞍第531章 放歸第278章 射中第151章 全殲第252章 週歲第55章 鄧瑗第473章 迴歸第245章 巡視第464章 上書第273章 攻城(上)第110章 主簿第356章 請婚第204章 曲轅第279章 連雨第498章 城破第81章 必須死第26章 市樓第55章 鄧瑗第206章 逃亡第434章 伏擊第407章 烽火第478章 黃鐘第499章 縊殺第437章 薨第405章 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