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

李瑋羣把李來亨的命令再送回谷可成處的時候,這一來一回又花費了不少時間。闖軍上下雖然自認爲對於清軍已經分外重視,可卻未料想到在闖軍蹉跎於如何處置清軍來使的時候,譚泰的主力兵馬早就渡過了黃河,並正向西行軍,往闖軍方向靠攏。

可這又並非純然出於譚泰、鰲拜的兵策戰術之高明,而是由一系列的偶然因素造成的結果。

鰲拜提議清軍繞開闖軍河防渡河,目的並不是爲了取得一個突襲闖軍的有利戰機,而只是爲了在接下來利用闖軍的談判中,謀得一個比較有力的談判地位。

所以清軍雖然已經靠着劉良佐的不戰而逃,避開了闖軍的耳目,順利抵達了黃河南岸。可是譚泰並沒有充分利用起這個非常有力的態勢,來發動一場針對闖軍的突然襲擊。

此時李來亨的部隊分爲三部分,谷可成率領三千兵馬守在虞城縣附近的黃河南岸處,李來亨自己則率領一萬五千主力攻打馬牧集,另外還有大概兩千部隊留在了亳州、永城一帶防守後路。

而明軍則已經在事實上放棄了歸德,陳德和袁時泰帶着兩千多戰兵和數倍於此的歸德紳民,已經跌跌撞撞地躲進了馬牧集。陳永福和袁時中得以在馬牧集中,聚集了大約一萬人出頭的兵力。

徐州剿總這邊,總共三萬兵力,其中劉良佐率領的一萬部隊不戰而逃,已經沒了蹤影。但是史可法又獲得了淮揚巡撫路振飛的撫標增援,拼湊了一支萬人的救援部隊,正從徐州經大道向馬牧集方向前進。

譚泰、鰲拜、李國翰、遏必隆指揮的這五千清軍,在碭山縣以東渡過黃河以後,也南下切進了徐州至歸德的大道上,然後向西行軍——只是他們的目的是要找到闖軍主力所在的位置。

這三方四軍之間,陳永福和李來亨都是互相知根知底,徐州剿總的援軍則是在兩眼一抹黑中出發、在一頭霧水裡前進,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而清軍雖然因爲偶然因素,獲得了一個極爲有利的戰役態勢。可是事實上譚泰他們對李來亨、陳永福、徐州剿總等部的兵力、戰力情況,完全依靠洪承疇的過時情報來補,細說起來,他們對戰局的認識,可能還不如史可法深刻。

大雨之後的濃霧又進一步加強了三方四軍之間的混亂狀況,沒有任何一方握有全部的情報,能夠從全局角度出發做出正確的選擇。

小小的豫東一隅,或偶然或必然,居然將闖軍、明軍、清軍三方的四支軍隊,籠罩在了充滿迷霧的鬥雞籠裡。

譚泰派出的清軍使者是推動局勢向前開始瘋狂滾動的第一個因素,而使得局勢更進一步激化的則是李來亨對馬牧集發起的強攻。

闖軍的兵力被分成了三個部分,李來亨雖然直接掌握着其中最強大的一萬五千兵力,可是當他對馬牧集守軍發起全面進攻的時候,闖軍本陣自然也就處在了一個十分脆弱、易於受到攻擊的狀態中。

李來亨還認爲清軍尚在黃河北岸,有素來能幹的谷可成盯住黃河,不至於遭到清軍的突襲。而徐州剿總的解圍兵馬,從紅隊和懇德記蒐集到的情報來看,徐州明軍根本毫無作爲,即便史可法能夠拼湊出一支解圍軍隊,他們也很難對闖軍側翼造成什麼威脅。

在這樣的判斷下,李來亨纔敢於對馬牧集發動不留後備兵力的全面攻勢。在他看來,這是闖軍最後一個窗口時間,他必須在清軍渡河之前把陳永福和袁時中徹底解決掉,不管是收編還是消滅,決不能在腹心之中留着這樣的強敵存在。

李來亨的一切判斷,都基於清軍尚未渡河這一前提。

闖軍因這個錯誤的判斷,毫無疑問已經處在了遭受重創的邊緣——此時若譚泰疾行向西,立即就可以打闖軍一個措手不及。

在原本的歷史上,當闖軍餘部接受堵胤錫的改編,以忠貞營的名號投入抗清戰場上。指揮忠貞營強攻荊州的李過就面臨了和李來亨相同的形勢,當時忠貞營攻打荊州,而湖廣督師何騰蛟則率部駐守岳陽一帶防備清軍。

可是何騰蛟麾下兵馬不戰而逃,還不把清軍抵達岳陽附近的戰情告知於李過,結果就使得清軍可以從容長驅直入,突襲了正在不留預備隊、全力猛攻荊州的忠貞營側後翼,使得闖軍餘部遭到了極其重大的打擊。

但是李來亨此時的情況又和後來的李過並不完全相同,譚泰也和後來奔襲忠貞營的勒克德渾不同。

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譚泰根本沒有和闖軍立即開戰的準備,他聽從鰲拜的建議,繞開谷可成的防線,從碭山縣附近渡過黃河。

目的並不在於從側翼突襲闖軍,而只是爲了試圖加強清軍在談判中的地位。

所以清軍渡河以後,並沒有抓住這難得的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攻向馬牧集附近,而是先放縱部隊四處爭搶劉良佐逃跑時留下的大批軍資輜重,之後又慢吞吞地先南下走到徐州和歸德間的大道上。

這條大路上另有一支軍隊,也在向西行軍。

那就是史可法千方百計拼湊出來的徐州剿總解圍軍——這支軍隊主要由淮揚巡撫路振飛的撫標和史可法的督標組成,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準備前往馬牧集附近,實現史可法“東西並舉”的戰略,把陳永福、袁時中兵團救出來。

但現階段的直接目的,則是準備先前往碭山縣附近,和正在那裡組織河防的劉良佐匯合。

他們當然不知道劉良佐早已跑得沒了影,現在從碭山縣南下,也走進這條大路的是譚泰的五千清軍。

這一切都太讓人意外了,清軍和明軍在黃河南岸的狹路相逢、短兵相接,則是一切意外中最大的一個意外。

誰能想到史可法真有辦法,這麼短的時間就擺平了侯恂,真的組織出了一支解圍兵團西進呢?

這支解圍兵團如果真的能夠順利抵達馬牧集附近,不說戰鬥力如何,好歹也是一支兵力多達萬人的兵團,多多少少會給李來亨增添不少麻煩,也會給陳永福、袁時中增加更多突圍的信心。

可偏偏不巧,這支解圍兵團剛剛走到碭山縣附近,就一頭撞上了剛剛把碭山縣屠掠了一個乾乾淨淨的清軍部隊。

解圍兵團見到那無數辮子頭的時候,連心底都是涼的。而意外發現明軍大部隊的清軍將領,如譚泰、鰲拜等人則凡是大爲興奮。

經過縱橫直隸、山東的戰鬥以後,清軍早已驕狂到不可一世的地步。阿巴泰在大明境內三次分兵,左右翼分路屠掠,已經是完全不把明軍實力放在眼中。

所以譚泰發現自己無意中撞見一股明軍主力後,當然是聞戰大喜。那些清軍將士,同樣不分滿洲八旗和漢軍八旗,全都歡欣鼓舞,他們同樣將明軍視爲魚腩部隊,並不覺得五千人撞見萬人規模的明軍部隊會有何威脅。

反而是覺得又將獲取一大戰功!

距離明軍清軍意外相撞的碭山縣山城集最近的城鎮,就是在闖軍控制下的一個小市集韓家道。

李來亨把大約兩千兵力留在了亳州、永城附近,其中韓家道也駐紮有約二百人的闖軍部隊,指揮這支部隊的軍官是隨營學堂一期的畢業生洛彬。

他第一時間發現了韓家道不遠處的山城集出現了大量軍隊,畢竟明軍有一萬人左右,清軍也有五千人左右,如此大規模的軍隊交戰,洛彬再怎麼樣也不會瞎到看不見的地步。

洛彬最開始還以爲是徐州剿總的兵馬要來抄擊闖軍後路,他一面派探騎將消息送去夏邑縣和永城縣,一面組織士兵在韓家道內挖掘壕溝,緊急修築土木工事。

可是很快洛彬便發現東面的軍隊並未向韓家道方向進一步發展,而是在山城集附近驟然交戰。交戰規模很大,煙塵蔽日,洛彬估計一定是有大量的騎兵或炮兵參戰,交戰者的實力不可小覷。

“這是誰在和誰打?徐州剿總和什麼豫東的土寇在打仗嗎?”

洛彬百思不得其解。

“好像是辮子兵……”

有探騎回答說,洛彬聽了這話,馬上瞪大了眼睛,立即招手道:“走,我們親自靠近過去查探究竟!……然後,快把消息給大帥送去!”

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九十章 首都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二章 惠世揚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三章 林貓貓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十章 李寨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
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九十章 首都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二章 惠世揚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三章 林貓貓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十章 李寨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