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

高一功從洛陽趕到潼關以後,立刻就接手了前線一切防務。他身爲李自成的妻弟,算得上大順國戚,何況高一功久任湖廣經略使,不管是在陝北老兄弟,還是在楚闖新貴裡,都堪稱威望深重。

這個英武的溫和青年,經過治理湖廣幾年的經驗以後,在爲人處世和用兵治政等各個方面,都已經擁有長足進步。

高一功蓄起了長長的鬍鬚,外表看起來比他的年齡更加成熟穩重一些。潼關守軍原本的兩位主帥羅戴恩、趙應元,已經將兵權移交給了高一功,他們雖然是曹營宿將,但在資望履歷上,也未必就能和高一功叫板。

其他人等,像李瑋羣、馬進忠、高汝利等等,就更遜一籌。對於高國公的一切命令,潼關守將無不是束手肅立,側耳傾聽。

高一功將指揮部從關城附屬的縣城裡,轉移到了關城防線的前線,距離吳軍猛攻的戰場第一線已經非常接近。

官署外時不時就會傳來敵我兩軍展開炮戰的雷鳴轟響,高一功敲着案板,笑道:

“從前都是明朝官兵和滿洲胡虜,拿着那嚇人的紅夷大炮攆着咱們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也算輪到他們嘗一嘗大順軍炮子的威力啦。”

除了年邁的羅戴恩坐在高一功一旁以外,其餘諸將,趙應元、李瑋羣、馬進忠、高汝利皆列隊肅立於官署大堂兩側。

官署大堂的中央,是高一功從洛陽帶來的一幅巨型沙盤地圖——自然,現在順軍所有的沙盤地圖,都是參軍院根據方輿圖書、商旅見聞以及前線軍隊傳回的軍情訊息,製作出來的。

高一功帶來的這副沙盤地圖,詳細描繪了潼關、漢中和整個陝南地區的山川走勢、河流脈絡,並且還以藍、綠兩色的旗幟,在沙盤上清晰標識出了順軍和清軍的兵力分佈情況。

諸將通過沙盤分析西北軍情,大局形勢顯得特別直觀和清晰。

李瑋羣出身楚闖,也是隨營學堂出身的軍官生。他和高一功稱得上舊交,所以在國公大帥面前沒有感到什麼壓力,還很輕鬆地調侃說:

“這就叫風水輪流轉,崇禎十二年以前,闖營在陝西吃了秦軍和關寧軍不少虧,也捱了許多炮子。洪承疇和孫傳庭都沒機會吃上我們的大炮,只好將這機會留給吳三桂。”

李瑋羣按着手劍說:“吳軍連續攻關十餘日,還是冒着大雪強行攻城!打到這樣地步,再怎麼樣的鐵人都該撐不住了。國公,我們也是時候該主動出擊了吧?”

高一功看着那座放在官署大廳中央的沙盤地圖,他對於清軍連續攻城不利的疲憊態勢當然瞭如指掌。只是現在反攻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這還很難說。

潼關守軍諸將看到高一功皺起眉頭,就知道反攻之事,看來還沒有那麼簡單。

趙應元小心問道:“國公尚憂慮何事?自國公抵潼關以後,我軍軍心振作,士卒用命,都沒有付出多少傷亡,就打退了清軍十幾次攻城行動,戰捷至此,復有何憂慮?”

高一功回答說:“諸將久歷戎行,都有知兵之稱。應該看得出來吳三桂退兵在即,自古兵法所說,敵前退兵是犯了兵家大忌。我想諸將心裡,一定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咬住清軍退兵的尾巴,一路追擊吧?”

李瑋羣、馬進忠、高汝利等人,皆默默承認了高一功說的話。

站在高一功身後的李過舊部馬重禧則說:“自潼關至長安、富平,路途尚遠。沿途又早就遭到清軍反覆剿洗,近乎於是一片白地。國公擔心的是,我軍冒然出關,暴師野外,很可能會給了清軍殺一擊回馬槍的機會。”

李瑋羣不以爲然:“清軍此時久攻部下潼關關城,軍隊一定是疲憊至極,哪裡還有回馬槍的機會?”

高一功則說:

“吳三桂是關寧宿將,多鐸也是滿洲數一數二的名將,不能低估他們的軍事才具。我軍兵力有限,即便縱兵出關追擊,打敗了吳三桂,因爲渭南一地被清軍剿洗成爲廢墟白地,,大順還是很難用我們這麼少的兵力控制長安一帶。

就結果來說,縱兵追擊,或許能夠斬獲一定戰果,可是還是根本上改變西北敵我兩軍相對峙的局面。

萬一出現意外,被吳三桂尋找到我軍的空隙施展反擊,這時候我軍輕於一動,他正好乘虛而入,恐將影響到晉王夾河之役的大局。”

李瑋羣不知道該說高國公是慎重還是畏敵好,他認爲高一功雖然善於防守作戰,但是在進攻方面實在失之保守,太不積極!

只不過李瑋羣地位不能和高一功相比,他被馬進忠拽了一把袖子後,就重新退了下去。

就在諸將商議軍機之事的同時,潼關關城外的清軍已經收攏了兵力,從攻城一線上退了下來。

潼關高聳雄峙的城牆之下,在那些順軍增築的密集炮臺和深深壕溝之下,清軍不得不丟棄無數屍體和攻城器械。

甚至因爲炮戰過於激烈,清軍不少紅夷大炮在反覆發射以後,居然就跟明軍常用的火炮般,在陣前炸膛。

吳三桂下令攻城兵馬丟棄那些炸膛的廢炮,高一功知道以後,馬上就派李瑋羣和馬進忠率部出城——目的不在於追擊敵人,而是趁敵人撤退之際,將這些廢炮拖回城中。

炸膛的火炮不管是修復,還是融化後鑄造,都非常費時費力。

但湖廣方面,去年耿應衢在襄陽和武昌,就已經投資了使用水力鍛錘的工坊。高一功估計到了現在,湖廣採用水力鍛錘等形式技術的工場,數量應該已經很多。

原來被認爲重鑄也很費時費力的廢炮,如果是拖到水力工場中進行重鑄,就就可以節約下來大量時間和花費。說不定重鑄後的新炮,甚至還能趕上夾河決戰呢。

關城外積雪盈尺,守軍士卒左歪一步右歪一步地衝出城去,將清軍棄置在城下的毀壞大炮一一拖回城中。

李瑋羣和馬進忠二人帶着一小隊騎兵,駐足在潼關西面,小心翼翼地觀望着清軍的退兵。

李瑋羣說:“看來吳三桂真的要退兵了。”

馬進忠則認爲:“這不好說。退兵、退兵,退去長安和富平是退兵,退去華陰的清軍大營,也是退兵,但這兩者相差就很大了。”

馬進忠說:“李將軍,吳三桂如果退去華陰,我們就還是要小心潼關防務纔是。”

李瑋羣一扯繮繩,調轉馬頭,冷哼道:“經過這幾番交手,東虜還算得上是一個勁敵,吳三桂就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只恨手頭兵力不足,若敵我軍數相當,這個僞義王現在早已被我械送開封了。”

馬進忠大笑道:“沒有辦法,大軍皆在河上。黃河,始終黃河上的決戰,纔是一場真正要緊的大戰。”

李瑋羣一撇嘴巴:“西北空虛,晉王多派兩萬人給我們,現在長安早已光復。”

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三十一章 鈕鈷祿·陳泰不夠勇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章 龍鳳廟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
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三十一章 鈕鈷祿·陳泰不夠勇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章 龍鳳廟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