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

“我們要設法救濟百姓,長安被燒燬以後,關中也沒有久留的必要。能遷走多少百姓就遷走多少……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官紳還是一般的平頭百姓,只要他們願意跟我們走,就要把所有人都帶上。”

張皮綆知道這件事情真要做起來,一定是極端困難,當年劉備帶着十萬百姓南下的時候,都已經是千難萬難,何況現在僅僅在長安附近就有幾十萬難民。按照李來亨的意思,不僅僅是長安附近,還要包括鳳翔、平涼、慶陽、延安甚至遠及甘肅西寧等等許多地方州府,要將這些地方的百姓全都遷走。

歷史上曹操在定軍山被蜀軍打敗以後,妄圖將漢中一地百姓全部遷走,就已經造成了國家動盪的情況,今天大順軍面臨的困難還要把歷史上的劉備和曹操更加艱苦卓絕不知道多少倍。

李來亨也知道遷民東走,說起來簡單,真的要實施,既需要大量人力來保護和管理難民,也需要海量的糧食和房屋來安置百姓。

想要將秦人從陝西今年地獄般的冬天裡救出來,又勢必會給河南、湖廣這兩個尚算安定的根據地造成更大的負擔。

但李來亨相信,從秦中流民裡興起、因河南饑民而興、借湖廣難民而鞏固的大順,絕不能夠也絕不可能就這樣放棄關中百姓。

“這很難……但大順軍過去也面臨過許許多多困難的情況。我們的軍隊大部分人都來自這些無家可歸的流民,每個將士都瞭解難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瞭解難民們想要什麼、在想什麼、將會做什麼。所以我也相信,這一回大順依舊會渡過難關。

何況我已經讓郭君鎮坐鎮山東,遏制豪格南下打通漕運。清軍即便在西北取得重大進展,也還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破解困局,我們遷民東走,堅壁清野,給多爾袞留下一個空蕩蕩的大西北吧!”

眼前的長安城已經半爲丘墟下一次這座偉大都市的復興,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但許多先天的條件和因素,都註定了大順朝將會和西北有着深厚的聯繫。所以李來亨相信,只要大順沒有失敗,只要他們還存有打回西北的希望來,長安這座城市就註定,也遲早將會獲得又一次復興。

就好像一次次重新崛起的闖軍一樣。

此前從藍田突圍的米剌印和羅戴恩也被順軍重新聯絡到了,他們手中的兵馬經過收容整理以後,也有幾千之數。

這些好消息總算讓心中沉重的李來亨,感到稍微輕鬆了一些。只是他想到當羅戴恩這位老叔伯得知羅汝才的死訊以後,又該抱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收容難民的工作正在繼續,順軍兵力依舊吃緊,李來亨也感到捉襟見肘,他幾乎能夠確信延綏一帶無法確保了。

“馬進忠,你先帶兵北上往宜君方向。不要同清軍優勢兵力交戰,要將消息帶給袁宗第。長安已經被吉珪燒燬,關中已無據守的必要,寧夏、榆林、延安三城就更加沒有繼續堅守的理由了。

最關鍵的事情在於,必須要將陝北的守軍撤下來,保存我們的有生力量。馬進忠先去宜君,等到長安這邊難民安置稍有秩序以後,我就親統兵馬去延安接應袁宗第南下。

長安,再見,再見!”

李來亨的精神壓力極大,是他太貪心了嗎?如果不派郭君鎮前往山東,而是放棄遏制豪格,以主力馳援關中,會不會現在的形勢要好得多呢?

但身爲主帥,在監國李過身體非常不健康,精力極爲有限的情況下,李來亨身爲如今大順軍事實上的第一領袖,他需要爲自己的全部抉擇揹負起沉重的全部責任。

好在除此以外,還有另一條好消息,是從漢中方面送來的消息。

“苗裡琛已經帶鄖陽的礦徒軍趕到漢中了……”

苗裡琛爲人持重沉穩,而且礦徒軍裝備精良,訓練特別充分,即使是在楚軍中也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有苗裡琛帶兵到漢中協防,李來亨就知道漢中的情況應該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了。

不過結果,卻比李來亨料及的還要更爲樂觀。

他看着手中自漢中緊急送來的文書,臉上終於難得地露出了一絲真情實意的輕鬆笑容:

“賀珍真是一大將才!”

原來,在李來亨帶領數百親軍趕到臨潼,於鹿臺之役大破叛軍的同時,西明太平天國朝廷所派出的北伐軍也已經出動了。

西明朝廷的天王張獻忠爲了平定漢南,派遣東王孫可望率領一支太平軍精銳前往廣元修建行轅,另遣翼王王光恩和督師樊一蘅號稱五萬大軍進攻漢中。

一時間漢南警報頻頻,賀珍雖然得到了苗裡琛的礦徒軍增援,但是在兵力相比西明軍,還是相差甚大。而且西明朝廷北伐軍的督師樊一蘅久在川陝爲官,在他的號召下許多前明官紳又紛紛起來掀起叛亂,使得賀珍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裡。

樊一蘅是賀珍的老上司,看來張獻忠還存有利用樊一蘅招降賀珍的打算。

不過賀珍早已打定主意,堅定站在大順軍一方,何況他身邊還有苗裡琛監視,也不可能妄自行動。

於是賀珍便和苗裡琛商議,採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首先由礦徒軍在陽平關通往漢中的山路上重新修建兩層營壘和防線,之後則由賀珍派人與樊一蘅聯繫,詐稱願意由樊督師作保投誠西明,並獻上陽平關關城作爲進身之階。

實際上賀珍則是故意放西明的北伐軍通過陽平關以後,誘使王光恩和樊一蘅帶領重兵進入陽平關和漢中之間的山道,而後自將精騎走棧道穿山越嶺,復奪陽平關關城。

埋伏在金牛一帶山道中的礦徒軍,也由苗裡琛率領,待西明軍隊半數通過以後,埋伏在兩層防線中的順軍才突然發難,擊敵首尾,使得西明大軍陷入混亂之中。

其時大霧方炊,西明朝廷的東王孫可望雖然在獲悉陽平關復失的消息後,急忙帶領援兵北上增援,但是賀珍將馬步兵埋伏於堡舍村落中,城門洞開,分兵左右翼以待,又令百餘倏進倏退,來引誘孫可望進軍。

孫可望急於救援北伐軍,輕敵前進,兩翼伏兵發動後,左右掩殺,重創西明援軍,賀珍以三千人敗三萬人,摧枯拉朽,一時間震動巴蜀。

孤本聽說張獻忠信了西洋天主教,會有什麼大不一樣的地方。沒想到他居然扶持明朝桂王朱由榔稱帝,搞了一套不倫不類的東西,最後敗在賀珍的手上,張天王恐怕氣的夠嗆呀。”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十二章 鰲拜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四章 小徽柔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十二章 鰲拜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四章 小徽柔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