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暢談

第28章 暢談

劉景恍然大悟,豫章郡與長沙郡相鄰,原來諸葛玄兵敗後投奔劉表,沒有走北上江夏的路線,而是輾轉來到長沙。

其實諸葛亮有些話沒有明言,其叔父諸葛玄的豫章太守之位是由袁術或劉表任命,歷史上具體是誰,說法不一,然而有一點可以確定,諸葛玄的豫章太守乃是地方諸侯私署,可謂名不正言不順。

而他的對手朱皓,並非普通角色,他是平定“黃巾之亂”的名將朱儁之子,爲人頗知兵法,並且是揚州本地人,更持有朝廷任命的詔書,天時、地利、人和全部佔齊了,對付諸葛玄這般缺乏根基、不通軍事的文人,簡直易如反掌。

劉景開口問道:“孔明,你們準備在長沙待多久?”

“原本我們沒打算在長沙久留,奈何叔父大人剛到長沙就病倒了,十餘日來始終不見康復,着實令人擔憂。”諸葛亮談到叔父諸葛玄的病情,不免心懷忐忑。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叔父諸葛玄是如今家族唯一的頂樑柱,他若有個三長兩短,整個家族都會因此一蹶不振。

“是否請過醫師查看?”劉景關心地問道。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歷史上諸葛玄好像到襄陽一段時間後纔去世,在此期間,他將兩位侄女,也就是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別嫁給襄陽大族蒯氏、龐氏子弟,所以諸葛玄目前應該沒有生命危險。

諸葛亮點頭道:“請過幾名醫師,說法大同小異,不外是心神操勞過甚、不服南方水土之類,我兄弟二人來市井就是爲了給叔父買藥。”

劉景出言安慰道:“長沙多雨潮溼,很多中原之人來到長沙都會生病,令叔父應該不是得了什麼重症,安心調養一陣即可痊癒。”

他倒是希望諸葛玄病得久一點,如此一來他就有更多時間和諸葛亮結交,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

“希望如劉兄所言。”

劉景決定換個輕鬆點的話題,說道:“我與孔明,一在天南一在海北,能夠在此結識,這是多麼奇妙的緣分啊。”

“何謂緣分?”諸葛亮不解地問。

劉景一怔,這纔想起“緣分”乃是佛家術語,而此時的佛教,進入中國時日尚淺,還屬於非主流,不爲大衆熟知。

劉景反問道:“孔明可知佛?”

“略知一二。”事實上不止諸葛亮,整個徐州的人都對佛教印象深刻。

徐州佛教的首領名叫笮融,他仗着和徐州牧陶謙有同鄉之誼,而成爲下邳國國相。此人任職期間,廣興佛寺廟宇,並且要下邳國百姓日夜誦讀佛經,每到浴佛會時,在路旁設席長數十里,置酒飯任人飲食。來參觀、拜佛的百姓達萬人之多。

前年曹操以報父仇爲名入侵徐州時,笮融不敢抵抗,帶着信徒手下男女萬餘人棄城而逃,在前往家鄉丹陽郡的路上,途經廣陵郡,廣陵太守、琅琊名士趙昱熱情相迎,沒想到笮融故意灌醉趙昱,將其殺害,之後縱兵劫掠廣陵郡,載着一郡財物而去。

面對敵人的入侵,笮融身爲下邳國相,不僅不做抵抗,反而在背後捅刀,徐州百姓談到此人無不咬牙切齒,恨不能殺之而後快,連帶着佛教徒也被視爲賊寇之流。

劉景對此事不甚瞭解,說道:“緣分乃是佛家之言,‘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人之相遇,即爲緣份。”

“緣可一分有二,一爲善緣,一爲惡緣。善緣者有善因者得善果,而惡緣則相反,種惡因者得惡果。……”

劉景將前世聽過的佛家言論一股腦翻出來,他本人是一名無神論者,卻不得不承認宗教忽悠人的本事確實厲害。

諸葛亮聽得一愣一愣,越是仔細回味,越覺意境深遠,拜服道:“在下之前曾拜讀過劉兄之作《勸農》,典故人物信手沾來,學識之淵博,非常人所能及。只是在下萬萬沒想到,劉兄不但學貫五經,還精通佛家之言,若非親眼所見,在下絕不信世間竟有如劉兄這樣年紀的博學者。”

“孔明之言過矣。”劉景搖了搖頭,說道:“只有如馬季長、鄭康平之輩,才稱得上‘學貫五經’,我這輩子也達不到他們的成就。不過‘白首窮經’實非我的志向,我讀書向來不求甚解,會意即可。”

馬季長即馬融、鄭康平即鄭玄,兩人都是綜合百家,遍注羣經,可稱之爲儒家宗師的人物。

馬融已經去世數十年,而鄭玄至今尚在,當聽到劉景說道後者,諸葛亮輕輕嘆了一口氣。

鄭玄是北海國人,雖屬青州治下,卻與諸葛亮家鄉徐州琅琊郡比鄰,兩人居住之地相距不過數百里而已。

諸葛亮今年十五歲,剛好處在外出求學的年紀,若是天下沒有發生動亂,他也沒有背井離鄉,此刻或許就會前往北海國,拜入鄭玄門下學習。

聽到諸葛亮說起這樁憾事,劉景出言安慰道:“劉荊州爲政有方,使治下百姓免受戰火之苦,四方大才源源不斷匯聚襄陽。孔明你乃是關東望族出身,自身亦有傑出的才華,日後抵達襄陽,還怕得不到名師指點麼。”

“借劉兄吉言。”諸葛亮謝道。

這邊兩人相談甚歡,坐在一旁的諸葛均卻有些悶悶不樂,受限於年齡、見識,他幾乎一句話也插不上,只能像個木偶般陪坐。

就這樣時間匆匆而過,在諸葛均的提醒下,諸葛亮才猛然想起還有正事沒做,光顧着和劉景暢談,險些將爲叔父買藥的事忘了,真是該死!

劉景沒敢挽留,否則豈不是陷對方於不孝,一路送至市樓門口,他拉着諸葛亮的手依依不捨道:“孔明,你我年齡相仿,志趣相投,能夠與你結識,是我之幸也。”

“與劉兄結識,也是亮之幸。”

“孔明,你知我爲市吏,日後來市井買藥之餘,別忘記到我這裡做客。”

諸葛亮笑道:“劉兄若不嫌棄,在下定當叨擾。”

劉景又問道:“你們現下住在何處?”

“暫時宿於都亭。”諸葛亮回道。

亭不僅有安定百姓之責,亦是客旅宿食之所,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野亭,野外十里設一亭。一種是都亭,位於郡、國、縣城內,相當於官方旅店。

劉景頷首道:“好,等我休沐出府,定當登門拜訪。”

“屆時亮必掃榻以迎。”

(本章完)

第98章 高利貸第432章 獻計 (2)第350章 歸來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44章 褚方第382章 西進第193章 耒陽第53章 道歉第330章 封拜第174章 滅族第247章 病逝第159章 退讓第200章 兵臨第513章 斬當第208章 斬殺第231章 勸降第373章 盟約第247章 病逝第494章 戰臨第511章 開戰第281章 面見第364章 使者第63章 突襲第260章第492章 名士第131章 嫁妝第476章 冬至第255章 後續第73章 送別第216章 取名第507章 占卜第132章 同席第262章 水戰(上)第9章 躬耕養客第66章 徙邊第74章 變化第468章 射策(下)第355章 立春第68章 俠客行第515章 不忠第190章 三窟第98章 高利貸第102章 劉修第184章 七夕第1章 重生第326章 相遇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6章 市樓第35章 馬周第300章 召集第150章 開戰第144章 褚方第299章 兵臨第507章 占卜第384章 招攬第222章第289章 倒戈第50章 寶珠第464章 上書第520章 厚禮第343章 斬將第503章 餓虎第244章 生子第221章 矢石第233章 圊溷第445章 薦才第71章 洗手第495章 鐵樓第254章 突圍第121章 王粲第425章 中箭第466章 射策(上)第165章 猛將第485章 誓師第178章 來接第336章 區景第123章 赴宴第481章 團圓第113章 啓程第144章 褚方第107章 轟動第21章 未婚妻第531章 放歸第215章 南下第270章 醫所第354章 屯田第475章 妹夫第237章 監九縣第470章 策論第143章 縣丞第239章 嚴法第63章 突襲第217章 牀弩第411章 不義第130章 親迎第51章 區雄第116章 再見第255章 後續第525章 劉曄第380章 津鄉
第98章 高利貸第432章 獻計 (2)第350章 歸來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44章 褚方第382章 西進第193章 耒陽第53章 道歉第330章 封拜第174章 滅族第247章 病逝第159章 退讓第200章 兵臨第513章 斬當第208章 斬殺第231章 勸降第373章 盟約第247章 病逝第494章 戰臨第511章 開戰第281章 面見第364章 使者第63章 突襲第260章第492章 名士第131章 嫁妝第476章 冬至第255章 後續第73章 送別第216章 取名第507章 占卜第132章 同席第262章 水戰(上)第9章 躬耕養客第66章 徙邊第74章 變化第468章 射策(下)第355章 立春第68章 俠客行第515章 不忠第190章 三窟第98章 高利貸第102章 劉修第184章 七夕第1章 重生第326章 相遇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6章 市樓第35章 馬周第300章 召集第150章 開戰第144章 褚方第299章 兵臨第507章 占卜第384章 招攬第222章第289章 倒戈第50章 寶珠第464章 上書第520章 厚禮第343章 斬將第503章 餓虎第244章 生子第221章 矢石第233章 圊溷第445章 薦才第71章 洗手第495章 鐵樓第254章 突圍第121章 王粲第425章 中箭第466章 射策(上)第165章 猛將第485章 誓師第178章 來接第336章 區景第123章 赴宴第481章 團圓第113章 啓程第144章 褚方第107章 轟動第21章 未婚妻第531章 放歸第215章 南下第270章 醫所第354章 屯田第475章 妹夫第237章 監九縣第470章 策論第143章 縣丞第239章 嚴法第63章 突襲第217章 牀弩第411章 不義第130章 親迎第51章 區雄第116章 再見第255章 後續第525章 劉曄第380章 津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