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送別

第73章 送別

由於抓捕諸偷長時已是晚間,劉景直到次日纔得到消息。

市中偷長全部落網,意味着打擊偷盜的計劃已經成功了大半,其餘偷盜被抓只是時間的問題,就算偶有漏網,也不過是喪家之犬而已,再難成氣候。

繼遊俠之後,偷盜同樣也已不足爲慮,市中三害已去其二。憑着這樣的功績,他在市中百姓心中將擁有無人能及的聲威。

後續行動全部交由成績,劉景今日特別請假一天,爲諸葛亮送行。他之前已有十餘日不曾休沐,就是爲了防今日這樣的事。

同行的還有桓彝,託他的福,劉景不必步行前往,兩人乘坐犢車,伴隨着轆轆之聲,老牛拖曳車轅駛出郡府,行往都亭。

諸葛玄雖至長沙一月有餘,不過大部分時間都在室中養病,並沒有結交到多少朋友,送行者僅止於都亭中寥寥數人。

劉景和桓彝到來時,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幕。

劉瑍比他們早到一步,不管是七尺九寸的身量,還是雋秀無雙的容貌,都令他鶴立雞羣,廣受矚目,奈何卻是胸無大志之人。

按理說,諸葛亮志向高遠,應該看不上劉瑍這種人,但事實剛好相反,兩人短短時間就結下了深厚友誼,時常把臂同遊,垂釣湘江,令劉景心裡好不羨慕。

劉景下車後同諸葛玄打了一聲招呼,而後望着綸巾襦服,風儀出衆的諸葛亮,語帶責備道:“孔明,我昨日在市樓等了你一整天時間,你爲何不來?”

諸葛亮回道:“我知仲達近日必定百般繁忙,怎好打擾?”

劉景忍不住一嘆,道:“區區俗事,如何能與孔明相比。”

“不然。”諸葛亮搖頭道:“仲達身負一市之望,影響何止千百家?我一人又怎及萬民重要?”

“……”劉景無言以對,這都上升到萬民了,他還能說什麼?

桓彝在一旁對諸葛亮道:“孔明,你看仲達手中之物,這是他爲你準備的臨別禮物。”

諸葛亮早就發現了劉景手裡攥着一物,長約一尺餘,寬約兩指,好奇問道:“這是何物?”

隨着“啪”的一聲脆響,扇面如同孔雀開屏般展開,劉景手持摺扇,對着自己扇風,因爲扇子用薰爐薰過,香風襲人,之後收攏,又變回不過二指寬的物件。

劉景口中說道:“如今天氣日漸炎熱,便閒來無事做了幾把扇子,因摺疊如意,開合自在,故取名摺扇,送予孔明,希望你能喜歡。”或許未來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形象將因此改變?

桓彝又補充道:“此物可懷入袖中,隨取隨用,較之便面團扇之類方便甚多。”他在路上已經把玩了半天,心裡很是喜歡。

諸葛亮從劉景手中接過摺扇,學着後者適才的動作刷開扇面,初時不算順遂,幾次之後熟練起來,不住開合,興趣盎然。

劉瑍也對摺扇十分關注,並且發現扇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諸葛亮早就發現扇上有字,而且上面所寫正是他無比熟悉的《龍說》:“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爲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爲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爲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諸葛亮面露古怪,劉景之前已經送過他一幅《龍說》字帖,沒想到在贈送他的摺扇上又寫了一遍,難道是他特別喜愛此文?

桓彝推論道:“此文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而闡君臣相得。仲達素知孔明心懷大志,常以名臣賢相自勉。仲達贈予孔明此文之意,必是希望孔明未來可以得遇英明之君,實現心中遠大抱負。”

劉景微笑頷首,肯定了桓彝之言,繼而目光湛湛,意味深長的看了諸葛亮一眼。

諸葛亮今年十五,只需要十年時間,就能成長爲無雙國士。

而劉景今年十七,他需要在這期間儘快崛起,成就一番事業。

畢竟諸葛亮志在匡扶天下,可不會因爲交情而屈就於他。

“十年……足夠了吧。”劉景心中對此頗爲自信。未來數年,荊南之地風起雲涌,正是英雄有用武之時,他必能乘風而起。

不久杜襲乘車悠悠而至,他家離此最遠,所以抵達最晚。

五人相聚一處,惹得諸葛玄頻頻回顧,杜襲、桓彝皆爲一方名士,劉景亦聲聞長沙,劉瑍名聲不顯,卻也毫不遜色三人。侄兒諸葛亮能在十五之齡就與他們結交,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其中最大的原因無疑是劉景,否則諸葛亮根本就接觸不到這些人,連他都能看出,劉景對諸葛亮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看重。

諸葛玄心道:“長沙太荒僻了,未來劉仲達一定會去襄陽吧?相信再見之日不會太遠。”

與都亭友人一一拜別,諸葛玄登上牛車,啓程前往渡口,劉景等人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乘車一路跟隨,送至湘水岸邊。

分別在即,一向以灑脫任誕示人的劉瑍,反而是在場之人中唯一一個落淚的。

杜襲、桓彝皆是性情堅毅之輩,而劉景雖然傷感,可他過兩年就會前往南陽迎娶鄧瑗,到時候自然有機會與諸葛亮相聚。

諸葛亮含淚不住安慰,劉瑍猶不能止淚。這也不怪他如此悲傷,當今交通閉塞,時局又亂,這次分別,或許就會成爲永別,這讓劉瑍怎能不爲此傷懷呢?

直到諸葛亮登船離去,劉景也僅是鄭重的道了一聲“珍重”,並沒有吟什麼送別詩,詩詞歌賦,在諸葛亮心中乃是小道,效果可能還比不上一幅字帖。

江船緩緩駛離岸邊,諸葛亮立身於甲板之上,與劉景幾人長揖作別。

劉景佇立岸邊良久,直到徹底看不清諸葛亮身影,心中略感惆悵,謂左右道:“大兄、桓兄、文朗,我們不若尋一家酒肆,一醉方休吧。”

“善。”

(本章完)

第434章 伏擊第96章 建安第500章 敗慈第140章 二年第505章 周鳳第183章 吏治第160章 搶權第280章 投靠第451章 水鏡第65章 後續第19章 桓階第57章 示好第54章 鄧攸第269章 地突第24章 郡府第353章第20章 南陽來客第78章 曬書第249章 聞訊第475章 妹夫第293章 奇策第407章 烽火第331章 倚仗第335章 十哲第349章 璽書第273章 攻城(上)第374章 圍攻第362章 臨衝第352章 尊卑第525章 劉曄第381章 江陵第395章 悲涼第355章 立春第19章 桓階第144章 褚方第456章 房陵第273章 攻城(上)第506章 桃李第263章 水戰(下)第258章第498章 城破第270章 醫所第245章 巡視第244章 生子第204章 曲轅第60章 跋扈第239章 嚴法第518章 海昏第109章 難題第126章 六禮第147章 衡山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20章 拍擊第6章 葛生第86章 醉鄉居第369章 出使第210章第259章 送禮第141章 酃縣第93章 墓祭第475章 妹夫第304章 北上第533章 勸止第139章 於徵第305章 內附第218章 樓船第301章 城破第397章 攻城(1)第263章 水戰(下)第264章 突襲第93章 墓祭第40章 悲歌第457章 飛矢第529章 詔書第332章 徐庶第474章 柤中第100章 大船第232章 負傷第119章 內憂第62章 拔刃第18章 劉蟠第204章 曲轅第170章 斬首第362章 臨衝第482章 預言第27章 皓月第100章 大船第359章 八月第88章 臘月第4章 賴慈第71章 洗手第405章 防疫第395章 悲涼第132章 同席第262章 水戰(上)第177章 施恩第371章 慰問第60章 跋扈第76章 新左史
第434章 伏擊第96章 建安第500章 敗慈第140章 二年第505章 周鳳第183章 吏治第160章 搶權第280章 投靠第451章 水鏡第65章 後續第19章 桓階第57章 示好第54章 鄧攸第269章 地突第24章 郡府第353章第20章 南陽來客第78章 曬書第249章 聞訊第475章 妹夫第293章 奇策第407章 烽火第331章 倚仗第335章 十哲第349章 璽書第273章 攻城(上)第374章 圍攻第362章 臨衝第352章 尊卑第525章 劉曄第381章 江陵第395章 悲涼第355章 立春第19章 桓階第144章 褚方第456章 房陵第273章 攻城(上)第506章 桃李第263章 水戰(下)第258章第498章 城破第270章 醫所第245章 巡視第244章 生子第204章 曲轅第60章 跋扈第239章 嚴法第518章 海昏第109章 難題第126章 六禮第147章 衡山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20章 拍擊第6章 葛生第86章 醉鄉居第369章 出使第210章第259章 送禮第141章 酃縣第93章 墓祭第475章 妹夫第304章 北上第533章 勸止第139章 於徵第305章 內附第218章 樓船第301章 城破第397章 攻城(1)第263章 水戰(下)第264章 突襲第93章 墓祭第40章 悲歌第457章 飛矢第529章 詔書第332章 徐庶第474章 柤中第100章 大船第232章 負傷第119章 內憂第62章 拔刃第18章 劉蟠第204章 曲轅第170章 斬首第362章 臨衝第482章 預言第27章 皓月第100章 大船第359章 八月第88章 臘月第4章 賴慈第71章 洗手第405章 防疫第395章 悲涼第132章 同席第262章 水戰(上)第177章 施恩第371章 慰問第60章 跋扈第76章 新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