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

大寧新城還在修建之中,本身連城牆都並不完善,城內百姓民戶、積蓄糧草,數量都非常稀少。

何況大寧處在塞北,過去明朝的時候就是因爲糧草轉運困難,所以明軍才主動放棄了大寧衛,將大寧內遷。

幾年前安北大都督府駐節大寧,靠着劉芳亮數度掃北搜套的威名,開始了重建大寧城的工作。

廣袤的千里大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派空曠平坦、無險可守的原野上,順軍要設法幾乎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修建起一座嶄新的城市。

在這個過程中,還不免遭到周邊遊牧部落的襲擊。

雖然東蒙古諸部已經瓦解,曾經執蒙古牛耳的察哈爾部,已經淪爲了十幾個不足千帳、互相攻伐不休的小部落。

可也是正因爲這樣,朝廷的威名和法令,只能震懾住那些有名號的酋首豪帥,卻震懾不住一些或數十騎、或百餘騎,小股來襲擊大順百姓的馬匪。

劉體純卸任安北大都督的職務以後,本來品級地位等同於內地經略使的大北督一職,便淪爲了虛銜。

正好當時的大長公主李徽柔,與其夫興平伯高元照正因納妾之事鬧分局,齊國大長公主因此常居宮中,還將兒子會寧王李淳和也帶到了宮中。

天子常見李淳和相貌雄壯,有類太祖,大長公主又不斷進言,希望爲會寧王謀取一個顯赫的官職。

李來亨正因爲安北大都督淪爲虛銜,沒有勳臣大將願意出任這個職務感到煩惱。

畢竟安北大都督現在唯一的差事,就是出塞去修大寧城,實際上就是一個監工的活。

但因爲前任的大北督是劉體純,所以後繼者的資望總也不能低於劉體純過多,還是需要在開國元從重將中選擇一人出任。

大多數勳帥們,如何願意去做這個監工差事?

正好就讓年紀輕輕的會寧王去擔任大北督好了,反正會寧王李淳和是宗室郡王,由他繼承劉體純的職務,想必劉體純心中也不會有什麼芥蒂。

李淳和雖然沒有太多實際的軍政事務經驗,但是反正安北大都督也不過一虛銜而已,他就算什麼都不會,那去監工辦差,總是會的吧?

這能出什麼事!

結果誰能想到,準噶爾大軍迂迴萬里,沿阿爾泰山北麓疾馳行軍,一戰兼併喀爾喀,再戰南下察哈爾,一舉就把順準大戰的主戰場,從西域和雪原,變成了距離北京近在咫尺的大寧一帶。

會寧王李淳和身邊只有千餘士兵,大多還不是精銳的戰兵,只不過是些充數的工人而已。

原先活動在漠南草原一帶的零散東蒙古部落,也紛紛聚攏到了僧格渾臺吉的旗幟下面,蒙古大軍兵力暴增,雪球越滾越大,很快就逼近了大寧城。

當時城中百姓都恐慌不已,會寧王李淳和的左右親隨,居然都在當夜逃竄,其他士兵、民工也是同樣逃散屢禁不止。

他的幕僚們也都勸說趕緊拋棄大寧城,逃回關內地區。但李淳和身爲大順宗室,走了母親的後宮路線,才謀取了安北大都督的虛銜,奉天子之命修建大寧城,此時若拋棄大寧城自己逃回關內,豈非讓公主蒙羞、令天子齒冷?

李淳和看到糧乏兵病的景象,就把糧草、財物全部裝載到大車上,佯裝撤退,宣佈即將率軍撤出大寧來穩定軍心。

實際上,李淳和認爲東蒙古部落皆叛,漠南草原處處爲敵,一旦出了大寧城的城牆,這支順軍部隊根本不可能活着看到長城的邊牆,一定會在半路上遭到蒙古部落的襲擾截擊,最終全軍覆沒。

他先用緩兵之計穩定軍心,接着便開始積極佈置城防。

李淳和以要拆毀大寧城爲藉口,動員城中百姓、民工拆除民宅的建材,得以收集了大批門板、木材、磚石,作爲之後守城的必要材料。

接着他又命帳中幕僚統計全城百姓人丁數量,號稱是爲了編組南逃時的隊伍,將所有婦孺老弱、男女壯丁,全部按照籍貫、年齡、性別,編組爲若干標。

這一舉措,在之後也產生了很大作用。

當準軍圍城時,雖然人心一時大亂,但由於大寧城居民都已經接受了軍事化的改編,所有人都被編入某標某旅中,因此局勢很快就安定了下來,沒有因爲準噶爾人的突然襲擊而潰敗。

此外城中乏糧,所以李淳和還是藉口將要撤離大寧城,而且撤退時要燒城,將城內百姓私藏的糧食,全部收集到了一起,進行統一分配。

這保證了糧食分配的極高效率,也避免了無謂的浪費。

雖然到了大寧保衛戰後期,城中缺糧情況越發嚴重,甚至守軍將所有的驢子、騾子、戰馬、馱馬、駱駝,也都全部宰殺。

但大寧城,始終沒有出現吃人肉充飢和餓死百姓的情況。

當三個多月後,權將軍李瑋羣、制將軍李元胤率部解圍時,大寧城中軍民,雖然人人都面黃肌瘦,一副行將餓死的模樣,可到底沒有出現真正的普遍饑荒。

這無疑是得益於會寧王李淳和,在圍城戰一開始的時候,就對城中的全部物資進行了嚴格的管制調控。

他意識到大寧保衛戰,很可能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堅守之戰,因此還特意在準軍完全圍城以前,親自率兵出城捕殺牛羊走獸,放火焚燒水草,好抹平敵人在持久戰方面的優勢。

所以大寧圍城戰,雖然總共打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但是隻有第一個月時,準軍是集中了佔據絕對優勢的三萬多人兵力攻城。

等到第二個月時,準噶爾人便爲了讓隨行的牛羊逐水草而居,把大量兵馬分散到了各地遊牧就食去了。

大寧守軍的守城壓力,因此大大減少了。

朝廷雖然將主力全部付與劉芳亮,全力組織西軍遠征搗巢,力圖利用準噶爾主力在東蒙古一帶活動的絕好機會,徹底控制天山和伊犁河谷一帶。

但是天下清議譁然,爲了應付輿論,也是爲了應付大長公主的壓力,李來亨還是重新啓用了大將郭君鎮坐鎮北京,並將開封宮中宿衛軍也一同派遣北上,又從各家勳臣府中抽調富有軍事經驗的護衛奴僕上千人,又組爲一軍。

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八章 英雄氣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三章 林貓貓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五十一章 收遼
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八章 英雄氣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三章 林貓貓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三十二章 破陣軍嶺川(三)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五十一章 收遼