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

崇禎正在焦急地盼望楊嗣昌的消息,忽然接到萬元吉的飛奏,說楊嗣昌於三月丙子朔天明之前在沙市病故,敕書、印、劍均已妥封,暫存荊州府庫中。

崇禎對楊嗣昌又恨又可憐,對於以後的“剿賊”軍事,更覺束手無策。同陳新甲商量之後,他下旨命丁啓睿接任督師。他心中明白,丁啓睿是個庸才,不能同楊嗣昌相比。但是他遍觀朝中大臣,再也找不出可以代他督師的人。

在楊嗣昌的死訊到達北京之前,已經有一些朝臣上本彈劾他的罪款,多不實事求是,崇禎都不理會。楊嗣昌死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朝臣中攻擊楊嗣昌的人更多了,彈劾的奏本不斷地遞進宮中。

崇禎想着楊嗣昌是他力排衆議,視爲心膂的人,竟然糜餉數百萬,剿“賊”無功,失守襄陽,確實可恨。

他一時感情衝動,下了一道上諭:“輔臣楊嗣昌二載瘁勞,一朝畢命。然功不掩過,其議罪以聞!”

許多朝臣一見這道上諭,越發對楊嗣昌猛烈攻擊,說話更不實事求是,甚至有人請求將楊嗣昌剖棺戮屍。

崇禎看了這些奏疏,反而同情楊嗣昌。他常常想起來前年九月在平臺爲楊嗣昌賜宴餞行,歷歷如在目前。那時候楊嗣昌曾說如剿賊不成,必將“繼之以死”的話,餘音猶在他的耳邊。

他最恨朝廷上門戶之爭,黨同伐異,沒有是非,這種情況如今在彈劾楊嗣昌的一陣風中又有了充分表現。他很生氣,命太監傳諭六部、九卿、科、道等官速來乾清宮中。

崇禎從文書上擡起頭來,冷眼看着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分批在寶座前三尺外行了常朝禮,分班站定以後,才慢慢地說:“朕今日召你們來,是要說一說故輔臣楊嗣昌的事。在他生前,有許多朝臣攻擊他,可是沒有一個人能爲朕出一良謀,獻一善策,更無人能代朕出京督師。”

楊嗣昌死後,攻擊更烈,都不能設身處地爲楊嗣昌想想。”

他忍不住用鼻孔冷笑一聲,怒氣衝衝地接着說,“楊嗣昌系朕特簡,用兵不效,朕自鑑裁。何況楊嗣昌尚有才可取,朕所素知。你們各官見朕有議罪之旨,大肆排擊,紛壇不已,殊少平心之論。姑不深究,各疏留中,諭爾等知之!下去吧!”

衆官見皇帝震怒,個個股慄,沒人敢說二話,只好叩頭辭出。他們剛剛走下丹墀,崇禎又命太監將幾位閣臣叫回。閣臣們心中七上八下,重新行禮,俯伏地上,等候斥責。崇禎說道:“先生們起來!”

閣臣們叩頭起身,偷看崇禎,但見他神情愁慘,目有淚光。默然片刻,崇禎嘆口氣說:“朕昨夜夢見了故輔臣楊嗣昌在這裡向朕跪下叩頭,說了許多話,朕醒後都記不清了。”

“只記得他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朝中諸臣不公不平,連章見詆,故臣今日歸訴皇上。’朕問他:‘所有的奏疏都不公平麼?某人的奏疏似乎也有些道理吧?’嗣昌搖頭說:‘亦未然。諸臣住在京城,全憑意氣,徒逞筆舌,捕風捉影,議論戎機。他們並未親歷其境,親歷其事,如何能說到實處!’朕問他:‘眼下不惟中原堪憂,遼東亦岌岌危甚,卿有何善策?’嗣昌搖頭不答。朕又問話,忽來一陣狂風,窗櫺震動,將朕驚醒。”

衆閣臣說一些勸慰的話,因皇上並無別事,也就退出。崇禎只留下兵部尚書陳新甲一人。

崇禎坐在武英殿的東暖閣中,看見陳新甲躬身進來,等陳新甲跪下叩頭以後,他憂慮地說道:“丁啓睿升任督師,遺缺尚無人補。朕想了數日,苦於朝中缺少知兵大臣。傅宗龍雖有罪下在獄中,似乎尚可一用。卿看如何?”

其實丁啓睿本來就是代替三邊總督鄭崇儉暫時理事,最好的人選就是讓鄭崇儉恢復秦督之位。可是鄭崇儉被罷免,本來就是因爲瑪瑙山之戰後官軍搜剿張獻忠時,楊嗣昌推鍋說鄭崇儉撤兵太早,導致賊兵猖獗。

如今楊嗣昌病死,崇禎對楊嗣昌是又恨又憐又愛,對鄭崇儉則只有仇恨和憤怒了。他痛恨鄭崇儉沒有給楊嗣昌充當犄角,助兵平寇,就把他逮捕入獄,責備他“唆使士兵擅自返回”,“無視軍規”,已經將鄭崇儉下獄,只好再找人選擔任秦督。

“宗龍有帶兵閱歷,前蒙陛下識拔,授任本兵。偶因小過,蒙譴下獄,頗知悔罪。今值朝廷急需用人之際,宗龍倘荷聖眷,重被簡用,必能竭力盡心,上報皇恩。宗龍爲人樸實忠誠,素爲同僚所知,亦爲陛下所洞鑑。”

崇禎點頭說:“朕就是要用他的朴忠。”

陳新甲跪在地上略等片刻,見皇帝沒有別事“垂問”,便叩頭辭去。

崇禎就在武英殿暖閣中立即下了一道手諭,釋放傅宗龍即日出獄,等候召見,隨即又下旨爲楊嗣昌死後所受的攻擊昭雪,稱讚他“臨戎二載,屢著捷功;盡瘁殞身,勤勞難泯。”

在手諭中命湖廣巡撫宋一鳥派員護送楊嗣昌的靈柩回籍,賜祭一罈。他又命禮部代他擬祭文一道,明日呈閱。

第二天,崇禎在文華殿召見陳新甲和傅宗龍。當他們奉召來到時候,崇禎正在用硃筆修改禮部代擬的祭文。將祭文改完放下,他對身邊的太監說:“叫他們進來吧。”

等陳新甲和傅宗龍叩頭以後,崇禎命他們起來,仔細向傅宗龍打量一眼,看見他入獄後雖然兩鬢和鬍鬚白了許多,但精神還很健旺,對他說道:“朕前者因你有罪,將你下獄,以示薄懲。目今國家多故,將你放出,要你任陝西、三邊總督。這是朕的特恩,你應該知道感激,好生出力剿賊,以補前愆。成功之後,朕當不吝重賞。”

傅宗龍重新跪下叩頭,含着熱淚說:“嚴霜雨露,莫非皇恩。臣到軍中,誓必鼓勵將士,剿滅流賊,上慰宸衷,下安百姓;甘願粉身碎骨,不負皇上知遇!”

崇禎點頭說:“很好。很好。你到西安之後,估量何時可以帶兵入豫,剿滅闖賊?”

“俟臣到西安以後,斟酌實情,條奏方略。”

崇禎心中急躁,下意識地將兩手搓了搓,說道:“如今是四月上旬。朕望你趕快馳赴西安,稍事料理,限於兩個月之內率兵入豫,與保督楊文嶽合力剿闖。切勿在關中逗留過久,貽誤戎機。”

傅宗龍怕皇帝突然震怒,將他重新下獄,但又切知兩月內決難出兵,只得仗着膽子說:“陝西有現成的兵馬。各鎮兵馬,難道平時就不操練麼?你不要等李自成在河南站穩腳跟,方纔出兵!”

傅宗龍明知各鎮練兵多是有名無實,數額也都不足,但看見皇上大有不耐煩神色,只好跪地上低着頭不再說話。

崇禎也沉默片刻,想着傅宗龍已被他說服,轉用溫和的口氣說:“汝系知兵大臣,朕所素知。目前東虜圍困錦州很久,朕不得不將重兵派出關外。是否能早日解錦州之危,尚不得知。河南、湖廣、山東等省局勢都很不好,尤以河南、湖廣爲甚,連失名城,親藩殉國。卿有何善策,爲朕紓憂?”

傅宗龍叩頭說:“微臣在獄中時也常常爲國家深憂。雖然也有一得愚見,但不敢說出。”

崇禎的眼珠轉動一下,說:“苟利國家,不妨對朕直說。”

傅宗龍說:“目前內剿流賊,外御強虜,兩面用兵,實非國家之福。朝中文臣多逞空言高論,不務實效,致有今日內外交困局面。如此下去,再過數年,國家局勢將不堪設想。今日不是無策,惟無人敢對陛下言之耳。”

崇禎心動,已經猜中,趕快說:“卿只管說出,勿庸避諱。”

“陛下爲千古英主,請鑑臣一腔愚忠,臣方敢說出來救國愚見。”

“卿今日已出獄任事,便是朕股肱大臣。倘有善策,朕當虛懷以聽。倘若說錯,朕亦決不罪汝。”

傅宗龍又叩了頭,低聲說:“以臣愚見,對東虜倘能暫時議撫,撫爲上策。只有東事稍緩,方可集國家之兵力財力痛剿流賊。”

崇禎輕輕地啊了一聲,彷彿這意見並不投合他的心意。他疑惑是陳新甲向傅宗龍泄露了消息或暗囑他作此建議,不由得向站在旁邊的陳新甲望了一眼。沉默片刻,崇禎問道:“你怎麼說對東虜撫爲上策?不妨詳陳所見,由朕斟酌。”

傅宗龍說:“十餘年來,內外用兵,國家精疲力竭,苦於支撐,幾乎成爲不治之症。目今欲同時安內攘外,縱然有諸葛孔明之智,怕也無從措手。故以微臣愚昧之見,不如趕快從關外抽出手來,全力剿賊。俟中原大局戡定,再向東虜大張撻伐不遲。”

“朕已命洪承疇率大軍出關,馳援錦州。目前對東虜行款,示弱於敵,殊非朕衷。你出去後,這‘議撫’二字休對人提起。下去吧!”

等傅宗龍叩頭退出以後,崇禎向陳新甲問道:“傅宗龍也建議對東虜以暫撫爲上策,他事前同卿商量過麼?”

陳新甲跪下說:“傅宗龍今日才從獄中蒙恩釋放,臣並未同他談及關外之事。”

崇禎點點頭,說:“可見凡略明軍事的人均知兩面作戰,內外交困,非國家長久之計。目前應催促洪承疇所率大軍火速出關,馳救錦州。不挫東虜銳氣,如何可以言撫?必須催承疇速解錦州之圍!”

陳新甲點點頭,連連稱是,說道:“陛下所見極是。倘能使錦州解圍,縱然行款,話也好說。臣所慮者,遷延日久,勞師糜餉,錦州不能解圍,反受挫折,行款更不容易。何況國家人力物力有限,今後朝廷再想向關外調集那麼多人馬,那麼多糧餉,不可得矣。”

崇禎臉色沉重地說:“朕也是頗爲此憂。眼下料理關外軍事,看來比豫、楚還要緊迫。”

“對闖、獻如何進剿,卿下去與博宗龍仔細商議,務要他今夜出京。”

“遵旨!”

陳新甲退出後,崇禎覺得對關內外軍事前途,兩無把握,不禁長嘆一聲。

他隨即將禮部代擬而經他略加修改的祭文拿起來,小聲讀道:

“維大明崇禎辛巳十四年四月某日,皇帝遣官賜祭故督師輔臣楊嗣昌而告以文曰:

嗚呼!惟卿志切匡時,心存報國;入參密勿,出典甲兵。方期奏凱還朝,圖麟銘鼎。詎料謝世,齎志淵深。功未遂而勞可嘉,人云亡而瘁堪憫。爰頒諭祭,特沛彝章。英魂有知,尚其祇服!”

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二十六章 歲入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
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二十六章 歲入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