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杜襲

第17章 杜襲

回到劉氏塢,劉景先讓宋谷把劉和送回家,而後馬不停蹄趕往劉宗府邸。

看着面前裝滿銅錢的箱子,劉宗內心十分好奇,終究還是忍不住問出口,得知劉景是以書做抵押質來,不禁意味深長的看了他一眼。

劉宗辦事效率極高,當天傍晚就將劉亮父親贖出。

劉亮父親這兩日在獄中吃了不少苦頭,渾身傷痕累累,異常虛弱,但他仍然強撐起身體,帶領妻兒登門,當面向劉景道謝。

劉亮父親捕魚爲業,母親織履養家,兩萬錢對他們來說是一筆天文數字,就算傾家蕩產也還不起。

劉景也知道劉亮家境困難,所以給出了一個非常寬鬆的條件,一年只需還兩千錢,十年還清即可。劉亮一家千恩萬謝不提。

通過這件事,劉景和劉宗又親近了不少,兩人閒聊時,劉景意外得知劉蟠時隔一個月,終於就要休沐歸來,並準備明日中午在家設宴款待賓朋。

劉景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把劉蟠盼回來了,心道:“如果他聽說我‘躬耕養客’、‘質書救鄰’之名,應該會抽空見一見我吧?”

劉景對此雖有極大把握,然而被動等待可不是他的性格……

……

翌日,臨近午時,陸續有車輛往龍丘方向而來,皆是受到五官掾劉蟠邀請,杜襲就是其中一位。

杜襲今年二十四歲,豫州潁川郡人,當今天下大亂,他深知家鄉潁川乃是四戰之地,果斷帶領家族遷居襄陽。

同鄉繁欽多次在荊州牧劉表面前顯露才能,杜襲認爲劉表不是能夠拯救天下的人,規勸繁欽遠離劉表,事情傳出後,其深爲劉表所忌,因此不得不南走長沙避禍。

杜襲坐在犢車中,望着窗外景色出神,漫不經心間,他目光一凝,只見道邊一棵大樹下,有一位短衣草履的少年折枝爲筆,伏地揮毫,面上不禁露出一絲異色。

悄然下車來到其側,一見之下,杜襲難掩驚訝,他所寫之俗字結體方正,堂皇大氣,自成一家,杜襲只看了一眼,就再也移不開目光,少年這一筆好字學自於哪位高士?

少年正在寫詩,已經寫好兩排,杜襲心中默唸道:“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資待靡因。誰其贍之,實賴哲人。”

讀罷,杜襲內心大爲震動,厥初生民,出自《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實維姜嫄。”抱朴,出自《老子》:“見素抱樸。”哲人,出自《詩經·大雅·抑》:“其維哲人,告之話言。”僅僅這一段詩,他就識出了三個典故。

“哲人伊何?時維后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

杜襲繼續往下讀,時維后稷,出自《詩經·大雅·生民》:“載生載育,時維后稷。”並提到后稷教民播種,舜、禹親自躬耕,以及《周書》。

自此,杜襲完全被這首大氣磅礴,字字珠玉的勸農詩所折服。

“熙熙令德,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氣節易過,和澤難久。冀缺攜儷,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隴畝。矧茲衆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儋石不儲,飢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

少年寫出一段,杜襲就默讀一段,連續三個段落,一直維持着極高的水準,沒有令他失望,但是接下來少年停住筆,杜襲不禁生出意猶未盡之感,忍不住開口問道:“足下爲何不繼續寫下去?”

劉景擡起頭,見是一位年約二十餘歲,褒衣冠劍,相貌不凡的青年士子,聽其口音,當爲北士,悠然說道:“最後一段,在下還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他自然不是沒想好,這首詩是陶淵明的《勸農》,以他這個年齡寫出前五段,就已經是一件十分駭人聽聞的事情了,最後一段涉及孔子、董仲舒二位先賢,萬萬不能寫出來,至少不能是他這個年齡寫出來。

杜襲一臉驚疑不定,說道:“此詩是足下所作?”

劉景頷首道:“此詩名《勸農》,的確是在下之作。”

杜襲面色嚴肅的盯着劉景,以他的才學,也作不出這樣的詩來,他覺得能夠寫出這首詩的人,當是一位博覽羣書,學貫古今的高士,怎麼可能出自於一個少年之手。

劉景從容而又淡定的與杜襲對視。

片刻後,杜襲不由自嘲一笑,覺得自己因對方年少而產生輕視之心,實在是有失風度,心道:“沒想到江、湘菰蘆之中竟然藏着這樣一位少年奇才。”

念及於此,杜襲面容一肅,從懷中取出用竹片製成的名刺,鄭重遞給劉景。

劉景躬身接過來,說道:“在下身在田疇,並沒有攜帶名刺,失禮了。”

當今士族階層結交要用“名刺”互相通報姓名,泰山太守應劭所作《風俗通》上記載着這樣一則小故事:

豫章高士徐稺曾爲太尉黃瓊所闢,然而他無心仕途,沒有前去應命。後來黃瓊去世,他揹着食物到黃瓊墳前祭拜,黃瓊的長孫,擔任過五官中郎將的黃琰並不認識他,徐稺身上沒帶謁刺,因此未報姓名就直接離開了,黃琰大怪其故。

由此可知“謁刺”對於當今士人階層社交的重要性。

劉景定睛一看,竹片上用隸書工整的寫道:“潁川杜襲再拜,問起居,字子緒。”

“杜襲可是《三國志》有傳的人物,沒想到今天居然釣到了一條大魚。”劉景忍不住打量杜襲,這是他穿越以來,接觸到的首位三國曆史人物。

杜襲出身潁川定陵杜氏,家族世代兩千石,曾祖杜安、祖父杜根皆知名當世。杜安少有志節,年十三而入太學,號稱“神童”。杜根名望更大,後世譚嗣同那首《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所言杜根便是指他。

劉景躬身施禮道:“久仰杜君大名,今日得見,幸甚幸甚。在下劉景,字仲達,龍丘劉氏子弟。”

杜襲笑問道:“聽足下之意,莫非認識我?”

劉景點頭道:“在下曾遊學襄陽二載,有幸拜在五經從事宋公門下,直到最近家兄病故,才返回家鄉。杜君大名,襄陽士民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市井有傳言說杜君爲避劉荊州,南適長沙,沒想到傳言竟是真的。”

“原來是宋仲子高徒,難怪如此博學多才。”杜襲恍然大悟,而後嘆道:“從前齊桓公率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逐叔帶收留周襄王,皆以此成就霸業。

劉景升身爲漢室宗親,不思勤王長安,誅殺逆賊,營救天子,振興社稷,反而奉袁本初爲盟主,據荊州以觀時變,有識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我實在不願服侍這樣的庸人,唯有遠遠避開。”

劉景對此深表認同:“劉荊州雍容君子,平世有三公的才能,亂世亦可保一方平安,但他卻不是救濟天下的人。”

“劉景升……算了,不提也罷。”杜襲搖了搖頭,又道:“依我看來,足下尚不滿二十歲吧?年未弱冠而才華蓋世者,我生平以來只見過一人,想來你也應該知道其人,他就是名滿天下的王粲王仲宣。”

王粲是兗州山陽人,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官至三公,其父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王粲少居京師,才華橫溢,十七歲就被召爲六百石黃門侍郎,連大儒蔡邕亦不顧兩人巨大年齡差距,與他結爲忘年交。王粲今年也才十九歲,目前正寄居襄陽。

劉景頷首道:“王仲宣大名,自然耳聞已久。”

見劉景始終神色淡淡,談及王粲,既不謙虛也不自傲,杜襲心中十分驚奇。

(本章完)

第347章 鬱林第502章 選將第532章 用意第444章 東曹掾第323章 爲壽第435章 裴司第403章 破城第301章 城破第354章 屯田第64章 擒獲第293章 奇策第449章 隱戶第325章 泉陵第154章 縣舍第465章 出使第367章 跛馬第426章 拔箭第30章 陶觀第485章 誓師第406章 打擊第220章 拍擊第313章 隆中第343章 斬將第482章 預言第441章 大罵第239章 嚴法第164章 動手第535章 人望第49章 醫聖第189章 噩耗第76章 新左史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514章 後事第55章 鄧瑗第309章 終抵第323章 爲壽第248章 心絞第114章 襄陽第458章 斬羽第250章 說服第523章 南下第318章 放歸第188章 三年第491章 徐宗第396章 怒吼第386章 面曹第75章 百石第161章 良法第172章 出兵第45章 弩第537章 茂才第370章 同州第21章 未婚妻第358章 戰略第57章 示好第186章 八月第348章 南下第73章 送別第198章 招降第3章 後母第217章 牀弩第188章 三年第147章 衡山第115章 納彩第525章 劉曄第436章 託孤第44章 單程第173章 南下第534章 歸心第189章 噩耗第470章 策論第20章 南陽來客第160章 搶權第23章 赴任第40章 悲歌第108章 名望第1章 重生第65章 後續第440章 匕見第187章 袍鎧第375章 返回第366章 歎服第412章 刺史第386章 面曹第392章 落幕第483章 定議第117章 清茶第327章 西鄂第343章 斬將第353章第78章 曬書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104章 軍法第460章 趙戩第87章 請醫第233章 圊溷第271章 火攻第423章 戰死第297章 除孝第108章 名望
第347章 鬱林第502章 選將第532章 用意第444章 東曹掾第323章 爲壽第435章 裴司第403章 破城第301章 城破第354章 屯田第64章 擒獲第293章 奇策第449章 隱戶第325章 泉陵第154章 縣舍第465章 出使第367章 跛馬第426章 拔箭第30章 陶觀第485章 誓師第406章 打擊第220章 拍擊第313章 隆中第343章 斬將第482章 預言第441章 大罵第239章 嚴法第164章 動手第535章 人望第49章 醫聖第189章 噩耗第76章 新左史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514章 後事第55章 鄧瑗第309章 終抵第323章 爲壽第248章 心絞第114章 襄陽第458章 斬羽第250章 說服第523章 南下第318章 放歸第188章 三年第491章 徐宗第396章 怒吼第386章 面曹第75章 百石第161章 良法第172章 出兵第45章 弩第537章 茂才第370章 同州第21章 未婚妻第358章 戰略第57章 示好第186章 八月第348章 南下第73章 送別第198章 招降第3章 後母第217章 牀弩第188章 三年第147章 衡山第115章 納彩第525章 劉曄第436章 託孤第44章 單程第173章 南下第534章 歸心第189章 噩耗第470章 策論第20章 南陽來客第160章 搶權第23章 赴任第40章 悲歌第108章 名望第1章 重生第65章 後續第440章 匕見第187章 袍鎧第375章 返回第366章 歎服第412章 刺史第386章 面曹第392章 落幕第483章 定議第117章 清茶第327章 西鄂第343章 斬將第353章第78章 曬書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104章 軍法第460章 趙戩第87章 請醫第233章 圊溷第271章 火攻第423章 戰死第297章 除孝第108章 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