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上書

第464章 上書

被劉景任命爲房陵太守,對黃射來說,無異於天降之喜,要知道,之前劉景可是打算將他留在身邊,看似重用,實則閒置。

而房陵郡雖地不過一縣,戶不過數千,可終歸是兩千石之任,黃射當然更願意外放房陵。

劉景將東三郡併入荊州,至此,荊州治下擁有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荊北四郡(南郡、章陵、南陽、江夏)、東三郡(房陵、上庸、西城),總計多達十一郡。

之後劉景又與黃祖、黃射、申耽聊了一會,直到大堂逐漸昏暗,需要燃燈照明,才結束會談。

黃祖、黃射父子從安遠將軍府中出來,既沒有返回自家宅邸,也沒有入住官舍,而是直接來到劉表別府,入靈堂爲劉表守靈。

翌日清早,劉表出殯,黃祖、黃射父子更是親扶棺柩送葬。

劉景看在眼中,一笑置之。

這種心懷故主的行爲,若是放在後世,或許會爲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然而放在極度重視“忠孝”的漢代,不但沒有性命之憂,且還會受到世人的高度讚揚。

劉景麾下右長史桓階、南陽太守趙戩都曾冒着生命危險爲故主(孫堅、王允)收屍營喪,成爲天下人交口稱讚的義士。

劉景當初誓死抵抗劉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爲故主張羨報仇。

世風如此,劉景心裡不管作何感想,面上都要予以褒讚。

受劉表恩惠的豈止黃祖、黃射父子?劉景親自出席劉表葬禮,向外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此舉徹底打消了襄陽士民心底的顧慮,是以劉表出殯之時,隨行車輛超過千乘,徒步者數萬,襄陽內外人山人海,場面蔚爲壯觀。

劉表墓地位於襄陽城東門外二百步,儘管修建時間不算長,規模卻頗爲宏大,前、中、後室和東、西耳室一應俱全,形制符合其鎮南將軍、荊州牧的身份。

劉表從來不是一個簡樸之人,其師王暢擔任南陽太守時,因南陽是光武帝鄉,貴戚衆多,風氣奢靡,王暢爲糾正風氣,常常身着布衣皮褥,乘坐簡陋車馬。

對此身爲弟子的劉表認爲王暢行事過於激進,雖是出於好心,卻有“以儉逼下,強人所難”之嫌,勸說王暢遵循孔聖明訓“奢不僭上,儉不逼下”即可。

可惜劉表成爲荊州之主,直接將當年的言論拋到九霄雲外,生活極盡奢雅,子弟並驕貴。

漢世厚葬之風極盛,百姓縱然傾家蕩產亦在所不惜,劉表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即便基業覆滅,墓中仍陪葬了大量的金、銀、銅、陶、瓷等貴重物品。

今荊州初定,多年的戰亂導致州中倉庫空虛,劉景正爲缺錢而發愁,見此不禁扼腕嘆息。

這些陪葬品全都是荊州的民脂民膏,它們應該有更大的用處,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埋入土裡。

王充《論衡·薄葬篇》中有言:“死人無知,厚葬無益。”

古人都能看清厚葬的弊端,劉景這個現代人自然不會看不清,他暗下決定,日後必須要對厚葬之風加以遏制,倡導薄葬。

劉表順利入土爲安,當日,劉琮便被劉景遷往武陵郡漢壽縣。

此前劉琮曾提出想在父親劉表墳前結廬守墓,持孝三年,劉景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劉表坐擁荊州十餘載,期間受其恩惠者不知凡幾,若非劉表死得突然,劉琮又堅決投降,劉景豈能如此輕易的進入襄陽?

劉表墓地與襄陽近在咫尺,同意劉琮爲劉表守墓,簡直和在身邊放一顆定時炸彈沒兩樣,除非劉景一直坐鎮襄陽,否則他前腳離開襄陽,後腳可能就會有不軌之徒挾持劉琮,聚衆反叛。

不能將劉琮留在襄陽,也不能放他回(兗州)山陽老家。兗州可是曹操的地盤,儘管雙方目前正處於“蜜月期”,可未來雙方終會反目,劉景沒理由將劉琮主動送給曹操,爲自己添亂。

思來想去許久,劉景最終決定將劉琮遷往武陵郡漢壽縣。

首先荊州刺史部的治所,原本就設在漢壽縣,只不過劉表單騎入荊州後,才改治襄陽。

其次漢壽縣位於長江之南,而荊南正是劉景的大本營所在,一旦到了荊南,別說劉琮,就算劉表復生,也要乖乖受囚到死。

如今黃祖、黃射父子歸降,劉表入土,劉琮南遷,放眼整個荊州,惟有三峽尚未安定,不過那只是疥癩之患,無礙大局。

秭歸豪強鄧忠、鄧任兄弟此前趁着劉景北伐襄陽,後方空虛之際,聚衆叛亂,霍峻及時守住峽口,將叛軍堵在三峽內。劉景已命駐守武陵郡的單日磾率蠻兵北上平亂,相信以二人之能,通力合作,不日即可平定叛亂。

此前鑑於黃祖、黃射父子未降,尚存變數,所以劉景並未急於上書,而今荊州十一郡皆在掌握之中,劉景心中再無顧慮,親自執筆上書,向朝廷邀功求賞。

畢竟劉表可是朝廷欽定的“逆賊”,劉景爲國除賊,有大功於社稷。

劉景和朝廷全然沒有客氣,一口氣表舉麾下五將爲將軍,一偏四裨。

剛剛被任命爲章陵太守的族兄劉宗,再被劉景表爲偏將軍。

劉宗性護前,恥爲人下,向以軍中第一人自居,此前一直對王彊升任裨將軍,壓他一頭而耿耿於懷。如今憑藉逼迫劉琮舉州而降,立下奇功,順理成章升爲偏將軍,重新成爲衆將之首。

四裨將軍則分別爲蔡升、韓廣、甘寧、黃忠。

蔡升、韓廣皆爲劉景舊部,追隨劉景征戰多年,勞苦功高。甘寧、黃忠雖是後來加入,然每戰必先,戰功常居衆將首。

此番北伐,蔡升、甘寧獨領一軍,當方面之任,韓廣、黃忠先登陷陣,斬將搴旗,四人戰功卓著,拔爲裨將軍,合乎衆望。

劉亮、劉祝、馬周、於徵、阿僕、魏延、馮習、高翔、文聘等十餘人皆爲中郎將。都尉、校尉就更多了,足有二三十人。

(本章完)

第356章 請婚第415章 龐統第244章 生子第205章 失望第229章 鳴金第219章 開戰第246章 名字第151章 全殲第73章 送別第457章 飛矢第441章 大罵第432章 獻計 (2)第103章 營壘第137章 洞房第107章 轟動第45章 弩第137章 洞房第342章 陷陣第275章 交趾第293章 奇策第351章 班底第243章 學官第246章 名字第294章 輕鬆第518章 海昏第105章 八陣第428章 突圍第451章 水鏡第117章 清茶第539章 所求第312章 心意第243章 學官第387章 夏口第35章 馬周第24章 郡府第85章 囚徒第350章 歸來第280章 投靠第503章 餓虎第10章 劉伯嗣第524章 馬尾第525章 劉曄第520章 厚禮第368章 江東第332章 徐庶第542章 出兵第368章 江東第342章 陷陣第491章 徐宗第409章 詐降第242章 三爵第28章 暢談第187章 袍鎧第168章 募兵第271章 火攻第191章 計議第500章 敗慈第300章 召集第275章 交趾第174章 滅族第169章 奔襲第542章 出兵第381章 江陵第282章 建言第225章 勇悍第235章 軍市第435章 裴司第445章 薦才第49章 醫聖第423章 戰死第404章 赴死第52章 歸家第319章 還禮第200章 兵臨第248章 心絞第416章 暢談第340章 部督第489章 太史慈第257章 爭執第508章 南昌第196章 招攬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12章 刺史第399章 攻城(3)第82章 圍攻第385章 夷陵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09章 詐降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17章 杜襲第361章 巨樓第97章 目的第173章 南下第492章 名士第432章 獻計 (2)第490章 盡出第154章 縣舍第310章 親近第247章 病逝
第356章 請婚第415章 龐統第244章 生子第205章 失望第229章 鳴金第219章 開戰第246章 名字第151章 全殲第73章 送別第457章 飛矢第441章 大罵第432章 獻計 (2)第103章 營壘第137章 洞房第107章 轟動第45章 弩第137章 洞房第342章 陷陣第275章 交趾第293章 奇策第351章 班底第243章 學官第246章 名字第294章 輕鬆第518章 海昏第105章 八陣第428章 突圍第451章 水鏡第117章 清茶第539章 所求第312章 心意第243章 學官第387章 夏口第35章 馬周第24章 郡府第85章 囚徒第350章 歸來第280章 投靠第503章 餓虎第10章 劉伯嗣第524章 馬尾第525章 劉曄第520章 厚禮第368章 江東第332章 徐庶第542章 出兵第368章 江東第342章 陷陣第491章 徐宗第409章 詐降第242章 三爵第28章 暢談第187章 袍鎧第168章 募兵第271章 火攻第191章 計議第500章 敗慈第300章 召集第275章 交趾第174章 滅族第169章 奔襲第542章 出兵第381章 江陵第282章 建言第225章 勇悍第235章 軍市第435章 裴司第445章 薦才第49章 醫聖第423章 戰死第404章 赴死第52章 歸家第319章 還禮第200章 兵臨第248章 心絞第416章 暢談第340章 部督第489章 太史慈第257章 爭執第508章 南昌第196章 招攬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12章 刺史第399章 攻城(3)第82章 圍攻第385章 夷陵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09章 詐降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17章 杜襲第361章 巨樓第97章 目的第173章 南下第492章 名士第432章 獻計 (2)第490章 盡出第154章 縣舍第310章 親近第247章 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