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

麻城始建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之手,石勒以其部將麻秋南下戍邊,建築邊城,命名爲麻城。

可是這座北虜用於對抗南朝的邊城,後來卻屢屢成爲南方漢人抵抗北方野蠻民族入侵的要塞,南宋時麻城就已成爲了邊關重鎮。爲抵抗蒙古人的兵鋒,麻城就像當時四川的州縣一樣,將縣治從平地遷往縣東八十里的險地什子山,從此養成了麻城寨民的好戰質樸之風。

蒙元滅宋以後,雖然重新把縣治遷回破敗的古城,可是隻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統治者,雖然征服了東起黃海、西至多瑙河的廣土衆民,卻征服不了被壓迫者不甘被奴役的內心。

風雲變幻,“八月十五殺韃子”,百萬紅巾軍揭竿而起。麻城鐵匠鄒普勝等人扯旗造反,擁戴羅田人徐壽輝爲王,建國改元立都,連克黃州等郡縣,開闢後斬斷蒙元朝廷一臂的徐壽輝天完政權和陳友諒大漢政權。

黃麻寨民戰鬥之風,由斯更盛。

經過有明一朝兩百多年的經營,麻城又從一個蒙元統治下殘破極矣的山寨之鄉,發展爲了人口稠密、百業興旺的全楚名邑。

理學鄉紳又日漸增多,萬曆年間,奢侈之風瀰漫朝野,兵部尚書劉天和之孫劉守有在西畈建劉金吾濠,河南道監察御史鄧楚望在南關建築有百可園,兵部右侍郎梅國楨在北關修建有環陽樓,瓊州太守周柳塘在西關也修有一座緣仁館。

其他如尚書李長庚的衡門第,翰林梅公岑的尺五天,名士曹胤昌的立浪園等等……名目極多,爭奇鬥豔,千姿百態,名流官紳不計其數。

麻城既然有着強悍直撲的民風,又聚集着數量繁多的致仕官員、士林名流,也就無怪乎梅之煥致仕回鄉以後,在沒有朝廷的任何支持之下,還可以建立起衆達萬人之上的團練武裝沈莊軍。

可是正因爲如此,這樣一支強大的兵力掌握在一個不受朝廷直接控制的在鄉士紳手中,不可能不惹起什麼非議來。

梅之煥雖然是能吏,可他長期在九邊邊關做官,於湖廣本地官場中人脈較少,沈莊軍的戰略又一直只是固守黃安、麻城一帶家鄉,雖然擁衆萬人,卻從未離鄉協助楚軍作戰過。

這樣的一支兵力,自然是讓督師丁啓睿和巡撫宋一鶴都分外眼紅。

他們既眼紅沈莊軍的實力,時時意圖想方設法將這支團練抓到自己的手心裡,又嫉恨梅之煥只顧自己老家的做法,對沈莊軍不支援湖廣官軍,致使張獻忠來去自如大感憤懣。

丁啓睿現在倒還好,自從他打着追剿張獻忠和革左五營的藉口,離開湖廣跑去安徽後,就海闊天空,每天只要同江北明軍打打配合,前後堵截一下西營就好,可謂樂不思蜀,即便崇禎日日催促,都要想盡辦法拖着不肯回湖廣。

可宋一鶴就頭痛死了,他手上機動兵力本就很少,如今又有李來亨一部闖軍攻入隨州,置官均田,顯露出長久經營的意圖。

近來這個小李賊更是攻佔應山縣,擊破大別山中的牛心寨,收編了不少大別山寨兵,兵力大約又有增長!

每天都有十幾名從隨州逃亡的鄉紳到武昌的巡撫衙門訴苦,說的全是“田產爲土棍所佔”、“搢紳淪爲編戶隸民”一類的廢話。他們每日都派人到衙門大堂,非要逼迫宋一鶴出兵收復隨州,宋一鶴雖然貴爲封疆大吏,可他知道這一大羣士紳背後的同年、姻親關係甚爲複雜,一旦處置不周,自己早就搖搖欲墜的烏紗帽,當真將要完蛋。

“督師輔臣楊文弱藥石無醫、死在沙市,保督楊文嶽在逮去北京的路上自殺,秦督傅宗龍也在項城被闖賊斬殺……這些高我一頭的督臣全都死了,可我卻能活到現在,還能保住官位,靠的是什麼?就是明哲保身,隔岸觀火,只要流賊的刀刃沒有架到我的脖子上,憑什麼要我去和流寇拼命?”

宋一鶴和方孔炤一樣,出任湖廣巡撫以後就在身邊帶了幾名子侄,既是讓他們得以參與機要、學習公務,也是給這些家族裡的晚輩一個開拓眼界、結識官員的機會。

現在他就指着楊嗣昌、楊文嶽、傅宗龍幾人的下場,給自家晚輩好好教育了一番“爲官之道”,說道:“皇上用丁啓睿爲督師,不料他近來昏瞀持甚,謬誤極多,躲往皖北避戰,想來官運是不久了。一旦丁啓睿去職,督師將用何人?若汪喬年在河南有所振作,或許便用他了,但我觀闖賊兵勢若烈火鼎盛,汪喬年能保得性命已算不錯,遑論督師?”

他的子侄晚輩們聽到這話,都很恭順地稱讚宋一鶴見識深遠,遠超汪喬年等人,督師之位或許就將落到宋一鶴的頭上。

“古有明訓,所謂‘上兵不戰’,‘止戈爲武’。倘能不戰而屈人,豈不大妙!我屯兵分守湖廣四境,闖賊即便據有隨州,可它野無可掠,戰無可取,也只能退回河南。如此不戰而保湖廣四境平安,用兵之妙存乎於心,豈非一般搢紳所能瞭解?他們現在到處謠傳我收受流寇賄賂,要不就說我是畏戰懼賊,真是一派胡言、豈有此理。”

宋一鶴現在最煩的就是那些隨州逃亡士紳,他們家產多在隨州,當然想方設法要讓宋一鶴出兵收取隨州城。但闖賊又豈是那麼容易對付的?他不過是在用鎮之以靜的戰略,這些人不明白宋一鶴的苦心孤詣,到處造謠他畏戰懼敵,圖謀何在?

說不定是受了流賊唆使啊。

“前線之事,瞬息萬變,那些士紳怎麼懂得這些事情呢?大人報國心長,用心深遠,即便一般愚民不能理解,但想來聖天子一定能明瞭大人用意。”宋一鶴的一位族侄站起身來,拱手道,“近來大人守在四境的戰術已產生了很大成效,漢東商旅穩固,黃、麻一帶還有商民昨日獻來萬民傘,正印證了大人用兵之利。”

宋一鶴眉毛一挑,他知道丁啓睿表現拙劣,督師位子絕對坐不了很久,之後秦楚豫三省督撫官職必然會有很大的變化。宋一鶴知道自己一個巡撫很難驟然躋身督師之位,而且他對現在被架到火上烤的督師也不感興趣,但若有機會升任督臣,那麼萬民傘這個政績還是很有用的。

“這真是好極了,黃麻商民知曉我的苦心用意,着實難得。”他撫須輕笑,更覺得堅持不出兵隨州和李來亨作戰,是對中之對的做法,“除萬民傘外,還送來了什麼?”

“回稟大人,除了萬民傘外,黃麻商民還送來紋銀八千兩犒軍,當地有名的一家商號懇德記,還特地準備了一副夏禹玉的山川圖。”

“夏圭的山川圖嗎?”

“正是。”

宋一鶴對那八千兩白銀倒無所謂,可是夏圭號稱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畫水墨蒼勁、淋漓滋潤,可是大多數作品都不在民間,而是被收入皇家大內或藩王府庫收藏。

一時珍品啊。

“嗯……這些商民近來可有什麼不便之處嗎?若有因兵事受損者,儘可以告知於我。”

商民送上萬民傘屬於明末一種比較常見的馬屁套路,但他們連夏圭的名畫都特地送來武昌,這肯定是有所訴求了。

果然,宋一鶴的那位族侄隨即便說道:“大人,他們要申訴在鄉宦紳梅之煥的不法之事。”

“麻城梅之煥?”

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七章 順兵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
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七章 順兵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