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

“我們要設法救濟百姓,長安被燒燬以後,關中也沒有久留的必要。能遷走多少百姓就遷走多少……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官紳還是一般的平頭百姓,只要他們願意跟我們走,就要把所有人都帶上。”

張皮綆知道這件事情真要做起來,一定是極端困難,當年劉備帶着十萬百姓南下的時候,都已經是千難萬難,何況現在僅僅在長安附近就有幾十萬難民。按照李來亨的意思,不僅僅是長安附近,還要包括鳳翔、平涼、慶陽、延安甚至遠及甘肅西寧等等許多地方州府,要將這些地方的百姓全都遷走。

歷史上曹操在定軍山被蜀軍打敗以後,妄圖將漢中一地百姓全部遷走,就已經造成了國家動盪的情況,今天大順軍面臨的困難還要把歷史上的劉備和曹操更加艱苦卓絕不知道多少倍。

李來亨也知道遷民東走,說起來簡單,真的要實施,既需要大量人力來保護和管理難民,也需要海量的糧食和房屋來安置百姓。

想要將秦人從陝西今年地獄般的冬天裡救出來,又勢必會給河南、湖廣這兩個尚算安定的根據地造成更大的負擔。

但李來亨相信,從秦中流民裡興起、因河南饑民而興、借湖廣難民而鞏固的大順,絕不能夠也絕不可能就這樣放棄關中百姓。

“這很難……但大順軍過去也面臨過許許多多困難的情況。我們的軍隊大部分人都來自這些無家可歸的流民,每個將士都瞭解難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瞭解難民們想要什麼、在想什麼、將會做什麼。所以我也相信,這一回大順依舊會渡過難關。

何況我已經讓郭君鎮坐鎮山東,遏制豪格南下打通漕運。清軍即便在西北取得重大進展,也還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破解困局,我們遷民東走,堅壁清野,給多爾袞留下一個空蕩蕩的大西北吧!”

眼前的長安城已經半爲丘墟下一次這座偉大都市的復興,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但許多先天的條件和因素,都註定了大順朝將會和西北有着深厚的聯繫。所以李來亨相信,只要大順沒有失敗,只要他們還存有打回西北的希望來,長安這座城市就註定,也遲早將會獲得又一次復興。

就好像一次次重新崛起的闖軍一樣。

此前從藍田突圍的米剌印和羅戴恩也被順軍重新聯絡到了,他們手中的兵馬經過收容整理以後,也有幾千之數。

這些好消息總算讓心中沉重的李來亨,感到稍微輕鬆了一些。只是他想到當羅戴恩這位老叔伯得知羅汝才的死訊以後,又該抱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收容難民的工作正在繼續,順軍兵力依舊吃緊,李來亨也感到捉襟見肘,他幾乎能夠確信延綏一帶無法確保了。

“馬進忠,你先帶兵北上往宜君方向。不要同清軍優勢兵力交戰,要將消息帶給袁宗第。長安已經被吉珪燒燬,關中已無據守的必要,寧夏、榆林、延安三城就更加沒有繼續堅守的理由了。

最關鍵的事情在於,必須要將陝北的守軍撤下來,保存我們的有生力量。馬進忠先去宜君,等到長安這邊難民安置稍有秩序以後,我就親統兵馬去延安接應袁宗第南下。

長安,再見,再見!”

李來亨的精神壓力極大,是他太貪心了嗎?如果不派郭君鎮前往山東,而是放棄遏制豪格,以主力馳援關中,會不會現在的形勢要好得多呢?

但身爲主帥,在監國李過身體非常不健康,精力極爲有限的情況下,李來亨身爲如今大順軍事實上的第一領袖,他需要爲自己的全部抉擇揹負起沉重的全部責任。

好在除此以外,還有另一條好消息,是從漢中方面送來的消息。

“苗裡琛已經帶鄖陽的礦徒軍趕到漢中了……”

苗裡琛爲人持重沉穩,而且礦徒軍裝備精良,訓練特別充分,即使是在楚軍中也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有苗裡琛帶兵到漢中協防,李來亨就知道漢中的情況應該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了。

不過結果,卻比李來亨料及的還要更爲樂觀。

他看着手中自漢中緊急送來的文書,臉上終於難得地露出了一絲真情實意的輕鬆笑容:

“賀珍真是一大將才!”

原來,在李來亨帶領數百親軍趕到臨潼,於鹿臺之役大破叛軍的同時,西明太平天國朝廷所派出的北伐軍也已經出動了。

西明朝廷的天王張獻忠爲了平定漢南,派遣東王孫可望率領一支太平軍精銳前往廣元修建行轅,另遣翼王王光恩和督師樊一蘅號稱五萬大軍進攻漢中。

一時間漢南警報頻頻,賀珍雖然得到了苗裡琛的礦徒軍增援,但是在兵力相比西明軍,還是相差甚大。而且西明朝廷北伐軍的督師樊一蘅久在川陝爲官,在他的號召下許多前明官紳又紛紛起來掀起叛亂,使得賀珍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裡。

樊一蘅是賀珍的老上司,看來張獻忠還存有利用樊一蘅招降賀珍的打算。

不過賀珍早已打定主意,堅定站在大順軍一方,何況他身邊還有苗裡琛監視,也不可能妄自行動。

於是賀珍便和苗裡琛商議,採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首先由礦徒軍在陽平關通往漢中的山路上重新修建兩層營壘和防線,之後則由賀珍派人與樊一蘅聯繫,詐稱願意由樊督師作保投誠西明,並獻上陽平關關城作爲進身之階。

實際上賀珍則是故意放西明的北伐軍通過陽平關以後,誘使王光恩和樊一蘅帶領重兵進入陽平關和漢中之間的山道,而後自將精騎走棧道穿山越嶺,復奪陽平關關城。

埋伏在金牛一帶山道中的礦徒軍,也由苗裡琛率領,待西明軍隊半數通過以後,埋伏在兩層防線中的順軍才突然發難,擊敵首尾,使得西明大軍陷入混亂之中。

其時大霧方炊,西明朝廷的東王孫可望雖然在獲悉陽平關復失的消息後,急忙帶領援兵北上增援,但是賀珍將馬步兵埋伏於堡舍村落中,城門洞開,分兵左右翼以待,又令百餘倏進倏退,來引誘孫可望進軍。

孫可望急於救援北伐軍,輕敵前進,兩翼伏兵發動後,左右掩殺,重創西明援軍,賀珍以三千人敗三萬人,摧枯拉朽,一時間震動巴蜀。

孤本聽說張獻忠信了西洋天主教,會有什麼大不一樣的地方。沒想到他居然扶持明朝桂王朱由榔稱帝,搞了一套不倫不類的東西,最後敗在賀珍的手上,張天王恐怕氣的夠嗆呀。”

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十二章 鰲拜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十五章 身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十八章 祝捷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章 李公子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七章 順兵
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十二章 鰲拜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十五章 身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十八章 祝捷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章 李公子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七章 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