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面曹

第386章 面曹

三月下,河南尹,中牟縣。

時隔一年有餘,曹操重歸官渡故地,雖然已經過去許久,可戰場仍然橫陳着累累白骨,無人收斂,風中似乎有無數的亡魂在嗚咽、在嘶喊、在悲號……

曹操心中充滿憐憫之情,但他卻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就算重新來過,他依舊會毫不猶豫下令將七萬餘袁軍士卒全部坑殺。

官渡袁紹勢大,一時間四方瓦解,遠近顧望,只有潁川郡忠於職守,丁壯荷戈,老弱負糧。

然而光靠潁川一地,根本不足以供養全軍,奇襲烏巢前,軍中僅剩一月之糧。他連自己的軍隊都快要養活不起了,突然多出七萬餘張嘴,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慄。除了坑殺,他別無選擇。

曹操深深嘆息一聲,隨後命軍士收集戰場遺骸,集中掩埋。

官渡一役,曹操幾乎全殲了袁紹的十萬大軍,不過他也並不像對外宣傳的那般大獲全勝,自身同樣死傷慘重,元氣大傷。

戰後,他一直忙於清剿袁軍殘餘勢力,次年先入陳留,破袁紹倉亭之軍,將袁軍全部趕回河北。再徵汝南,擊劉備及黃巾餘孽,將劉備徹底逐出汝南。

今年自正月開始,曹操先是駐軍家鄉沛國譙縣,接着北上陳留浚儀,最後西入河南尹中牟,三個月來,足跡遍佈豫州、兗州、司隸三地,一路清剿賊寇,震懾不軌,肅寧地方。至此,纔算徹底消除了官渡之戰的影響。

這還是獲勝的情況下,曹操實在不敢想象,官渡之戰若是敗了,自己將會落得怎樣的下場。

曹操心中對袁紹,可謂是忌憚到了極點,至今都沒做好進軍冀州的準備。不過近日北方有消息傳來,袁紹自敗歸河北後,常感憤愧,今年更是發病嘔血,或許就此一病不起,亦未可知。

曹操的好消息,還不止於此,南邊的劉表,近來遭到劉景、孫權聯手圍攻,內外交困下,不得不一改過去敵視的態度,派遣使者前來許都向他表示順服。

一北一南,兩個心腹大患同時出現狀況,曹操原本崎嶇的前路,忽然變得光明起來,似乎剪滅羣桀,重整山河,指日可待。

就在曹操信馬由繮,想得入神之際,背後忽然傳來一把無比渾厚的聲音:“明公,中牟有人來報,劉表使者已至……”

說話之人身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正是與曹操出入同行,不離左右的虎將許褚。

曹操回過神來,道:“聽文若說,劉表的使者乃是南陽韓嵩韓德高,此人向以正直見稱,爲人甚有德操,名著漢、沔,乃楚國之望。”

接着又失笑道:“文若書信前腳纔到,韓嵩後腳便追了過來,看來荊州形勢確實不太妙。既然來了,那就回去見一見吧。”

“諾。”許褚抱拳應道。

曹操隨即棄馬乘車,返回中牟,於縣寺之中接見韓嵩,在座者除了荀攸、郭嘉、賈詡、董昭等心腹謀臣外,還有司隸校尉鍾繇,河南尹夏侯惇等人。

韓嵩峨冠大袖,氣質儒雅,從容施禮道:“在下鎮南將軍府從事中郎韓嵩,拜見明公。”

曹操並沒有給韓嵩絲毫好臉色,一上來就對劉表橫加指責:“袁氏兄弟,一者刻璽於北方,一者稱號於淮南,俱爲國之大賊!劉景升身爲宗室,不思報國,反而奉袁本初爲盟主,屢與國家爲敵。而今遭劉安遠、孫討虜夾攻,腹背受敵,內外交困,危在旦夕,又恐孤率六軍南下,這才假惺惺派遣足下來許職貢。”

曹操冷笑道:“足下認爲,孤會答應劉景升之請嗎?”

韓嵩神色從容地道:“劉鎮南與袁本初結盟時,明公亦受命於袁本初,劉鎮南雖不肯背盟,亦不廢職貢,不失信義之道。”

曹操被韓嵩當面揭了老底,幾欲惱羞成怒,韓嵩卻是一臉沉着,繼續說道:“昔日齊桓公貫澤之會,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數國,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國。人心所歸,惟道與義。今明公奉天子,興霸業,繼桓、文之功,豈能不引以爲鑑?”

曹操聞言臉色稍霽。

韓嵩又道:“劉鎮南與明公過去雖有紛爭,然而今日派在下前來,亦是出於真心。明公拒之,恐令四方失望,遠人寒心。”

曹操怒而笑道:“哦?依足下之意,對於劉景升的‘好意’,孤是非接受不可了?”

韓嵩搖頭道:“在下只是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到底如何選擇,還在明公自己。”

曹操並不急於做決定,反而問起韓嵩避居荊州的王鉨,“對了,足下可認識汝南王君子文?”

曹操姿貌短小,又是閹宦之後,年輕時不被士人所重,爲此他“卑辭厚禮”,前往汝南求見許劭,以期獲得“品評”,奈何許劭卻看不上他,屢次將他拒之門外。曹操怒極“伺隙脅”,許劭才懼而給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

其境遇之難,由此可知。王鉨以及太尉橋玄,是爲數不多對曹操另眼相看的人。

時過境遷,曹操如今已成爲雄霸中原的霸主,而王鉨則年過六旬,垂垂老矣,橋玄更是早已身故多年。兩個月前,曹操率軍途經橋玄家鄉樑國時,曾派遣使者以太牢之禮,祭祀橋玄。

見曹操顧左右而言他,韓嵩自知急也沒用,回道:“王君中國之名士,我輩之楷模,豈能不識?王君久居武陵,此前與我等多有書信往來,不過去年劉仲達奪取武陵後,便斷了聯繫。”

曹操忍不住嘆息道:“天子都許後,曾遣使者南下,徵王君爲尚書,可惜王君無意仕途,加上疾病纏身,沒有應命。也不知日後是否還有再見之期!”

韓嵩默然,他想到了自己的同鄉好友鄧羲,他因不滿劉表聯袁抗曹,一氣之下舉家遷往江東,至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曹操之後又問了幾位故人,便以韓嵩遠來辛苦爲由,讓其暫回館舍休息。

(本章完)

第175章 授田第135章 歸來第534章 歸心第82章 圍攻第184章 七夕第349章 璽書第181章 棄嬰第482章 預言第408章 試探第506章 桃李第71章 洗手第99章 王彊第9章 躬耕養客第462章 郊迎第242章 三爵第317章 祭祖第224章 潰敗第413章 潘濬第171章 結束第6章 葛生第135章 歸來第242章 三爵第129章 雙戟第401章 城塌第366章 歎服第334章 洗兵第103章 營壘第188章 三年第143章 縣丞第367章 跛馬第298章 歸來第85章 囚徒第88章 臘月第285章 敗逃第294章 輕鬆第497章 來投第393章 破城第78章 曬書第439章 文聘第387章 夏口第262章 水戰(上)第64章 擒獲第235章 軍市第169章 奔襲第231章 勸降第87章 請醫第499章 縊殺第396章 怒吼第164章 動手第404章 赴死第103章 營壘第497章 來投第437章 薨第39章 自負第203章 魄力第14章 市井第67章 掌權第30章 陶觀第18章 劉蟠第382章 西進第445章 薦才第197章 喜事第508章 南昌第231章 勸降第339章 出戰第170章 斬首第386章 面曹第490章 盡出第344章 中箭第206章 逃亡第288章 義士第252章 週歲第147章 衡山第7章 劍術書法第353章第140章 二年第226章 死第443章 韓暨第531章 放歸第287章 自刎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14章 託孤第31章 蔡升第293章 奇策第541章 有望第4章 賴慈第77章 赤驥第472章 失策第91章 壁畫第353章第207章 合兵第31章 蔡升第437章 薨第477章 要求第267章 比箭第523章 南下第525章 劉曄第418章 預備第209章 攻城第423章 戰死
第175章 授田第135章 歸來第534章 歸心第82章 圍攻第184章 七夕第349章 璽書第181章 棄嬰第482章 預言第408章 試探第506章 桃李第71章 洗手第99章 王彊第9章 躬耕養客第462章 郊迎第242章 三爵第317章 祭祖第224章 潰敗第413章 潘濬第171章 結束第6章 葛生第135章 歸來第242章 三爵第129章 雙戟第401章 城塌第366章 歎服第334章 洗兵第103章 營壘第188章 三年第143章 縣丞第367章 跛馬第298章 歸來第85章 囚徒第88章 臘月第285章 敗逃第294章 輕鬆第497章 來投第393章 破城第78章 曬書第439章 文聘第387章 夏口第262章 水戰(上)第64章 擒獲第235章 軍市第169章 奔襲第231章 勸降第87章 請醫第499章 縊殺第396章 怒吼第164章 動手第404章 赴死第103章 營壘第497章 來投第437章 薨第39章 自負第203章 魄力第14章 市井第67章 掌權第30章 陶觀第18章 劉蟠第382章 西進第445章 薦才第197章 喜事第508章 南昌第231章 勸降第339章 出戰第170章 斬首第386章 面曹第490章 盡出第344章 中箭第206章 逃亡第288章 義士第252章 週歲第147章 衡山第7章 劍術書法第353章第140章 二年第226章 死第443章 韓暨第531章 放歸第287章 自刎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14章 託孤第31章 蔡升第293章 奇策第541章 有望第4章 賴慈第77章 赤驥第472章 失策第91章 壁畫第353章第207章 合兵第31章 蔡升第437章 薨第477章 要求第267章 比箭第523章 南下第525章 劉曄第418章 預備第209章 攻城第423章 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