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

洛陽失守和福王被殺的消息過了一段時間纔到了北京。消息之所以遲,是因爲洛陽已經沒有地方官向朝廷飛奏,而是住在開封的封疆大吏得到確實消息之後,然後向北京發出十萬火急的塘報和奏本。

洛陽的事,幾天來北京朝野已經有些傳聞,但是誰也不肯相信,認爲是不可能的。

直到破洛陽和殺福王的消息正式報到北京,才真像是晴天霹靂,使大家猛一震驚。從此以後的十來天內,不論是在大小衙門,王、侯、貴戚邸宅,茶館酒肆,街巷細民,洛陽事成了中心話題。

崇禎得到飛奏是在快進午膳時候。他登時臉色大變,頭腦一蒙,幾乎支持不住,連連跺腳,只說:“嗨!嗨!嗨!”隨後放聲大哭。

他從來沒有在乾清宮中這樣哭過,使得乾清宮的大小太監和宮女都十分驚慌,有頭面的都跪在地上勸解,沒有頭面的都在簾外和檐下屏息而立。

一個站在檐下的老太監,曾經服侍過萬曆和天啓,一向不大關心宮外的事,總以爲雖然有戰亂和天災,大明江山的根基如鐵打銅鑄般地牢固。

他日夜盼望能親眼看見國運中興,此刻忽然知道洛陽的消息,又見皇上如此痛哭,忍不住哽咽流淚,不忍再聽,腳步蹣跚地走到僻靜地方,輕輕地悲嘆一聲,不自覺地說道:“唉。天,可是要塌下來啦!”

崇禎哭了一陣,一則由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也聞信跑來,跪在他的面前勸解,二則想着必須將洛陽事稟告祖宗神靈,還要處理洛陽的善後事兒,便止了哭,揮退衆人,孤獨地坐在乾清宮西暖閣的御榻上沉思。

午膳時候,撤去了照例的奏樂,將幾十樣菜減到十幾樣,叫做“撤樂減膳”,表示國有不幸,皇帝悲痛省愆。

崇禎正在用膳,忽然又想起洛陽的事,悲從中來,簌簌淚下,投著而起。

原想午膳後休息一陣,方去稟告祖宗神靈,現在實在難以等待,他也不乘輦,步行去奉先殿,跪在萬曆的神主前嚎啕大哭。

“祖宗三百年江山,從來無此慘變。朕御極以來,敬天法祖,勤政愛民,未有失德。沒想到流賊如此猖獗難制,禍亂愈演愈烈,竟至洛陽失守,福王被戕。親王死於流賊,三百年來是第一次。朕如何對得起神宗皇爺!”

他爲着向上天加重“省愆”,不僅“撤樂減膳”,連葷也不吃了。雖然他平日非葷不飽,對完全素食很不習慣,但是他毅然下了決心,傳諭御膳房,百日之內不要再爲他預備葷菜。

宮內的皇后、妃子、太妃還有天啓皇帝的懿安皇后,都勸說皇帝停止食素。

但崇禎搖頭拒絕勸解,含着淚嘆口氣說:“朕年年剿賊,天天剿賊,竟得到這樣結果!朕非闇弱之君,總在爲國焦勞,勵精圖治,可惜上天不佑,降罰朕躬。朕不茹葷,不飲酒,只求感格上蒼,挽回天心耳。你們好不曉事,不明白朕的苦衷!”

爲着福王的世子朱由崧和福王妃都逃到豫北,還有其他逃出來的宗室急待救濟,而國庫十分空虛,連在河南剿賊的軍費都還沒籌措到,崇禎只得在宮中籌款,並動用內帑帑金。

他設法湊了三萬多兩銀子,命司禮監太監王裕民前往豫北慰問王妃、世子,賑濟諸逃難宗室。又命老駙馬冉興讓代表他往太廟祭奠二祖列宗的神靈。

不久,李自成進攻汝州的消息也到了燕京。崇禎大罵河南巡撫李仙風該殺,下旨嚴加切責,命他火速撲滅闖賊,立功贖罪。又下旨將警備洛陽總兵王紹禹逮京斬首。

崇禎擔心闖賊在官軍兵力空虛的河南腹地崛起,將使得中原大局從此不可收拾,在乾清宮俯案哭泣,還不住捶胸頓足,仰天悲呼:“蒼天!蒼天!你不該既降生一個獻賊,又降生一個闖賊!”

隔天,上午辰時剛過,幾位內閣輔臣,禮部尚書和左右侍郎,兵部尚書,禮、兵兩科的幾位給事中,河南道御史和湖廣道御史等人,都奉召進宮。

他們先在皇極門內的金水橋外會齊,穿過宏政門、中左門,到了右後門。門內就是皇帝經常召對臣工的地方,俗稱平臺。昨夜傳諭說今日在此召對,但這裡冷冷清清,只有一位太監在此等候。

他對衆官員說,因御體偶感不適,改在乾清宮中召見。於是這一羣朝臣繼續往前走,繞過建極殿的背後,進入乾清門。門外有兩個高大的鎏金獅子,左右各一,在太陽下金光閃爍。

平日,如果朝臣們有機會奉召來乾清宮,如心情不太緊張,總是忍不住向這兩個獅子偷瞟幾眼,欣賞它們的神態優美。

但今天他們都沒有閒情欣賞獅子,在太監的帶領下繼續前進。因爲國家遭到慘重事變,皇上的心情極壞,所以大臣們的心中十分惴惴不安,怕受嚴責,而不負責任的科、道官們也半真半假地帶出憂戚的神情,同時在心中準備着一有機會就要向他們所不喜歡的楊嗣昌攻擊,博取“敢言”的好名聲。

太監連揭兩道錦簾,大家躬身進去皇宮的內殿。

崇禎面容憔悴,坐在鋪有黃緞褥子的御榻上。榻上放一張紫檀木小几,上邊擺幾封文書,還有一隻帶蓋的茶碗放在蓮葉形銀茶盤上。左邊懸一小匾,是崇禎御筆書寫的“克己復禮”四字。

等羣臣叩頭畢,崇禎叫他們起來,然後嘆口氣,神情憂傷地說:“朕御極十有四年,國家多事,又遇連年饑荒,人皆相食,深可憫惻。近日,唉,竟然禍亂愈烈,流賊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被害。”

“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連親叔也不能保全,皆朕不德所致,真當愧死!”

大臣們皇上的口氣中含有責備之意,趕快跪下,俯伏在地,不敢做聲。兵科給事中李焻趁機出班跪奏,將火力轉移到楊嗣昌身上,說:“督師楊嗣昌出兵至今,一年有餘,惟起初報了瑪瑙山一次小捷,近來寂寂無聞,威勢漸挫,這才致使流賊猖獗,敢於長驅直入洛陽。”

崇禎聽出這話中實有歸罪楊嗣昌的意思,雖然楊嗣昌出任督師以來,先出了夷陵慘敗、報銷一萬多名官軍的事情,現在又出了洛陽失陷、福王被殺的慘劇,但崇禎對他猶有聖眷。

因此崇禎皇帝沒有順着科官的話講,而是反對說道:“督師去河南數千裡,如何照管得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你們說話,亦要設身處地,若只憑愛憎之見,便不是了。”

兵部尚書陳新甲是楊嗣昌的鐵桿死忠,自然不會任憑科官道臣攻擊,他將話題轉到河南的具體情況上,說:“流賊長驅河南,焚劫甚慘,生者無所養,死者無所葬。如今第一要緊的事情,還是要發銀賑濟河南災荒,以免流賊驅饑民攻戰。”

崇禎剛剛四處籌措蒐羅了三萬兩銀子,用於救濟福王世子等逃亡宗室,現在也是囊中羞澀,實在拿不出錢來,只好說:“河南到處饑荒,別處亦都是要緊。朕先措發一萬兩,即着欽遣官帶去。”

大家都知道一萬兩銀子對河南的情況,何止是杯水車薪,簡直是打發叫花子。但崇禎的摳門,又是人所共知的,沒人敢在福王被殺、崇禎暴怒的這個點上,同皇帝頂嘴,便扯開不提了。

陳新甲跟着又爲楊嗣昌辯護了幾句,將責任推卸到河南巡撫李仙風等人身上。但他們正說到一半,就有太監拿着新的黃紙奏疏,送到了崇禎的案邊。

崇禎將奏疏輕輕翻開,粗略瞄了一眼,整個人便開始顫抖了起來。他,突然像當頭頂打個炸雷,渾身一震,面色如土,大聲叫道:“竟有此事!竟有此事!”

隨即放聲大哭,聲達殿外。

所有的大臣、太監都不明所以,在他的面前跪了一片。

皇上痛哭說道:“我做夢也不曾想到!不曾想到!”

接着又連聲問道:“楊嗣昌,楊嗣昌,你在哪裡?”

奏疏被皇帝一把摔到了地上,陳新甲小心翼翼瞄了奏疏一眼,赫然看到上面所寫的內容,竟然是襄陽爲張獻忠奇襲所攻取,而楊嗣昌因此心憂成疾、藥石無醫!

“襄、洛據天下形勝之地,而襄陽位居上游,對東南有高屋建瓴之勢。憲王爲仁宗愛子,徙封於襄,作國家上游屏藩,頗有深意。襄陽失陷,陪京必爲震動!”

“朕爲天下討賊,不意在一月之內,福王和襄王都死於賊手。這是上天厭棄我家,翦滅我朱家子孫,不然賊何能如此猖狂!”

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四章 於大忠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十八章 瘋狂的田見秀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三章 李天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
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四章 於大忠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十八章 瘋狂的田見秀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三章 李天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