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授田

第175章 授田

七姓塢堡在失去族長後,面對褚方、馬周的圍攻,前後只抵擋了十餘日,便接連陷落,步了龔氏、王氏、潘氏、鄭氏後塵。

平陽、鍾水二鄉大姓,無不震恐。

如果劉景只是想要平陽、鍾水二鄉尊奉縣令,那麼在誅滅龔氏,及王氏、潘氏、鄭氏四姓後,便可以就此收手了。

二鄉大姓都已經被劉景一系列酷烈的殺戮手段嚇破了膽子,絕不敢再對縣命陽奉陰違。

可僅僅這樣,平陽、鍾水二鄉仍然只是縣寺賬面上的“窮困”之鄉,那他又何必親自南下?他要的可不是這樣的結果。

如今,劉景在滅掉龔氏、王氏、潘氏、鄭氏四姓後,又覆滅七姓,總計十一姓,不算資貨、土地,僅這些大姓藏匿的隱戶,便收得一千六百餘戶,接近一萬人口。

看到如此多的隱戶,還在劉景的預料之上,一時間不由氣急而笑,恨不得將二鄉剩下的大姓也都全部殺掉,收編其民。

當然,他也就是心裡想想,並不會真的付諸行動。

南下以來,他已經殺了太多太多人,仁德的人設都殺崩了。

龔氏叛逆,覆族之禍乃是咎由自取,王氏、潘氏、鄭氏附逆龔氏,被滅族也勉強說得過去。

只是後面誅滅七姓……

雖然劉景聲稱在攻破龔氏塢堡後,翻出了七姓與龔氏暗中勾結的密信,將其等與王氏、潘氏、鄭氏歸入一起,定爲附逆之罪,算是有了一個正當的藉口。

然而真實原因平陽、鍾水二鄉大姓皆心知肚明,在感到兔死狐悲的同時,也在暗暗慶幸,幸虧劉景抵達後他們第一時間趕去拜見,若是去晚了,被劉景認爲對自己不敬,說不得也會像七姓一般,隨便安個罪名殺之滅族。

其實滅族只是一個誇張的說辭,並非誅九族一般殺光所有人,包括“罪魁禍首”龔氏,就算是龔氏五兄弟的子嗣,如果不滿十二歲,也會饒其一命。

這和婦人之仁無關,而是世間的“潛規則”,從前王莽都能做到的事情,劉景一個有着現代思想的人,更沒有理由做不到。

平陽、鍾水二鄉十一姓,劉景前後一共殺死百餘人,俘一千餘人,如今皆被繫於鄉邑。

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家族遠支,和顯支幹系不大,劉景準備放過他們,但此事還需要仔細排查,以免出現“疏漏”,對自己造成危害。

而他做下這麼大的事情,肯定要通知郡府,請示張羨,向其講明事情原委,並請他定奪。

這些大姓俘虜,下場不難猜,男子估計不是徙巴丘,就是送於耒陽鐵官處,女子則送入官寺,爲奴爲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這輩子基本都沒機會回來了。

而十一姓積年資儲,全部便宜了劉景,在大肆獎賞將士後,仍有超過六千萬錢入賬,這是隻屬於他一個人的財產。

另外米糧,即使經過整整一冬的消耗,猶有兩萬餘斛,足夠劉景麾下八百餘將士,吃一年有餘。

連日來,鍾水鄉渡變得分外忙碌,源源不斷的錢糧資儲送達此地,再通過船隻,運往酃縣。

錢糧資儲可以運走,但土地卻不行,劉景隨即決定利用這些土地挽回一下自己的名聲。

他將一千六百餘戶,九千餘“隱戶”重新編戶齊民,男子以十六至六十爲壯丁,六十一至六十五、十五至十二爲次丁,男子壯丁每人撥田五十大畝,男子次丁給半,撥田二十五大畝。

《漢書》上曾記載,這些耕種豪民大姓之田的隱戶們,雖然不必再面對國家的各種苛捐雜稅,可他們卻要面對更加兇殘貪婪的主人,往往“見稅什五、見稅什六”,因此生活極其困苦,只能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一遇到荒年,更是食不果腹,主家根本不會對他們施以援手。

現今劉景將他們從大姓手中解救出來,並賜予田地,他們心中對劉景的感激之情,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時候,誰要是敢說劉景一句不是,絕對會遭到羣起攻之。

劉景通過授田,使得自己在平陽、鍾水二鄉鄉民眼中的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授田完成後,劉景手裡依然剩有不少田地,從這便可知這些地方大姓的富有,地方上的土地,幾乎已經被大姓壟斷。

很快,他手裡過剩的田地就有了去處,聽說他授田之舉,對於鍾水、平陽二鄉無異於一場大地震。

諸多被大姓控制的隱戶,看到昔日與他們一樣爲奴爲婢的人,全部得到了授田,心中羨慕極了,整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漸漸的,有膽大之人,悄悄跑到劉景這裡來,在編戶齊民後,同樣得到了授田。

這下子,幾乎令平陽、鍾水二鄉衆多隱戶爲之瘋狂,紛紛攜家帶口,前來投奔。

十一姓的血尚未乾去,二鄉大姓畏懼劉景之威,不敢阻攔,只能眼睜睜看着賓客逃走。

而劉景則是來者不拒,直到將手裡田地授予一空。

可是隱戶還在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趕來,對此劉景心中其實早有預料,給出的意見是,願意編戶齊民者,給予耕牛、農具、種子,乃至少量口糧,令其等開墾荒地。

大部分隱戶在經過仔細思考後,都同意編戶齊民,畢竟留下來還能有個奔頭,回去就只能勉強苟活,或許還會因爲這次冒然離開,而遭到主家的記恨報復。

等到劉景將所有隱戶登記造冊後,鍾水、平陽二鄉一下子就增加了三千四百餘戶,近兩萬口人。二鄉原來戶數也就兩千出頭而已,增長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而這個時候,已是二月末尾,不知不覺間,劉景已經在平陽、鍾水二鄉待了長達一個月之久。期間他和嚴肅多有通信,酃縣在他走後還算穩定,這也是他能夠安安穩穩待在這裡的原因。

不過他預計還要在待一段時間,因爲春耕在即,這時候萬萬不能當個甩手掌櫃。

(本章完)

第331章 倚仗第24章 郡府第506章 桃李第399章 攻城(3)第433章 堅韌第519章 抵達第87章 請醫第332章 徐庶第477章 要求第265章 再勝第410章 中箭第273章 攻城(上)第464章 上書第117章 清茶第501章 彭虎第261章第390章 責備第60章 跋扈第235章 軍市第127章 襦鎧第112章 擔憂第124章 宴會第40章 悲歌第290章 可惜第19章 桓階第512章 伏兵第74章 變化第272章 魏延第6章 葛生第325章 泉陵第473章 迴歸第143章 縣丞第238章 求援第289章 倒戈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45章 離開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27章 西鄂第291章 召見第22章 交談第350章 歸來第353章第535章 人望第383章 李嚴第451章 水鏡第78章 曬書第525章 劉曄第218章 樓船第108章 名望第461章 守節第291章 召見第273章 攻城(上)第216章 取名第304章 北上第368章 江東第107章 轟動第362章 臨衝第51章 區雄第493章 猝遇第136章 婚宴第278章 射中第131章 嫁妝第93章 墓祭第17章 杜襲第187章 袍鎧第515章 不忠第395章 悲涼第425章 中箭第267章 比箭第152章 改名第213章 女誡第98章 高利貸第292章 救治第81章 必須死第92章 先賢第177章 施恩第325章 泉陵第3章 後母第283章 洪水第119章 內憂第264章 突襲第217章 牀弩第140章 二年第72章 偷長第515章 不忠第480章 買馬第407章 烽火第182章 慈幼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53章 攔路第142章 計劃第395章 悲涼第8章 腫足第351章 班底第395章 悲涼第67章 掌權第131章 嫁妝第103章 營壘第225章 勇悍第376章 出征
第331章 倚仗第24章 郡府第506章 桃李第399章 攻城(3)第433章 堅韌第519章 抵達第87章 請醫第332章 徐庶第477章 要求第265章 再勝第410章 中箭第273章 攻城(上)第464章 上書第117章 清茶第501章 彭虎第261章第390章 責備第60章 跋扈第235章 軍市第127章 襦鎧第112章 擔憂第124章 宴會第40章 悲歌第290章 可惜第19章 桓階第512章 伏兵第74章 變化第272章 魏延第6章 葛生第325章 泉陵第473章 迴歸第143章 縣丞第238章 求援第289章 倒戈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45章 離開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27章 西鄂第291章 召見第22章 交談第350章 歸來第353章第535章 人望第383章 李嚴第451章 水鏡第78章 曬書第525章 劉曄第218章 樓船第108章 名望第461章 守節第291章 召見第273章 攻城(上)第216章 取名第304章 北上第368章 江東第107章 轟動第362章 臨衝第51章 區雄第493章 猝遇第136章 婚宴第278章 射中第131章 嫁妝第93章 墓祭第17章 杜襲第187章 袍鎧第515章 不忠第395章 悲涼第425章 中箭第267章 比箭第152章 改名第213章 女誡第98章 高利貸第292章 救治第81章 必須死第92章 先賢第177章 施恩第325章 泉陵第3章 後母第283章 洪水第119章 內憂第264章 突襲第217章 牀弩第140章 二年第72章 偷長第515章 不忠第480章 買馬第407章 烽火第182章 慈幼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53章 攔路第142章 計劃第395章 悲涼第8章 腫足第351章 班底第395章 悲涼第67章 掌權第131章 嫁妝第103章 營壘第225章 勇悍第376章 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